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佳酿总是经过长久的酿造才有它独特的芳醇。文章也是一样,经过锤炼的语言才是有生命力的语言,孔子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文语言要有文采,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判日益强化的尺度。而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就决定了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炫示才华。这才华往往通过制造亮点来实现,虽然我们做不到字字珠玑、段段锦绣,但是我们可以苦心经营文章的精彩语言。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说过的:“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其实,语言有文采,无非是要求遣词造句时既能做到用词贴切精美,又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来增加语言的意蕴和感染力,从而让作文语言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亮丽”之笔。哪怕只是个小小的“萤火虫”,也能使“珠藏川自媚,玉韫山含辉”。
那么,能使文章平添秀色的“珠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而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正所谓“采来小荷生奇巧,摘得红杏添秀色”。
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引用、进而化用古诗词、名言和历史典故。
这里所说的“引用”,就是指直接引用。
先请看下面这段描写古城南京的文字:“……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这样的引用不仅增强习作的文采,更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当然,引用其实也有高下之分,指导学生学会暗引,把前人语句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去,是更高明的做法。
再如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此段妙用古诗句和名言,让文章意深神凝,文采飞扬,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然,引用不是目的,模仿的目的在于创造,更高的境界是并不满足于引用,而是化他人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而所谓的“化用”,就是指仿效现成的语言格式而创拟出新语言的一种技巧。
如有学生仿刘禹锡的《陋室铭》作的讽刺诗《陋校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翻得快,卡通传得勤。谈笑下三烂,往来游戏厅。可以谈恋爱,发短信。有音乐之盈耳,无作业之劳形,老师无奈何,家长徒操心。众人云:‘混个文凭。’”——这首仿写诗很好地讽刺了现在一些不爱学习,只知玩乐的学生,形象幽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如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考生这么写:“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此化用海子的名言,既妙合题旨,又翻出新意,思绪飞动,余韵袅袅。
那么这“摘得”的“红杏”,我们要把它放在哪里呢?
公王不能隐于蒿草,美酒不能没于深巷。这颗“红杏”就必须凸显在文章的最佳位置:
一、美化题目——吸引读者的眼
古人云:题好一半文。好的文题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因此,会作文者,是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在标题上下工夫的。
一些高考佳作的标题,有引用诗句的,如《独上高楼》、《莫让浮云遮望眼》;有化用标题的,如《那山,那月,那人》(电影标题《那山,那人,那狗》)、《累并快乐着》(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等。
二、美化题记——抓住读者的心
题记也是设置亮点的好位置。用一句漂亮的话放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那无疑是让阅卷者在花之未开之前已享荷叶之清香。文中有好句子,也不妨先拿出来放在题记的位置上,让阅卷者先睹为快,后再在文中享受第二次阅读快感。
题记可以是名言名句,或是谚语俗语,也可以是自己提炼的妙语佳句。看颜晗同学的《季节平移,谁在变》(《创新作文》2006年5月号)一文所设的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题记
这篇佳作,从开篇即让读者眼睛一亮,该生将纳兰性德的这句与主题相关的名言巧借过来以此引出话题,像一声沉重的叹息,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闪现出哲理的光辉,作者的人文修养也一下子跃然纸上。
三、美化开头——吊起读者的胃
当然,开头更不能“无为而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是好开头呢?古人说是“凤头”。“凤头”就是要求开头简洁、俊美。其中俊美就是要有美句。设想一开始就写几句冗长拖沓、令人费解或干干巴巴的语言,会打退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优秀的文章常常一开篇就美句连串,牵住读者的注意力。
如2000年全国高考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开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啊,只因身在山中,才高八斗的苏轼亦不识庐山之真面目;庐山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身处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呢?无怪乎我们各人对世上事物的感觉都不同了。
文章以诗入题,亮出观点,用词精炼,有大河奔涌之势,无雕琢锯凿之嫌,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
四、美化内容——打动读者的情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难知心。作文也一样,文章再好,难读或读不懂,感染不了人,也不能得高分。而段首句往往是一个段落主旨所在,也是阅卷者容易见到的地方,因此,段首句应当体现主旨,展示文采,引导思路;只有将各段首句写好了,一篇文章的脉络往往才能清楚了。深谙应试规则的考生是很注意段首句的安排的。
