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变方式构建高校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功能的保障。建立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需要以一种应变方式为教学与科研进行具体定位,使教学与科研在各类高校、各种能力的教师身上各安其所,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应变方式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功能,其关系是现代大学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教学是高校作为学校担负教书育人责任所必需的,没有教学,高校就不能成为学校,就成了专事研究的科研院所;科研是使教学更深入更牢固的支撑,没有科研,高校就同中小学一样,只是传授知识的地方。因此,从理论上讲,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共同为培养人才服务。但现实是在某些高校、在许多教师身上,科研与教学两项工作是不协调的,是矛盾的,甚至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教学与科研不和谐关系的表现
  教学与科研关系,目前呈现两种不和谐倾向:
  1.重教学轻科研。这在各类地方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明显,体现在学校方面,过于看重教学成果对学校的贡献,把获上级教学奖作为主要追求的目标,学校资源大比重地投入到教学质量管理上,投入科研的经费很少。在对教师的评价上,看重授课质量、授课数量,对科研要求低,而教师的收入主要依靠教学的数量得到课时津贴,体现在教师个人上,教师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上,不仅授课数量多,而且钻研授课投入的精力多。现在许多高校都实行津贴制,而津贴发放是有工作量要求的,一般在350课时/学年左右,这就意味着要完成课时,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三门左右的课要上,而备课也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1]。这样算来,教师教学所需要的时间几乎可以占到白天的一半,搞科研的时间就没多少。而且教学是一项很累人的工作,一天的教学下来,即使有些时间可用,但精力已经没有了,搞科研几乎不可能,想的可能只有睡觉。
  2.重科研轻教学。某些本科高校在科研上投入大,几近可利用经费的三分之二,而且对科研的管理非常规范,各种相关制度建设完备,每年的各项科研评奖非常繁多。在对教师的评价上,看重教师科研成果,忽视教学质量,特别在职称的晋升中更是唯科研论,只要科研过硬,教学差些没有关系,一样能晋职;反之,教学再好,科研没有达到指标也无法晋职。由此,导致教师千方百计地追求多发论文、多获项目、多获科研奖励,而对授课能躲就躲、能推就推,以致出现讲师以下授课多,教授不上课光搞科研的情况,致使教育部专门下文要求教授必须每年有一定数量的授课时间[2]。
  二、教学与科研不和谐的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两种倾向,反映的是教学、科研作为高校两大基本功能间的不和谐、不协调,说明二者在高校的运转中存在矛盾,矛盾的原因在于:
  1.不能认清高校自身定位。我国高校差异大,这种差异表现在学校的高低层次上,表现在人才结构上,也表现在学校的财力等方面。由于存在差异,就存在自身定位问题,这个自身定位直接关系到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的关系。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如高职院校、刚升格的本科院校等,这些学校往往教师队伍本身科研素质较低(体现在学历、学位层次上),搞科研的能力较弱,很难做出较重要的科研成果。如果这类学校把科研要求定得很高,在发展方向上、在投入上、在对教师评价上都向科研倾斜,而对只要肯钻研、勤实践往往能有所收获的教学工作不屑一顾,就会使教学与科研关系错位,构成矛盾、不和谐的关系。一些层次较高的学校科研基础比较牢固,教师素质高,博士、教授比重大,科研能力较强,易出科研成果,如果这类高校过于看重机械劳动性较强的教学,各项评比、晋职教学至上,而教师因学校导向在教学方面追求发展,就有违他们自身的科研基础。
  2.不顾教师个人素质、能力局限。教师的素质与他的学历、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他的年龄、精力有关系。如前所述,相对层次较低的高校的教师整体素质比层次较高的高校差一些,反映在科研与教学关系上,体现出因素质差异对教学、科研呈现出不同的倾向性。除此种情况外,在高校中也存在同一高校个人能力的差异,即在低层次高校有相对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搞科研,从而对教学工作有所轻视;而较高层次的高校有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愿意多从事教学工作,这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的年龄、精力是不断变化的,不同的年龄段人们从事科研与教学的能力、精力是有差异的,往往成橄榄形:年轻时从事科研的能力往往不足,年老时精力又往往不充沛,壮年时科研精力、能力往往最强。由此,在不同的年龄段,教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积极性有较大差异,其兴趣取向也有较大不同[3]。如果漠视以上种种差异的存在,一味地盲目强调科研或教学工作孰轻孰重,必然会使科研与教学出现矛盾、不和谐,必然事倍功半。
