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作,它的文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无法估量,其不仅对文学发展研究有着巨大价值,对语言研究也有着巨大价值。《红楼梦》的语言特征极富地域性特点,红学界对其方言研究也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江淮方言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本文首先分析江淮方言的概况,主要涉及其地理成因等方面,然后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例子,基于语言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江淮方言具有的地域特点。
【关键词】江淮方言;《红楼梦》;价值意义;可+VP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41-02
一、江淮方言概况
(一)地理特点及成因。江淮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次方言,尽管其代表地区大都是南方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南部为吴方言区,北部是华北、东北方言,因此,江淮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两大方言区的影响,是两者的复杂体,在语音等方面兼具其他两大方言的影响的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从地理环境来看,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經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横亘南北,兼受南北方言影响,并在历朝历代经济文化政治的变迁中,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
(二)《红楼梦》佐证。据史书记载,《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生于古都南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过着富庶生活,《红楼梦》便是以江宁织造府为地域背景,以曹雪芹为人物原型,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撰写而成。《红楼梦》中的方言特点被认为是山东、东北及江淮方言,与其祖籍是辽宁,出生在南京,遣送回北京等有关。但结合《红楼梦》中的建筑描写、地点描写等信息,可知其金陵城为南京,其运用的方言为江淮方言的可能性更大。
二、《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具体分析
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可见,研究语言需以这三种情况为基础,于是,本部分内容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并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例子加以解析,不仅可以更加生动鲜明地理解江淮方言的部分特点,也可以成为加强《红楼梦》是以南京为背景的佐证。
(一)语音方面。由于江淮地区范围广阔,不同片区的方言发音各有其特色,语音又是一种动态的体现,通过纯文字的文本无法体现,本部分将结合《红楼梦》中的句子和相关文献、研究理论以及自身体会来分析,并结合现代汉语相关理论进行对比。
1.舌面音j、q发为舌根音j、k、j、q为舌面音,舌面音发音应将舌面隆起,尤其要注意不要让舌尖参与发音。舌根音又称舌面后音,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及传统,江淮地区的一些方言中容易将两者混淆。典型的例子有将“家(jia)”发为“家(ga)”,音同“嘎”。红楼梦一书中也有一些关于“家”字用法的词语,在此处不一一赘述,且语音方面,根据文字而不是影音资料无法佐证,但值得确信地是,在拍摄到相关的影视题材时,应该额外注意这些方言词的读音用法,才能更加体现出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2.鼻音边音部分(n、l不分)。n、l部分应该是南方人的通病,虽然在大类上属于北方方言区,但江淮方言也不例外。如下文即将分析到的“娘娘(niang)”,在《红楼梦》中用的是“姑娘”,其背后体现的也是江淮地区人民无法发出边音的一大特点。
3.没有“r”的发音。《红楼梦》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史湘云学林黛玉喊宝玉“二哥哥”,但实际喊的是“爱哥哥”,还因此被黛玉嘲笑,但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史湘云咬舌,而是典型的属于苏北地区的方言,省去了“er”中的“r”的发音。这也是整本书中最明显的可以体现江淮方言特点的语音特点的地方。
(二)语法方面。江淮方言语法的复杂性明显,具有词性混用的特点。1.可+VP。书中有一回,宝玉从薛蟠家聚会归来,问及晴雯:“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你可吃了?”这一“可+动”的用法为江淮方言特色,因语音方面的差异,有些地区用作“个去”。
(1)语气上。此处,“可”“个”均为副词用法,在江淮方言中极具特色,即可有疑问语义,也可用作礼貌语义。常用例:“你可吃了?”疑问语义指:你吃了吗?询问他人是否做了某件事情,与书中“你可吃了?”为同样的意思。“你可吃了?”还通常用于熟人偶然相遇后两人聊天扯闲用,一般情况是因为没有正经事说,只单纯地充当礼貌用语。
(2)句法成分和语法功能上。“可+VP”的结构中,VP部分的短语还可以用形容词性短语,例如:“可漂亮?”表示“漂亮不漂亮”。“可”在现代汉语中是能愿动词,在此处则是副词,与动词、形容词构成句法成分。
(3)疑问句式上。“可+动词短语”表疑问时,有正反问、特指问和是非问三种。特指问:你可吃什么?表达的意思是你需要吃些什么吗?答句回答“什么”的内容。是非问:你可吃了?意思是你吃了吗?现代汉语中,能够用“吗”字表疑问的是是非问,对方应回答“是”或“不是”此类意思的内容。正反问:你可吃饭?意思是你吃不吃饭?“V不V”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是正反问的基本形式。
