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白不仅是文学语言,也是一种绘画语言。留白作為国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画家表达内心想法,还有着丰富画面、增加空间感、制造意境等等各种不同的作用,只要你懂得合理的运用,在未来的国画创作中就可以 “留”出一片大好“江山”。
【关键词】:国画;留白;以虚显实;山水;绘画语言
我曾看到过一个非常简短的悬疑故事——当世界上只有你一个的时候,忽然听见敲门声。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引发了我的无限遐想,由于编者没有提及敲门者是谁,所以我想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设想——当世界上只有我一个的时候,是谁在敲门?编者对这个故事的设计,就是文学艺术中常见的留白技法。当这个文字故事变化成图画的时候,你脑海中门外的世界,是否是一片空白的呢?
留白不仅是文学语言,也是一种绘画语言。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每一幅绘画作品里的留白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空白为载体,外加一系列的主观渲染,最终才能展现出作品的审美价值。作为一个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我在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于留白技法在国画之中的运用还有着很大的困惑。在这篇论文里,我会在解答人们困惑的基础上浅谈留白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问题一: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会不会给人没画完的感觉?
答案是—不会。现代画家黄宾虹曾经强调过绘画要看画的实处,更要看画的空白处。在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构图的确很重要,想要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非常难。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画之处为实,留白之处为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是正道。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只用了区区数笔却勾勒出一个姿态生动的行吟诗仙。用笔简练而豪放,线条的粗细对比有秩,将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表现的淋漓精致。大面积的留白让我们可以主观想象背景是亭台楼阁或者水榭歌台,有着小桥流水的叮咚,或者还有着丝竹管弦的配合,将图中李白潇洒脱俗的气质衬托的完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大面积的填满画面不如大面积的留白。虽不配一景,但也不可多加一笔,以少胜多,以白当黑,有曲线的配合,印章的压制,空白处寓意深远,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增加了诗仙的仙气,增加了画面的趣味,这正是这黑白的配合默契,正是画面的留白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二:同一张画,留白处的空白不如上颜色的地方有色彩关系,缺乏呼应。
我只能说非也非也。清代华琳在《南宗抉密》里说过,墨浓淡干湿处,加一白字,便是六彩。山石之阳处,水天空阔处,云雾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空白。这句话体现了空白的万能,空白可以作各种画面中所需要的颜色。例如潘天寿的《记写雁荡山花》的留白有上方一个三角形空白,下方一个小三角形空白,中间一块不规则大片空白,其他地方从花和叶的间隙中不同程度的留白,让整个画面的张力特别强大。那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了,上方空白可作天,下方空白可作地,中间空白可作山石阳处的日光,虽然是白色的留白,但是作天的地方可以在心里为这幅画加上天空的颜色,地面的颜色,石头的颜色,你心里想什么颜色就可以是什么颜色。这些留白所处的位置,能体现的颜色是上色的花、叶和石头暗部所不能展现的色彩。何来空白处不如有颜色地方的色彩关系的想法呢?再者,要说到呼应问题,中间一大块留白和花叶之间的缝隙大小对比,画面上方大三角形和下方小三角形相互对比和呼应,形成有聚散,有大小,还有想象空间的呼应,这难道是缺乏呼应吗?这幅画中的留白颜色可以和任何色彩对比和呼应。不仅仅是我所提出的这幅画,其实每幅画的留白都会有它存在的意义,留白处的色彩也是任何色彩都替代不了的。
问题三:画面的留白会不会让画面的水墨味道不够,不够厚重,显得单薄?
