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迪,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正高级教师,全国知名实战派班主任,获得第六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河南省首届最美教师。主要作品有《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女教师》《智慧应对班级棘手问题》等。
今年4月,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李迪获得第六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当主办方致辞时说到“今年开了先河,有了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李迪在台下不禁满眼泪花。她走上领奖台,难掩激动地说:“面对诸多优秀的普教老师,我总有深深的自卑。因为我是一名职业中专的老师,我从来没有培养出博士、硕士,我的学生能成为遵纪守法、拥有一技之长、能养家糊口的合格公民,我就心满意足了。职校的老师很难出成绩,职校的学生也很难因成绩被关注。”
1994年,李迪大学毕业,在一所初中教音乐。三年后,学校转型为职业中专,开设了幼儿教育专业。音乐、舞蹈由初中的副课,一跃成为该专业的主课。学校领导认为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李迪作为当时学校唯一一名音乐老师,便这样开启了她的班主任生涯。如今重温过往的带班回忆,李迪是一半感慨,一半欢喜,那些欢笑、那些气恼、那些温情的抚慰、那些和学生闹矛盾时的哭喊……通通都化作内心的滋养,温暖、照耀、充盈着她的人生,让她每次带班时都能毫不犹豫去“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讲起学生的故事,李迪就止不住话匣子。她的学生原先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如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其中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占了较大比例,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部长篇小说”。我们的对话便从2018级的两名学生开始。
冉冉入学初期,与同学乃至老师沟通时,总是恶语相向。后来李迪了解到,她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冉冉从小父母离异,妈妈远走他乡,爸爸在她上小学时去世,她跟着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姑姑,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奶奶当环卫工人的微薄工资。“这个家庭的悲伤是你难以想象的。因为极度缺乏爱与安全感,冉冉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刺猬。”
另一个女生亚亚,每天一下课,就跑到同学们面前问:“我要去食堂了,你要不要我给你捎个东西?”她天天帮同学们买东西,因为每天买的东西太多,有时候买错了,还会受到同学的指责。后来亚亚的妈妈告诉李迪,亚亚的爸爸在她5岁时出车祸去世了,亚亚的爷爷奶奶总是和孩子说“看住你妈妈,别让她走了,走了就不要你了”,以致亚亚非常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每当我看见亚亚在班里一个一个地问同学要捎什么东西时,我就特别心疼,她想通过这种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对班级是有用的。”
两个同样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一个变成了小刺猬,一个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在李迪带过的学生中,有许许多多曾经受过伤需要疗愈的孩子。“你不能嫌弃他们,因为你不知道孩子的起点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能做的就是在陪伴他们的三年里,尽可能地多给予一些爱。孩子们有了进步,我为他们欢呼;进步不了,我依然接纳他们的现状,不去抱怨,耐心一点,等着他们慢慢成长。或许他们在学校的这三年进步得不明显,但只要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善意,那么至少走向社会后,他们会记得,在上学期间曾经被人温暖过,而不是被嫌弃过。”
