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建永,1962年2月生于安徽,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德国汉堡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研修。历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副院长、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复动力系统,物理和工程问题中的复解析方法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重大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的研发工作。解决了斯坦迈兹问题,奈望利纳涉及五个小函数的唯一性问题,马克米勒的拓扑复杂性问题,发现了重正化变换的实费根鲍姆现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专利多项。在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长期致力于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开放式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信息化时代大学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研究,获得教学成果奖多项。
2015年10月17日,在北京邮电大学 (以下简称“北邮”)沙河校区伫立起了一座甲子钟,它是根据乔建永校长的构思铸就的一座北邮甲子校庆的标识。在揭幕仪式上,乔建永校长满怀深情地说,“面对即将揭幕的甲子钟我们感到的是光荣、责任与梦想……这尊甲子钟是光阴之钟,她记录了北邮60年流金岁月,即将迎来的是新一轮甲子的灿烂曙光;这尊甲子钟是情有独钟之钟,她记录了一代代北邮人对事业发展倾注的深情厚爱,也是对下一个甲子北邮人‘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献身高等教育事业坚定决心的守望与见证;这尊甲子钟更是希望之钟……展示的是北邮蓬勃发展的历程、硕果累累的成就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光明前景。这里的寓意,既有北邮的文化更迭、专业技艺,也有北邮的历史传承。必将成为展现北邮精神、辉煌成绩和发展希望的岁月标识”。伫立在甲子钟前,迎面信息化的时代春风,我们就北邮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题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教授。
记者:乔校长,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北邮正在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乔建永: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席卷全球,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场信息革命将把人类社会带入工业4.0时代。工业4.0的目标就是使得“快捷化、限量化、定制化”的生产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每一所大学深思。作为一所以信息科技和互联网见长的大学,北邮有条件、有能力尽早启动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教育教学改革。
具体地说,我们正在做三件事:明确改革路径、深耕试点项目、打造推广平台。在明确改革路径方面,2014年11月,学校召开了“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来“撬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我们强调,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特点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教材落后的问题、科学思维模式固化的问题、知识的系统性受“碎片化”学习侵蚀的问题。在改革试点方面,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后,我们启动了62门课程的改革试点,重点是解决“碎片化”学习给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带来的问题。两年的改革试点成果丰硕。关于推广平台的打造,这几年北邮大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网络的优质课程资源平台,推动慕课(MOOCs)、私播课(SPOC)、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改革。北邮的“爱课堂”网络教学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基本实现了全部的预期功能。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上运行的活跃课程有210多门,受益学生近15,000人次。学校大部分重要基础课程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其中“信号与系统”课程访问量达70万人次、“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访问量达155万人次。总之,北邮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深刻影响。
记者:乔校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北邮是如何推动创业教育工作的?
乔建永: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创新改变人类生活,这是人类不断走向新的文明的基本规律。作为一所信息科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校,北邮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创新创业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优秀人才,这是北邮办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将其作为“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北邮建立了创客空间、科技创新大本营、创业辅导室等创业实践基地,并设立双创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为双创活动开展提供了及时的条件保障。在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北邮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北京市示范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
北邮是一所具有浓郁创新氛围的学校,在网上北邮被誉为“最具创业基因的十大高校之一”。我曾多次解释过,其实北邮的创业激情来自于师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应当说:北邮是具有创新基因的大学!在这样一所充满创新活动的校园里,我们常常被学生们问起:创新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人会说出选题、团队、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要性等。这些环节当然非常重要,但这些都是人的外部因素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在北邮,我们强调更深层次的准备,那就是学生们自己心态的准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必须要有积极、进取和阳光的心态。具体地说,我们觉得有三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创新活动需要兴趣的牵引;二是想象力;三是创新活动更需要快乐,我创新、我快乐,我快乐、我创新。 2005年,北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如今已经走过12年的发展历程。这12年,学校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依托实践基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北邮WIN,着力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北邮WIN下,学校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首创了“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的创新创业管理新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决策,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以连续举办八届的“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等品牌活动为载体,以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竞赛为引领,打造了项目训练平台、活动交流平台、科创竞技平台,探索出以品牌化、全员化、多样化、系列化、特色化、国际化等为特点的“三台六化”模式,培育了“探索·执着·宽容·卓越”的特色创新创业文化,形成了独特品牌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12年的砥砺奋进使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200多名学生、五六十名教师参与,发展到今天参与创新实践人数年均达1.2万人次,创新创业实践受益面显著增加,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学生在各种有影响力的国内外竞赛中屡获佳绩,应届毕业生在行业内著名用人单位入职率提升20%以上,国内外读研率提升至62%。
当然,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产学研合作,这也是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学科建设的有效抓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的产学研合作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乔校长,据说您在学校的改革中强调事业型思维。教育教学改革也要强调事业型思维吗?
