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子里的微光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8984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虽已是九月,如火的凤凰花依旧在枝上翻飞,似乎在迎接新一批中师生的到来。艺术楼前人头攒动。墙上的花名册班主任一栏赫然写着——“黄萍”。最前面的桌子旁坐着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白色雪纺上衣,下着浅色半身裙,一束马尾低低地附在后背,淡雅、清新,犹如一朵白莲盛开在那里。初次相见,却恍若故人。
  终于,我来到了她的面前。她抬起头,眼含笑意:“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来问我。”声音很轻,很细,像我的姐姐。
  宿舍门口,望着父母离去的背影,我的鼻子一酸,眼前一片迷蒙:从今天开始,我就要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了。
  时光在教室、食堂、宿舍之间流动着。校园里文化气息浓厚,活动丰富:练习三笔字、排练课本剧、参加各种比赛……忙碌,充实。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老师的文选课。
  她上课很特别。一进教室,一言不发,拿起粉笔,就先板书。有时是一句名言,有时是一首诗,有时是文章的优美片段,有时是名家简介或重要著作,有时引用名人对这篇文章的评价鉴赏等等。写的时候,从不看书,完全默写。记得有一次默写的是《春江花月夜》。她书写速度快,横粗竖细,笔画遒劲干练,宛若冬梅的枝丫;每个字独立楷体却又遥相呼应,如行云流水却不拖泥带水;三十六行七言诗句从右往左排开,犹如一幅书法作品,而且一笔不差,一字不漏!我的心湖起了不小的波澜:字写得真漂亮!瞬间,我对黄老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的安静如一股无形的力量俘获了我的心。
  接着,她由板书做引,与大家一起读文。她很少详细讲解,也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会请几个同学谈谈看法。总是任由我们发挥,但从不评价我们的说法。所以,课上,我们都能听到不同的想法。而当她听到有价值的看法时,又能马上引出其他书上相关的片段,并板书在黑板上,依旧是默写。而这些是教科书里所没有的。虽然她不评价,但我们心中已决出上下。一节课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听得我酣畅淋漓。 虽然课堂上静悄悄,表面上波澜不惊,实际上大家头脑的风暴一刻也没有停息,这像是一束强光,突然照进了储藏文学的暗室,让人窥见了阅读的真相。
  也在那一年,凛冽的寒风刮过耳畔,刺骨的冬雨侵入脖颈。半夜里,我被绞痛疼醒了!全世界仿佛只剩我在惨叫。忙乱的脚步声中,我被送到了学校旁的中医院。打了镇痛剂,输了液,我终于安静下来。朦胧中,我感觉到妈妈在旁边。我微微睁开眼睛,是黄老师!她站在病床前,匆忙中没有换下睡衣,只披了一件大衣。“你现在怎么样?”她皱着眉问我,眼里从没有过如此紧张。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爸妈远在外地怎么可能半夜赶来!
  黄老师默默地坐在我身边看护着,话依然很少。梦中感觉有人在帮我压被子,像我的妈妈一样。
  出院后,我总感觉气力不足,凉风一吹就咳嗽。吃了很多药,却不能痊愈。一天下课后,黄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前:“你中午吃完饭来我的宿舍。”
  黄老师的宿舍在食堂边的一条小巷子里。巷子只有两米多宽,不深,住着几位老师。两边是低矮的黑瓦平房,屋檐下一排排盆花摆放整齐,虽是寻常花木,月季、文竹、小叶榕……但花枝高低错落,开花的开花,长叶的长叶,各有精神,给这个简陋的巷子增添了清新雅致的自然情趣。
  屋檐下用石棉瓦横搭出来的一个小空间,这就是厨房。只见黄老师正用刷子刷着一片叶子。旁边还有好几片在排队。
  “这是枇杷叶,煮水喝能治咳嗽。你西药吃太多,身体会更虚。换下这个试试,不过,要先把叶子上的毛刷掉。”
  我一听百感交集:黄老师平时话不多,但我们的事逃不过她眼睛。我赶紧说:“我来刷吧!”