(三)词汇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江淮方言自身保留下很多具有特点的词汇及解释义,现选取《红楼梦》中的部分词汇进行分析。
1.人家。在现代汉语中,人家一般有两种用法,一般可指代别人或者自己。在《红楼梦》中,其承载的含义及语用价值远过于此。
(1)家庭。书中第六回,刘姥姥说“咱们庄户人家”,指的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方言中经常说“这户人家”等。 (2)别人,虚指义。“老爷说了二爷,说人家怎么弄来了。”这句话中的“人家”并没有表明是哪一个人,而是虚指的某一个弄来这样东西的人。生活中的例子有“你看看人家孩子,怎么就考得那么好?”指的是某一个考得好的孩子,并沒有上下文来暗示是谁。
(3)他、他们,别人的有定义。“人家又说,偏一个向一个。”此处的“人家”结合上下人可以知道其具体的指代意。
(4)自己。书中第二十六回,黛玉正在房间内小憩,宝玉未敲门便悄悄溜了进来,黛玉说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甚?”此处的人家在语气上也具有特殊的意味。结合全篇可以窥探到黛玉的内心,并不是真的生气,而是带着小女生的嗔怪意味,有撒娇意,比如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走慢点嘛,人家跟不上啦!”这句话具有明显的撒娇意,通常也被认为是女生常用词汇,若男生用,则多少有种奇怪的感觉。
(5)女儿未来的夫家。第六十八回“谁知又是有了人家”,类似的还有“许配了人家”,都是指给女儿家许配的夫家。
2.娘娘(niang 第一声)。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娘娘作为亲戚称谓的用法,一般解释为古代宫廷中对皇帝妃子的称呼。在江淮方言中,“娘娘”读第一声,指的是“姑姑”的意思,在《红楼梦》中,用的是“姑娘”,是同样的指代意。比如唤平儿“姑娘”,实则是“姑姑”的意思,表达的是对平儿的一种尊称。
三、《红楼梦》中运用江淮方言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红楼梦》中大量运用方言有利于方言发展中的变化研究。语言具有稳固性。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其语音的变化最大,其次是词汇,语法的变化是最小的,《红楼梦》中的方言例子为当今研究方言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现实意义。1. 《红楼梦》中的方言有利于其研究。对比全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可以看出是出于两人之笔。前八十回,方言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可以看出作者对方言的熟练、灵活运用,结合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可佐证出自曹雪芹之手,而纵观后四十回,方言的运用大量减少,和全书前部分不属于同种风格,可断定不是出于曹雪芹之手,对江淮方言的灵活运用也不如曹雪芹。
2.《红楼梦》中运用方言有利于方言的传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随着历史形态、意识形态不断变化,再加上当今社会的普通话推行政策,方言的地位一再下降,在年轻人中间,方言的运用更是大幅减少,因此,通过文学经典普及方言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四、结语
《红楼梦》展示了江淮地区的语言特点,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江淮方言大多是人们口耳相传下来的,多为口语用法,很少可以用于正式场合和书面用语。关于其语言特色的研究也渐渐成为红学会研究的重点。但《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基本都是江淮方言在语言中的具体例子,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毅.《红楼梦》与江淮方言——兼评“湘方言”说[J].明清小说研究,2007(04):157-171+279.
[2]林纲,刘晨.《红楼梦》方言研究二十年评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1(04):168-170.
[3]周汉昌.《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数字俗语[A].红楼文苑(2011.3)[C].江苏省红楼梦学会,2011:9.
[4]周汉昌.《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A].红楼文苑(2012.1)[C].江苏省红楼梦学会,2012:15.
[5]张生汉,刘永华. 《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方言词语比较——以予词前的动词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34-40.
[6]李远明,谈莉.从《红楼梦》的方言色彩看曹雪芹的生年[J].汉字文化,1997(03):38-41.
[7]王开扬.《红楼梦》江淮方言的又一例证—— “‘爱’呀‘厄’的去”之我见[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96-98.
[8]王世华.《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J].红楼梦学刊,1984(02):157-178.
[9]刁晓敏.江淮方言“个吃了”语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4):50-51.
[10]郭骏.二十世纪以来的南京方言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9(05):41-48.
[11] 张爱玲.江淮方言频度副词“一动”的语法化[J].语文知识,2012(04):53-57.
[12]李芳.浅谈江淮方言的地域特点与地理归因[J].皖西学院学报,2007(01):81-82.
[13]徐小兵.从语音角度看江苏泰兴方言的局域特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6):68-71.
