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仪:我来自疯狂的何氏!

来源 :风尚周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chen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人家出了个混迹娱乐圈的女儿,她必然是全家人的焦点所在。可是,赌王家族的逸事实在太过迂回,入行16年的何超仪出镜率竟然还不及家中各位姊姊妹妹。接受资深才女林燕妮小姐采访的时候,超仪坦言富家女的演艺圈之路并不好走,太多旁枝末节的关心,太少正儿八经的关注,“唯有自组蚊型公司,自己为自己打算”。
  何超仪接受本报采访的期间,正值何家上演争产风波,几乎所有媒体的麦克风都对准了何超仪,追逐围剿连环发问只求捕风捉影套出下一篇娱文的灵感与大纲。镜头下何家小姐封嘴缄默,拒谈家事,暗地里却Rocker基因发作,在微博疯狂发泄,“正邪不两立”、“人在做、天在看”、“大鳄论”都被质疑“别有所指”。
  老实说,哪个Rocker不爆粗,不过再激愤也只是为了保护家人。这个圈子给了她太多磨炼,天大的事情也学会撑住。因为她是何超仪,她来自“疯狂的何氏”,“We are some‘mad ho's’”。
  
  父亲只关心我几时当影后
  
  虽然被自嘲“蚊型”,但绝不能看轻何超仪成立的电影公司。去年拍电影《维多利亚壹号》,片子被选中参加了两个国际影展,亲自担纲主演的超仪更在西班牙Sitges国际电影节中夺得“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特技化妆”两个大奖。
  只挑小众角色演绎的她,从未曾想过会夺得影后,获悉荣誉那一刻,忍不住狂喜。
  没有成就,等于没有话语权。她曾在林燕妮的访谈中透露过,家人一开始并不认同她的工作。她说,“很遗憾爸爸妈妈从来都不看我的电影,不听我的歌”,母亲接触的从来都是艺人开派对的那一面,并不知道表演也需要下很大的苦功,只道女儿“懒懒闲过日辰”;而父亲是个讲成就的人,虽然我拿过两次最佳女配角奖,他只问我什么时候才拿影后奖。
  缄默16年,何超仪终于抢到了能发声的麦克风,“西班牙影后”的头衔跟她的个性一样够型够爆,而跟毛俊辉、谢君豪拍档的舞台剧《情话紫钗》上演后也好评如潮。连母亲蓝琼璎也首次亲自到场观赏支持。
  
  《风尚周报》:你去年成立了电影制作公司,往后的发展方向是不是准备以电影为主?
  何超仪:不会这样限制自己,不过我的确很喜爱电影,电影是我的事业。而唱歌更像是我的兴趣——不过你放心,我对待兴趣,也会拼命的。
  
  《风尚周报》:主流电影与小众电影的比例会怎么掌握?
  何超仪:这个要做一个平衡。当演员是很被动的,只能接受剧本,不能自己控制。如果一年中拍了很多口碑好的商业电影,那么我就会拍一些小众的、另类点的电影来“讨好”自己。如果我自己做了很多太胡闹的戏,我就会很讨厌自己,就希望有一部能够让我认真发挥,好好琢磨的戏。
  《风尚周报》: 在演绎方式上,你有没有“临摹”或者“学习”的前辈或者对象?
  何超仪:在唱歌方面,我有一个偶像。我对他的爱已经被我说得街知巷闻了,哈哈,那就是乐队yeah yeah yeahs,很多人都很喜欢的。他们去过北京表演,要是他们来香港表演的话,我会第一个去霸位,并且跪倒在台前。这个乐队的音乐、歌词、乐手等所有的元素我都十分欣赏。乐队只有三个人,主音、吉他和打鼓,但是他们一人顶仨。我最喜欢主音,他的舞台表演形式、声线都非常超现代,我们现在的BAND也会有他们的影子。
  
  《风尚周报》:你认为现在香港的演艺圈缺少了什么呢?
  何超仪:现在香港的演艺圈太商业了,没有为独立电影、独立乐队提供平台和空间,没有人会支持他们。上世纪90年代的唱片公司可能因为经济环境比较好,会提供资金支持一些乐队。香港现在其实有一百多支BAND,但我们能见到的只有几十支,其他的根本没有任何演出机会,很惨。有机会的话我希望可以做一些事情支持他们,比如他们开SHOW时帮忙出演,虽然我称不上是什么音乐人,但假如他们消失了,我作为观众都会觉得很可惜。奥斯卡金像奖最近几年都十分鼓励独立电影,也有小制作获奖,所以我也希望香港对它们(独立乐队)也有多些鼓励。
  