乔建永: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凝心聚力,更需要持之以恒,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我们说,任何一所高校的管理与发展都要依靠一系列项目的运行来实现,但是,学校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是一项事业,绝不能仅仅当作是一个大的项目,更不是一个又一个大的项目简单的累加与集合。当前,高校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新一轮的改革必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系统工程,所以我提出了必须强化事业型思维。
所谓事业型思维,说大一点就是要在“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指导下看问题,说直白一点就是要有长远的追求和长远的布局。只有我们强化事业型思维在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过去完成的一系列改革项目协调起来,系统提高既往改革成果的综合效能,才能对制约办学水平提高的本质性障碍发起总攻;只有我们的管理人员真正把北邮的改革当成一项事业来干,我们才能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学校大大小小的管理项目衔接起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不再去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主动把项目之间可能的“鸿沟”弥合起来;只有我们的专家教授和教师们把教学和科研当成事业来干,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质量,才能真正摈弃急功近利,做出创造性的成果。面对学校快速发展的事业,毫不夸张地说,事业型思维已经成为北邮启动新一轮改革与建设必须加以强化的思想基础!只要我们巩固了这一思维基础,并将其逐步融入到“信息黄埔”文化当中,我们就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我们把事业型思维的强大精神动力贯穿到北邮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把握好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才能在破除本质性障碍的过程中保证学校的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够形成攻坚克难的共识,为北邮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动力。我们要启动面向信息革命的教育教学改革,更要强化事业型思维,因为这项改革会延续很长时间。
记者:乔校长,请您谈谈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北邮如何推动学科建设?
乔建永:学科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是提高学科水平的重要抓手。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与以物质和能源为主要资源不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例如:知识更新速度的空前加快,给教材的稳定性带来严峻挑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和教师知识的系统性带来严峻挑战;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必将给专业的稳定性带来严峻挑战;计算思维、大逻辑思维等思维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科学思维模式的权威性构成严峻挑战。仅从以上四方面的挑战给大学带来的巨大冲击就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以后,规模最为浩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新的高等教育革命已经向我们席卷而来。
2015年,北邮完成了面向未来20年的学科建设规划。按照这个思路,北邮落实中央的“双一流”建设部署,提出按“雁阵模式”拓展学科群,或者說,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在加强各学科核心要素建设的同时,大胆借助相邻学科的支撑力量,打造北邮学科建设的“雁阵模式”。
我们把每一个学科看成一只大雁,我们的学科群要像天空中飞翔的雁群那样排列有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稳步壮大。我们的“领头雁”目前自然是强势学科,如信息与通信工程,但是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相互交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着经济、社会,甚至学术的逻辑演变,雁群中领头雁的地位可能会交换、转换。同时,在雁阵飞行过程中,相邻的两只大雁也会借助彼此翅膀的浮力实现更好的飞翔。生物学家说,一个成功的雁阵飞行起来可能比单只飞行的大雁要节省70%的能量,如果按“雁阵模式”来打造我们的学科群,这样的效率一定会产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追赶上国际的先进学科和一流大学。
我们最近成立了两个新的学院,一个是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另一个是现代邮政学院,这是北邮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科雁阵做出的科学拓展。
记者:乔校长,请您谈谈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北邮如何布局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乔建永:在科研导向上,北邮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例如:2016年,张平教授团队参与研发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中教授团队攻克“中国天眼”工程中的光缆技术难题,邓中亮教授团队在“羲和”室内导航工程研发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技术革新等,这样一条长长的科研链条上,我们鼓励那些对学科建设起到更为直接推动作用的研究。最近,美国公布了一份未来30年的新兴科技趋势报告。据说这份报告通过对近700项科技趋势的综合比对分析,最终明确了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其中,前10个依次是: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智能城市、量子计算、混合现实、数据分析、人类增强、网络安全、社交网络。这些方向与北邮目前的科研基础和学科基础紧密相关。但我感到更多的是压力:一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将是全世界最杰出的那批人;二是上述方向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一个协调演进的整体系统,我们的科研布局如果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最终将被“配件化”,从而被别人整合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如何把学校的科研系统做实做强?这是北邮科研规划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记者:乔校长,请您谈谈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文化建设?