  3.不恰当的职称政策的导引。与学校的科研、教学有关的政策就是指导教师行为的指挥棒,它怎么指,指向哪里,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行为,教师的相应行为往往围绕指挥棒运行。教师受影响最大的政策是评职政策,对于教师来说,评职晋级是人生事业的必然追求,职称涉及教师荣誉和现实利益,追求晋职、尽快晋职是高校教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动力。当前,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评定条件分成两块:一块是科研,另一块就是教学。科研和教学的比重各高校有所差异,调查发现,不管哪类高校,科研方面的要求更明确翔实,如发表几篇论文、论文档次、出版几本专著、获得几项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的级别等,规定得非常详细;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规定就比较笼统,如要求达到每年的上课时数、教学效果等,项目少且笼统性大,即使一些层次较低重视教学的高校,也仅规定把获得教学奖励作为优先晋职参考,而非硬性的晋职指标。这样的政策导致教师为晋职而拼命搞科研,而教学呢?能满足基本晋职要求就行。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重科研轻教学成为必然。
  三、应变式和谐的教研关系探索
  教学与科研——两个高校最基本的功能存在着矛盾,造成二者不和谐,后果必然是影响高校整体功能的发挥,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此,必须解决矛盾,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和谐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不是说要形成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关系,因为追求科研与教学并重本身,就是不顾各高校、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的结果,强调并重必然导致形式主义,必然不能发挥各高校、教师的优势,最终只能是能力强的方面没能强,弱的方面还是不强。那么,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笔者认为,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的地位符合各高校自身特点、能力、优势,符合教师各自特点、能力优势,符合外部需要、要求。这样,高校各自的优势、特点,教师个人能力、特点都充分发挥,还能满足学校和教师的一些现实需要。具体来讲,如何建立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呢?以应变方式建立教学与科研关系可以看做是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体现,可以看做是建立和谐的科研与教学关系的一种策略。所谓应变式教学与科研关系,即以外在、内在等具体情况确定科研与教学的具体关系,从而形成和谐的科研与教学关系。应变式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应变因素大体有以下几个:   1.以学校实际确定教学与科研关系。既然学校的历史、层次、教师素质有着很大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确定上就应有所不同。为此,国家教育部把高校分成三类:研究型、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旨在为各高校自身定位提供依据。研究型就是要以科研为主,兼顾教学,这是因为高校无论科研如何强大,还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任务,所以不能像科研院所那样一门心思搞科研。这类高校多为国家重点高校,特别是教育部直属院校。这些高校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往往都比较强,科研经费较充裕,开展科研比较有基础。教学型即以教学为主,科研也要适度开展,这是因为高校不同于中学,只管传授知识,不深化知识,而且在高校,如果只是传授现成知识而不搞一定的科研深化知识,就必然导致教师知识僵化,缺乏对知识的深入领悟,难以把握前沿知识,培养出的人才必然是知识过时、能力欠缺的不合格人才。因此,即使是教学型高校教师,也有必要进行适度的科学研究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这类高校多为一些高职院校和一些地市所属的本科院校。第三类是教学研究并重型高校,这类高校科研与教学都是需要重视的功能,是一种科研教学共同发展的高校。这类高校一般为省属本科院校,他们处在重点高校与普通地市高校中间,从学历到能力及财力都在二者中间,功能、地位也居于中间,尽管并重但并重不是说都得到充分发展,只是说二者更强调均衡性而已。
  2.以教师个人实际确定教学与科研关系。人的能力有差异,这是一个社会共识,高校教师亦是如此。对那些学历高、科研能力强的人来说,搞科研易如反掌,这些人多愿意搞科研,也往往能搞出科研成绩。在这种情况下,不妨把这些人放在科研第一线,让他们担当起学校、学科的科研重任;而那些科研能力相对较差的但教学能力相对较强的人,不妨让他们多担当些课程教学,以减轻从事科研的教师的教学负担,这样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适应自身能力共同获得相应发展,共同成就事业。除以能力差异确定科研与教学关系外,还要以个人年龄、精力确定科研与教学关系:青年人特别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人,不妨多担当点教学任务。这样一是可以增加他们教学经验从而对得起教师的职业;二是他们在担当课程教学中也能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发现学科中的问题,为将来确立科研选题提供导引。对于中年教师来说,他们教学经验、科研能力都已经较强,从事科研经验丰富,精力充沛,由他们担当科研重任理所当然,对个人也是合适的。年龄偏大的老教师精力上可能有所不足,教学也好科研也好超量都是不合适的,根据具体情况承担适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量是最佳做法。当然,让这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老教师做指导可能更合适,更能发挥他们的最大作用[4]。
