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休后,我常与妻子骑自行车带孙子到麒麟山公园玩。今天,我和妻子又到麒麟山公园玩。妻子突然提议说,到内樟祠去看一看。于是,我们便骑上自行车出发了。内樟祠是个小自然村,属于虎伯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就在象溪村附近,离县城有10公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和妻子每年至少要去那里好几趟拾柴火。
我和妻子想重走一番当年拾柴火的山路,看看当年拾柴火的那些山头,重温拾柴火的情景。当年公路是土面,尽是雨水冲刷的坑洼,徒步拉车很难行,如今是水泥路面,骑车而行,自然轻松极了。
走过官碑头自然村,转了一道弯,便到了山的入口处——五板桥。那里原来有林化厂、紫胶站、林区、林化小学,如今却成了林业科技实验中心和金线莲生产基地。基地对面的象溪河中有个游泳池。那里是县城居民消暑和健身的一个好去处。过了一道桥,便进入了一个山青水秀的清净世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确实保护得很好。何况,那象溪河又是县城居民饮用水的源头。公路沿象溪河蜿蜒而上,河水清澈,山风习习,崇山峻岭,郁郁葱葱。一路上,我和妻子边欣赏美景,一边聊起许多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家烧的柴火是毛草。我家就在紫荆山脚下,割毛草上紫荆山上割就行了。我小学毕业那年,就跟三婶上山学割毛草。三婶手脚很勤快,不一会儿就割了一担。她自己扎好担子,又帮我扎担子。我就跟三婶挑毛草担子下山,累得满头大汗。后来紫荆山的毛草割完了,就得到外樟祠和内樟祠的山路边的山头上割毛草。不久后又改烧树枝桠,也是要到那里的林区山上拾树枝桠作柴火。周末,我就和妻子拉着板车,到内外樟祠的林区山上拾枝桠。
后来,不知谁发明了木屑灶,确实省柴又好用。在原来烧毛草的大灶中间,放置一个铁皮做的圆筒形木屑灶。木屑灶边开一个小口。又备两根竹管,一根插在木屑灶中间,一根从木屑灶口伸进去,才装入木屑并用木棍压实,然后取出两根竹管,又从灶口装进去一片烧燃的木片,这样就把木屑引燃,这时便可以烧饭烧菜了。木屑灶用了好几年,后来又改烧煤蜂窝炉,几年后又改用液化气灶和电磁炉了。
当年进山里拾柴火,确实辛苦。家里有个竹筒,专用于上山拾柴火装干粮的。有时也买几个包子、馒头做点心。当年,我在六安小学当民办教师,晚上到学校备课改作业,有时太晚了就住在学校。第二天,家里就那个竹筒装早饭,让弟弟或邻居小孩给我送来。上山虽然带干粮和水,常常水喝完了,就喝山涧水。有时汗流多了,腿抽筋走不動,只好坐下来自己按摩一阵子,又继续走。
妻子说,上山拾柴火还不算苦,毕竟有两个人,可以互助,一人在前面拉车,一人在后面推。她说我到龙溪师范念书那两年才算苦。事过境迁了,今天才听妻子诉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上龙溪师范民师班。上学两年没工资,学校只补贴点伙食费。几个星期回一次家,给妻子拿几块钱来零花。当年,我和弟弟也已分了家,弟弟的孩子小,我母亲跟他住,父亲跟我住。妻子既要种责任田,又要养猪种菜。老父亲病了,要她照顾,三个孩子要她管。妻子每天早早起床去卖菜,然后回来煮早饭,喂猪,让孩子和父亲吃过早饭,自己才吃了早饭去田里干活。晚上,又要加工猪饲料,忙到很晚才能休息。当时家里的经济来源,除了卖猪和卖甘蔗给糖厂外,靠的是妻子每天早上去市场卖菜的收入。当年,一斤菜才几分钱。我回家一趟要的几块钱,妻子不知要积攒多少天。妻子的大哥张泽发对我很关心。他常从平和小溪骑车到山城我家里看他的妹妹,看到我家里缺什么用的就去买,有时也放些钱给我妻子。