李迪很喜欢一首诗,觉得道出了教育的真义——我爱你/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却执意想要去/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条街道有小偷/去吧/回来家里有饭。“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职业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让孩子在试错的过程中得到成长,给予孩子抱持性的环境,告诉他‘你成功,我会为你高兴,你经历困境,我也能接住你,与你共渡难关’。”
温暖、爱与疗愈
为了当好一名中职班主任,李迪从2008年开始一直学习心理学,并充分将所学运用于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中。她设计了一堂主题为“亲爱的同学,我来陪伴你”的班会课,一方面希望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学生幼年时期形成的创伤有所疗愈。她将班里学生分为若干组,其中两人互为搭档(A和B),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参与活动。第一个环节,同学A戴着眼罩在教室里行走,组长或家长在周围保护。李迪的配音富有情感张力:“想象一下,这是我们一生要走的路。在黑暗里,你什么也看不见,你不知道前方的路是坎坷,还是平坦……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的路,需要自己一步步走,沟沟坎坎也罢,大风大浪也好,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只能自己承受。”第二个环节,同学B上场,拉住同学A在人群中行走,让其感受被人保护着的安全感。李迪引导道:“想一想,在你成长的十几年中,都有哪些人拉过你,扶持过你?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这些人是谁?”第三个环节,所有人都戴着眼罩在人群里行走,一旦摸到谁的手,就狠狠甩开,让每个人体验被拒绝的感受。第四个环节,李迪让每个人都去拥抱碰到的那个人,说一声‘谢谢你,很高兴遇到你’。第五個环节,每个人凭着感觉去寻找自己的搭档,找到后,相互牵手在人群中行走。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里,学生及家长们都敞开了心扉。
班长珊儿站起来说:“我在一个人蒙着眼睛走路的时候,很孤独,很难受。我想到了我的身世,从小我的父母就离异了……”她的声音渐渐哽咽,在李迪的怀里哭了起来。小米站起来说:“当我蒙着眼睛走路,大家都推我时,我就想起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我总是被同学们欺负……”李迪过去抱她,又让她的搭档抱她,并告诉她:“没事了,你已经长大了,那些事情再也不会出现了……”当过去的伤痛被场景再现,同时感受温暖与拥抱,便是一种很好的疗愈。
淑静的妈妈站起来说:“活动中,我放开了女儿的手,没想到,我一放手,她就被人撞了一下,还被踩了脚,我特别心疼……”此时李迪道:“现在同学们来这里上学,你们的妈妈在远方,她们纵然不想放手,却不得不放手让你们自己闯荡。当你们遇到困难时,妈妈会一直默默守候着你,心疼着你。但是她们不能代替你……”教室里的孩子们,都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忍不住落泪。班会课持续了很久,晚自习早已结束,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李迪再三保证第二天可以继续分享后,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场。 中职生群体,身上被贴着“差生”的标签,是同龄人眼中的“失败者”,学业上的“淘汰者”,他们带着挫败、自卑和不甘来到职业学校,像是一群“张牙舞爪”的“小怪兽”,可是他们内心也迫切渴望着被理解、被关注、被呵护。而李迪的关注与爱,恰恰弥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缺。此时,教育便发生了。