  屋檐下,一个小炉子,一口小锅,熬着我的枇杷水,淡绿淡绿的,冒着蒸汽,升腾起阵阵枇杷清香。喝过之后,黄老师又交代我晚上还得来喝一次。
  晚自习下课,我朝食堂走来。这里一片黑漆漆、静悄悄。但我不怕,因为小巷里透出了微黄的灯光——黄老师宿舍的灯。不亮,但看着特别的暖。
  神奇的是,喝过几次枇杷水后,喉咙竟然清净多了。这一天中午,我如约而至。一走进小巷,一阵诱人的肉香飘了过来,不知是哪位老师在准备午餐。突然想起我妈炖的肉了,不争气的眼泪又要落下来。
  见我来了,黄老师端出一碗汤来,里面满满是姜丝肉条。
  “你要补一补了,身体才会好得快。”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引得我眼泪扑簌簌地往下掉。我說不出话,赶紧低下头,一汤匙一汤匙地吃起来。
  每次经过这条小巷,我总是放慢了脚步,看看老师在不在。驻足于花草间,静静地回忆:这个简陋的“小厨房”,不知为我开了多少小灶,不知烧坏了多少电炉丝……对于求学在外的我来说,黄老师就是我的妈妈!虽然她话很少,也从不在其他同学面前表露对我的关心,不过,那些为我所做的点点滴滴早已深埋于心,成为我心中最美好的秘密——师爱无言,真挚深沉!
  转眼又是凤凰花起舞时节,飘落的乱红浸染着点点离愁,我们也将分道扬镳,天各一方。我徘徊在小巷外,泪眼朦胧——小巷里的微光曾经带给我多少慰藉与温暖!别了,我的龙师!别了,三年来默默关爱着我的老师!
  时光容易把人抛,一晃回乡任教已二十年。那条花草盎然的小巷,那道温暖的微光,总是时不时地在我眼前浮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饮水思源,感念恩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用这道微光点燃着每一位孩子的心。
  那一天到漳州听课,路过龙溪师范学校时,发现母校轮廓依旧在,但已变更了校名。缓缓走过校桥,怯怯地找寻,却不见当年的小巷——老师们已搬离这里了。那道微光虽已不在,但在我心中一直是亮堂着的,烛照着我的人生路。
其他文献
漳州市出台《漳州市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市农副产品市场供应保障若干意见》,从稳定农副产品生产、抓好农副产品仓储流通和销售、加强市场供应监督管理、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等五大方面提出了11项具体措施。《意见》自2月1日起实施,至疫情防控结束止。期间,全市还对城乡低保对象、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每人每月发放副食品补助100元。  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原则,市财政局建立疫情防控资金拨
期刊
作为古早漳州人,周匡业、周匡物“双及第”,成了唐朝进士第一人或第二人;有人争议说周匡物的哥哥周匡业应该是漳州进士第一人,否则“双及第”的由来,就本末倒置了……  从漳州南郊九龙岭下著名的木棉庵往南望去,有一座势如握拳的山初名天城山,又名乌石山、太湖山、林前岩,犹如龙海的另一座“一山四名”的名山在榜山洋西,叫象山、文山、惠文山或观音山。象山是状形如大象,而文山、惠文山却因为朱熹、黄道周去过而雁过留声
期刊
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至正月十六,是福建省闽南地区诏安县“五营”几个叶氏村庄的盛大节日——游神。叶氏宗亲以独特的方式庆元宵,弘扬保家卫国的优良传统。  游神是诏安县“五营”叶氏宗亲的民间信仰,宗亲们在正月元宵节前后的这几天,到神庙里将神像抬出来游街,认为只有让神出来游街,与民同乐,神才保佑“五营”叶氏百姓。  巡狩的神是被供奉在几个村子共有的庙宇的“三通圣王”等神灵。庙宇金碧辉煌,屋檐、屋顶有各种人物、
期刊