有学生在《四季之乐》一文中,以四季为时间顺序,用诗句过渡:“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文章的条理清楚,同时增加了文采。
有时,也可以在文章的关键处展示亮点。题为《莫让浮云遮望眼》的文章主体段引用名句就十分悦目:“席慕容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成诗’。我想是的。只要我们为自己的心灵织一张滤网,滤去讹误的字句,滤去不和谐的韵脚,再滤去浮华的词章,剩下最纯粹、最本真的自我。面对生活,拥有一个如水般安详的心境,这样,我们方可穿透浮云,看到阳光映照下最辉煌的自己。”
五、美化结尾——牵着读者的神
俗话说:编筐窝篓,贵在收口。文章也一样,结尾不好,不“善始善终”,会给人一种松散的感觉。而那些简洁有力、生动含蓄的美句写成的结尾,耐人寻味,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2004年全国卷河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信他,抑或信己》结尾:“相信自己,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听取别人,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荡情怀。相信自己,听取别人,方能在荣荣枯枯的岁月栈道上,一路奔放,一马平川。”文尾对人生的感悟充满诗情画意:“相信自己”,引用名言来表达态度,从容豪迈;“听取别人”,面对坎坷人生,胸怀坦荡;最后总说,“相信自己,听取别人”是“岁月栈道上,一路奔放,一马平川”的前提条件。读这结尾如品一杯酒,越品越显甘味,作者语言妙笔生花,可见一斑。
所以,在平时的语言训练、作文训练中,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或化用名言。当然,这不应该仅限于文章的点缀,也应该看作写文章的一种基本要求。而这又是一种特殊而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用法。它要求考生对所引用的名言名句非常熟悉,不光是对其字面意思的了解,而且更有对该句的历史背景、掌故、深刻含义的了解,同时还必须领会该句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便借古论今而不只是沉迷于对古事的回忆。这样我们的作文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值得提醒的是,追求作文语言之美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必须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别颠倒了先后顺序。只有平时注重阅读,不断积累,作文应试时才会怀中掏空,运用自如。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
作文语言要有文采,这是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判日益强化的尺度。而考场作文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就决定了考场作文的本质是“炫示”,炫示才华。这才华往往通过制造亮点来实现,虽然我们做不到字字珠玑、段段锦绣,但是我们可以苦心经营文章的精彩语言。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说过的:“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应该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徘徊了。”其实,语言有文采,无非是要求遣词造句时既能做到用词贴切精美,又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段来增加语言的意蕴和感染力,从而让作文语言在通篇“明白”、“通顺”、“完整”的前提下,平添几处“精彩”、“亮丽”之笔。哪怕只是个小小的“萤火虫”,也能使“珠藏川自媚,玉韫山含辉”。
那么,能使文章平添秀色的“珠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而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正所谓“采来小荷生奇巧,摘得红杏添秀色”。
因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就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引用、进而化用古诗词、名言和历史典故。
这里所说的“引用”,就是指直接引用。
先请看下面这段描写古城南京的文字:“……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这样的引用不仅增强习作的文采,更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积淀。
当然,引用其实也有高下之分,指导学生学会暗引,把前人语句融入自己的语言之中去,是更高明的做法。
再如2000年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待残荷听雨声’的萧瑟……”——此段妙用古诗句和名言,让文章意深神凝,文采飞扬,非常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当然,引用不是目的,模仿的目的在于创造,更高的境界是并不满足于引用,而是化他人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而所谓的“化用”,就是指仿效现成的语言格式而创拟出新语言的一种技巧。
如有学生仿刘禹锡的《陋室铭》作的讽刺诗《陋校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翻得快,卡通传得勤。谈笑下三烂,往来游戏厅。可以谈恋爱,发短信。有音乐之盈耳,无作业之劳形,老师无奈何,家长徒操心。众人云:‘混个文凭。’”——这首仿写诗很好地讽刺了现在一些不爱学习,只知玩乐的学生,形象幽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再如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中,有考生这么写:“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靠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此化用海子的名言,既妙合题旨,又翻出新意,思绪飞动,余韵袅袅。
那么这“摘得”的“红杏”,我们要把它放在哪里呢?