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在李迪和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不只是春和景明、碧空万里,也有电闪雷鸣与暴风骤雨。李迪曾写过一本书《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记录了陪伴四个“问题学生”成长的过程及反思。菁菁、园园、冬儿、佳佳四名女生,有的八面玲珑,惯于瞒天过海、投机取巧,自己在幕后“操纵”,使得班级鸡飞狗跳,师生离心离德;有的个性张扬、桀骜不驯、浑身是刺,在校外打架勒索,一不留神,就惊动警察;有的情窦初开,做事不善思索,闯祸不断……陪伴她们成长的道路,自是一波三折、崎岖蜿蜒。
“2005年,‘刺麻苔’班的学生私下里开班会,决定要把我培养成全国最优秀的班主任。于是匿名给我提意见,有的意见实在有失偏颇,言辞也很尖刻,我看完后很难受,说不当她们的班主任了。学生们着急了,那天课外活动,她们把我拉到校园里,我听见班长在学校广播里一遍遍说:‘李迪老师,我们错了,请您不要离开我们!’我赶紧说:‘快点让她停下来!’学生回答:‘您要答应继续当我们班主任,否则她就会一直喊下去。’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遂答应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受李镇西老师的启发,李迪开始写班级日记,细细体察与反思自己的教育,体味其间生命的律动。透过每篇日记后的心灵对白,仿佛能触摸到一颗激烈跳动的心,似乎能看到当年的年轻班主任在遇到困难痛苦时,那簌簌的泪水、紧锁的眉头和毫不自持的生气、恼怒、愧疚、道歉。“但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争执和冲突,都是以‘爱’为主旋律的,眼泪是爱,斥责是爱,不理睬也是爱。”
“刺麻苔”班是李迪任班主任以来带的第三届纯女生班。班级刚成立时似乎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学生打架、偷窃、早恋、逼班长退位、炒老师“鱿鱼”……每周都会有那么一两件牵动李迪神经的大事发生。而把学生比作“刺麻苔”,是因为她在这群“问题学生”的身上也发现了难能可贵的优良品质。她们脾气火辣、个性张扬,却又情感丰富、热情仗义,就像生活在园子里最贫瘠土地上的刺麻苔,看起来桀骜不驯、浑身带刺,但却蓬蓬勃勃、生命力旺盛。因此,她把这些孩子叫作“刺麻苔”,并郑重地宣布,她们不仅仅只叫“刺麻苔”,还有一个美丽而高贵的名字——蔷薇。
李迪对学生的爱是真挚、纯粹的。她会向学生示弱,对学生耍小性子,会与学生坦诚地探讨爱情;学生也把她当作“自己人”,与她倾诉烦恼、分享快乐。正如陶行知曾说:“你把小孩当小孩,你比小孩还小孩。”李迪相信,一切真诚的哭和笑,都可以赢得真诚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最有用的也许就是真感情、真智慧、真教育。
我从没想过要把他们送去名牌大学
职业中专招生难,头几年每到五六月份,李迪就要和同事们在炎炎烈日、尘土飞扬中,走村串乡地去宣传、动员。她把这形容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只有在最偏远的农村才有我们要招的学生”。也正因为招生的艰难,即便是那些学习基础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李迪及同事们的眼里也都是宝贝。不过,在面对这群“宝贝”的学习时,李迪也苦笑不已:“我能看到有些孩子很拼命地在背书,但就是背不下来;上台发言想表达些什么,可就是说不出口;数学课,简直是听天书;我发一个通知,也需要解释好几遍……但这些都不能怪孩子们。因为他们小时候留守在老家,接受父母教育相对较少,语言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阅读与表达能力也相对落后。我们只能耐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抠’,一遍一遍地教,慢慢地为这群孩子补上缺口。”
也正因为如此,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李迪往往激动万分。去年李迪辅导的学生参加主持人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她得知消息后,开心得在自家屋子里跑了好几圈。还有每年的汇报演出,当李迪看见幼教专业的姑娘们,站在舞台上神采奕奕时,总会忍不住在台下抹眼泪……“作为职业中专的老师,我们没有培养出精英,没有教育出栋梁,有的只是‘问题学生’的点滴進步。其实我向来没想过要把他们送到名牌大学去,因为这不现实。我每天所想的,就是让他们成为心地善良、健康快乐、能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争取把自己的天赋才华发挥到极致。”
