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活动体验式课堂中的“问题导学”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zhofp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愚公移山》教学实践为例,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高效的“问题导学”在活动体验式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问题导学;活动体验式课堂;对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母语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就是以活动为媒介,教师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互动交流,在不断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语文素养的教学模式。有效的问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更好的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悟作品的意蕴,从而获得语言积淀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初中语文活动体验式课堂中有一个重要的课堂活动构成要素,就是师生对话,而教师的问题导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问题导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因素,从而借助问题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本文以我自己的一堂公开课《愚公移山》的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该如何实践问题导学。
  一、有效发问,激发探究思维
  有效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蕴涵在文本中的知识要点。教师可以抓住文本特点,有效借助问题,使学生快速找到学习文本的突破口。
  (一)借题发问
  有些课文题目本身带有较强的问题性,教师可以以题目为突破口,或设问或引导学生发问,从而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有效探究文本。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由题目出发,师问:老师认为本课的题目应该这样写,放大“山”字,你是否同意?如同意,请从课文中找依据,如果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们还会说到放大“移”字和“愚公”。通过课题的辨析,可以使学生理清以下内容:移山的艰难包括愚公的老迈,工具的简陋,路途的遥远,人力的单薄,还有他人的质疑(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学生的思维被问题所激发,有效借助问题去探究文本,能抓住文章的题意和思想感情去理解就容易突破难点。
  (二)疑中发问
  语文教学时,当学生出现思维困惑时,教师如何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释疑。如学习《愚公移山》时,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说说两人的态度一样吗?写他们的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丰富愚公人物形象,与愚公形成对比)师问:有这么多的困难都阻碍着愚公,却没有阻止他移山的决心,可见愚公具有怎样的精神(目标专一,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师问:通过对比,又可以看出智叟是个怎样的人?(除了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还会有学生说到智叟也有其“智”的地方,自然引出下一个辩论环节)本文蕴涵的人生哲理如果单靠理解字面意思还是不够,只有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去挖掘、感悟,学生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理解,而“问题导学”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时能起到重要的点拨作用。
  二、适时发问,突破教学重难点
  “问题导学”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张扬,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赏识,并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动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学会挖掘教材中蕴涵的“问题” 因素,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机,为学生和教材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借助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之中。
  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对于愚公和智叟,到底谁愚,谁智,千百年来人们都争论的喋喋不休,今天就让我们来个辩论赛,对这个问题来一番唇枪舌剑吧!(将两个班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观点:愚公实愚,智叟实智。反方观点:愚公真愚,智叟乃智。学生各持观点,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教师小结:其实,愚公是大智若愚,愚公精神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去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就是不怕困难,坚持不懈。这和儒家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体现在以下的诗句中:(幻灯片展示)“知其不可而为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三、巩固拓展学习空间,把学生引向生活大课堂
  学生通过自己梳理所学内容,以书面的形式写出在课堂学习中的所得。同时,巩固落实,完成当堂检测题目,当然当堂检测题目要有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另外,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沟通课堂内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堂走向生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这是学生学习语文不绝的源泉。
  以《愚公移山》为例,教师发问:有人说“愚公精神”已经过时了,对于当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愚公精神,谈谈你的看法。(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联系自身学习经验,或者联系当下社会,畅所欲言)教师小结:当代社会依然需要愚公精神,尤其是面对中考的我们更应该发扬愚公精神,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力争上游,这样才能决胜于中考。
  总之,要让“问题导学”为语文教学注入新鲜血液,需要语文教师更多的积淀,更全面地把控“问题导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创新的构建课堂探究模式,学生才能更加深入地去解读文本,探究蕴含在文本之中的语文知识,从而获得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莫里.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施良方.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5]李伟根.体验式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新音符[J].语文天地,2011.
  作者简介:张静,女,1983年生,硕士研究生,文艺学,中教一级,现任教于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是近几年刚刚出现的新题型,相比客观选择题,主观题的难度略有增加,解答好这类主观类概括题,需要我们了解其命题角度。  [概括主要内容,提炼作者观点]  对于议论类文言文而言,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内容或阐发观点。因而能否分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命题者检验同学们阅读能力的一种途径。  例1 (2016江苏卷) 9. 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