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现存问题分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在美术类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目前广泛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关键词]感觉统合 认知学习理论 主动学习 高宽课程 多元智能 单项深度法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25-02
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首先,对美术类课程的定位不确切、不完整。英国艺术教育家赫博·里德认为美术课程的使命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与家长的思想认知中,视觉课程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刻体会。主要的成见表现在:将艺术视为学校教育整体系统中的附加装饰。
其次,模式化、格式化,过分地追求画面效果和手工作品的形式美,要求孩子构图、布局、制作与下笔统一性,所以学生没有思考,其作品没有创新性,幼儿没能将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表達美有机地融合,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再次,重表现轻表达,教师求美的效果,结果是家长辛劳制作,而幼儿以一个局外人的角色旁观,失去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后,部分教师布置的美术类作业的工作量与幼儿的实际能力不匹配,幼儿无法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没有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环节不完整。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感觉统合
一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实际上我国中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者达15%一20%,表现形式以亲子矛盾、伙伴关系紧张、厌学和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现象为多。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多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多是源于其心中时常涌出的各种非理性情绪。表现在儿童时期是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目前感觉统合的研究局限于行为学、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以及问题儿童的被动治疗研究,如果能普遍推广、融入基础教育中将会是一件积极、有益的项目。
视觉课程既是身体机能精密运动机能领域的一项意志运动,同时也是一项细致入微的感观活动——视觉、触觉与运动觉和平衡觉共同作用。感官运动影响大脑细胞、细胞组、大脑各个区域的区分、塑造和连接成网过程。当幼儿关注物体和材质的自然特征与感官特征时,创作和观察艺术能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触摸不同的材质获得不同触感,会丰富幼儿对物化世界的感触和认知。操作、使用各式艺术材料和工具可提升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协调;运用所学所掌握技能对艺术材料进行重复制作,会历练孩子受挫力,磨炼意志,增益耐心。当幼儿们协同合作、分享材料,孩子们互相的沟通、交流、协作能较早地有机地融入集体,能以一个社会人的姿态而独立。幼儿能表达艺术鉴赏而得之所观、所想与所思,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成果可现。
以感觉统合为宗旨展开的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是幼儿健康、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真正体现和实施。以感觉统合为切入点重新定位学前美术教学目标研究。从素质教育和教学论价值的角度,重构学前美术类的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完善。在“去小学化”趋势下的学前教育中,基础的美术教育和手工制作课程教学中以课程为媒介,可以积极、主动、有效地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进行,从而使学前儿童的大脑与身体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互相协调,提升专注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性格的养成以及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感觉统合在美术类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感觉统合在美术类课程的应用研究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主动学习展开的高宽课程和多元智能理论。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认知因素是有结构的。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即认知结构。感觉通路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外界刺激传输到大脑,然后以认知结构对刺激做出反应。
2.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操作与人、物、观念、情景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
高宽课程是基于主动学习理论的践行体系。高宽课程认为幼儿逻辑运算能力尚没有充分发展,他们主要依靠动作,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幼儿需要成人的鼓励以及对他们思维的挑战,需要亲眼去看,亲自去尝试。
3.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人的智力应该是量度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是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二)教学目标
