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水平井水力冲砂施工中发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对水平井水力冲砂施工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一方面通过对水平井井筒中砂粒受力情况及运移情况进行分析,确定临界携砂速度,进而理论上计算水平井冲砂伦理排量。另一方面对水平井冲砂最常见的漏失问题进行理论计算分析,明确水力冲砂使用漏失范围。最终实现提高水平井水力冲砂一次成功率的目的。
关键词:水平井;水力冲砂;临界携砂速度;漏失
一、水平井水力冲砂现状
水平井泄油面积大,在提高油井产量及油田开发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盘油田水平井投产数量近年来呈递增趋势。水平井自身特点导致其出砂的可能性远大于一般井。而水平井冲砂与普通井冲砂相比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 冲洗液在水平井段及斜井段的携砂能力低,地层砂易沉降,停泵时很容易在大斜度井段形成砂桥,造成冲砂过程中砂卡事故的发生;
(2) 水平井泄油面积大,油层漏失发生率远大于普通井,增加了冲砂难度。
(3) 水平井起下油管时,摩阻随井斜角增大而变大,井壁上有砂粒时摩阻也随之增加,井下管柱悬重失真,增加了遇卡判断难度;
本文主要研究水平井水力冲砂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水平井水力冲砂特点,寻找影响水平井水力冲砂成功率的因素。
二、水平井砂卡事故处理分析
1、基本信息
完钻井深2210m,人工井底2193.94m,套管外径177.8mm,下入深度2197.25m,造斜点1252.44米,最大井斜91.05度,所在井深2186.84米,方位118度。
2、事故经过:
通井、替泥浆、刮管、洗井、填砂遇卡,正循环充填泵压升至14MPa,缓慢降至5MPa,停止加砂,顶替6.8m3携砂液,上提管柱3m遇卡,深度2191.75m(井斜90.20)。后用2台泵正洗井活动解卡成功,起出全部油管。
3、水平井砂粒沉积运移规律分析
该井砂卡,主要是砂粒在水平井段运移沉积引起,处理该事故应对砂粒在水平井段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砂粒运移特点如下:
水平井段砂粒沉积和运移特点如下:
(a)由于水平井段沉砂距离小(最大为井筒直径),水平井沉砂要比垂直井快很多;同时由于水平井段沉砂面积大,砂粒沉积很少堵满井筒。
(b)水平井段,砂粒的冲击力和重力始终处于垂直关系,所以在冲击力较小(或砂粒较大)时,砂粒是贴在套管内壁下侧运移。
(c)受重力大小影响,重力大的要比重力小的沉降快。因此,砂粒成下粗大上细小的规律分布。
(e)在冲砂过程中,砂粒在冲击力小的地方沉积,成“砂丘”状沉积,已造成管柱砂卡或堵塞油管。
4、冲砂参数计算
井筒倾斜60度左右时要求的临界携砂速度最大。对于水平井来说,保证垂直井筒携砂的临界流速并不能保证其他井斜角度时冲砂成功。所以,需要选取最大的临界速度作为整个冲砂过程的临界速度。
因此该井出口排量至少为640 L/min才能将井底砂冲至地面。冲砂解卡过程中,泵排量一般在400 L/min -600 L/min,始终无法将砂冲出,最后选用2辆泵车同时施工才将砂冲出,解卡成功。
三、漏失水平井冲砂问题处理分析
1、基本信息
人工井底1643.96m,套管外径139.7mm,造斜点1140米,最大井斜96度,粒径0.45-1.04mm。
2、施工过程
起原井管柱、探冲砂,冲下第14根时,突然出口不返,泵压由4MPa↘2MPa,悬重没有明显变化。
3、施工参数计算
通过冲砂施工参数计算,确定水力冲砂施工参数数值指导冲砂施工。
由上表1知:最小流速:vl=0.6773(m/s)
出口截面:A=3.14*0.062*0.062/4≈0.003018(m2)
最小出口排量:Qmin=3600*A*vl≈7.754(m3/h),實际施工中,泵车排量一般为20 m3/h,完全满足排量要求。
4、漏失量的影响
常规方法对于漏失井冲砂,通常施工中只能靠经验,观察出口液量的方法决定能否冲砂,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此通过理论计算研究,定义漏失井冲砂时最大允许漏失量Q漏。确定该井在漏失情况下能否进行冲砂。
施工参数:循环池子(10m*1m*1m),泵车排量20 m3/h,出口允许最小排量7.754 m3/h。
每小时最大允许漏失量:Q漏=20-7.754=12.246 m3≈12(m3)
考虑循环池子大小及可控性每5min观察池子:Q漏,= Q漏*5/60=1(m3)
即允许循环池子液面每5min最大下降0.1m。在现场施工中,只出口返液稳定,循环池漏失小于10cm/5min便可正常冲砂。
四、结论与认识
(1)大套管井施工,受环空横截面积较大的影响,冲砂排量要大于一般井,因此要优选施工车辆。
(2)在水平段砂卡,由于沉砂面积大,砂粒沉降较分散,与直井相比有卡而不死的特点,管柱卡后通过冲洗活动管柱的方式解卡。
参考文献:
[1]罗英俊,万仁薄.采油技术手册(下册),石油工程出版社,北京2005.
