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师心自用”不等于“自成一格”
“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含贬义。例如唐·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宋·陆九渊《与张辅之书》:“学者大病,在于师心自用。师心自用,则不能克己,不能听言。”李劼人《大波》三部三章:“四川的事情,无论是前一段的路事,后一段的乱事,都是端午帅一人师心自用搞出来的。”
这条成语的使用频率较低,但也不乏由于误解而造成的误用。先看例句:
(1)(于茂阳)字势具有二王、米芾行草书欹侧多姿的特点,又能师心自用,具有纵横捭阖之风,已是自家面貌。(《沈阳日报》2009 年1 月11 日)
(2)(梅墨生的书法)筑基于魏碑,吸气于鼎铭,参证于帖牍,力求融化,而能师心自用,相信以其天资学力定能期于大成。(《沈阳日报》2009 年1月4 日)
(3)柳忠秧在今人用今体、今人用今韵思想指导下,师心自用,借鉴了楚辞体、歌行体、格律体……用一种既整齐划一,又不约束诗心的体式,来完成这部《楚歌》……(他)以古为师却不拘泥,自成一格之余,能将楚人情怀抒发到极致之境。(南方网2010 年6月10 日)
例(1)是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于茂阳的书法在学习二王、米芾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自家风貌”。例(2)是说中国画研究院书画家梅墨生的书法在学习魏碑、鼎铭、帖牍的基础上,“力求融化”,为我所用。例(3)是说诗人柳忠秧“以古为师却不拘泥,自成一格”,创造出新的诗体。归纳以上用例,不难看出几位作者都是把“师心自用”理解和运用为: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成一格。这纯粹是对这条成语的误解和误用,不仅意义上大相径庭,感情色彩也迥然不同。“师心”的意思是以自己的心为师,即只相信自己,自以为是。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汉文师心不学,变古坏礼。”“自用”也是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当然,“师心”也可以当不拘泥于成法、独出心裁讲。如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 但是在成语“师心自用”中,“师心”和“自用”是同义词连用,因此“师心”只能是自以为是的意思,不可能作别的解释。“师心自用”也作“师心自任”“师心自是”,“自任”“自是”义同“自用”。把这条成语等同于“自成一格”“独树一帜”,是没有根据的,也是完全错误的。
二、使用“过江之鲫”要注意感情色彩
西晋末中原沦陷,司马睿偏安江左建立东晋王朝,北方士族纷纷南渡。这些过江投靠东晋王朝的士人被称为“过江名士”。当时有人讽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后人遂多以名士鲫鱼之典入诗。如明·袁宏道《初至绍兴》:“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革履小,士比鲫鱼多。”柳亚子《丹青引》:“过江名士多于鲫,唯君杰出群流中。”后以“过江之鲫”四字成文,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多而纷乱,形容人时多指赶时髦的人很多。例如茅盾《如是我见我闻·“拉拉车”》:“现在川陕道上,‘拉拉车’多如‘过江之鲫’。”徐懋庸《“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上海到底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商业竞卖’的海派文人,固多如过江之鲫,而‘名士才情’的京派文人也不是没有。”李国文《痛苦》:“这年头电视剧如过江之鲫,像他俩以儿童为主题的这部片子,还算能看下去,不至于把电视机关掉还骂街的。”
从“过江之鲫”的出处和后人的典型用例来看,这条成语多含贬义,用来形容人时贬抑色彩更加明显。近年来有些人疏于体察,常把它用于褒义,显然不妥。例如:
(1)临川才子犹如过江之鲫从历史上涌出,据说,仅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的论著,临川籍人氏著述就有近800 卷之多。(《中国信息报》2010 年6月30 日)
(2)从第一届奥运会至今,奖牌得主可谓多如过江之鲫。( 新华网2008 年8 月20 日)
(3) 中共中的千里马不断涌现……人才如过江之鲫。(人民网 2009 年11 月18 日)
(4)上世纪80 年代,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应教育部的邀请,挂牌招收研究生,慕名而来的如过江之鲫,几轮笔试淘汰,所剩无几,却也个个都属精英。(《广州日报》2009 年9 月14 日)无论是历史上的临川才子,历届奥运会的奖牌得主,还是“中共中的千里马”,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值得学习,令人羡慕,怎么能贬为“过江之鲫”呢?慕名而来师从朱光潜先生并非赶时髦,而且其中不乏精英,比为“过江之鲫”,也不妥当。