【关键词】江淮方言;《红楼梦》;价值意义;可+VP
【中图分类号】 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6-0041-02
一、江淮方言概况
(一)地理特点及成因。江淮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次方言,尽管其代表地区大都是南方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南部为吴方言区,北部是华北、东北方言,因此,江淮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两大方言区的影响,是两者的复杂体,在语音等方面兼具其他两大方言的影响的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的特点。从地理环境来看,我国自古地分南北,江淮居其中,江淮之间,气候物产、语言风土,其特点也都居南北之中。语云:“桔逾淮而北为枳”,应是地理环境使然。唐陆德明《經典释文·序录》云:“方言差别,固自不同,河北江南,最为巨异。或失在浮清,或滞於重滞。”扬雄《方言》记载显示,早在汉代本省境内偏西地区,西接淮河南北是一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横亘南北,兼受南北方言影响,并在历朝历代经济文化政治的变迁中,逐步发展演变成为江淮方言区。
(二)《红楼梦》佐证。据史书记载,《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先生生于古都南京,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过着富庶生活,《红楼梦》便是以江宁织造府为地域背景,以曹雪芹为人物原型,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撰写而成。《红楼梦》中的方言特点被认为是山东、东北及江淮方言,与其祖籍是辽宁,出生在南京,遣送回北京等有关。但结合《红楼梦》中的建筑描写、地点描写等信息,可知其金陵城为南京,其运用的方言为江淮方言的可能性更大。
二、《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具体分析
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可见,研究语言需以这三种情况为基础,于是,本部分内容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并结合《红楼梦》中的具体例子加以解析,不仅可以更加生动鲜明地理解江淮方言的部分特点,也可以成为加强《红楼梦》是以南京为背景的佐证。
(一)语音方面。由于江淮地区范围广阔,不同片区的方言发音各有其特色,语音又是一种动态的体现,通过纯文字的文本无法体现,本部分将结合《红楼梦》中的句子和相关文献、研究理论以及自身体会来分析,并结合现代汉语相关理论进行对比。
1.舌面音j、q发为舌根音j、k、j、q为舌面音,舌面音发音应将舌面隆起,尤其要注意不要让舌尖参与发音。舌根音又称舌面后音,由于长期的生活习惯及传统,江淮地区的一些方言中容易将两者混淆。典型的例子有将“家(jia)”发为“家(ga)”,音同“嘎”。红楼梦一书中也有一些关于“家”字用法的词语,在此处不一一赘述,且语音方面,根据文字而不是影音资料无法佐证,但值得确信地是,在拍摄到相关的影视题材时,应该额外注意这些方言词的读音用法,才能更加体现出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2.鼻音边音部分(n、l不分)。n、l部分应该是南方人的通病,虽然在大类上属于北方方言区,但江淮方言也不例外。如下文即将分析到的“娘娘(niang)”,在《红楼梦》中用的是“姑娘”,其背后体现的也是江淮地区人民无法发出边音的一大特点。
3.没有“r”的发音。《红楼梦》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史湘云学林黛玉喊宝玉“二哥哥”,但实际喊的是“爱哥哥”,还因此被黛玉嘲笑,但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史湘云咬舌,而是典型的属于苏北地区的方言,省去了“er”中的“r”的发音。这也是整本书中最明显的可以体现江淮方言特点的语音特点的地方。
(二)语法方面。江淮方言语法的复杂性明显,具有词性混用的特点。1.可+VP。书中有一回,宝玉从薛蟠家聚会归来,问及晴雯:“今儿我在那府里吃早饭,有……叫人送过来的,你可吃了?”“你可吃了?”这一“可+动”的用法为江淮方言特色,因语音方面的差异,有些地区用作“个去”。
(1)语气上。此处,“可”“个”均为副词用法,在江淮方言中极具特色,即可有疑问语义,也可用作礼貌语义。常用例:“你可吃了?”疑问语义指:你吃了吗?询问他人是否做了某件事情,与书中“你可吃了?”为同样的意思。“你可吃了?”还通常用于熟人偶然相遇后两人聊天扯闲用,一般情况是因为没有正经事说,只单纯地充当礼貌用语。
(2)句法成分和语法功能上。“可+VP”的结构中,VP部分的短语还可以用形容词性短语,例如:“可漂亮?”表示“漂亮不漂亮”。“可”在现代汉语中是能愿动词,在此处则是副词,与动词、形容词构成句法成分。
(3)疑问句式上。“可+动词短语”表疑问时,有正反问、特指问和是非问三种。特指问:你可吃什么?表达的意思是你需要吃些什么吗?答句回答“什么”的内容。是非问:你可吃了?意思是你吃了吗?现代汉语中,能够用“吗”字表疑问的是是非问,对方应回答“是”或“不是”此类意思的内容。正反问:你可吃饭?意思是你吃不吃饭?“V不V”的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是正反问的基本形式。
(三)词汇方面。在发展过程中,江淮方言自身保留下很多具有特点的词汇及解释义,现选取《红楼梦》中的部分词汇进行分析。