公王不能隐于蒿草,美酒不能没于深巷。这颗“红杏”就必须凸显在文章的最佳位置:
一、美化题目——吸引读者的眼
古人云:题好一半文。好的文题能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因此,会作文者,是善于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在标题上下工夫的。
一些高考佳作的标题,有引用诗句的,如《独上高楼》、《莫让浮云遮望眼》;有化用标题的,如《那山,那月,那人》(电影标题《那山,那人,那狗》)、《累并快乐着》(白岩松《痛并快乐着》)等。
二、美化题记——抓住读者的心
题记也是设置亮点的好位置。用一句漂亮的话放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那无疑是让阅卷者在花之未开之前已享荷叶之清香。文中有好句子,也不妨先拿出来放在题记的位置上,让阅卷者先睹为快,后再在文中享受第二次阅读快感。
题记可以是名言名句,或是谚语俗语,也可以是自己提炼的妙语佳句。看颜晗同学的《季节平移,谁在变》(《创新作文》2006年5月号)一文所设的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题记
这篇佳作,从开篇即让读者眼睛一亮,该生将纳兰性德的这句与主题相关的名言巧借过来以此引出话题,像一声沉重的叹息,定下了全文感情的基调,闪现出哲理的光辉,作者的人文修养也一下子跃然纸上。
三、美化开头——吊起读者的胃
当然,开头更不能“无为而治”。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是好开头呢?古人说是“凤头”。“凤头”就是要求开头简洁、俊美。其中俊美就是要有美句。设想一开始就写几句冗长拖沓、令人费解或干干巴巴的语言,会打退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优秀的文章常常一开篇就美句连串,牵住读者的注意力。
如2000年全国高考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开头: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啊,只因身在山中,才高八斗的苏轼亦不识庐山之真面目;庐山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身处这个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呢?无怪乎我们各人对世上事物的感觉都不同了。
文章以诗入题,亮出观点,用词精炼,有大河奔涌之势,无雕琢锯凿之嫌,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
四、美化内容——打动读者的情
人们常说:知人知面难知心。作文也一样,文章再好,难读或读不懂,感染不了人,也不能得高分。而段首句往往是一个段落主旨所在,也是阅卷者容易见到的地方,因此,段首句应当体现主旨,展示文采,引导思路;只有将各段首句写好了,一篇文章的脉络往往才能清楚了。深谙应试规则的考生是很注意段首句的安排的。
有学生在《四季之乐》一文中,以四季为时间顺序,用诗句过渡:“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样,文章的条理清楚,同时增加了文采。
有时,也可以在文章的关键处展示亮点。题为《莫让浮云遮望眼》的文章主体段引用名句就十分悦目:“席慕容说:‘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成诗’。我想是的。只要我们为自己的心灵织一张滤网,滤去讹误的字句,滤去不和谐的韵脚,再滤去浮华的词章,剩下最纯粹、最本真的自我。面对生活,拥有一个如水般安详的心境,这样,我们方可穿透浮云,看到阳光映照下最辉煌的自己。”
五、美化结尾——牵着读者的神
俗话说:编筐窝篓,贵在收口。文章也一样,结尾不好,不“善始善终”,会给人一种松散的感觉。而那些简洁有力、生动含蓄的美句写成的结尾,耐人寻味,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2004年全国卷河南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信他,抑或信己》结尾:“相信自己,坐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听取别人,坎坷人生道,多一份坦荡情怀。相信自己,听取别人,方能在荣荣枯枯的岁月栈道上,一路奔放,一马平川。”文尾对人生的感悟充满诗情画意:“相信自己”,引用名言来表达态度,从容豪迈;“听取别人”,面对坎坷人生,胸怀坦荡;最后总说,“相信自己,听取别人”是“岁月栈道上,一路奔放,一马平川”的前提条件。读这结尾如品一杯酒,越品越显甘味,作者语言妙笔生花,可见一斑。
所以,在平时的语言训练、作文训练中,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引用古诗词、名言警句、历史典故,或化用名言。当然,这不应该仅限于文章的点缀,也应该看作写文章的一种基本要求。而这又是一种特殊而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用法。它要求考生对所引用的名言名句非常熟悉,不光是对其字面意思的了解,而且更有对该句的历史背景、掌故、深刻含义的了解,同时还必须领会该句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以便借古论今而不只是沉迷于对古事的回忆。这样我们的作文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值得提醒的是,追求作文语言之美是无可厚非的事,但必须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别颠倒了先后顺序。只有平时注重阅读,不断积累,作文应试时才会怀中掏空,运用自如。
(作者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