某些成语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是约定俗成的,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只能造成误用。
“师心自用”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含贬义。例如唐·陆贽《奉天请数对群臣兼许令论事状》:“又况不及中才,师心自用,肆于人上,以遂非拒谏,孰有不危者乎?”宋·陆九渊《与张辅之书》:“学者大病,在于师心自用。师心自用,则不能克己,不能听言。”李劼人《大波》三部三章:“四川的事情,无论是前一段的路事,后一段的乱事,都是端午帅一人师心自用搞出来的。”
这条成语的使用频率较低,但也不乏由于误解而造成的误用。先看例句:
(1)(于茂阳)字势具有二王、米芾行草书欹侧多姿的特点,又能师心自用,具有纵横捭阖之风,已是自家面貌。(《沈阳日报》2009 年1 月11 日)
(2)(梅墨生的书法)筑基于魏碑,吸气于鼎铭,参证于帖牍,力求融化,而能师心自用,相信以其天资学力定能期于大成。(《沈阳日报》2009 年1月4 日)
(3)柳忠秧在今人用今体、今人用今韵思想指导下,师心自用,借鉴了楚辞体、歌行体、格律体……用一种既整齐划一,又不约束诗心的体式,来完成这部《楚歌》……(他)以古为师却不拘泥,自成一格之余,能将楚人情怀抒发到极致之境。(南方网2010 年6月10 日)
例(1)是说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于茂阳的书法在学习二王、米芾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形成“自家风貌”。例(2)是说中国画研究院书画家梅墨生的书法在学习魏碑、鼎铭、帖牍的基础上,“力求融化”,为我所用。例(3)是说诗人柳忠秧“以古为师却不拘泥,自成一格”,创造出新的诗体。归纳以上用例,不难看出几位作者都是把“师心自用”理解和运用为: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自成一格。这纯粹是对这条成语的误解和误用,不仅意义上大相径庭,感情色彩也迥然不同。“师心”的意思是以自己的心为师,即只相信自己,自以为是。如《资治通鉴·晋武帝泰始二年》:“汉文师心不学,变古坏礼。”“自用”也是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当然,“师心”也可以当不拘泥于成法、独出心裁讲。如刘勰《文心雕龙·才略》:“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 但是在成语“师心自用”中,“师心”和“自用”是同义词连用,因此“师心”只能是自以为是的意思,不可能作别的解释。“师心自用”也作“师心自任”“师心自是”,“自任”“自是”义同“自用”。把这条成语等同于“自成一格”“独树一帜”,是没有根据的,也是完全错误的。
二、使用“过江之鲫”要注意感情色彩
西晋末中原沦陷,司马睿偏安江左建立东晋王朝,北方士族纷纷南渡。这些过江投靠东晋王朝的士人被称为“过江名士”。当时有人讽刺说:“过江名士多于鲫。”后人遂多以名士鲫鱼之典入诗。如明·袁宏道《初至绍兴》:“闻说山阴县,今来始一过。船方革履小,士比鲫鱼多。”柳亚子《丹青引》:“过江名士多于鲫,唯君杰出群流中。”后以“过江之鲫”四字成文,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多而纷乱,形容人时多指赶时髦的人很多。例如茅盾《如是我见我闻·“拉拉车”》:“现在川陕道上,‘拉拉车’多如‘过江之鲫’。”徐懋庸《“商业竞卖”与“名士才情”》:“上海到底是一个复杂的地方,‘商业竞卖’的海派文人,固多如过江之鲫,而‘名士才情’的京派文人也不是没有。”李国文《痛苦》:“这年头电视剧如过江之鲫,像他俩以儿童为主题的这部片子,还算能看下去,不至于把电视机关掉还骂街的。”
从“过江之鲫”的出处和后人的典型用例来看,这条成语多含贬义,用来形容人时贬抑色彩更加明显。近年来有些人疏于体察,常把它用于褒义,显然不妥。例如:
(1)临川才子犹如过江之鲫从历史上涌出,据说,仅列入《四库全书》存目的论著,临川籍人氏著述就有近800 卷之多。(《中国信息报》2010 年6月30 日)
(2)从第一届奥运会至今,奖牌得主可谓多如过江之鲫。( 新华网2008 年8 月20 日)
(3) 中共中的千里马不断涌现……人才如过江之鲫。(人民网 2009 年11 月18 日)
(4)上世纪80 年代,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老先生应教育部的邀请,挂牌招收研究生,慕名而来的如过江之鲫,几轮笔试淘汰,所剩无几,却也个个都属精英。(《广州日报》2009 年9 月14 日)无论是历史上的临川才子,历届奥运会的奖牌得主,还是“中共中的千里马”,都是各方面的佼佼者,值得学习,令人羡慕,怎么能贬为“过江之鲫”呢?慕名而来师从朱光潜先生并非赶时髦,而且其中不乏精英,比为“过江之鲫”,也不妥当。
某些成语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这是约定俗成的,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只能造成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