基于这样朴素的教育目标,李迪格外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她会和学生们在春天里一起种植美人蕉,在冬至兴致勃勃地包饺子,教会他们创造生活;也经常组织学生做公益,去森林公园护绿,做护花小使者,去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组织做志愿者,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获得金钱无法买来的尊严与自信……
在李迪的历届毕业生中,有一位王班长,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也能体验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就在毕业后回到老家的村庄,凭借实习赚到的四百块钱,东拼西凑办起了一所幼儿园。“我去看她时,发现幼儿园里的瓷砖都是花色不一的,她和我说孩子们喜欢花的,但我看得出来这些都是废旧的瓷砖。她真的很好,当地的群众对她的评价很高……”不知不觉又讲起了学生的故事,李迪的思绪有些飘远。我明白,她大概是在想该如何帮帮自己的学生。
今年4月,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李迪获得第六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当主办方致辞时说到“今年开了先河,有了一名职业学校的老师”,李迪在台下不禁满眼泪花。她走上领奖台,难掩激动地说:“面对诸多优秀的普教老师,我总有深深的自卑。因为我是一名职业中专的老师,我从来没有培养出博士、硕士,我的学生能成为遵纪守法、拥有一技之长、能养家糊口的合格公民,我就心满意足了。职校的老师很难出成绩,职校的学生也很难因成绩被关注。”
1994年,李迪大学毕业,在一所初中教音乐。三年后,学校转型为职业中专,开设了幼儿教育专业。音乐、舞蹈由初中的副课,一跃成为该专业的主课。学校领导认为专业课老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李迪作为当时学校唯一一名音乐老师,便这样开启了她的班主任生涯。如今重温过往的带班回忆,李迪是一半感慨,一半欢喜,那些欢笑、那些气恼、那些温情的抚慰、那些和学生闹矛盾时的哭喊……通通都化作内心的滋养,温暖、照耀、充盈着她的人生,让她每次带班时都能毫不犹豫去“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部长篇小说
讲起学生的故事,李迪就止不住话匣子。她的学生原先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如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其中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占了较大比例,学生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一部长篇小说”。我们的对话便从2018级的两名学生开始。
冉冉入学初期,与同学乃至老师沟通时,总是恶语相向。后来李迪了解到,她无法与人正常交流,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家庭。冉冉从小父母离异,妈妈远走他乡,爸爸在她上小学时去世,她跟着70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还有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姑姑,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奶奶当环卫工人的微薄工资。“这个家庭的悲伤是你难以想象的。因为极度缺乏爱与安全感,冉冉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刺猬。”
另一个女生亚亚,每天一下课,就跑到同学们面前问:“我要去食堂了,你要不要我给你捎个东西?”她天天帮同学们买东西,因为每天买的东西太多,有时候买错了,还会受到同学的指责。后来亚亚的妈妈告诉李迪,亚亚的爸爸在她5岁时出车祸去世了,亚亚的爷爷奶奶总是和孩子说“看住你妈妈,别让她走了,走了就不要你了”,以致亚亚非常缺乏安全感,长此以往,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每当我看见亚亚在班里一个一个地问同学要捎什么东西时,我就特别心疼,她想通过这种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对班级是有用的。”