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意象和图像思考;通过美术类课程锻炼、提升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运动觉,促进儿童各感觉通路协同、和谐发育;塑造幼童的身心,以美育为核心,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美术类课程表现形式多样,主题保罗万象,以此可以引领孩子亲近自然,体现美,了解人文,体验人类历史与智慧,在幼童之期有开创丰富多彩人生的底气;以视觉艺术为切入点实现学前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三)教学程序
注意教材的目的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和季節性,明确每一节课程训练的目的、意义和与感觉统合的通路融入:
引入——引入主题,组织幼儿交流已有经验
创作——幼儿确定目标,深入了解材料,运用所有的感官发挥想象力,以行动载幼儿的创新
反思——反思既是幼儿的艺术创作活动的回顾,充分锻炼幼儿的品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从具象到抽象,由形象到概括,是幼儿综合素质的锻炼。
(四)实现条件
1.学情分析与幼儿的亲力亲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幼儿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此,教师的第一步是观察每一个孩子,可采用图标法、抽样法、书面法和检查清单法等方法完成观察每一位孩子的细化任务,建立孩子的观察档案,最终根据一定时期观察汇总,做出专业的评价和建议。教师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幼儿的视觉课程的细分任务。针对感觉统合不协调的幼童,积极寻找、发掘有治愈作用的教学方法,及早协同家长帮助孩子迈入健康阳光之列。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幼儿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功能。然而,在过去和现在的许多幼儿园中,教师盲目地追求形式美,在此标准的引导下,许多幼儿的艺术作业是家长的代劳成品。此现象下,对幼儿的能力的提升百害而无一益,相反地幼儿从小耳濡目染了成人世界目前的丑陋——弄虚作假。应该即刻停止此做法,社会、幼儿园、教师、家长重塑理念:让幼儿去动手、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允许幼儿的失败尝试,允许孩子有爱因斯坦的“第一只”“第二只”小板凳。
2.教学内容
确定开放式的课堂主题开放性主题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形象思维;用二维或三维的材料表达、创造幼儿对人、物、事的表征并提升感觉通路统合,通过绘画和涂鸦表达、黏土和积木或其他材料造型,讲模型、图片、照片与真实场景和事物联系起来。
3.教学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独立表达和创造性表现提取了儿童的真实经验,强化了儿童的表象,将隐含在儿童生活中的符号背后的意义变得生动。儿童接触视觉材料对儿童大脑发育十分关键,对感觉统合有裨益。
支持性互动: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分享控制;教师的注意力投放在幼儿的优点上;运用鼓励而非赞扬。
单项深度法:以幼儿为中心,重视儿童的艺术探索过程,主张对儿童一种或一类艺术材料或媒介进行深度的持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
感官运动影响大脑细胞、细胞组、大脑各个区域的区分、塑造和连接成网过程,感觉通路的统合、机体协调能力的提升、意志的磨炼等感觉统合的成果品鉴,需要伴随样本的儿童的成长轨迹记录。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审慎评价。
单纯从生理学的角度评价感觉通路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运动觉的细微变化,在目前的科技支撑下仍有执行的难度,在入园调研所开展的相关工作中确定以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客观考核标准。同时制定量化表格与观察记录表,一点一滴真实的反映儿童成长轨迹。教师细致解读幼儿的视觉艺术作品,由表及里,轻表现重表达,从客观考核指标综合进行评价。
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所构建的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构建以视觉传达与语言表述、肢体表现相辅相承的多元化并行体系完善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理性的。
四、目前广泛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1)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班级的幼儿较多,充分开展感觉统合为切入点的视觉艺术课程仍有许多的难度。部分细节与目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理念有不小的距离。
(2)教师必须受过相关培训,能够观察、理解和支持幼儿感觉统合的学习,帮助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3)课程理念一旦形成,需有一个稳定、持续的体系,并能与小学顺利衔接。感觉统合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开展是起点,绝不是终点。因此需要构建并恒有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体系保障,纵观现行体系的要素与本理念的要件比较,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4)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不是全部,儿童成长还有赖于家长、社会的携手与共。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2](美)詹尼丝J.比蒂著.幼儿园教师技能大全(原书第9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5).
[3](美)珍妮丝·英格兰德·卡茨著,洪秀敏等(译).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3).