冯小刚导演的影片主打“善良”牌,从《唐山大地震》到《一九四二》,再到前段时间火红的《芳华》,贯穿这幾部电影的灵魂都是两个字“善良”。这个让中华文化千年不朽的词,仍然是中华文化大放异彩的支撑,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相连的基石。  《芳华》影片里的一句画外音相信打动了很多人: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我想说的是,无论社会怎么变化,无论人们追求的梦想多么奢华,善良一直就是
期刊
时下,“感恩”是一个社会敏感度很高的词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不過,我却对那句“感恩那些曾经伤害过我,打击过我的人,是他们的伤害和打击,令我的人生如此多彩!”持有不同的看法。  这句话经常出现在报刊之上,并通过各种载体广泛传播,似乎以此来展示“先败后胜”者的豁达与高尚,彰显人性的光芒。我实在是不敢苟同。“感恩”的意思是感谢别人的恩惠。何谓“恩惠”?自然是指惠及人心的善举。那些无情的
期刊
听孩子诵读崔颢的《登黄鹤楼》,我的心不禁泛起涟漪,离开家乡十余载,我多么想再回去看看黄鹤楼呀!不知是孩子稚嫩的读书声点醒了我,还是祖国七十华诞的浓厚氛围熏陶了我,国庆假期,我欣然带着孩子一起回了趟老家,去看了那始建于三国时代的黄鹤楼。  从漳州坐车到厦门,再从厦门搭上开往武汉的动车。孩子第一次坐长途动车,本来还担心她会不适应,没想到一路上她尽情地看着窗外快速倒退的房屋、树木、河流……还时不时地问我
期刊
说是探访,其实也不难,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绕着群山延伸至密林深处,翻越那座山,就是元中村,我们一路追寻当年红军走过的足迹。  元中,地处诏安县太平镇东部、由十多个自然村组成,属于革命老区村。这里四面环山、中间平坦,数千亩梅园以及尚未涉足的原始生态,都值得去看一看。  从镇区出发,沿着山路蜿蜒而行,途经梅仔坝自然村。两旁竹林夹道、绿荫蔽日,阳光透过竹叶缝隙,洒落地面后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影子;一条清澈的小溪
期刊
老同学的丈夫突患重疾,大家听到后都唏嘘不已。刚刚40岁,家里的顶梁柱就遭受这样的磨难,这一家人往后可怎么生活。有人提议,不如大家为他们捐款吧,数量多少不必在乎,主要是为表达一下同学们的心意。这个提议很快得到我们的响应,大家纷纷慷慨解囊,要尽最大努力帮老同学度过难关。  我们凑了一笔数量不小的“善款”,奔向同学的家里。让我们意外的是,这个遭受重创的家庭并没有被阴云笼罩,一家人依旧是乐观的,他们跟我们
期刊
金秋九月,走进平和县长乐乡秀山村,从山坳口远远望去,一排排崭新的民居高低有序坐落在山腰上,四周群山苍翠,房前屋后果树成片,金橙橙的柚果挂满枝头,远远望去,仿佛走进某个大型庄园或某个旅游胜地。谁曾想,这世外桃园般的秀山村,却曾是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战场,也是革命的大本营,张鼎丞、谭震林、王直、熊兆仁、刘永生等老一辈革命先烈们都曾在这里洒过青春热血。  秀山,解放前叫秀磜,与龙岩永定广东大埔接壤,是闽
期刊
有人曾说过:“烟火是物质上的食粮,书香是精神上的食粮,缺一不可”,说得多好,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就让人舒服,仿佛看到烟火岁月里那些温暖舒心的日子,有柴米油盐,也有书香缭绕。  认识一个写文的女子,是一个全职妈妈,爱好诗书,喜欢文字,除了日常的照看孩子,洗衣做饭,大多数时间都是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走进她的家里,你会发现从客厅到卧室,大大小小的柜子里到处都装满了书籍,有世界名著,也有儿童读物,茶余饭后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