两个同样缺乏安全感的女孩,一个变成了小刺猬,一个形成了讨好型人格。在李迪带过的学生中,有许许多多曾经受过伤需要疗愈的孩子。“你不能嫌弃他们,因为你不知道孩子的起点在哪里,也不知道他们曾经有过什么样的经历。我能做的就是在陪伴他们的三年里,尽可能地多给予一些爱。孩子们有了进步,我为他们欢呼;进步不了,我依然接纳他们的现状,不去抱怨,耐心一点,等着他们慢慢成长。或许他们在学校的这三年进步得不明显,但只要他们感受到了老师的真诚善意,那么至少走向社会后,他们会记得,在上学期间曾经被人温暖过,而不是被嫌弃过。”
李迪很喜欢一首诗,觉得道出了教育的真义——我爱你/如果前方有一条我曾经跌得面目全非的路/而你却执意想要去/我希望我爱你的方式不是拉住你,告诉你不能去/而是给你准备好最耐穿的鞋/备好雨伞/告诉你第二个路口地很滑/第五条街道有小偷/去吧/回来家里有饭。“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职业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让孩子在试错的过程中得到成长,给予孩子抱持性的环境,告诉他‘你成功,我会为你高兴,你经历困境,我也能接住你,与你共渡难关’。”
温暖、爱与疗愈
为了当好一名中职班主任,李迪从2008年开始一直学习心理学,并充分将所学运用于班级管理与教育教学中。她设计了一堂主题为“亲爱的同学,我来陪伴你”的班会课,一方面希望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学生幼年时期形成的创伤有所疗愈。她将班里学生分为若干组,其中两人互为搭档(A和B),还邀请了部分家长参与活动。第一个环节,同学A戴着眼罩在教室里行走,组长或家长在周围保护。李迪的配音富有情感张力:“想象一下,这是我们一生要走的路。在黑暗里,你什么也看不见,你不知道前方的路是坎坷,还是平坦……在人生的长河里,我们的路,需要自己一步步走,沟沟坎坎也罢,大风大浪也好,无论遇到什么,我们都只能自己承受。”第二个环节,同学B上场,拉住同学A在人群中行走,让其感受被人保护着的安全感。李迪引导道:“想一想,在你成长的十几年中,都有哪些人拉过你,扶持过你?他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这些人是谁?”第三个环节,所有人都戴着眼罩在人群里行走,一旦摸到谁的手,就狠狠甩开,让每个人体验被拒绝的感受。第四个环节,李迪让每个人都去拥抱碰到的那个人,说一声‘谢谢你,很高兴遇到你’。第五個环节,每个人凭着感觉去寻找自己的搭档,找到后,相互牵手在人群中行走。在游戏结束后的分享环节里,学生及家长们都敞开了心扉。
班长珊儿站起来说:“我在一个人蒙着眼睛走路的时候,很孤独,很难受。我想到了我的身世,从小我的父母就离异了……”她的声音渐渐哽咽,在李迪的怀里哭了起来。小米站起来说:“当我蒙着眼睛走路,大家都推我时,我就想起小时候,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我总是被同学们欺负……”李迪过去抱她,又让她的搭档抱她,并告诉她:“没事了,你已经长大了,那些事情再也不会出现了……”当过去的伤痛被场景再现,同时感受温暖与拥抱,便是一种很好的疗愈。
淑静的妈妈站起来说:“活动中,我放开了女儿的手,没想到,我一放手,她就被人撞了一下,还被踩了脚,我特别心疼……”此时李迪道:“现在同学们来这里上学,你们的妈妈在远方,她们纵然不想放手,却不得不放手让你们自己闯荡。当你们遇到困难时,妈妈会一直默默守候着你,心疼着你。但是她们不能代替你……”教室里的孩子们,都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忍不住落泪。班会课持续了很久,晚自习早已结束,外面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在李迪再三保证第二天可以继续分享后,大家才恋恋不舍地散场。 中职生群体,身上被贴着“差生”的标签,是同龄人眼中的“失败者”,学业上的“淘汰者”,他们带着挫败、自卑和不甘来到职业学校,像是一群“张牙舞爪”的“小怪兽”,可是他们内心也迫切渴望着被理解、被关注、被呵护。而李迪的关注与爱,恰恰弥补了他们内心的空缺。此时,教育便发生了。
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
在李迪和学生的情感世界里,不只是春和景明、碧空万里,也有电闪雷鸣与暴风骤雨。李迪曾写过一本书《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记录了陪伴四个“问题学生”成长的过程及反思。菁菁、园园、冬儿、佳佳四名女生,有的八面玲珑,惯于瞒天过海、投机取巧,自己在幕后“操纵”,使得班级鸡飞狗跳,师生离心离德;有的个性张扬、桀骜不驯、浑身是刺,在校外打架勒索,一不留神,就惊动警察;有的情窦初开,做事不善思索,闯祸不断……陪伴她们成长的道路,自是一波三折、崎岖蜿蜒。