1.人家。在现代汉语中,人家一般有两种用法,一般可指代别人或者自己。在《红楼梦》中,其承载的含义及语用价值远过于此。
(1)家庭。书中第六回,刘姥姥说“咱们庄户人家”,指的就是像他们这样的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方言中经常说“这户人家”等。 (2)别人,虚指义。“老爷说了二爷,说人家怎么弄来了。”这句话中的“人家”并没有表明是哪一个人,而是虚指的某一个弄来这样东西的人。生活中的例子有“你看看人家孩子,怎么就考得那么好?”指的是某一个考得好的孩子,并沒有上下文来暗示是谁。
(3)他、他们,别人的有定义。“人家又说,偏一个向一个。”此处的“人家”结合上下人可以知道其具体的指代意。
(4)自己。书中第二十六回,黛玉正在房间内小憩,宝玉未敲门便悄悄溜了进来,黛玉说道:“人家睡觉,你进来作甚?”此处的人家在语气上也具有特殊的意味。结合全篇可以窥探到黛玉的内心,并不是真的生气,而是带着小女生的嗔怪意味,有撒娇意,比如现在的日常生活中会听到这样的话:“你走慢点嘛,人家跟不上啦!”这句话具有明显的撒娇意,通常也被认为是女生常用词汇,若男生用,则多少有种奇怪的感觉。
(5)女儿未来的夫家。第六十八回“谁知又是有了人家”,类似的还有“许配了人家”,都是指给女儿家许配的夫家。
2.娘娘(niang 第一声)。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娘娘作为亲戚称谓的用法,一般解释为古代宫廷中对皇帝妃子的称呼。在江淮方言中,“娘娘”读第一声,指的是“姑姑”的意思,在《红楼梦》中,用的是“姑娘”,是同样的指代意。比如唤平儿“姑娘”,实则是“姑姑”的意思,表达的是对平儿的一种尊称。
三、《红楼梦》中运用江淮方言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红楼梦》中大量运用方言有利于方言发展中的变化研究。语言具有稳固性。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其语音的变化最大,其次是词汇,语法的变化是最小的,《红楼梦》中的方言例子为当今研究方言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现实意义。1. 《红楼梦》中的方言有利于其研究。对比全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可以看出是出于两人之笔。前八十回,方言出现的频率较高,且可以看出作者对方言的熟练、灵活运用,结合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可佐证出自曹雪芹之手,而纵观后四十回,方言的运用大量减少,和全书前部分不属于同种风格,可断定不是出于曹雪芹之手,对江淮方言的灵活运用也不如曹雪芹。
2.《红楼梦》中运用方言有利于方言的传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语言随着历史形态、意识形态不断变化,再加上当今社会的普通话推行政策,方言的地位一再下降,在年轻人中间,方言的运用更是大幅减少,因此,通过文学经典普及方言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四、结语
《红楼梦》展示了江淮地区的语言特点,其具有浓厚的地域特点,江淮方言大多是人们口耳相传下来的,多为口语用法,很少可以用于正式场合和书面用语。关于其语言特色的研究也渐渐成为红学会研究的重点。但《红楼梦》中所展现的基本都是江淮方言在语言中的具体例子,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毅.《红楼梦》与江淮方言——兼评“湘方言”说[J].明清小说研究,2007(04):157-171+279.
[2]林纲,刘晨.《红楼梦》方言研究二十年评述[J].湖南社会科学,2011(04):168-170.
[3]周汉昌.《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数字俗语[A].红楼文苑(2011.3)[C].江苏省红楼梦学会,2011:9.
[4]周汉昌.《红楼梦》中的江淮方言[A].红楼文苑(2012.1)[C].江苏省红楼梦学会,2012:15.
[5]张生汉,刘永华. 《红楼梦》、《歧路灯》、《儒林外史》方言词语比较——以予词前的动词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4):34-40.
[6]李远明,谈莉.从《红楼梦》的方言色彩看曹雪芹的生年[J].汉字文化,1997(03):38-41.
[7]王开扬.《红楼梦》江淮方言的又一例证—— “‘爱’呀‘厄’的去”之我见[J].淮阴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01):96-98.
[8]王世华.《红楼梦》语言的地方色彩[J].红楼梦学刊,1984(02):157-178.
[9]刁晓敏.江淮方言“个吃了”语用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4):50-51.
[10]郭骏.二十世纪以来的南京方言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3,29(05):41-48.
[11] 张爱玲.江淮方言频度副词“一动”的语法化[J].语文知识,2012(04):53-57.
[12]李芳.浅谈江淮方言的地域特点与地理归因[J].皖西学院学报,2007(01):81-82.
[13]徐小兵.从语音角度看江苏泰兴方言的局域特征[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0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