乔建永: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和血脉,是哺育人才成长的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离开了大学文化的滋养,教育教学改革将会举步维艰。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都是天然的,不是人造的,同工业的转型、升级、换代无关。大学文化建设要跟踪时代主题,但绝不能被时代主题绑架,要不忘初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创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崇高价值追求。只有把这一崇高价值追求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统一起来,才是信息化时代培育中国大学创新文化的正确途径。教育的本质是“人”,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将这种潜能发掘出来,促进个人的成长,造福于人类社会。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导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
在北邮,很多老前辈的事迹一直在校园里传颂,已经成为北邮“信息黄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炯槃院士在北邮工作了57年,他一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年近九旬还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通信教育事业,临终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嘱托儿女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积蓄200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北邮,奖励后学;沈树雍老师,生前为了祖国通信事业的人才培养,一生三次调整自己的专业领域,忍着右眼失明、右耳失聪和身体病痛的折磨,一生编写了几十本教材。还有,2015年学校首届“烛光”教学奖获得者、年轻教师俎云霄,将她的10万奖金倾囊捐出,设置“烛光春芽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这些教师只是北邮成百上千位平凡教师的代表和缩影,但正是他们,用教师的烛光精神,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也照亮了北邮前进的道路。
在北邮,我们强调,要高科技,更要圣洁高贵的灵魂。不管人类创造的科技成果多么神威,但它们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勇气、毅力、信念和智慧,更代替不了人的爱心和圣洁高贵的灵魂。
在北郵,我们说,北邮的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北邮的事业是师生员工的事业,北邮的事业更是20多万校友们共同的事业。北邮的校内资源是有限的,但北邮的校友资源是无限的。哪里有北邮人,哪里就有北邮精神;哪里有北邮人,哪里就有北邮文化!正是一代又一代校友把北邮的事业拓展到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为“信息黄埔”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责任编辑:李艺英]
2015年10月17日,在北京邮电大学 (以下简称“北邮”)沙河校区伫立起了一座甲子钟,它是根据乔建永校长的构思铸就的一座北邮甲子校庆的标识。在揭幕仪式上,乔建永校长满怀深情地说,“面对即将揭幕的甲子钟我们感到的是光荣、责任与梦想……这尊甲子钟是光阴之钟,她记录了北邮60年流金岁月,即将迎来的是新一轮甲子的灿烂曙光;这尊甲子钟是情有独钟之钟,她记录了一代代北邮人对事业发展倾注的深情厚爱,也是对下一个甲子北邮人‘崇尚奉献 追求卓越’、献身高等教育事业坚定决心的守望与见证;这尊甲子钟更是希望之钟……展示的是北邮蓬勃发展的历程、硕果累累的成就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光明前景。这里的寓意,既有北邮的文化更迭、专业技艺,也有北邮的历史传承。必将成为展现北邮精神、辉煌成绩和发展希望的岁月标识”。伫立在甲子钟前,迎面信息化的时代春风,我们就北邮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题采访了北京邮电大学校长乔建永教授。
记者:乔校长,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北邮正在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情况?
乔建永:信息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之势席卷全球,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这场信息革命将把人类社会带入工业4.0时代。工业4.0的目标就是使得“快捷化、限量化、定制化”的生产成为可能。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值得每一所大学深思。作为一所以信息科技和互联网见长的大学,北邮有条件、有能力尽早启动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教育教学改革。
具体地说,我们正在做三件事:明确改革路径、深耕试点项目、打造推广平台。在明确改革路径方面,2014年11月,学校召开了“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为主题的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改革来“撬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全方位改革。我们强调,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突出特点是借助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性。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教材落后的问题、科学思维模式固化的问题、知识的系统性受“碎片化”学习侵蚀的问题。在改革试点方面,2014年教学工作会议后,我们启动了62门课程的改革试点,重点是解决“碎片化”学习给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带来的问题。两年的改革试点成果丰硕。关于推广平台的打造,这几年北邮大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网络的优质课程资源平台,推动慕课(MOOCs)、私播课(SPOC)、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改革。北邮的“爱课堂”网络教学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基本实现了全部的预期功能。目前,网络教学平台上运行的活跃课程有210多门,受益学生近15,000人次。学校大部分重要基础课程都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其中“信号与系统”课程访问量达70万人次、“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访问量达155万人次。总之,北邮面向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對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深刻影响。
记者:乔校长,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北邮是如何推动创业教育工作的?