[4](美)鲁普纳林,约翰逊主编,黄瑾等(译).学前教育课程(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感觉统合 认知学习理论 主动学习 高宽课程 多元智能 单项深度法
[中图分类号]H1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25-02
一、学前儿童美术类课程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首先,对美术类课程的定位不确切、不完整。英国艺术教育家赫博·里德认为美术课程的使命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与家长的思想认知中,视觉课程的重要意义没有深刻体会。主要的成见表现在:将艺术视为学校教育整体系统中的附加装饰。
其次,模式化、格式化,过分地追求画面效果和手工作品的形式美,要求孩子构图、布局、制作与下笔统一性,所以学生没有思考,其作品没有创新性,幼儿没能将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表達美有机地融合,并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
再次,重表现轻表达,教师求美的效果,结果是家长辛劳制作,而幼儿以一个局外人的角色旁观,失去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后,部分教师布置的美术类作业的工作量与幼儿的实际能力不匹配,幼儿无法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没有开展教学反思,教学环节不完整。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感觉统合
一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显示,实际上我国中学生中有各种心理问题者达15%一20%,表现形式以亲子矛盾、伙伴关系紧张、厌学和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现象为多。这些问题的发生大多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关,多是源于其心中时常涌出的各种非理性情绪。表现在儿童时期是感觉统合失调。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和身体相互协调的学习过程。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己的感官,以不同的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再对其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目前感觉统合的研究局限于行为学、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以及问题儿童的被动治疗研究,如果能普遍推广、融入基础教育中将会是一件积极、有益的项目。
视觉课程既是身体机能精密运动机能领域的一项意志运动,同时也是一项细致入微的感观活动——视觉、触觉与运动觉和平衡觉共同作用。感官运动影响大脑细胞、细胞组、大脑各个区域的区分、塑造和连接成网过程。当幼儿关注物体和材质的自然特征与感官特征时,创作和观察艺术能促进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触摸不同的材质获得不同触感,会丰富幼儿对物化世界的感触和认知。操作、使用各式艺术材料和工具可提升孩子的肢体动作和精细动作的协调;运用所学所掌握技能对艺术材料进行重复制作,会历练孩子受挫力,磨炼意志,增益耐心。当幼儿们协同合作、分享材料,孩子们互相的沟通、交流、协作能较早地有机地融入集体,能以一个社会人的姿态而独立。幼儿能表达艺术鉴赏而得之所观、所想与所思,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成果可现。
以感觉统合为宗旨展开的美术类课程的教学,是幼儿健康、全面、均衡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在幼儿园阶段的真正体现和实施。以感觉统合为切入点重新定位学前美术教学目标研究。从素质教育和教学论价值的角度,重构学前美术类的教学目标,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完善。在“去小学化”趋势下的学前教育中,基础的美术教育和手工制作课程教学中以课程为媒介,可以积极、主动、有效地在教学目标的实施中进行,从而使学前儿童的大脑与身体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充分发展,并且互相协调,提升专注力,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性格的养成以及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感觉统合在美术类课程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
(一)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感觉统合在美术类课程的应用研究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主动学习展开的高宽课程和多元智能理论。
1.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认知因素是有结构的。人的各种认知因素,如知识、策略、感知、记忆、反应等,相互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结构,即认知结构。感觉通路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从外界刺激传输到大脑,然后以认知结构对刺激做出反应。
2.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指由学习者发起的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操作与人、物、观念、情景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关于现实知识的过程。
高宽课程是基于主动学习理论的践行体系。高宽课程认为幼儿逻辑运算能力尚没有充分发展,他们主要依靠动作,直接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幼儿需要成人的鼓励以及对他们思维的挑战,需要亲眼去看,亲自去尝试。
3.多元智能理论
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人的智力应该是量度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是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
