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助学式”课堂是一种以人为本、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对自身的角色合理定位、适度拿捏,在“进”与“退”之间适度转换,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又能把控课堂节奏,适时点拨,进而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加深学生思维的深度。
[关键词]助学式;进;退;高中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32-01
“助学式”课堂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最终目标,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助学式”课堂中,要求教师灵活把握自身的角色,既不能在课堂上“独领风骚”,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在“进”与“退”中适度转换。
一、退——让学生绽放光彩
1.“退”在课堂导入时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助学式”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适当采用“隐退”的教学艺术,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我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了许多排偶句式,这使得文章读起来气势磅礴。请你们在文章中将这些排偶句式找出来,反复朗读,并思考其中隐含着怎样的意蕴。”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导入方式,避免了以往枯燥、先期植入式的灌输,教师的“退”也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2.“退”在学生交流时
“同伴互学”是“助学式”课堂的亮点之一,是在学生自主先学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应当在学生交流时,适当地“退”,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课堂上。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呐喊〉自序》时,学生围绕“鲁迅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教师主动退到幕后,成为一个关注者,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话题中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探索、创新性以及成就感。教师的“退”,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更好地发现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
3.“退”在精彩展示时
“展示促学”是“助学式”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伴互学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收获,并对学习做出评价的课堂环节。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展示时适当地“退”,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强化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比如,在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任务:每组学生从赵太后与触龙的对话中选择一组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教师在学生展示时主动隐退,不仅可以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然建構及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进——画龙还须点睛
1.“进”在提点学生难点处
每一篇课文都有学习难点,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挺身而出,给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点。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难点在于:作者重点是要论述拿来主义,但是文章前半部分都是在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此时,教师要瞅准时机,点破文章的内涵,从而避免学生在难点中徘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进”在补充学生盲点处
盲点是指知识或是思维的空白点,当学生在“助学式”课堂上出现盲点时,教师应该积极介入,及时疏通和解决,运用多种方法消除学生的学习盲点,并借此时机丰富学生知识。例如,在学习《离骚》(节选)时,教师可适时补充一些如作者的平生、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离骚》篇名的涵义等此类学生的盲点内容。这样不仅可将盲点转化为新的教学契机,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可谓是一举多得。
3.“进”在学习的转折点
课堂教学的转折点,也是教学的突破点。教师要善于察觉并捕捉教学过程的转折点,使整个教学活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学习《五人墓碑记》时,学生学完课文中的字词且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补充讲解这五个人的事迹,以及当时反抗阉党的斗争,让学生能更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原本寡淡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实现课堂质效“从平庸到突破再到提升”的转变。
总之,“助学式”课堂就是立足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适时地退让,沉潜台后,让学生绽放光芒,但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要挺身而出,引领学生体会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在课堂中真正开启师生的探索之旅、审美之旅、成长之旅。
(责任编辑 罗 艳)
[关键词]助学式;进;退;高中语文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4-0032-01
“助学式”课堂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最终目标,通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实践、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助学式”课堂中,要求教师灵活把握自身的角色,既不能在课堂上“独领风骚”,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在“进”与“退”中适度转换。
一、退——让学生绽放光彩
1.“退”在课堂导入时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在“助学式”课堂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导入时适当采用“隐退”的教学艺术,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时,我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运用了许多排偶句式,这使得文章读起来气势磅礴。请你们在文章中将这些排偶句式找出来,反复朗读,并思考其中隐含着怎样的意蕴。”这一问题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导入方式,避免了以往枯燥、先期植入式的灌输,教师的“退”也使课堂氛围更加和谐,真正实现了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2.“退”在学生交流时
“同伴互学”是“助学式”课堂的亮点之一,是在学生自主先学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应当在学生交流时,适当地“退”,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让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课堂上。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呐喊〉自序》时,学生围绕“鲁迅呐喊什么?他为什么呐喊?他在怎样的环境中呐喊?”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教师主动退到幕后,成为一个关注者,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话题中充分体会语文学习的探索、创新性以及成就感。教师的“退”,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展开自主学习,更好地发现自身潜在的学习能力。
3.“退”在精彩展示时
“展示促学”是“助学式”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习小组之间在同伴互学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收获,并对学习做出评价的课堂环节。教师在学生进行学习展示时适当地“退”,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强化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比如,在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体验任务:每组学生从赵太后与触龙的对话中选择一组进行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教师在学生展示时主动隐退,不仅可以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自然建構及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
二、进——画龙还须点睛
1.“进”在提点学生难点处
每一篇课文都有学习难点,在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挺身而出,给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指点。比如,在学习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时,难点在于:作者重点是要论述拿来主义,但是文章前半部分都是在论述“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主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此时,教师要瞅准时机,点破文章的内涵,从而避免学生在难点中徘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进”在补充学生盲点处
盲点是指知识或是思维的空白点,当学生在“助学式”课堂上出现盲点时,教师应该积极介入,及时疏通和解决,运用多种方法消除学生的学习盲点,并借此时机丰富学生知识。例如,在学习《离骚》(节选)时,教师可适时补充一些如作者的平生、作者的政治理想、作者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离骚》篇名的涵义等此类学生的盲点内容。这样不仅可将盲点转化为新的教学契机,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可谓是一举多得。
3.“进”在学习的转折点
课堂教学的转折点,也是教学的突破点。教师要善于察觉并捕捉教学过程的转折点,使整个教学活动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例如,在学习《五人墓碑记》时,学生学完课文中的字词且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应该及时地补充讲解这五个人的事迹,以及当时反抗阉党的斗争,让学生能更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原本寡淡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实现课堂质效“从平庸到突破再到提升”的转变。
总之,“助学式”课堂就是立足于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模式。教师要适时地退让,沉潜台后,让学生绽放光芒,但在教学的关键之处,教师要挺身而出,引领学生体会生活的广度、思想的深度,在课堂中真正开启师生的探索之旅、审美之旅、成长之旅。
(责任编辑 罗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