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每闲逛于超市食品柜台,爱人总会面带微笑的问一句“要不要去看下你的学生?”我俩早已有了默契,她口中的“学生”是那盒装的薯片,而薯片的影子里尽是她!
她叫丁**,我的学生,2010年毕业,出生成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病逝,母亲改嫁,随年迈体衰的爷爷奶奶步入中学。穿着朴素,面相清秀,一尾长发却沉默寡言,冷眼相待,独来独往,安静的蜗在角落,仿佛世间一切皆与她无关,宛如超脱尘俗的仙子。
时间流逝,因她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低头不语,不喜举手也不屑讨论,即便是教师善意的提问,也只是木讷的站着以沉默应答;作业向来是草草了事,偶尔也会递交空白,哪怕是用来记录生活点滴的周记。她的成绩一直停滞在年级中下游,所以我在课余将她请入办公室,目的很明确,只想掌握她的想法,改变她的学习习惯。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给她搬了椅子,请她坐,靠近她,满脸堆笑,捏着嗓子,轻声细语的开始跟她交流。谁知,她咬定“沉默”不放松,任我东南西北风!那承载着我真诚关心的询问,那苦口婆心的教育开导,全都硬生生的砸在她坚硬面庞上,簌簌坠下。我渐渐丧失了耐性,熄灭了热忱,满脑子都围着“对牛弹琴”的结论,飞速的转。
我不服输,不灰心,事隔数日再请她一叙,结果却和第一次出奇相似。
于是,“山穷水尽”的我决定将“冥顽不化”的她晾一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势头,直至那一页周记的出现。
让学生在周末花点时间将生活与学习中的点滴收获或是疑惑,记在本子上交给我,师生间借此谈谈心、沟通交流,增进了解,是我多年的习惯。而她的周记就不曾让我有过新鲜感,不是随手抄一篇作文,就是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这次,想必也没有看头”,嘀咕着的我翻开了她的周记。果不其然,还是那几句,依旧与痛痒无关。我麻木的准备批上“阅”字的时候,跳入眼帘的“薯片”让我的手骤然而止,“还好,原来她还关心着吃!”满心鄙夷的我开始重新审阅那一句话:
“又看见别人吃薯片了,我这么大了,还没吃过,也没买过”。
“连薯片都没吃过?”我惊愕!就是我女儿吃一片掉一地的薯片吗?可能吗?然而当我联系着她的家庭一想,却容不得丝毫怀疑,际天而来的心疼塞满心灵,“不过区区薯片,我买了送她又如何!”
考虑到她是那样的冷漠,生怕触碰到她的底线,伤了她的自尊,我在购买了一盒薯片之后附上了一份简短留言,内容大约是我很欣赏她,她很优秀,她会有着似锦前途,另外告诉她,这是我自愿赠给她的小礼物,无需回报。
第二日清晨,我便赶去学校,偷偷地把那盒薯片放进她的抽屉,压在留言之上。毫不掩饰的说,我很开心,并不因为填补了她那小小遗憾,更多是我期待她的致谢,她的感动,她能够开口跟我言语,她能够改变现状。
然而,我就那样满怀憧憬的过了好几天。于是我又一次怒不可遏,心里不停责备她为何连基本的礼仪都遗忘了,何以至此!以后的日子,她逐渐在我眼中消失了。
又一周的周记本正值批改,避不开她的周记,仍然是那屈指可数的几行,寥寥无几的话。我大笔一挥,“阅”字却没写完,红笔生生戳进了纸张褶皱处,墨水四溅,像极了朵朵盛开的腊梅。揭开一看,里面夹着一根细长的“圆筒”,打开一看,泪盈眼眶。
“贾老师您好,谢谢您的薯片。早就想谢谢您,可总有人翻看我的周记,我又不想别人知道你买东西给我吃。薯片真的太好吃了,谢谢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啊,“圆筒”里的内容让我长叹不已。一个在不幸家庭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女孩,一个早已习惯用冰冷、沉默来抵挡外界侵扰的女孩,一个在别人排斥的夹缝中秉持本性的女孩,是有着怎样一个炽热坚强善良的心灵啊!而我却用着自己的生活标尺去衡量她,埋怨她,以至差点误解她,憎恨她。现在想来也满是后悔和庆幸。
我认真的给她回了字条,滚成圆筒,夹进周记。告诉她周记依旧可以“敷衍了事”,把想说的话写在另外的纸上,滚以圆筒,“偷偷”塞进教室后的办公桌即可,她欣然接受,“圆筒”便不停歇。
直至现在,我仍精心保存着她的“圆筒”周记,数十封。那是一个曾经冰冷沉默女孩的转变,“圆筒”见证着她在课堂上第一次举手答题,见证着她勇敢迈步上台表演,见证着她身边从无到有的朋友,见证着她信心满满的走进高中。
教育如水,不靠铁锤的敲击,砂轮的打磨,靠的是自身的静默流淌,润物无声。尤其是面对那些遭遇过不幸,品尝过痛楚的敏感易碎的心灵,我们需要真诚相待,用愛的温度暖化她,用爱的力量支持她,用爱使她明白存在的价值;教育是爱,所有怒目圆睁的呵斥,声嘶力竭的训导都不及耐心的交谈,关切的注视来得有效。我们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信念,乐于享受交谈沟通中碰壁和徒劳,更重要的是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变化,仔細推敲缜密思考。捧着一颗细致的心去靠近学生心灵,以炽热的心叩开学生的心门,拿一颗体贴的心抚慰学生的创伤, 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拉近师生关系。诚如是,转变学生何难之有?