我和妻子边聊边走,很快就到了外樟祠自然村,又转过几道弯,便到了内樟祠自然村。掩映在绿阴里的内樟祠小村落,便出现在眼前,河对岸那个小村落,远远望去,有二、三十户人家,大都是老房子,只有几幢新的房子。我们并不想进村子里。其实,当年,我们只在路边山上拾柴火。妻子没进过樟祠村,而我却去过了一次。当年,我骑自行车载同村的采药人到内山采草药,边走边采,到内樟祠村已快中午了。我就跟采药人去村子里找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很热情地请我们吃午饭。记得那米饭里夹了些沙子,但却吃得很香。因为喝山笋咸菜汤,味道甚美。
妻子说,再走一段路到象溪村虎伯寮去看一看。我看太阳快下山了,就说下次再去吧。于是就往回走。象溪村,妻子没去过,我却去过三趟。第一次是我小学毕业那年。班主任王老师带领我们到象溪村搞勤工俭学,砍竹子扛竹子。在那里住了一宿。第二次是跟我的同乡一起去,到象溪村大旗尾找他的朋友。第三次,则是与小何、老肖等文友跟县老促会的老同志到老区村象溪采风。
回来的路下坡多,很快就回到了梅花岭。我便跟妻子谈起当年在林化小学教书的往事。林化小学有个代课老师小郑。小郑是个福州姑娘。她借一本《第二次握手》的小说给我看。小郑跟一位林化厂女工很要好,那个女工是个龙海姑娘。她俩有空就来办公室找我,让我拉二胡伴奏,她俩唱歌。她们的歌声无疑使寂静的校园增添了几分乐趣。
当年有一天,我和林化厂技术员小董到就近的山上玩,到“美人照镜”对面的“吊景”山上玩。那里有我安美社韩姓五房族人的祖墓。又到梅花岭上玩,那山上有一个我曾祖母的风水。登上那山峰顶上,远眺小城村那边的群山,层峦叠嶂,气势恢宏。然后又到官碑头村对面的山头上玩。我的祖父母的风水就做在那个山峦上。董技员后来调到县科委工作,如今退休了,我常常在月眉公园里与他散步聊天。
看到梅花岭又让我想起当年在村子里教夜校和中午班的往事。那是我到六安小学当民办教师前一年,我带领夜校和中午班的学员到梅花岭山上割毛草,卖给碧侯村的砖瓦厂烧砖瓦。卖的钱,拿去买松木板来制作课桌椅,还有买课本和簿子。
我和妻子边走边聊,很快就过了山出口处的官碑头村,回到了县城。今天了却了一个心愿,心里感到特别轻松愉快。
我和妻子想重走一番当年拾柴火的山路,看看当年拾柴火的那些山头,重温拾柴火的情景。当年公路是土面,尽是雨水冲刷的坑洼,徒步拉车很难行,如今是水泥路面,骑车而行,自然轻松极了。
走过官碑头自然村,转了一道弯,便到了山的入口处——五板桥。那里原来有林化厂、紫胶站、林区、林化小学,如今却成了林业科技实验中心和金线莲生产基地。基地对面的象溪河中有个游泳池。那里是县城居民消暑和健身的一个好去处。过了一道桥,便进入了一个山青水秀的清净世界。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确实保护得很好。何况,那象溪河又是县城居民饮用水的源头。公路沿象溪河蜿蜒而上,河水清澈,山风习习,崇山峻岭,郁郁葱葱。一路上,我和妻子边欣赏美景,一边聊起许多往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家烧的柴火是毛草。我家就在紫荆山脚下,割毛草上紫荆山上割就行了。我小学毕业那年,就跟三婶上山学割毛草。三婶手脚很勤快,不一会儿就割了一担。她自己扎好担子,又帮我扎担子。我就跟三婶挑毛草担子下山,累得满头大汗。后来紫荆山的毛草割完了,就得到外樟祠和内樟祠的山路边的山头上割毛草。不久后又改烧树枝桠,也是要到那里的林区山上拾树枝桠作柴火。周末,我就和妻子拉着板车,到内外樟祠的林区山上拾枝桠。
后来,不知谁发明了木屑灶,确实省柴又好用。在原来烧毛草的大灶中间,放置一个铁皮做的圆筒形木屑灶。木屑灶边开一个小口。又备两根竹管,一根插在木屑灶中间,一根从木屑灶口伸进去,才装入木屑并用木棍压实,然后取出两根竹管,又从灶口装进去一片烧燃的木片,这样就把木屑引燃,这时便可以烧饭烧菜了。木屑灶用了好几年,后来又改烧煤蜂窝炉,几年后又改用液化气灶和电磁炉了。
