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通常,在数学活动中,老师都采用单一的集体授课形式,忽视孩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忽视孩子的个别差异和学习兴趣,孩子缺乏探索、操作的机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教育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据此,我们通过实践,尝试以数学区活动为主,集体活动为辅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
一、数学区活动的设计原则
第一,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幼儿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水平,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和施以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第二,幼儿主体性原则。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给孩子充分的参与、选择、操作的机会。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设计、编排、提供和变换学具,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操作性原则。通过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充分提供操作的机会,使孩子积极参与学习。
二、数学区活动的特点
第一,自由度高。它体现在幼儿进区时间和选择内容不受限制外,既可在分区时间内进区,也可以在自由活动,晨间活动或餐后活动等时间进区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操作,甚至可把学具带室外操作。
第二,灵活性大。除了体现在幼儿进区时间和选择内容不受限制外,学具操作方法更灵活。
第三,操作性强。它体现在幼儿在区内的活动不主要是听教师讲,而是要通过学具操作来完成。
第四,注重活动过程。在区内,教师注重的不是孩子把学具摆好后的效果怎样,而是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三、数学活动的形式
数学区活动的形式以个别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一般,年龄越小的,个别活动越多,随年龄增长,合作形式不断增加。从幼儿进区形式分,主要有引导进区和兴趣进区两种。引导进区是指教师要求幼儿每周必须在分区时间内进区一次,间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学习兴趣,保证每个幼儿进区内操作的机会。兴趣入区就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由活动等时间进区活动,以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和愿望。
四、数学区活动的设计和指导
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合进区活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要观察幼儿,了解现状。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是设计和指导的前提。一般我们要了解几方面情况:一是幼儿的起点水平。二是对已有数概念掌握是否清晰、准确。三是对数学的兴趣。
接着是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它包括确立学期总目标和每项具体内容的具体目标,以及同一内容的学具可达到哪几种目标。
确立目标后是设计和准备材料。因为在数学区内,幼儿所有活动都是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完成的,所以学具设计非常重要,据实践,设计学具应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具要科学、合理,每套学具都要考察是否反映正确的、严谨的科学性数概念,所指目标是否正确,采用的手段是否合理。
第二,学具设计应美观、新颖,有趣味性。学具除了完成让幼儿操作学习任务外,还应给幼儿美的享受,而且学具是否美观、有趣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我曾做过一个对比试验,一套黄色的美观的和一套蓝色外观形象稍差的学具同时摆在一起让幼儿选择,结果有四分三的人选择了黄色那一套。又如,“找朋友”一学具,由于选用色彩鲜艳有趣的小丑形象,结果统计,主动操作这套学具的有36人,几乎是全班幼儿,多次操作的有28人,部分甚至操作五次以上。由此可见学具的美观性和趣味性之重要。
第三,学具设计应形象和直观。学具操作方法应清晰和易为幼儿理解,可让幼儿较快转入学具内容的操作学习上去。
第四,学具设计应考虑操作方法的多样性。学具设计如果能包含多种层次的学习内容和操作方法,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改变学具的操作方法,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改变学具的操作方法,调整难度。如“插笔套”一学具,就可以调整为分类排序、排倒数、单双数等几种层次的操作要求。
第五,学具设计的多学科功能。学具设计除完成数学操作任务外,还可扩充其它学科的要求。如在“楼房”一学具中,教师可通过提问不断深入,在梳理、清晰数概念的同时也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第六,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学具,对开发幼儿智力有突出作用。其次,在数学区内还要建立必要的规则。它是保证幼儿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一是学具操作的规则,指幼儿按学具基本要求进行操作。二是幼儿在区内常规要求。如进区要把自己卡片摆在标心下面;每套学具要操作完才能更换;学具操作后要摆回原处;在区内交谈应轻声;离区要记录等。
最后要讲的是教师在区内的指导。教师在区内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平等垢师生关系。教师轻松自然的提问,与幼儿平等的关系,能使幼儿心情平静积极思考问题。二是善于观察孩子。教师要准确地、真正地直到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提高,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三是对幼儿施以正确的指导。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调整幼儿操作学具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时钟”一学具。四是教师应做好观察记录。
五、数学区的延伸
