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乡村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大背景下,村庄规划由发展建设向实用管控转变,村庄布局规划作为乡村地区的总体部署安排,尤为重要。其中,村庄分类是村庄布局规划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环。通过识别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潜力的村庄来进行分类引导和管控是指导村庄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农村居民点统筹发展、乡村重要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蓝图。
【关键词】西海岸新区;村庄分类;分类管控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7.
1、基本情况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位于青岛胶州湾西岸。新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是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2019年,西海岸新区生产总值3554亿元,一产占比2.6%。新区常住人口160.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31.13万人(2019年统计公报),户籍人口88万。新区共23个镇街,1156个村居,其中,行政村961个,正在实施村改居的29个,已完成村改居的166个。(根据民政部门提供数据统计)
新区共23个镇街,1156个村居。城市集中发展区呈带状连绵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相对集中,村庄主要分布在沈海高速以西的丘陵山地地区,人口呈现逐年外流趋势。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20多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的200余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空间分布方面,美丽乡村主要集中在新区西南部,并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藏马文旅(藏马山乡村旅游片区)、琅琊古风(琅琊台滨海片区)、红色传承(铁山杨家山里片区)、果蔬飘香(张家楼佳沃现代农业片区)、竹风茶韵(海青茶山片区)等重点片区。
根据在编的《西海岸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19-2035年)》中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过程稿),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共638个,作为本次主要的研究对象。
2、村庄分类的技术路線
本规划在编制时全面分析村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口规模、经济状况、传统历史、人文底蕴等基础,结合城镇化发展要求,综合确定村庄分类。
2.1尊重现状,以三调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等方式摸清村庄家底
为准确把握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特征,本规划以三调的村庄空间分布为底图,结合新区GIS平台、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建立了完整的乡村地理数据库,对新区边界外的638个行政村的人口分布、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村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进行梳理分析,剖析新区乡村地域的发展模式特征。
2.2基于新区城市化发展的不同圈层,差异化引导村庄分类和布局,初步制定分类方案
由于新区东西部历年发展产生的差异,以及城市圈层式的布局特征,需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采取差异化的引导措施,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地域乡村的发展路径和管控措施。
依据发展动力不同,将新区城乡空间划分为三大发展圈层:城市集中发展区、城郊融合发展区和远郊特色发展区。
城市集中发展区:为城镇开发边界内,该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农业活动较少,村庄作为城中村实行集中统一安置。
城郊融合发展区:得益于与主城区的毗邻关系,近郊乡镇较早的接受了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外溢和辐射,其农村人均收入和人口集聚程度更高。考虑乡村与城市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分类时以城郊融合类为主,可能伴随项目开发等需求有部分需要搬迁撤并的村庄,建议向镇区或功能区集中集聚,实行城市化的社区建设。
远郊特色发展区:西部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人口总量相对较小,且以人口外流为主,发展动力小,在新区中承担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障功能外围村庄应该尽量尊重历史和现状,不建议进行大规模的村庄撤并,以村庄群的形式,建立“中心村—基层村”的多中心、均衡式分级体系,集约化利用土地,形成规模效应,合理增配基础设施。
2.3“多规合一”——控底线、保生态、优布局
严格落实各类用地红线,明确三生空间管控。确保基本农田保有量,实现基本农田的规模化集聚,并有序撤并在各类生态红线内、重大基础设施影响区范围内,环境差、规模小、分布散的村庄。(将其定为搬迁撤并类,没有条件撤并的暂定为其他类村庄)。
