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马伟宁: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决策项目部主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曾在中国求学多年,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美国军队中著名的中国通。
戴旭:空军大校,国防大学教授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有本叫《五角大楼的新地图》的书,其中讲道:五角大楼里贴了一个寻人启事,寻找敌人。请问,谁是美国的下一个敌人?
马伟宁:寻找敌人是各国军队的责任。军人必须保卫他们的国家,应该搜寻敌人在哪儿,冲突在哪儿。美国现在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对我们最大的潜在威胁就是实力第二的国家。
戴旭: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对抗性的思维。他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意图,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只要你实力够了,他就认为你会与他对抗,会成为他的敌人。所以,美国不仅在寻找敌人,他还在塑造敌人,迫使他人成为敌人。
判断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威胁,除了实力以外,还要考虑意图。也许一国实力强大,可是他愿意和你做朋友,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当成是敌人呢?美国认为一国也许想打我,但他实力不行,那就可以不管他,但是,只要一国实力很强大,那我就要压制你。这符合美国一贯的思维。美国的这种思维,是导致“9·1l”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连个政权都没有,但他对美国的实际伤害比一个国家大多了。
所以,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美国就一直把中国向着“敌人”的方向推。中国GDP刚刚超过日本,美国就以“防范中国”为借口,马上搞一个“空海一体战”,和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搞各种联盟,包围中国。美国并没有想要了解中国意图的意思。
马伟宁:首先,关于日本,“二战”后,我们基本上认定日本不会威胁美国了。我们一直在日本驻军,这是一个“杠杆”。并不是说控制他们,而是我们很了解日本要做什么,而且我们也在限制他们。不管日本的GDP有多大,在宪法里是限制他们的军事发展的。我们不用在军力上太担心日本。如果他们突然要让我们军队离开,然后要发展他们自己的军队,那可能就会出现新的美日关系。
其次,关于对抗思维,也有可能是文化问题。因为在美国看来,竞争不是不好的事情,因为竞争往往会让双方做得更好。所以,如果说美国和中国之间存在竞争,或成为对手,不一定就说中国是我们的敌人。以前我们曾说过,越南是美国的敌人,但我们从来没有说中国是我们的敌人。一般来说,我们对中国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了解。中国发展那么快,花了那么多钱搞军力现代化,美国老百姓和军官们对此有点儿不舒服。大多数美国军人都不会去想,中国军费的起点其实很低,防御压力很大,等等。
王文:那中国成为美国敌人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方面,美国没有说中国是敌人;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的实力正在赶超美国,不得不将中国视为敌人。
戴旭:不仅美国军方人士这样认为,美国的一些学者和外交官也这样认为:“为什么我们美国要来包围你呢?因为你强大了。”实际上,根据美国近20年的做法,这个逻辑是说不通的。伊拉克、利比亚并没有美国强大,他们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美国为什么要打他们呢?伊朗、叙利亚都没有美国强大,美国为什么要包围他们?
美国人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意图,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这种思维虽有缺陷,但如能彻底贯彻下去,至少不会乱杀一气,因为很多国家并没有对抗美国的力量。但是在对抗性思维之外,美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心态——“世界帝王”的心态。他要征服全球、管理世界、巡视天下。事实是,只要美国看谁不顺眼,认为他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或者这个地区很重要,美国就会把他拿下(像美国当年对巴拿马)。
美国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对中国进行角色定位的。共同反苏的时候,共同反对恐怖主义的时候,美国觉得中国对他有用,所以把中国当朋友。现在苏联和本·拉登都没有了,美国便觉得中国没什么用了,开始把中国视为敌人。这与中国的GDP排名没有直接关系。中国GDP超过日本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美国也一直是在包围中国。
对于中国,美国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国纳入他自己设计和领导下的一套国际秩序,像对待日本一样,避免中国有太多的自主性。中国有自己的民族利益、国家目标和自己的价值观。中国不是“二战”战败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做美国的“小跟班”。所以,美国感到不好驾驭。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和矛盾所在。
马伟宁:关于“重返亚太”这个政策,美国应该做一些解释和外交沟通。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会毁掉两国的交流。我们没有很好地解释,很容易让中国产生担忧。
戴旭:马先生这个话说得非常好。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建交时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说以后美国会逐年减少对台军售。但我们也知道,美国仍屡次卖给台湾武器。尽管美国后来并没有遵守约定,引起过中美争端,但始终没有引起过重大的国家级对抗,那是沟通的结果。现在美国做的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沟通,突然一个行动、连续几个行动以后,那中国肯定会有本能的自卫反应。如果中国不跟美国沟通,就把军队调到古巴、调到加拿大去,你们的反应会如何?比起美国来,中国现在要温和得多。
(摘自《读好书》)
马伟宁:前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决策项目部主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曾在中国求学多年,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美国军队中著名的中国通。
戴旭:空军大校,国防大学教授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王文:有本叫《五角大楼的新地图》的书,其中讲道:五角大楼里贴了一个寻人启事,寻找敌人。请问,谁是美国的下一个敌人?