  3.以实际需要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实际需要是工作的动力,有了需要就有了动力。这个需要是多方面的,对学校来说,有时需要升级升格,需要应付上级的评估(本科评估)等,这时就需要有较好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这些是硬性需要,是不可以讨价还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现实需要解决眼前之需是当务之急,那么集全校之力大搞科研就是一个明智之举,哪怕是以往科研能力弱的高校,此时也应该如此,尽管这样做了未必能出巨大成果,但是临时抱佛脚是会有一定功效的;而对于那些教学方面的评估检查,即使是科研型高校,此时应该做的也是集全校之力大搞教学建设,以使教学评估顺利通过。而对教师个人来说,评职晋级是共同的追求,评职晋级的条件的满足与否是他们能否晋级的关键,每当有老师到了该晋级的年限时,他们往往都特别卖力气地创造晋职条件,而科研作为多数高校晋职的主要条件,自然是必须满足的,平时不写论文或搞科研能力不足的老师也开始开动脑筋,不分昼夜地写作科研论文。其实,这样的突击行为一般会被认为是“投机”行为,不是应该提倡的,但谁又能否认这样做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呢?毕竟这样做对学校、对个人都是有好处的,如果强调任何教师都应该大搞科研或大搞教学,不也违反“因材施用”的用人原则吗?所以,按实际工作需要的临时性的突击行为是形成长期的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所需要的。
  4.以发展需要的教研关系。每个高校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比如从中专升为大专、从专科升为本科、从普通本科升为有硕士授予权的本科再升为有博士授予权的本科;学校名称也由专科学校改成学院,再由学院改成大学;学校类型也由教学型高校变为科研型高校等,这些都标志着学校的发展。这些发展会对学校内部各种关系产生影响,这里特别指出的是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影响。以往可能作为低层次高校没有能力在科研上有所突破,而要升级为高层次的高校,就要相应地在科研上要有所建树,为此,学校要在科研政策上、科研的投入上进行必要调整。对于教师个人来说,过去不重视科研可能是受学校科研政策的影响,当学校政策导向改变时,个人的追求、努力方向也要相应地做出改变。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仅仅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高校教师,就是社会公众也应该关注的,因为它事关学校发展,事关人才培养,事关国家教育兴衰。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可以有多种模式的,是可以有多种建立方式的,这需要各有关方面不断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文杰,向清祥.坚持走“科研促进教学科研深化教学”之路[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2]陈养锋.教学科研互动,科研反哺教学[N].中国教育报,2007-4-3(008).
  [3]花良凤.教学科研评价一体化——关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
  [4]郭祥群,洪艺敏.融教学科研为一体,提升本科教学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9(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导师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的影响,指出导师是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础,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负有首要职责。提出要增强意识,认识到导师在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影响,完善机制,保证导师的正面影响力和作用,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导师 研究生教育 教育培养 影响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迅猛发展,研究生人数的剧增,相应的研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企业对管理的重视刺激了对高质量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企业对高质量管理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提高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学术界和理论界热烈探讨的话题。而近年来,学者们也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行了多方探讨。文章在借鉴学者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我国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程,提出我国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议。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建设;重点大学  [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