当年进山里拾柴火,确实辛苦。家里有个竹筒,专用于上山拾柴火装干粮的。有时也买几个包子、馒头做点心。当年,我在六安小学当民办教师,晚上到学校备课改作业,有时太晚了就住在学校。第二天,家里就那个竹筒装早饭,让弟弟或邻居小孩给我送来。上山虽然带干粮和水,常常水喝完了,就喝山涧水。有时汗流多了,腿抽筋走不動,只好坐下来自己按摩一阵子,又继续走。
妻子说,上山拾柴火还不算苦,毕竟有两个人,可以互助,一人在前面拉车,一人在后面推。她说我到龙溪师范念书那两年才算苦。事过境迁了,今天才听妻子诉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上龙溪师范民师班。上学两年没工资,学校只补贴点伙食费。几个星期回一次家,给妻子拿几块钱来零花。当年,我和弟弟也已分了家,弟弟的孩子小,我母亲跟他住,父亲跟我住。妻子既要种责任田,又要养猪种菜。老父亲病了,要她照顾,三个孩子要她管。妻子每天早早起床去卖菜,然后回来煮早饭,喂猪,让孩子和父亲吃过早饭,自己才吃了早饭去田里干活。晚上,又要加工猪饲料,忙到很晚才能休息。当时家里的经济来源,除了卖猪和卖甘蔗给糖厂外,靠的是妻子每天早上去市场卖菜的收入。当年,一斤菜才几分钱。我回家一趟要的几块钱,妻子不知要积攒多少天。妻子的大哥张泽发对我很关心。他常从平和小溪骑车到山城我家里看他的妹妹,看到我家里缺什么用的就去买,有时也放些钱给我妻子。
我和妻子边聊边走,很快就到了外樟祠自然村,又转过几道弯,便到了内樟祠自然村。掩映在绿阴里的内樟祠小村落,便出现在眼前,河对岸那个小村落,远远望去,有二、三十户人家,大都是老房子,只有几幢新的房子。我们并不想进村子里。其实,当年,我们只在路边山上拾柴火。妻子没进过樟祠村,而我却去过了一次。当年,我骑自行车载同村的采药人到内山采草药,边走边采,到内樟祠村已快中午了。我就跟采药人去村子里找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很热情地请我们吃午饭。记得那米饭里夹了些沙子,但却吃得很香。因为喝山笋咸菜汤,味道甚美。
妻子说,再走一段路到象溪村虎伯寮去看一看。我看太阳快下山了,就说下次再去吧。于是就往回走。象溪村,妻子没去过,我却去过三趟。第一次是我小学毕业那年。班主任王老师带领我们到象溪村搞勤工俭学,砍竹子扛竹子。在那里住了一宿。第二次是跟我的同乡一起去,到象溪村大旗尾找他的朋友。第三次,则是与小何、老肖等文友跟县老促会的老同志到老区村象溪采风。
回来的路下坡多,很快就回到了梅花岭。我便跟妻子谈起当年在林化小学教书的往事。林化小学有个代课老师小郑。小郑是个福州姑娘。她借一本《第二次握手》的小说给我看。小郑跟一位林化厂女工很要好,那个女工是个龙海姑娘。她俩有空就来办公室找我,让我拉二胡伴奏,她俩唱歌。她们的歌声无疑使寂静的校园增添了几分乐趣。
当年有一天,我和林化厂技术员小董到就近的山上玩,到“美人照镜”对面的“吊景”山上玩。那里有我安美社韩姓五房族人的祖墓。又到梅花岭上玩,那山上有一个我曾祖母的风水。登上那山峰顶上,远眺小城村那边的群山,层峦叠嶂,气势恢宏。然后又到官碑头村对面的山头上玩。我的祖父母的风水就做在那个山峦上。董技员后来调到县科委工作,如今退休了,我常常在月眉公园里与他散步聊天。
看到梅花岭又让我想起当年在村子里教夜校和中午班的往事。那是我到六安小学当民办教师前一年,我带领夜校和中午班的学员到梅花岭山上割毛草,卖给碧侯村的砖瓦厂烧砖瓦。卖的钱,拿去买松木板来制作课桌椅,还有买课本和簿子。
我和妻子边走边聊,很快就过了山出口处的官碑头村,回到了县城。今天了却了一个心愿,心里感到特别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