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XML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阐述建构主义模式的教学理论,提出支架式的教学方法,指出支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并重点讲述建构主义在XML技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XML技术 邻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20028-02
XML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由于XML技术这门课程在高职中开课时间不长,因此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发现此门课程比较适合运用建构主义模式的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经过后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已将建构主义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本源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基于XML自身的特点,我选用支架式教学法。因此,在这里主要介绍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环节。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也称为“脚手架式教学”或“支撑点式教学”)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最邻近发展区被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必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支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三部分:①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②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③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对比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②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③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对比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建构主义在XML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问题设计XSL格式化的XML网页。
教学内容XSL语法及语义。
教学目标掌握XML课程的基本结构。灵活运用XML知识,进行动态网页/站的设计、编程与调试。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步骤:
1.讲解“xsl:sort”元素的语法及其属性的意义,实现按照某个元素进行排序的网页。
2.提出问题如何按学生成绩降序排列显示网页。
3.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方法。
4.小组讨论每个人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并付诸实践。
5.对同学们的实践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对建构主义模式的介绍,引出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而形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通过在XML技术这门课程中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支架式教学法,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应该陆续引用到XML技术这门课程中,才能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艳,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4,(3).
[2]李军,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3).
[3]雷钢,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作者简介:
杨灵(1980-),女,讲师、工程师,现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网页、软件编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 支架式教学 XML技术 邻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97 (2008) 0120028-02
XML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已经展现在人们眼前。由于XML技术这门课程在高职中开课时间不长,因此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对比研究,发现此门课程比较适合运用建构主义模式的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简介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经过后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已将建构主义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本源是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三、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基于XML自身的特点,我选用支架式教学法。因此,在这里主要介绍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环节。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也称为“脚手架式教学”或“支撑点式教学”)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它是基于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的。最邻近发展区被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可见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如上所述,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必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支架式教学的教学环节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即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给予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包括三部分:①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②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③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对比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②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③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对比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建构主义在XML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问题设计XSL格式化的XML网页。
教学内容XSL语法及语义。
教学目标掌握XML课程的基本结构。灵活运用XML知识,进行动态网页/站的设计、编程与调试。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步骤:
1.讲解“xsl:sort”元素的语法及其属性的意义,实现按照某个元素进行排序的网页。
2.提出问题如何按学生成绩降序排列显示网页。
3.学生独立探索解决方法。
4.小组讨论每个人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并付诸实践。
5.对同学们的实践作品进行评价。
通过对建构主义模式的介绍,引出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从而形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通过在XML技术这门课程中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支架式教学法,还有其他的教学方法,应该陆续引用到XML技术这门课程中,才能使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艳,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4,(3).
[2]李军,高职院校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7,(3).
[3]雷钢,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7,(9).
作者简介:
杨灵(1980-),女,讲师、工程师,现从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网页、软件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