答案是-不会。首先,水墨的味道不会由于区区一块地方没有涂上墨而消失,水墨的味道是你在绘画时掌控的合适水分,是你在盘子里调制出来的墨色,是你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浓淡对比,是你大笔挥毫在画上的面积和位置。其次,好的留白与颜色穿插对比才是画面的活力来源,才能让人看到画的时候眼前一亮。布白之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构图开始就要想好留白的位置,主体留白在主体物和背景之间搭配,小留白在配景与配景之间穿插,只要不是太平均的留白,又能与主体物相呼应。墨色借助着留白,对比之中透出活力,可以变得更加厚重沉稳。留白和水墨的穿插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水墨味道,还可以凸显出空间透视感,从而充实整个画面。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就是上面三个问题的最好诠释。留白作为国画处理画面的重要构成手法,经过高度的集中、概括和提炼,衬托着画面的落色处。无论是从构图的构成上来看,还是从色彩的呼应对比来看,或是从空间上的透视表现来看,留白都是绝美的体现。
从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来分析,留白在画面中又有着几种不同的体现。
在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中,上方的S型留白代替的是远景里蜿蜒的小溪,然后在远景部分还加入了许多小面积留白来虚化远景的山峰,中间一大片留白代表大片的河水。这些留白不仅加强了整张画面的空间感,还以远景山水的虚来衬托出近景树石的实,突出了前端的主体景致。这种在画面中以虚显实的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将整个画面分成了虚实两个部分,是以虚显实强调整体的留白方法。
在龚贤的《荒林远岸》中,大面积的空白位于画面正中央,看起来仿佛缺失了一大片的主体物,但龚贤利用形式感将这片空白填补完整。虚虚实实的留白成了实与实之间互相的联系,山峰被衬托的更加高大伟岸,借着画面的空白扩大了空间感,使实处更实,给人一种透气的感觉。这种在画面中以虚显实的方法是从形式感出发,将画面的大部分景物省略不画,填补一些实处的东西,是以虚显实强调意境的留白方法。
在钱松喦的《春满石城》中,留白之处犹如一股倾泻的白气,自上而入,自下而出,流动自然,形成一种张力,从两端无限的向外延伸。从结构入手,运用点、线、面的对比,将实景整合成为有主观意识的构图,不将虚景忽略,也不刻意突出主题,利用树、水、山等景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虚实融合的手法将视觉空间表现的完整而有意境。这种以虚显实的手法利用了中国绘画中的气和韵,把景物的疏密、大小和色彩对比发挥到了极限,不仅以完整的景物再现自然,更将人的视线不自觉的引入画面中,给观画者一种心情舒展、眼界开阔的感觉,是以虚显实中虚实相融的留白方法。
以上所提到的留白手法是中国画中常用的几种,也借此手法说明国画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景物都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是画家们依靠自己头脑中的构图和想法对大自然景物的重新整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主观的打形、上色,最终用一个完整的作品与观画者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留白作为国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画家表达内心想法,还有着丰富画面、增加空间感、制造意境等等各种不同的作用,只要你懂得合理的运用,在未来的国画创作中就可以 “留”出一片大好“江山”。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2
[2]杨樱林.黄宾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
[3]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
【关键词】:国画;留白;以虚显实;山水;绘画语言
我曾看到过一个非常简短的悬疑故事——当世界上只有你一个的时候,忽然听见敲门声。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引发了我的无限遐想,由于编者没有提及敲门者是谁,所以我想每个读者都会有不同的设想——当世界上只有我一个的时候,是谁在敲门?编者对这个故事的设计,就是文学艺术中常见的留白技法。当这个文字故事变化成图画的时候,你脑海中门外的世界,是否是一片空白的呢?
留白不仅是文学语言,也是一种绘画语言。从绘画的角度来说,每一幅绘画作品里的留白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以空白为载体,外加一系列的主观渲染,最终才能展现出作品的审美价值。作为一个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我在国画创作的过程中发现人们对于留白技法在国画之中的运用还有着很大的困惑。在这篇论文里,我会在解答人们困惑的基础上浅谈留白技法在中国画中的运用。
问题一: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会不会给人没画完的感觉?
答案是—不会。现代画家黄宾虹曾经强调过绘画要看画的实处,更要看画的空白处。在国画的创作过程当中,构图的确很重要,想要把所有东西都放在合适的位置并且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非常难。正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画之处为实,留白之处为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是正道。南宋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只用了区区数笔却勾勒出一个姿态生动的行吟诗仙。用笔简练而豪放,线条的粗细对比有秩,将李白放荡不羁的性格表现的淋漓精致。大面积的留白让我们可以主观想象背景是亭台楼阁或者水榭歌台,有着小桥流水的叮咚,或者还有着丝竹管弦的配合,将图中李白潇洒脱俗的气质衬托的完美。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大面积的填满画面不如大面积的留白。虽不配一景,但也不可多加一笔,以少胜多,以白当黑,有曲线的配合,印章的压制,空白处寓意深远,给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增加了诗仙的仙气,增加了画面的趣味,这正是这黑白的配合默契,正是画面的留白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二:同一张画,留白处的空白不如上颜色的地方有色彩关系,缺乏呼应。
我只能说非也非也。清代华琳在《南宗抉密》里说过,墨浓淡干湿处,加一白字,便是六彩。山石之阳处,水天空阔处,云雾空明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空白。这句话体现了空白的万能,空白可以作各种画面中所需要的颜色。例如潘天寿的《记写雁荡山花》的留白有上方一个三角形空白,下方一个小三角形空白,中间一块不规则大片空白,其他地方从花和叶的间隙中不同程度的留白,让整个画面的张力特别强大。那我们就要分析一下了,上方空白可作天,下方空白可作地,中间空白可作山石阳处的日光,虽然是白色的留白,但是作天的地方可以在心里为这幅画加上天空的颜色,地面的颜色,石头的颜色,你心里想什么颜色就可以是什么颜色。这些留白所处的位置,能体现的颜色是上色的花、叶和石头暗部所不能展现的色彩。何来空白处不如有颜色地方的色彩关系的想法呢?再者,要说到呼应问题,中间一大块留白和花叶之间的缝隙大小对比,画面上方大三角形和下方小三角形相互对比和呼应,形成有聚散,有大小,还有想象空间的呼应,这难道是缺乏呼应吗?这幅画中的留白颜色可以和任何色彩对比和呼应。不仅仅是我所提出的这幅画,其实每幅画的留白都会有它存在的意义,留白处的色彩也是任何色彩都替代不了的。
问题三:画面的留白会不会让画面的水墨味道不够,不够厚重,显得单薄?