她叫丁**,我的学生,2010年毕业,出生成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父亲病逝,母亲改嫁,随年迈体衰的爷爷奶奶步入中学。穿着朴素,面相清秀,一尾长发却沉默寡言,冷眼相待,独来独往,安静的蜗在角落,仿佛世间一切皆与她无关,宛如超脱尘俗的仙子。
时间流逝,因她在课堂上总是习惯低头不语,不喜举手也不屑讨论,即便是教师善意的提问,也只是木讷的站着以沉默应答;作业向来是草草了事,偶尔也会递交空白,哪怕是用来记录生活点滴的周记。她的成绩一直停滞在年级中下游,所以我在课余将她请入办公室,目的很明确,只想掌握她的想法,改变她的学习习惯。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给她搬了椅子,请她坐,靠近她,满脸堆笑,捏着嗓子,轻声细语的开始跟她交流。谁知,她咬定“沉默”不放松,任我东南西北风!那承载着我真诚关心的询问,那苦口婆心的教育开导,全都硬生生的砸在她坚硬面庞上,簌簌坠下。我渐渐丧失了耐性,熄灭了热忱,满脑子都围着“对牛弹琴”的结论,飞速的转。
我不服输,不灰心,事隔数日再请她一叙,结果却和第一次出奇相似。
于是,“山穷水尽”的我决定将“冥顽不化”的她晾一边,大有“老死不相往来”的势头,直至那一页周记的出现。
让学生在周末花点时间将生活与学习中的点滴收获或是疑惑,记在本子上交给我,师生间借此谈谈心、沟通交流,增进了解,是我多年的习惯。而她的周记就不曾让我有过新鲜感,不是随手抄一篇作文,就是几句无关痛痒的话。“这次,想必也没有看头”,嘀咕着的我翻开了她的周记。果不其然,还是那几句,依旧与痛痒无关。我麻木的准备批上“阅”字的时候,跳入眼帘的“薯片”让我的手骤然而止,“还好,原来她还关心着吃!”满心鄙夷的我开始重新审阅那一句话:
“又看见别人吃薯片了,我这么大了,还没吃过,也没买过”。
“连薯片都没吃过?”我惊愕!就是我女儿吃一片掉一地的薯片吗?可能吗?然而当我联系着她的家庭一想,却容不得丝毫怀疑,际天而来的心疼塞满心灵,“不过区区薯片,我买了送她又如何!”
考虑到她是那样的冷漠,生怕触碰到她的底线,伤了她的自尊,我在购买了一盒薯片之后附上了一份简短留言,内容大约是我很欣赏她,她很优秀,她会有着似锦前途,另外告诉她,这是我自愿赠给她的小礼物,无需回报。
第二日清晨,我便赶去学校,偷偷地把那盒薯片放进她的抽屉,压在留言之上。毫不掩饰的说,我很开心,并不因为填补了她那小小遗憾,更多是我期待她的致谢,她的感动,她能够开口跟我言语,她能够改变现状。
然而,我就那样满怀憧憬的过了好几天。于是我又一次怒不可遏,心里不停责备她为何连基本的礼仪都遗忘了,何以至此!以后的日子,她逐渐在我眼中消失了。
又一周的周记本正值批改,避不开她的周记,仍然是那屈指可数的几行,寥寥无几的话。我大笔一挥,“阅”字却没写完,红笔生生戳进了纸张褶皱处,墨水四溅,像极了朵朵盛开的腊梅。揭开一看,里面夹着一根细长的“圆筒”,打开一看,泪盈眼眶。
“贾老师您好,谢谢您的薯片。早就想谢谢您,可总有人翻看我的周记,我又不想别人知道你买东西给我吃。薯片真的太好吃了,谢谢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啊,“圆筒”里的内容让我长叹不已。一个在不幸家庭中顽强生存下来的女孩,一个早已习惯用冰冷、沉默来抵挡外界侵扰的女孩,一个在别人排斥的夹缝中秉持本性的女孩,是有着怎样一个炽热坚强善良的心灵啊!而我却用着自己的生活标尺去衡量她,埋怨她,以至差点误解她,憎恨她。现在想来也满是后悔和庆幸。
我认真的给她回了字条,滚成圆筒,夹进周记。告诉她周记依旧可以“敷衍了事”,把想说的话写在另外的纸上,滚以圆筒,“偷偷”塞进教室后的办公桌即可,她欣然接受,“圆筒”便不停歇。
直至现在,我仍精心保存着她的“圆筒”周记,数十封。那是一个曾经冰冷沉默女孩的转变,“圆筒”见证着她在课堂上第一次举手答题,见证着她勇敢迈步上台表演,见证着她身边从无到有的朋友,见证着她信心满满的走进高中。
教育如水,不靠铁锤的敲击,砂轮的打磨,靠的是自身的静默流淌,润物无声。尤其是面对那些遭遇过不幸,品尝过痛楚的敏感易碎的心灵,我们需要真诚相待,用愛的温度暖化她,用爱的力量支持她,用爱使她明白存在的价值;教育是爱,所有怒目圆睁的呵斥,声嘶力竭的训导都不及耐心的交谈,关切的注视来得有效。我们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信念,乐于享受交谈沟通中碰壁和徒劳,更重要的是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和变化,仔細推敲缜密思考。捧着一颗细致的心去靠近学生心灵,以炽热的心叩开学生的心门,拿一颗体贴的心抚慰学生的创伤, 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拉近师生关系。诚如是,转变学生何难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