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礼仪素质现状及其成因分析
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国民素质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也是规范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但是近年来,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国民素质的提高却显得相对滞后。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作为青年中最优秀的群体,无论是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还是个人综合素质方面,都应该是国民素质的典范。但据调查,大学生自认为礼仪修养很高的或偏高的只占3.5% ,而自认为问题较大的占33.1%。诸多现象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还缺乏基本的礼仪知识和修养,校园里不文明的行为随处可见,如不讲卫生,乱扔垃圾,践踏草坪;不尊重师长;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衣着不合礼仪,奇装异服等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走出校门后如果依然固我,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以小见大,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到当今大学生文明礼仪修养的缺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和社会评价。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当今的大学生大多为“80年代后”,几乎都在较好的物质条件和家人的万般呵护中长大。他们在“4-2-1”的家庭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家人的重点保护对象。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他们极易变得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再加上有的家长本身不注重修养,成了孩子日后不懂礼貌、缺乏责任感等散漫行为的不良示范。
第二,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目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背景下,学习成绩成了衡量学生的惟一标尺。面对来自社会、家庭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多重压力,中小学生除了应试教育,所接受的礼仪教育微乎其微。到了大学阶段,所有有意无意的失仪行为都表现了出来。难怪有人这样戏称:幼儿园学小学的课程,小学学初中的课程,中学学大学的课程,大学补幼儿园应该学的内容,诸如尊师、感恩等。
第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种西方思潮也在冲击着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一方面,竞争、平等、创新的理念造就了当代大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随着网络等大众文化的迅速传播,名利主义、利己主义也在大学生中广泛流传,引发生群体性的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和行为失范。
第四,高校教育的盲点。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生群体素质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高校的各种软件、硬件设施无法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管理人员配置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高校一项重要职能的德育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效,却仍然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对礼仪教育尚缺乏专门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自始至终以约定俗成的一定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礼仪是走向文明、走向进步的要求,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礼是治国和邦交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孔子世家》),“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字基本道德规范,并明确把礼仪教育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写进了纲要(《纲要》第五部分,可见礼仪的重要性。礼仪教育通过对礼节、仪式等程序性知识的灌输,教会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人相处,进而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在社会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交际能力、知识阅历、道德情操、精神风貌等的外在标准。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广泛接受礼仪教育既属必要,也属必须。
第一,有利于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道德是基础,礼仪是外在表现,道德决定礼仪,礼仪反映道德水平、促进道德提升,二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礼仪教育是依靠外加强制的力量来达到目的,道德修养是依靠主体的内在自觉性实现提高,大学生的培养只有通过内外双修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实现与人的良好交往和沟通;不懂礼节,就谈不上道德修养。礼仪教育就是要通过最基本的为人处世要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向着善良、诚信、宽容、博爱等更高层次的道德水平发展。
第二,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实现。当前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诱因之一就是人际关系冲突。礼仪教育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获得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礼仪教育也从日常生活、社交场合等方面指导学生,使其理解并掌握如何举止优雅、谈吐得体,从而避免在日常细节中养成恶习。此外,礼仪教育还从仪表、着装、配饰等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形成良性的心理暗示以不断增强自信心。
第三,有利于人文修养的提高。专业教育只是为学生提供胜任未来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人文修养的培养主要取决于人文素质教育。例如文学修养和艺术欣赏教育能对学生的人文精神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审美情趣。人文素质教育一般渗透在文史哲等学科中,而礼仪教育是一种综合的实践性教育,与民俗学、传播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关系密切,利于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
第四,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完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近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招,毕业生人数呈上涨趋势,就业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要想找到与专业、志向相一致的理想工作,仅有专业知识和满腔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古人云,“见微而知著”,礼仪体现在生活中最细微的举手投足之间,大学生求职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用人单位的评价,而用人单位挑选人才最注重的标准之一,就是选拔的对象是否展示出谦虚谨慎、文明大方、善于合作的良好素质和综合竞争力。
以人文奥运为契机,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2008年8月,第29届奥运会将在北京召开。对于处于新的战略发展时期的中国而言,此次奥运会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北京奥运会提出了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和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其中人文奥运的地位和作用最为重要。它的提出旨在努力提升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展示中国人民文明礼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价值的融合以及重构,有利于重塑中国的国际形象,因此,以备战奥运为契机,大力体高国民素质、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和急迫。大学生作为奥运会志愿者队伍中的主力军,承担着奥运会的各种服务工作。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好这一契机,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塑造和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将宣传人文奥运理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结合起来。
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国家和社会的宏观把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学校教育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首先,应从教学计划全局出发,对奥运知识普及和礼仪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学校应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开设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公务礼仪等一些专门的礼仪课程,同时,利用网络、报纸、橱窗、广播等途径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从长远来看,学校还应重视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和专业教材的编写,为礼仪教育提供人才储备和理论研究支持。
第二,应将礼仪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校可以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以及奥委会、奥组委相关人员,举办多种形式的礼仪讲座,加强礼仪教育的指导。同时,学校团委等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奥运礼仪以及日常礼仪相关的活动,以辩论、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宣传文明礼仪知识,弘扬文明新风,推动校园文明建设。
第三,应将礼仪教育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把学生礼仪表现纳入综合测评、评奖评优标准中,做到教育与奖惩相结合,管理与监督相结合。
第四,应提高对各级教师和管理人员礼仪修养的要求。教师必须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务必先正己的道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重视自己的礼仪修养,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