[2]汪志明,张正.水平井两层稳定岩屑传输规律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
作者简介:
刘春波(1986-),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生产技术部,中级,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井下作业修井技术研究.
关键词:水平井;水力冲砂;临界携砂速度;漏失
一、水平井水力冲砂现状
水平井泄油面积大,在提高油井产量及油田开发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临盘油田水平井投产数量近年来呈递增趋势。水平井自身特点导致其出砂的可能性远大于一般井。而水平井冲砂与普通井冲砂相比存在主要问题如下:
(1) 冲洗液在水平井段及斜井段的携砂能力低,地层砂易沉降,停泵时很容易在大斜度井段形成砂桥,造成冲砂过程中砂卡事故的发生;
(2) 水平井泄油面积大,油层漏失发生率远大于普通井,增加了冲砂难度。
(3) 水平井起下油管时,摩阻随井斜角增大而变大,井壁上有砂粒时摩阻也随之增加,井下管柱悬重失真,增加了遇卡判断难度;
本文主要研究水平井水力冲砂施工过程中常见问题,分析水平井水力冲砂特点,寻找影响水平井水力冲砂成功率的因素。
二、水平井砂卡事故处理分析
1、基本信息
完钻井深2210m,人工井底2193.94m,套管外径177.8mm,下入深度2197.25m,造斜点1252.44米,最大井斜91.05度,所在井深2186.84米,方位118度。
2、事故经过:
通井、替泥浆、刮管、洗井、填砂遇卡,正循环充填泵压升至14MPa,缓慢降至5MPa,停止加砂,顶替6.8m3携砂液,上提管柱3m遇卡,深度2191.75m(井斜90.20)。后用2台泵正洗井活动解卡成功,起出全部油管。
3、水平井砂粒沉积运移规律分析
该井砂卡,主要是砂粒在水平井段运移沉积引起,处理该事故应对砂粒在水平井段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砂粒运移特点如下:
水平井段砂粒沉积和运移特点如下:
(a)由于水平井段沉砂距离小(最大为井筒直径),水平井沉砂要比垂直井快很多;同时由于水平井段沉砂面积大,砂粒沉积很少堵满井筒。
(b)水平井段,砂粒的冲击力和重力始终处于垂直关系,所以在冲击力较小(或砂粒较大)时,砂粒是贴在套管内壁下侧运移。
(c)受重力大小影响,重力大的要比重力小的沉降快。因此,砂粒成下粗大上细小的规律分布。
(e)在冲砂过程中,砂粒在冲击力小的地方沉积,成“砂丘”状沉积,已造成管柱砂卡或堵塞油管。
4、冲砂参数计算
井筒倾斜60度左右时要求的临界携砂速度最大。对于水平井来说,保证垂直井筒携砂的临界流速并不能保证其他井斜角度时冲砂成功。所以,需要选取最大的临界速度作为整个冲砂过程的临界速度。
因此该井出口排量至少为640 L/min才能将井底砂冲至地面。冲砂解卡过程中,泵排量一般在400 L/min -600 L/min,始终无法将砂冲出,最后选用2辆泵车同时施工才将砂冲出,解卡成功。
三、漏失水平井冲砂问题处理分析
1、基本信息
人工井底1643.96m,套管外径139.7mm,造斜点1140米,最大井斜96度,粒径0.45-1.04mm。
2、施工过程
起原井管柱、探冲砂,冲下第14根时,突然出口不返,泵压由4MPa↘2MPa,悬重没有明显变化。
3、施工参数计算
通过冲砂施工参数计算,确定水力冲砂施工参数数值指导冲砂施工。
由上表1知:最小流速:vl=0.6773(m/s)
出口截面:A=3.14*0.062*0.062/4≈0.003018(m2)
最小出口排量:Qmin=3600*A*vl≈7.754(m3/h),實际施工中,泵车排量一般为20 m3/h,完全满足排量要求。
4、漏失量的影响
常规方法对于漏失井冲砂,通常施工中只能靠经验,观察出口液量的方法决定能否冲砂,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在此通过理论计算研究,定义漏失井冲砂时最大允许漏失量Q漏。确定该井在漏失情况下能否进行冲砂。
施工参数:循环池子(10m*1m*1m),泵车排量20 m3/h,出口允许最小排量7.754 m3/h。
每小时最大允许漏失量:Q漏=20-7.754=12.246 m3≈12(m3)
考虑循环池子大小及可控性每5min观察池子:Q漏,= Q漏*5/60=1(m3)
即允许循环池子液面每5min最大下降0.1m。在现场施工中,只出口返液稳定,循环池漏失小于10cm/5min便可正常冲砂。
四、结论与认识
(1)大套管井施工,受环空横截面积较大的影响,冲砂排量要大于一般井,因此要优选施工车辆。
(2)在水平段砂卡,由于沉砂面积大,砂粒沉降较分散,与直井相比有卡而不死的特点,管柱卡后通过冲洗活动管柱的方式解卡。
参考文献:
[1]罗英俊,万仁薄.采油技术手册(下册),石油工程出版社,北京2005.
[2]汪志明,张正.水平井两层稳定岩屑传输规律研究,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
作者简介:
刘春波(1986-),男,山东昌乐人,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临盘采油厂生产技术部,中级,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井下作业修井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