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复习关键是抓好三基,抓三基最好的手段是用好课本,而很多教师只是利用手头的一些复习资料,而忽视了课本的重要性,从这几年高考的内容来看,力求回归教材,并且很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试卷中有相当数量的题目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因此,在高三数学复习中,用好课本,尤其是用活课本,深入挖掘它们的知识点,显得尤为重要。回归课本就像一个登山者登顶峰时的回头一眸,俯视来时经过的错综复杂的小路,所以回归课本决不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对它们的机械相加,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是将那些零碎的、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并将他们系统化、综合化,从而达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下面简单谈谈如何用好课本教材,挖掘课本资源:
一、挖掘课本的示范性
所谓的课本的示范性是指:课本的概念、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文字表述、符号写法、图形画法、例题解答的规范过程、各种方法的步骤,特别留意新旧教材中名称的变化、符号的变化。应该说课本上的错误基本是所有学习资料中最少的,所以一定充分利用好其示范性和权威性。
二、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内涵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历年高考试题的真实写照。高考万变不离其宗,依纲扣本,其中的“宗”和“本”指的都是课本。课本的例题和习题大多都蕴涵着丰富、深刻的背景。课本是专家多年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利用好课本例题和习题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以历年高考题与课本内容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以2008年江苏高考题13,为例满足条件AB=2,AC=BC的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此题以常规解法解决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如果稍加留意课本的习题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原来C点的轨迹为一圆,再稍加分析即可得出结果。再有(2009宁海卷)P为椭圆C上的动点,M为过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λ,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其实在课本中曾经三次出现了此问题,即阿波罗尼奥斯圆。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把近几年的高考题与本章教材相近的原始题进行对照,旨在启发、引导他们相信:教材是高考试题的基本来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大多数试题都是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激发他们重读教材、回归整理的兴趣。
2、做好例题和习题的变式和引申。每节课要带给学生“新”的东西,哪怕是一两处,都是值得的!要留下“干货”,讲数学的“本真”,复习课本时只讲课本内容学生可能会感觉食之无味,我们可以对例题,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便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状态。比如必修ⅡP124习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阿波罗尼奥斯圆时,在教学中可以做这样的演变:给你两个定点,你加条件,写出能得到的结论……
这样把它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使前后的知识点得到联系。当然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变身。此外,在讲解新课时,学生受到当时知识的限制,做不到一题多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得到新的方法。可以从下列角度来思考课本的变式性:⑴例题,习题解法的挖掘,一题多解;⑵例题、习题解法的归类,多题一解;⑶题目条件,结论,情景的变化,一题多变,把可能的问题考虑透彻;⑷问题研究目的的角度变化:正、逆、侧。
当然此环节需要我们老师要下足功夫,苦练内功,更得吃透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去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对例、习题加以改造及拓宽,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挖掘课本定义的精髓
学生往往认为知道定义的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死记硬背,只是看到定义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我们高三一轮复习专门做了一个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专题,学生本身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并不陌生,但到实际解题时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没有注意一些量的大小关系,双曲线的一支还是两支,抛物线定义要求定点不能在定直线上等等。我们只是再三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词用途不大,通过具体的例题来提醒学生,可以专门做挖掘定义的专题,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认识的高度决定学生的思维深度。复习数学要紧紧抓住课本,吃透课本是搞好数学复习的第一条生命线。要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技能、典型例题、解题中常用的通法通解等熟烂于胸,如牛吃草后反刍一样,把课本的复习内容反刍精透。
总之,课本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规范性。教师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积极开发课本的潜在功能,创设问题链情景,探索问题的引申、推广、拓展、变通,开展高考复习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跳出“题海”,又能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深化数学的本质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平时教学中要用好课本,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也要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下面简单谈谈如何用好课本教材,挖掘课本资源:
一、挖掘课本的示范性
所谓的课本的示范性是指:课本的概念、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文字表述、符号写法、图形画法、例题解答的规范过程、各种方法的步骤,特别留意新旧教材中名称的变化、符号的变化。应该说课本上的错误基本是所有学习资料中最少的,所以一定充分利用好其示范性和权威性。
二、挖掘课本例题习题的内涵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是历年高考试题的真实写照。高考万变不离其宗,依纲扣本,其中的“宗”和“本”指的都是课本。课本的例题和习题大多都蕴涵着丰富、深刻的背景。课本是专家多年集体智慧的结晶,那么如何利用好课本例题和习题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以历年高考题与课本内容对照,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以2008年江苏高考题13,为例满足条件AB=2,AC=BC的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此题以常规解法解决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如果稍加留意课本的习题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原来C点的轨迹为一圆,再稍加分析即可得出结果。再有(2009宁海卷)P为椭圆C上的动点,M为过P且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的点,=λ,求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其实在课本中曾经三次出现了此问题,即阿波罗尼奥斯圆。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就把近几年的高考题与本章教材相近的原始题进行对照,旨在启发、引导他们相信:教材是高考试题的基本来源,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大多数试题都是在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组合、加工和发展的,激发他们重读教材、回归整理的兴趣。
2、做好例题和习题的变式和引申。每节课要带给学生“新”的东西,哪怕是一两处,都是值得的!要留下“干货”,讲数学的“本真”,复习课本时只讲课本内容学生可能会感觉食之无味,我们可以对例题,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便呈现出一个全新的状态。比如必修ⅡP124习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求点M的轨迹方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阿波罗尼奥斯圆时,在教学中可以做这样的演变:给你两个定点,你加条件,写出能得到的结论……
这样把它变成了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自己去寻找答案,从而使前后的知识点得到联系。当然可以让学生自己对题目进行变身。此外,在讲解新课时,学生受到当时知识的限制,做不到一题多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得到新的方法。可以从下列角度来思考课本的变式性:⑴例题,习题解法的挖掘,一题多解;⑵例题、习题解法的归类,多题一解;⑶题目条件,结论,情景的变化,一题多变,把可能的问题考虑透彻;⑷问题研究目的的角度变化:正、逆、侧。
当然此环节需要我们老师要下足功夫,苦练内功,更得吃透教材。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若能按照新课程理念,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去开发利用教材资源,对例、习题加以改造及拓宽,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还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挖掘课本定义的精髓
学生往往认为知道定义的大概意思即可,不必死记硬背,只是看到定义表面的东西,而忽视了定义的内涵和外延。我们高三一轮复习专门做了一个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的专题,学生本身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并不陌生,但到实际解题时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没有注意一些量的大小关系,双曲线的一支还是两支,抛物线定义要求定点不能在定直线上等等。我们只是再三强调定义中的关键词用途不大,通过具体的例题来提醒学生,可以专门做挖掘定义的专题,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教师对教材认识的高度决定学生的思维深度。复习数学要紧紧抓住课本,吃透课本是搞好数学复习的第一条生命线。要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技能、典型例题、解题中常用的通法通解等熟烂于胸,如牛吃草后反刍一样,把课本的复习内容反刍精透。
总之,课本是几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指导性、规范性。教师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感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积极开发课本的潜在功能,创设问题链情景,探索问题的引申、推广、拓展、变通,开展高考复习中的研究性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跳出“题海”,又能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深化数学的本质内涵,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平时教学中要用好课本,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也要以课本为主,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