  《风尚周报》:坚持自我这条路并不容易,你的动力源自哪里?
  何超仪:很多人都说这些音乐没有人会喜欢,没有人会听到。我想告诉他们,还是会有人关注这些音乐的。而且因为我的出身很商业,我之前不也就是流行歌手一枚,完全是被唱片公司制造出来的主流歌手。原本我也没有异议,因为我那时也不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只知道我喜欢唱歌,所以只要有机会,唱什么都可以,什么歌我都会用心去唱。
  后来我之所以离开,是因为这个行业根本和音乐与才华无关,感到心灰意冷。一开始唱片公司把我打造成很叛逆的形象,衣着也很性感,唱片封面是穿着泳衣的,那张唱片出来的结果不功不过,销量低于他们的期望值。后来公司换了老板,就完全推翻了之前的那一套,换了一个团队,让我以玉女的身份出镜。我当时觉得挺尴尬的,而且我的声线也不适合唱那些娇嗲的歌,就做得很勉强,因此我也少了一班喜欢我本身样子的朋友。
  我最厉害的就是吵架
  
  排练舞台剧的过程,对于何超仪来说,更像一场修行。从呼吸、动作到情绪和思考,她逐一将自己“推陈出新”,从表演里面学习人情练达。
  电影与音乐,都有一大帮的班底“伺候”,演得不好可以叫“cut”,唱得不好可以“tune”。而舞台剧则一演到底,没有NG,这样“自讨苦吃”又是为了什么呢?何超仪体会到舞台剧之难,是开排之后的事。好在担任该剧男主角的谢君豪是长期奋斗在话剧舞台上的专业演员,给了她很多帮助。而何超仪确实悟性过人,每次演出都会有很大的进步,而且她个人的气质也与剧中现代霍小玉的气场十分贴近,所以表演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
  
  《风尚周报》:拍电影,票房是衡量作品好坏的其中一个标准,但出演舞台剧反响可能没有电影那么大,你的“成就感”从何而得?
  何超仪:好坏自在人心。如果观众看完这场SHOW,心里有过触动,我认为就已经很有成就感了。在舞台上看观众的反应是最直接的。
  
  《风尚周报》:你出演舞台剧,最想收获什么?
  何超仪:是为了个人的满足感。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尤其是《情话紫钗》制作班底强劲,毛俊辉老师也是戏剧界的知名前辈,我一直都很希望可以跟毛老师学习演戏,但毛老师已经不再收学生,也没有在香港演艺学院教书了。所以这次毛老师一找到我,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其实我那时早已对这个机会流口水了。无论角色是怎样的,我都愿意演。
  
  《风尚周报》:跟毛俊辉老师合作有什么感想呢?
  何超仪:毛老师是很严格的,十分“凶猛”,而且你完全无法把握他什么时候会骂你,也许你有一个问题已经惹他生气了,他忍了几天,然后突然就会一下子爆发出来。他的发怒指数是没有0-100的过程的,一生气就是到100度。
  记得有一场戏我讲完对白,自己决定要转一个180度的圈,从台前转身就走。毛老师立刻就从他的桌子上跳起来,掐着我的肩膀说:“为什么你会转?没有人会在台上这么转圈!”后来我才明白在舞台上这样转观众就会看不见,一定要走一个半圆形出去,那次他就发了很大的火。
  所以我们每次去彩排都打起十二分精神,谁都有被骂的可能。我觉得很荣幸有机会被他这么“修理”过。如果演了几个月都没被批评过才是有问题的,根本学不到东西。
  现在无论我唱歌、拍电影、拍戏,甚至是接受采访、拍摄等任何一种表演形式都提升了一个层次。我以前比较粗鲁的,我认为这就是我最自然的状态,但是毛老师教会我如何散发出女人味。
  
  《风尚周报》:《情话紫钗》折射的是现代男女爱情关系,刚拿到剧本时,你对剧中所表达的观点认同吗?当时有什么想法?
  何超仪:我赞成应该为爱争取到底。无论对人还是对事物,当你热爱TA,你就应该争取到底。而且在争取的过程中要全情投入,不要计较输赢。对我本人来说,为了经营我的演艺事业,我牺牲了舒适的生活以及和朋友、家人分享的时光,花了很多心血。
  最近来说,由于我热爱摇滚音乐,想做一个摇滚歌手,为了学唱这种音乐,我的声带多次出现问题要入院,甚至声带出血。而且我还请了老师来教,自己也经常去听,去观摩学习,现在脑子里几乎日日夜夜都想着这个问题。我也很喜欢演戏,人的年龄越大,演戏越需要重量。
  现在我看回年轻时候自己演的戏,觉得十分轻佻。所以我也会努力学习演戏,都是全情投入,我会通过不停的学习来让自己圆满。而且我也会多吸取一些哲学家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样会让我进步快一点,IQ高一点。我还为了唱歌和身体去上呼吸班的课,去学会如何舒畅身心,放松自己,以及感恩。
  