2.4选取评价因子,对乡村发展进行综合潜力评价
遵循指标筛选原则,参照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运用德尔菲法,选取区位条件、村庄规模、经济发展、服务设施、分布形态、行政效应、空心村等7个方面16个因子,通过权重叠加分析的思路对村庄的发展基础和未来潜力进行综合认知和研判,为分类制定提供参考。
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对村庄发展潜力得分排序,初步识别新区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为集聚类村庄的划定提供依据。再依据自然禀赋(山、水、景点、旅游资源)、美丽乡村、历史文化等进行优化校验,甄别特色保护类村庄。
2.5结合农业耕作半径和行政管控,确定村庄分类和村庄群的划分
农耕半径:集中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前提是保证村民有足够的田间作业时间,因此合理耕作半径的确定是集聚类村庄的选择和村庄群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规模化机械化的同时也扩大了农耕半径的范围。根据相关研究,农耕半径应控制在3km之内,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
行政管理:村庄群划分的另一个参考因素就是和现状的管区划分相结合,综合已经形成的乡村治理经验,最终形成村庄分类和村庄群的空间划分。
2.6明确搬迁撤并类村庄
搬迁撤并类村庄指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具体包括:(1)湖库滩区移民(2)压煤压矿迁建(3)化工园区邻避(4)重大项目建设搬迁(5)产业园区建设搬迁(6)自然灾害频发搬迁(7)生存条件恶劣搬迁(8)生态环境脆弱搬迁(9)人口流失严重。
综合以上分析,将边界外638个村庄分为五类,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433个,城郊融合类村庄7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9个,搬迁撤并类村庄27个(其中,含9个已经搬迁完的村庄),其他类村庄66个。同时,建议每五年对村庄分类进行审视,及时调整分类,实现动态维护。
总结:
村庄分类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工作,是村庄规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国乡村众多,地区差异大,村庄分类有利于编制实用型的村庄规划,避免一刀切。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为实现乡村全域、全要素管控,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等提供了新的政策工具,也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和完善乡村地区的空间布局,侧重于实施落实又平衡发展的规划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佩佩,胡庆钢,吕冬敏,等.东部先发地区乡村振兴的规划研究探索——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9,252(05):68-75.
[2]邵婷.宁夏“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J].城乡建设,2020(09):38-39.
[3]张京祥,张尚武,段德罡,等.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J].城市规划,2020,44(03):74-83.
【关键词】西海岸新区;村庄分类;分类管控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27.
1、基本情况
青岛西海岸新区是2014年国务院批复的全国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位于青岛胶州湾西岸。新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是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2019年,西海岸新区生产总值3554亿元,一产占比2.6%。新区常住人口160.82万人,农村常住人口31.13万人(2019年统计公报),户籍人口88万。新区共23个镇街,1156个村居,其中,行政村961个,正在实施村改居的29个,已完成村改居的166个。(根据民政部门提供数据统计)
新区共23个镇街,1156个村居。城市集中发展区呈带状连绵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相对集中,村庄主要分布在沈海高速以西的丘陵山地地区,人口呈现逐年外流趋势。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20多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的200余个乡村旅游建设项目。空间分布方面,美丽乡村主要集中在新区西南部,并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逐渐形成了以藏马文旅(藏马山乡村旅游片区)、琅琊古风(琅琊台滨海片区)、红色传承(铁山杨家山里片区)、果蔬飘香(张家楼佳沃现代农业片区)、竹风茶韵(海青茶山片区)等重点片区。
根据在编的《西海岸新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19-2035年)》中划定的城镇开发边界(过程稿),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共638个,作为本次主要的研究对象。
2、村庄分类的技术路線
本规划在编制时全面分析村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口规模、经济状况、传统历史、人文底蕴等基础,结合城镇化发展要求,综合确定村庄分类。