乔建永:科技推动社会进步,创新改变人类生活,这是人类不断走向新的文明的基本规律。作为一所信息科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校,北邮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创新创业也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如何把握住这个机会,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优秀人才,这是北邮办学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并将其作为“以信息化带动教学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抓手。北邮建立了创客空间、科技创新大本营、创业辅导室等创业实践基地,并设立双创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为双创活动开展提供了及时的条件保障。在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北邮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北京市示范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等平台。
北邮是一所具有浓郁创新氛围的学校,在网上北邮被誉为“最具创业基因的十大高校之一”。我曾多次解释过,其实北邮的创业激情来自于师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应当说:北邮是具有创新基因的大学!在这样一所充满创新活动的校园里,我们常常被学生们问起:创新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准备工作是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许多人会说出选题、团队、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要性等。这些环节当然非常重要,但这些都是人的外部因素对创新活动的影响。在北邮,我们强调更深层次的准备,那就是学生们自己心态的准备。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必须要有积极、进取和阳光的心态。具体地说,我们觉得有三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创新活动需要兴趣的牵引;二是想象力;三是创新活动更需要快乐,我创新、我快乐,我快乐、我创新。 2005年,北邮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如今已经走过12年的发展历程。这12年,学校一直致力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依托实践基地,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品牌—北邮WIN,着力培育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在北邮WIN下,学校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首创了“全程引导、分类协同、学生当家”的创新创业管理新模式,突出学生自主决策,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以连续举办八届的“北京邮电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展示交流会”等品牌活动为载体,以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竞赛为引领,打造了项目训练平台、活动交流平台、科创竞技平台,探索出以品牌化、全员化、多样化、系列化、特色化、国际化等为特点的“三台六化”模式,培育了“探索·执着·宽容·卓越”的特色创新创业文化,形成了独特品牌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12年的砥砺奋进使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规模不断扩大,由最初的200多名学生、五六十名教师参与,发展到今天参与创新实践人数年均达1.2万人次,创新创业实践受益面显著增加,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学校学生在各种有影响力的国内外竞赛中屡获佳绩,应届毕业生在行业内著名用人单位入职率提升20%以上,国内外读研率提升至62%。
当然,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产学研合作,这也是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推动学科建设的有效抓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中,我们的产学研合作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记者:乔校长,据说您在学校的改革中强调事业型思维。教育教学改革也要强调事业型思维吗?
乔建永: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凝心聚力,更需要持之以恒,信息化时代尤其如此。我们说,任何一所高校的管理与发展都要依靠一系列项目的运行来实现,但是,学校的整体建设与发展是一项事业,绝不能仅仅当作是一个大的项目,更不是一个又一个大的项目简单的累加与集合。当前,高校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新一轮的改革必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系统工程,所以我提出了必须强化事业型思维。
所谓事业型思维,说大一点就是要在“崇尚奉献,追求卓越”的北邮精神指导下看问题,说直白一点就是要有长远的追求和长远的布局。只有我们强化事业型思维在学校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把过去完成的一系列改革项目协调起来,系统提高既往改革成果的综合效能,才能对制约办学水平提高的本质性障碍发起总攻;只有我们的管理人员真正把北邮的改革当成一项事业来干,我们才能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把学校大大小小的管理项目衔接起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强化学校发展的战略思考,不再去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主动把项目之间可能的“鸿沟”弥合起来;只有我们的专家教授和教师们把教学和科研当成事业来干,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才能不断提高质量,才能真正摈弃急功近利,做出创造性的成果。面对学校快速发展的事业,毫不夸张地说,事业型思维已经成为北邮启动新一轮改革与建设必须加以强化的思想基础!只要我们巩固了这一思维基础,并将其逐步融入到“信息黄埔”文化当中,我们就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我们把事业型思维的强大精神动力贯穿到北邮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去,把握好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和连贯性,才能在破除本质性障碍的过程中保证学校的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够形成攻坚克难的共识,为北邮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发展动力。我们要启动面向信息革命的教育教学改革,更要强化事业型思维,因为这项改革会延续很长时间。
记者:乔校长,请您谈谈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中北邮如何推动学科建设?