在数学区以外,适当的延伸活动有利于幼儿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游戏等时间应充分利用。例如,进餐时,让幼儿数碗筷,游戏时数跨步数等,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数学区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区内操作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一、数学区活动的设计原则
第一,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幼儿不同的起点,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水平,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和施以不同的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第二,幼儿主体性原则。让孩子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去,给孩子充分的参与、选择、操作的机会。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一般规律,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设计、编排、提供和变换学具,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操作性原则。通过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充分提供操作的机会,使孩子积极参与学习。
二、数学区活动的特点
第一,自由度高。它体现在幼儿进区时间和选择内容不受限制外,既可在分区时间内进区,也可以在自由活动,晨间活动或餐后活动等时间进区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操作,甚至可把学具带室外操作。
第二,灵活性大。除了体现在幼儿进区时间和选择内容不受限制外,学具操作方法更灵活。
第三,操作性强。它体现在幼儿在区内的活动不主要是听教师讲,而是要通过学具操作来完成。
第四,注重活动过程。在区内,教师注重的不是孩子把学具摆好后的效果怎样,而是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数学知识。
三、数学活动的形式
数学区活动的形式以个别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一般,年龄越小的,个别活动越多,随年龄增长,合作形式不断增加。从幼儿进区形式分,主要有引导进区和兴趣进区两种。引导进区是指教师要求幼儿每周必须在分区时间内进区一次,间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学习兴趣,保证每个幼儿进区内操作的机会。兴趣入区就是指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自由活动等时间进区活动,以满足幼儿学习的需要和愿望。
四、数学区活动的设计和指导
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合进区活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要观察幼儿,了解现状。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是设计和指导的前提。一般我们要了解几方面情况:一是幼儿的起点水平。二是对已有数概念掌握是否清晰、准确。三是对数学的兴趣。
接着是确立目标,制定计划。它包括确立学期总目标和每项具体内容的具体目标,以及同一内容的学具可达到哪几种目标。
确立目标后是设计和准备材料。因为在数学区内,幼儿所有活动都是通过学具的操作来完成的,所以学具设计非常重要,据实践,设计学具应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具要科学、合理,每套学具都要考察是否反映正确的、严谨的科学性数概念,所指目标是否正确,采用的手段是否合理。
第二,学具设计应美观、新颖,有趣味性。学具除了完成让幼儿操作学习任务外,还应给幼儿美的享受,而且学具是否美观、有趣与幼儿能否主动参与操作具有很大的影响。我曾做过一个对比试验,一套黄色的美观的和一套蓝色外观形象稍差的学具同时摆在一起让幼儿选择,结果有四分三的人选择了黄色那一套。又如,“找朋友”一学具,由于选用色彩鲜艳有趣的小丑形象,结果统计,主动操作这套学具的有36人,几乎是全班幼儿,多次操作的有28人,部分甚至操作五次以上。由此可见学具的美观性和趣味性之重要。
第三,学具设计应形象和直观。学具操作方法应清晰和易为幼儿理解,可让幼儿较快转入学具内容的操作学习上去。
第四,学具设计应考虑操作方法的多样性。学具设计如果能包含多种层次的学习内容和操作方法,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改变学具的操作方法,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改变学具的操作方法,调整难度。如“插笔套”一学具,就可以调整为分类排序、排倒数、单双数等几种层次的操作要求。
第五,学具设计的多学科功能。学具设计除完成数学操作任务外,还可扩充其它学科的要求。如在“楼房”一学具中,教师可通过提问不断深入,在梳理、清晰数概念的同时也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第六,充分利用废旧材料。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学具,对开发幼儿智力有突出作用。其次,在数学区内还要建立必要的规则。它是保证幼儿学习的重要条件。它包括:一是学具操作的规则,指幼儿按学具基本要求进行操作。二是幼儿在区内常规要求。如进区要把自己卡片摆在标心下面;每套学具要操作完才能更换;学具操作后要摆回原处;在区内交谈应轻声;离区要记录等。
最后要讲的是教师在区内的指导。教师在区内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建立平等垢师生关系。教师轻松自然的提问,与幼儿平等的关系,能使幼儿心情平静积极思考问题。二是善于观察孩子。教师要准确地、真正地直到促进每个孩子在不同水平上提高,必须建立在对幼儿的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三是对幼儿施以正确的指导。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调整幼儿操作学具的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时钟”一学具。四是教师应做好观察记录。
五、数学区的延伸
在数学区以外,适当的延伸活动有利于幼儿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游戏等时间应充分利用。例如,进餐时,让幼儿数碗筷,游戏时数跨步数等,都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数学区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区内操作活动中掌握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