答案是-不会。首先,水墨的味道不会由于区区一块地方没有涂上墨而消失,水墨的味道是你在绘画时掌控的合适水分,是你在盘子里调制出来的墨色,是你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浓淡对比,是你大笔挥毫在画上的面积和位置。其次,好的留白与颜色穿插对比才是画面的活力来源,才能让人看到画的时候眼前一亮。布白之前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构图开始就要想好留白的位置,主体留白在主体物和背景之间搭配,小留白在配景与配景之间穿插,只要不是太平均的留白,又能与主体物相呼应。墨色借助着留白,对比之中透出活力,可以变得更加厚重沉稳。留白和水墨的穿插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水墨味道,还可以凸显出空间透视感,从而充实整个画面。
“无画之处皆成妙境”就是上面三个问题的最好诠释。留白作为国画处理画面的重要构成手法,经过高度的集中、概括和提炼,衬托着画面的落色处。无论是从构图的构成上来看,还是从色彩的呼应对比来看,或是从空间上的透视表现来看,留白都是绝美的体现。
从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来分析,留白在画面中又有着几种不同的体现。
在倪瓒的《渔庄秋霁图》中,上方的S型留白代替的是远景里蜿蜒的小溪,然后在远景部分还加入了许多小面积留白来虚化远景的山峰,中间一大片留白代表大片的河水。这些留白不仅加强了整张画面的空间感,还以远景山水的虚来衬托出近景树石的实,突出了前端的主体景致。这种在画面中以虚显实的方法是从整体出发,将整个画面分成了虚实两个部分,是以虚显实强调整体的留白方法。
在龚贤的《荒林远岸》中,大面积的空白位于画面正中央,看起来仿佛缺失了一大片的主体物,但龚贤利用形式感将这片空白填补完整。虚虚实实的留白成了实与实之间互相的联系,山峰被衬托的更加高大伟岸,借着画面的空白扩大了空间感,使实处更实,给人一种透气的感觉。这种在画面中以虚显实的方法是从形式感出发,将画面的大部分景物省略不画,填补一些实处的东西,是以虚显实强调意境的留白方法。
在钱松喦的《春满石城》中,留白之处犹如一股倾泻的白气,自上而入,自下而出,流动自然,形成一种张力,从两端无限的向外延伸。从结构入手,运用点、线、面的对比,将实景整合成为有主观意识的构图,不将虚景忽略,也不刻意突出主题,利用树、水、山等景物的不同特点,通过虚实融合的手法将视觉空间表现的完整而有意境。这种以虚显实的手法利用了中国绘画中的气和韵,把景物的疏密、大小和色彩对比发挥到了极限,不仅以完整的景物再现自然,更将人的视线不自觉的引入画面中,给观画者一种心情舒展、眼界开阔的感觉,是以虚显实中虚实相融的留白方法。
以上所提到的留白手法是中国画中常用的几种,也借此手法说明国画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景物都不是简单的对景写生,是画家们依靠自己头脑中的构图和想法对大自然景物的重新整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主观的打形、上色,最终用一个完整的作品与观画者进行一种精神上的交流。
留白作为国画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可以帮助画家表达内心想法,还有着丰富画面、增加空间感、制造意境等等各种不同的作用,只要你懂得合理的运用,在未来的国画创作中就可以 “留”出一片大好“江山”。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22
[2]杨樱林.黄宾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24.
[3]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