(二)教学目标
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通过意象和图像思考;通过美术类课程锻炼、提升学前儿童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运动觉,促进儿童各感觉通路协同、和谐发育;塑造幼童的身心,以美育为核心,陶冶孩子的心灵和性情;美术类课程表现形式多样,主题保罗万象,以此可以引领孩子亲近自然,体现美,了解人文,体验人类历史与智慧,在幼童之期有开创丰富多彩人生的底气;以视觉艺术为切入点实现学前素质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三)教学程序
注意教材的目的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和季節性,明确每一节课程训练的目的、意义和与感觉统合的通路融入:
引入——引入主题,组织幼儿交流已有经验
创作——幼儿确定目标,深入了解材料,运用所有的感官发挥想象力,以行动载幼儿的创新
反思——反思既是幼儿的艺术创作活动的回顾,充分锻炼幼儿的品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从具象到抽象,由形象到概括,是幼儿综合素质的锻炼。
(四)实现条件
1.学情分析与幼儿的亲力亲为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幼儿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幼儿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为此,教师的第一步是观察每一个孩子,可采用图标法、抽样法、书面法和检查清单法等方法完成观察每一位孩子的细化任务,建立孩子的观察档案,最终根据一定时期观察汇总,做出专业的评价和建议。教师根据儿童的个性特点制定合适幼儿的视觉课程的细分任务。针对感觉统合不协调的幼童,积极寻找、发掘有治愈作用的教学方法,及早协同家长帮助孩子迈入健康阳光之列。
认知派学习理论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幼儿教育《纲要》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以幼儿为本,强调主动性,改变幼儿被驱使进行艺术活动的被动地位,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儿童自身的影响作用、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改变使艺术成为技能训练和表演功能。然而,在过去和现在的许多幼儿园中,教师盲目地追求形式美,在此标准的引导下,许多幼儿的艺术作业是家长的代劳成品。此现象下,对幼儿的能力的提升百害而无一益,相反地幼儿从小耳濡目染了成人世界目前的丑陋——弄虚作假。应该即刻停止此做法,社会、幼儿园、教师、家长重塑理念:让幼儿去动手、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允许幼儿的失败尝试,允许孩子有爱因斯坦的“第一只”“第二只”小板凳。
2.教学内容
确定开放式的课堂主题开放性主题能够充分调动幼儿形象思维;用二维或三维的材料表达、创造幼儿对人、物、事的表征并提升感觉通路统合,通过绘画和涂鸦表达、黏土和积木或其他材料造型,讲模型、图片、照片与真实场景和事物联系起来。
3.教学方法
个体化的方法:独立表达和创造性表现提取了儿童的真实经验,强化了儿童的表象,将隐含在儿童生活中的符号背后的意义变得生动。儿童接触视觉材料对儿童大脑发育十分关键,对感觉统合有裨益。
支持性互动: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分享控制;教师的注意力投放在幼儿的优点上;运用鼓励而非赞扬。
单项深度法:以幼儿为中心,重视儿童的艺术探索过程,主张对儿童一种或一类艺术材料或媒介进行深度的持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五)教学评价
感官运动影响大脑细胞、细胞组、大脑各个区域的区分、塑造和连接成网过程,感觉通路的统合、机体协调能力的提升、意志的磨炼等感觉统合的成果品鉴,需要伴随样本的儿童的成长轨迹记录。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审慎评价。
单纯从生理学的角度评价感觉通路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本体觉和运动觉的细微变化,在目前的科技支撑下仍有执行的难度,在入园调研所开展的相关工作中确定以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客观考核标准。同时制定量化表格与观察记录表,一点一滴真实的反映儿童成长轨迹。教师细致解读幼儿的视觉艺术作品,由表及里,轻表现重表达,从客观考核指标综合进行评价。
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所构建的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构建以视觉传达与语言表述、肢体表现相辅相承的多元化并行体系完善目前单一的评价方式是理性的。
四、目前广泛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1)教学条件的制约,目前班级的幼儿较多,充分开展感觉统合为切入点的视觉艺术课程仍有许多的难度。部分细节与目前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理念有不小的距离。
(2)教师必须受过相关培训,能够观察、理解和支持幼儿感觉统合的学习,帮助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
(3)课程理念一旦形成,需有一个稳定、持续的体系,并能与小学顺利衔接。感觉统合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开展是起点,绝不是终点。因此需要构建并恒有持续发展的一系列体系保障,纵观现行体系的要素与本理念的要件比较,仍有相当大的距离。
(4)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不是全部,儿童成长还有赖于家长、社会的携手与共。
【参考文献】
[1](美)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0).
[2](美)詹尼丝J.比蒂著.幼儿园教师技能大全(原书第9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5).
[3](美)珍妮丝·英格兰德·卡茨著,洪秀敏等(译).促进儿童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03).
[4](美)鲁普纳林,约翰逊主编,黄瑾等(译).学前教育课程(第三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