“2005年,‘刺麻苔’班的学生私下里开班会,决定要把我培养成全国最优秀的班主任。于是匿名给我提意见,有的意见实在有失偏颇,言辞也很尖刻,我看完后很难受,说不当她们的班主任了。学生们着急了,那天课外活动,她们把我拉到校园里,我听见班长在学校广播里一遍遍说:‘李迪老师,我们错了,请您不要离开我们!’我赶紧说:‘快点让她停下来!’学生回答:‘您要答应继续当我们班主任,否则她就会一直喊下去。’我的眼泪哗哗地流下来,遂答应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受李镇西老师的启发,李迪开始写班级日记,细细体察与反思自己的教育,体味其间生命的律动。透过每篇日记后的心灵对白,仿佛能触摸到一颗激烈跳动的心,似乎能看到当年的年轻班主任在遇到困难痛苦时,那簌簌的泪水、紧锁的眉头和毫不自持的生气、恼怒、愧疚、道歉。“但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争执和冲突,都是以‘爱’为主旋律的,眼泪是爱,斥责是爱,不理睬也是爱。”
“刺麻苔”班是李迪任班主任以来带的第三届纯女生班。班级刚成立时似乎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学生打架、偷窃、早恋、逼班长退位、炒老师“鱿鱼”……每周都会有那么一两件牵动李迪神经的大事发生。而把学生比作“刺麻苔”,是因为她在这群“问题学生”的身上也发现了难能可贵的优良品质。她们脾气火辣、个性张扬,却又情感丰富、热情仗义,就像生活在园子里最贫瘠土地上的刺麻苔,看起来桀骜不驯、浑身带刺,但却蓬蓬勃勃、生命力旺盛。因此,她把这些孩子叫作“刺麻苔”,并郑重地宣布,她们不仅仅只叫“刺麻苔”,还有一个美丽而高贵的名字——蔷薇。
李迪对学生的爱是真挚、纯粹的。她会向学生示弱,对学生耍小性子,会与学生坦诚地探讨爱情;学生也把她当作“自己人”,与她倾诉烦恼、分享快乐。正如陶行知曾说:“你把小孩当小孩,你比小孩还小孩。”李迪相信,一切真诚的哭和笑,都可以赢得真诚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引导,最有用的也许就是真感情、真智慧、真教育。
我从没想过要把他们送去名牌大学
职业中专招生难,头几年每到五六月份,李迪就要和同事们在炎炎烈日、尘土飞扬中,走村串乡地去宣传、动员。她把这形容为“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只有在最偏远的农村才有我们要招的学生”。也正因为招生的艰难,即便是那些学习基础不好、调皮捣蛋的学生,在李迪及同事们的眼里也都是宝贝。不过,在面对这群“宝贝”的学习时,李迪也苦笑不已:“我能看到有些孩子很拼命地在背书,但就是背不下来;上台发言想表达些什么,可就是说不出口;数学课,简直是听天书;我发一个通知,也需要解释好几遍……但这些都不能怪孩子们。因为他们小时候留守在老家,接受父母教育相对较少,语言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阅读与表达能力也相对落后。我们只能耐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抠’,一遍一遍地教,慢慢地为这群孩子补上缺口。”
也正因为如此,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李迪往往激动万分。去年李迪辅导的学生参加主持人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她得知消息后,开心得在自家屋子里跑了好几圈。还有每年的汇报演出,当李迪看见幼教专业的姑娘们,站在舞台上神采奕奕时,总会忍不住在台下抹眼泪……“作为职业中专的老师,我们没有培养出精英,没有教育出栋梁,有的只是‘问题学生’的点滴進步。其实我向来没想过要把他们送到名牌大学去,因为这不现实。我每天所想的,就是让他们成为心地善良、健康快乐、能自食其力的合格公民,争取把自己的天赋才华发挥到极致。”
基于这样朴素的教育目标,李迪格外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她会和学生们在春天里一起种植美人蕉,在冬至兴致勃勃地包饺子,教会他们创造生活;也经常组织学生做公益,去森林公园护绿,做护花小使者,去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组织做志愿者,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获得金钱无法买来的尊严与自信……
在李迪的历届毕业生中,有一位王班长,为了让家乡的孩子也能体验到优质的学前教育,就在毕业后回到老家的村庄,凭借实习赚到的四百块钱,东拼西凑办起了一所幼儿园。“我去看她时,发现幼儿园里的瓷砖都是花色不一的,她和我说孩子们喜欢花的,但我看得出来这些都是废旧的瓷砖。她真的很好,当地的群众对她的评价很高……”不知不觉又讲起了学生的故事,李迪的思绪有些飘远。我明白,她大概是在想该如何帮帮自己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