  《风尚周报》:请跟读者分享一下,哪几场戏你印象最深刻。
  何超仪:第3.3场,就是我和谢君豪在写字楼里吵架。因为这场戏出现在刚唱完粤剧,跨时空回到现代,如果处理不好观众就会不明白是什么回事。我们排了很多次,我印象深刻的原因就是这场戏毛老师几乎没有任何意见就让我通过了,看来我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吵架。
  但他也有提一点建议:吵架不一定要很暴躁,将火气忍一下,不用全部发出来会更好看。恰巧我最近在看哲学类书籍,说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是最没办法解决问题的,反而是能忍住这团火气的人才能想到解决方法,所以我对这一点就很有共鸣。
  
  《风尚周报》:演舞台剧和电影最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何超仪:我很不习惯既要很大声喊又要保持很自然的样子。因为拍电影是崇尚自然,有时用气息说话都可以了。所以这一点对我来说很难,师兄师姐都帮了我很多。
  谢君豪在这个方面就很厉害,他会运用气息,声音该投射能投射得很远。不用太大声地喊出来,而是会用丹田位运气。而且在舞台上只能一次过,有时有演员忘词了,或者发生了什么事很好笑,我们也要忍住笑,专业称之为“焗蟹”,如果忍不住笑场了就叫“放蟹”。
  现场表演就是大家都要学会“执生”,戏一开始上演,连导演都没办法管了。
  