2.1尊重现状,以三调数据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等方式摸清村庄家底
为准确把握乡村地区的发展建设特征,本规划以三调的村庄空间分布为底图,结合新区GIS平台、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建立了完整的乡村地理数据库,对新区边界外的638个行政村的人口分布、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村庄布局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进行梳理分析,剖析新区乡村地域的发展模式特征。
2.2基于新区城市化发展的不同圈层,差异化引导村庄分类和布局,初步制定分类方案
由于新区东西部历年发展产生的差异,以及城市圈层式的布局特征,需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采取差异化的引导措施,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制定不同发展条件、不同地域乡村的发展路径和管控措施。
依据发展动力不同,将新区城乡空间划分为三大发展圈层:城市集中发展区、城郊融合发展区和远郊特色发展区。
城市集中发展区:为城镇开发边界内,该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农业活动较少,村庄作为城中村实行集中统一安置。
城郊融合发展区:得益于与主城区的毗邻关系,近郊乡镇较早的接受了城市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外溢和辐射,其农村人均收入和人口集聚程度更高。考虑乡村与城市的双向互动关系,在分类时以城郊融合类为主,可能伴随项目开发等需求有部分需要搬迁撤并的村庄,建议向镇区或功能区集中集聚,实行城市化的社区建设。
远郊特色发展区:西部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人口总量相对较小,且以人口外流为主,发展动力小,在新区中承担重要的农业生产和生态保障功能外围村庄应该尽量尊重历史和现状,不建议进行大规模的村庄撤并,以村庄群的形式,建立“中心村—基层村”的多中心、均衡式分级体系,集约化利用土地,形成规模效应,合理增配基础设施。
2.3“多规合一”——控底线、保生态、优布局
严格落实各类用地红线,明确三生空间管控。确保基本农田保有量,实现基本农田的规模化集聚,并有序撤并在各类生态红线内、重大基础设施影响区范围内,环境差、规模小、分布散的村庄。(将其定为搬迁撤并类,没有条件撤并的暂定为其他类村庄)。
2.4选取评价因子,对乡村发展进行综合潜力评价
遵循指标筛选原则,参照国内相关研究结果,运用德尔菲法,选取区位条件、村庄规模、经济发展、服务设施、分布形态、行政效应、空心村等7个方面16个因子,通过权重叠加分析的思路对村庄的发展基础和未来潜力进行综合认知和研判,为分类制定提供参考。
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对村庄发展潜力得分排序,初步识别新区不同乡村地区的发展潜力,为集聚类村庄的划定提供依据。再依据自然禀赋(山、水、景点、旅游资源)、美丽乡村、历史文化等进行优化校验,甄别特色保护类村庄。
2.5结合农业耕作半径和行政管控,确定村庄分类和村庄群的划分
农耕半径:集中居民点合理布局的前提是保证村民有足够的田间作业时间,因此合理耕作半径的确定是集聚类村庄的选择和村庄群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农业转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规模化机械化的同时也扩大了农耕半径的范围。根据相关研究,农耕半径应控制在3km之内,较有利于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
行政管理:村庄群划分的另一个参考因素就是和现状的管区划分相结合,综合已经形成的乡村治理经验,最终形成村庄分类和村庄群的空间划分。
2.6明确搬迁撤并类村庄
搬迁撤并类村庄指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村庄,因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具体包括:(1)湖库滩区移民(2)压煤压矿迁建(3)化工园区邻避(4)重大项目建设搬迁(5)产业园区建设搬迁(6)自然灾害频发搬迁(7)生存条件恶劣搬迁(8)生态环境脆弱搬迁(9)人口流失严重。
综合以上分析,将边界外638个村庄分为五类,其中集聚提升类村庄433个,城郊融合类村庄7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39个,搬迁撤并类村庄27个(其中,含9个已经搬迁完的村庄),其他类村庄66个。同时,建议每五年对村庄分类进行审视,及时调整分类,实现动态维护。
总结:
村庄分类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重要工作,是村庄规划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国乡村众多,地区差异大,村庄分类有利于编制实用型的村庄规划,避免一刀切。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为实现乡村全域、全要素管控,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等提供了新的政策工具,也需要我们更加关注和完善乡村地区的空间布局,侧重于实施落实又平衡发展的规划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佩佩,胡庆钢,吕冬敏,等.东部先发地区乡村振兴的规划研究探索——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9,252(05):68-75.
[2]邵婷.宁夏“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探索[J].城乡建设,2020(09):38-39.
[3]张京祥,张尚武,段德罡,等.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J].城市规划,2020,44(03):7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