马伟宁:寻找敌人是各国军队的责任。军人必须保卫他们的国家,应该搜寻敌人在哪儿,冲突在哪儿。美国现在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对我们最大的潜在威胁就是实力第二的国家。
戴旭:美国人的思维是一种对抗性的思维。他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意图,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只要你实力够了,他就认为你会与他对抗,会成为他的敌人。所以,美国不仅在寻找敌人,他还在塑造敌人,迫使他人成为敌人。
判断对方对自己是否有威胁,除了实力以外,还要考虑意图。也许一国实力强大,可是他愿意和你做朋友,那你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当成是敌人呢?美国认为一国也许想打我,但他实力不行,那就可以不管他,但是,只要一国实力很强大,那我就要压制你。这符合美国一贯的思维。美国的这种思维,是导致“9·1l”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拉登的“基地”组织连个政权都没有,但他对美国的实际伤害比一个国家大多了。
所以,在这种思维方式下,美国就一直把中国向着“敌人”的方向推。中国GDP刚刚超过日本,美国就以“防范中国”为借口,马上搞一个“空海一体战”,和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国家搞各种联盟,包围中国。美国并没有想要了解中国意图的意思。
马伟宁:首先,关于日本,“二战”后,我们基本上认定日本不会威胁美国了。我们一直在日本驻军,这是一个“杠杆”。并不是说控制他们,而是我们很了解日本要做什么,而且我们也在限制他们。不管日本的GDP有多大,在宪法里是限制他们的军事发展的。我们不用在军力上太担心日本。如果他们突然要让我们军队离开,然后要发展他们自己的军队,那可能就会出现新的美日关系。
其次,关于对抗思维,也有可能是文化问题。因为在美国看来,竞争不是不好的事情,因为竞争往往会让双方做得更好。所以,如果说美国和中国之间存在竞争,或成为对手,不一定就说中国是我们的敌人。以前我们曾说过,越南是美国的敌人,但我们从来没有说中国是我们的敌人。一般来说,我们对中国的首要问题就是缺乏了解。中国发展那么快,花了那么多钱搞军力现代化,美国老百姓和军官们对此有点儿不舒服。大多数美国军人都不会去想,中国军费的起点其实很低,防御压力很大,等等。
王文:那中国成为美国敌人的可能性有多大?一方面,美国没有说中国是敌人;另一方面,又认为中国的实力正在赶超美国,不得不将中国视为敌人。
戴旭:不仅美国军方人士这样认为,美国的一些学者和外交官也这样认为:“为什么我们美国要来包围你呢?因为你强大了。”实际上,根据美国近20年的做法,这个逻辑是说不通的。伊拉克、利比亚并没有美国强大,他们并没有威胁到美国,美国为什么要打他们呢?伊朗、叙利亚都没有美国强大,美国为什么要包围他们?
美国人不看你有没有这个意图,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力量。这种思维虽有缺陷,但如能彻底贯彻下去,至少不会乱杀一气,因为很多国家并没有对抗美国的力量。但是在对抗性思维之外,美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心态——“世界帝王”的心态。他要征服全球、管理世界、巡视天下。事实是,只要美国看谁不顺眼,认为他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或者这个地区很重要,美国就会把他拿下(像美国当年对巴拿马)。
美国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对中国进行角色定位的。共同反苏的时候,共同反对恐怖主义的时候,美国觉得中国对他有用,所以把中国当朋友。现在苏联和本·拉登都没有了,美国便觉得中国没什么用了,开始把中国视为敌人。这与中国的GDP排名没有直接关系。中国GDP超过日本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美国也一直是在包围中国。
对于中国,美国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国纳入他自己设计和领导下的一套国际秩序,像对待日本一样,避免中国有太多的自主性。中国有自己的民族利益、国家目标和自己的价值观。中国不是“二战”战败国,不可能像日本那样做美国的“小跟班”。所以,美国感到不好驾驭。这就是问题的根源和矛盾所在。
马伟宁:关于“重返亚太”这个政策,美国应该做一些解释和外交沟通。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会毁掉两国的交流。我们没有很好地解释,很容易让中国产生担忧。
戴旭:马先生这个话说得非常好。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建交时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说以后美国会逐年减少对台军售。但我们也知道,美国仍屡次卖给台湾武器。尽管美国后来并没有遵守约定,引起过中美争端,但始终没有引起过重大的国家级对抗,那是沟通的结果。现在美国做的很多事情根本就不沟通,突然一个行动、连续几个行动以后,那中国肯定会有本能的自卫反应。如果中国不跟美国沟通,就把军队调到古巴、调到加拿大去,你们的反应会如何?比起美国来,中国现在要温和得多。
(摘自《读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