  何超仪普鲁斯特问卷
  
  1.你觉得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在家里看碟。
  2.最希望拥有的才华?能歌善舞。
  3.你最害怕什么?蛇。
  4.你目前的心境如何?很兴奋。
  5.在活着的人中你最敬佩谁?我现在的唱歌老师,林老师。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能够学会唱歌,原本我是五音不全的。
  7.你最痛恨的是什么?指鹿为马的人。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那是和我老公刚相识的时候,我在澳洲拍旅游特辑,他过来探班。
  9.你最痛恨别人什么特点?出卖别人,不够忠诚。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我的家庭。
  11.你觉得什么是最奢侈的?花钱。因为我们花了很多不需要花的钱,浪费。
  12.最不值得留恋的痛苦是什么?被害,不值得再想。
  13.你认为什么美德最没有意思?我发现现在很多人已经不讲义气了,但是我认为这还是很有需要的。
  14.你最羡慕的职业是什么?最羡慕导演。
  15.你对自己的外表有什么不满意?我觉得我的外表也就是一般般,不够高、下巴又不够尖、眼也不大,单独看都不好,但整体看还是挺特别的啊,不可以说漂亮,但起码很特别。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后悔以前不会享受现有的一切,对一些事耿耿于怀。
  17.你喜欢男生身上有什么品质?像陈子聪那样的人。
  18.你平时的口头禅是?没有。
  19.你最喜欢女生身上有什么品质?我喜欢豪迈、爽朗一点的女生。
  20.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性?坦诚,讲义气。
  21.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是谁?我先生和我的小狗UNI,我把它当儿子。
  22.你希望以什么方式死去?约我的朋友、家人,所有我关心的人一起坐着等待那一刻。
  23.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让你感到最快乐?和朋友一起聚会。
  24.如果可以改变你家庭的一件事情那会是什么?希望我的家庭可以变得更加整洁。
  25.你的座右铭是什么?永不言败。
其他文献
电影胶片退休之后还能有什么用?早在2010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拉美分公司就已经和亚洲的商业机构合作回收35毫米的电影胶片,他们每年回收超过20000部电影和35000部电影预告片,然后运至香港粉碎再造成生产服装需要的物料。不用过几年,年轻人们聊衣服的时候就不再以品牌为荣了:“你今天穿的是什么?”“嗯,我上衣是《金陵十三钗》,裙子是《碟中谍》。”当然,在国外,胶片回收发挥余热还有几种方法:    
期刊
08:00 am  很多汕头人的一天是从干面开始的,一碗芝麻酱拌的干面配一碗珍珠花菜猪杂汤,是个饱满而幸福的开始。早餐店旁边还有鱼翅干货店和煮着拳头大肉丸,让人分外开胃。        12:00 am  牛肉火锅是很多汕头人的正餐选择。        03:00 pm  芝麻茶杏仁茶双拼,都甜,但一黑一白,一浓郁一淡雅,相映成趣,做下午茶或午餐后甜品最佳。    07:00 pm  如果是周末,
期刊
约在广州新河浦老别墅改造成的会所里,莫玲玲刚刚坐下就电话不断——忙着安排几个朋友晚上一起去香港看王菲演唱会的事情。“我们上个星期才刚刚去了一次惠州,用了4天时间就召集了20多个人。”交待完毕事情后她解释道。  作为华南区域知名会所国际旅游部的副总经理,莫玲玲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为会员们制定各种高端旅行方式,作为组织和策划者,她有很多机会亲身参与到其中的活动。  形容自己有着典型的狮子座人格,莫玲玲开朗
期刊
毛俊辉于早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修读戏剧艺术硕士课程,回港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表演系主任。其学生包括黄秋生、詹瑞文、苏玉华等。2001年转任“香港话剧团”的艺术总监。曾经的他是个不婚主义者,艺术创作让他更向往自由,理想的人生是浪迹天涯。而他的太太胡美仪,从小是被遗弃的孤儿,经历过社会最下层的困苦,从一个车衣工到赤手拼搏为粤剧名伶,有一次失败的婚姻。两人约定过,即使在一起都不结婚,婚姻只是一个社会形式
期刊
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的转换,不仅仅是电影科学家的身份从化学家变成了电脑工程师。它也意味着我们和电影的关系将面临彻底的重建。胶片上的影像肉眼可见,当你改用1和0来储存后,它和我们的距离仿佛变得无限遥远。因为胶片,电影被称为“film”,它的材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它的本体,即使在未来film这个词依然被沿用,它的内涵也已和过去大相径庭。旧的迷影精神会随着胶片死去,至于是不是有一种新的迷影精神在数字时代
期刊
在回答任何一个关于中产阶层的问题之前,钭江明都想拿出维基百科对中产的定义——中产阶层(Middle Class)是一种社会阶层,在现代社会中,指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例如有安定、较高薪酬的工作,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作用(的阶层)——来较真:“你看,我目前的确有一份较安定、中等收入的工作,但我们谁能说自己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很大的作用?无力感仍然是几乎全社会阶层的基调,而所谓的中产阶层也许这种
期刊
在见到蔡天新之前,我到GOOGLE上搜索了一下,得出了不少的结果。他可以是一个大学教授,也可以是一个数学家,也可以是一个诗人。见面的时候,面对我的询问,他却说他是一个旅行者,因为只有这个身份没有负担。可是,他明明还是个作家,28年的创作,出过的外版书也近10本,作品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这时候就会让人产生看不懂的感觉:在理性与感性的两个极点中徘徊,会不会产生冲突?蔡天新却说,“人有左脑与右脑,各司
期刊
社会学家陆学艺认为,中产阶层是一个职业概念,而非收入,“副教授月收入2000,欠一屁股债,还是中产;开出租车的人,不管收入多少,都不是中产。”  对于这个论调,王太力旗帜鲜明回应:中产应该要有产,要有财产,“按我看来,在中国大城市,律师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多数应当可以达到中产的标准。”  1996年在北大法律系毕业,毕业之后先去了一家国有的电信制造公司国际合作部和投资管理部工作,2000年起在一个美
期刊
对于在银行做中层干部的林林来说,周六日的意义不仅是假期,更是难得的“放飞日”——只有在这时候,她才能脱下工作服和黑色皮鞋,换上多姿多彩的高跟鞋,同时放下那副工作中严谨的扑克脸,回复那爱玩爱笑爱闹的表情——以至于当你看到下班状态的她时,甚至不敢相信她还有一个3岁的儿子。  这个大女孩和其他女孩一样逛街购物打扮一个都不少,尤其喜欢买高跟鞋。但她172厘米的身高配上高跟鞋以后简直鹤立鸡群,为此没有少受闺
期刊
据说在新加坡99%的人都是中产,Alex这位香港出生、小时移民新加坡的多领域设计师自然不易成为漏网之鱼。Alex对中产阶层这个概念有他自己的理解,“中产阶层这个概念在新加坡与中国代表不同的生活”,Alex认为,中国的中产阶层还是活得很苦很累的,而在新加坡,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健全与居民福利政策,中产阶层无需为楼为车负累,他们生活简单而开心,但在中国中产却是有负担的代言词,未算非常富裕却有很多压力,梦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