乔建永:学科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也是提高学科水平的重要抓手。今天,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与以物质和能源为主要资源不同,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变革。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将带来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例如:知识更新速度的空前加快,给教材的稳定性带来严峻挑战;“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和教师知识的系统性带来严峻挑战;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必将给专业的稳定性带来严峻挑战;计算思维、大逻辑思维等思维模式的出现,对传统科学思维模式的权威性构成严峻挑战。仅从以上四方面的挑战给大学带来的巨大冲击就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以后,规模最为浩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新的高等教育革命已经向我们席卷而来。
2015年,北邮完成了面向未来20年的学科建设规划。按照这个思路,北邮落实中央的“双一流”建设部署,提出按“雁阵模式”拓展学科群,或者說,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在加强各学科核心要素建设的同时,大胆借助相邻学科的支撑力量,打造北邮学科建设的“雁阵模式”。
我们把每一个学科看成一只大雁,我们的学科群要像天空中飞翔的雁群那样排列有序、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稳步壮大。我们的“领头雁”目前自然是强势学科,如信息与通信工程,但是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相互交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伴着经济、社会,甚至学术的逻辑演变,雁群中领头雁的地位可能会交换、转换。同时,在雁阵飞行过程中,相邻的两只大雁也会借助彼此翅膀的浮力实现更好的飞翔。生物学家说,一个成功的雁阵飞行起来可能比单只飞行的大雁要节省70%的能量,如果按“雁阵模式”来打造我们的学科群,这样的效率一定会产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追赶上国际的先进学科和一流大学。
我们最近成立了两个新的学院,一个是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另一个是现代邮政学院,这是北邮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科雁阵做出的科学拓展。
记者:乔校长,请您谈谈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北邮如何布局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
乔建永:在科研导向上,北邮强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例如:2016年,张平教授团队参与研发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林中教授团队攻克“中国天眼”工程中的光缆技术难题,邓中亮教授团队在“羲和”室内导航工程研发中取得关键技术突破等。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技术革新等,这样一条长长的科研链条上,我们鼓励那些对学科建设起到更为直接推动作用的研究。最近,美国公布了一份未来30年的新兴科技趋势报告。据说这份报告通过对近700项科技趋势的综合比对分析,最终明确了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其中,前10个依次是:物联网、机器人与自动化系统、智能手机与云端计算、智能城市、量子计算、混合现实、数据分析、人类增强、网络安全、社交网络。这些方向与北邮目前的科研基础和学科基础紧密相关。但我感到更多的是压力:一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将是全世界最杰出的那批人;二是上述方向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支撑的一个协调演进的整体系统,我们的科研布局如果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最终将被“配件化”,从而被别人整合掉,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规律。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如何把学校的科研系统做实做强?这是北邮科研规划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记者:乔校长,请您谈谈教育教学改革与大学文化建设?
乔建永: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根基和血脉,是哺育人才成长的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离开了大学文化的滋养,教育教学改革将会举步维艰。土壤、空气、阳光和雨露都是天然的,不是人造的,同工业的转型、升级、换代无关。大学文化建设要跟踪时代主题,但绝不能被时代主题绑架,要不忘初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创新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崇高价值追求。只有把这一崇高价值追求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教育目标统一起来,才是信息化时代培育中国大学创新文化的正确途径。教育的本质是“人”,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教育的终极目标正是将这种潜能发掘出来,促进个人的成长,造福于人类社会。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导向;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大学制度的应有之义。
在北邮,很多老前辈的事迹一直在校园里传颂,已经成为北邮“信息黄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炯槃院士在北邮工作了57年,他一生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年近九旬还在讲台上为学生授课。他把毕生的智慧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通信教育事业,临终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是,嘱托儿女把自己一生所有的积蓄200万元存款全部捐献给北邮,奖励后学;沈树雍老师,生前为了祖国通信事业的人才培养,一生三次调整自己的专业领域,忍着右眼失明、右耳失聪和身体病痛的折磨,一生编写了几十本教材。还有,2015年学校首届“烛光”教学奖获得者、年轻教师俎云霄,将她的10万奖金倾囊捐出,设置“烛光春芽助学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这些教师只是北邮成百上千位平凡教师的代表和缩影,但正是他们,用教师的烛光精神,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也照亮了北邮前进的道路。
在北邮,我们强调,要高科技,更要圣洁高贵的灵魂。不管人类创造的科技成果多么神威,但它们永远代替不了人的勇气、毅力、信念和智慧,更代替不了人的爱心和圣洁高贵的灵魂。
在北郵,我们说,北邮的事业是国家的事业,北邮的事业是师生员工的事业,北邮的事业更是20多万校友们共同的事业。北邮的校内资源是有限的,但北邮的校友资源是无限的。哪里有北邮人,哪里就有北邮精神;哪里有北邮人,哪里就有北邮文化!正是一代又一代校友把北邮的事业拓展到了广阔的社会空间,为“信息黄埔”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