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美人之霍尔金娜:过于完美的寂寞

来源 :中学生百科·文综理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环顾四周,现在却不能发现任何一个闪露光芒的体操选手。这些小女孩没有我的阅历、我的成熟以及我奉献给观众的愉悦。
  ——霍尔金娜的自我宣言
  
  1.64米的身高,健康美丽的外表,高贵典雅的气质以及纯熟精湛的技艺,在体操的舞台上,霍尔金娜在不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她在高低杠上翻飞如燕,在自由操中纵情舞蹈,在平衡木上亭亭玉立,在跳马上飞旋翻腾……无不完美地演绎着体操之美。在她几乎整整10年的运动生涯里,很多人看体操比赛甚至只是为了看霍尔金娜。
  即便是退役多年之后,人们依然津津乐道霍尔金娜的美丽与成就。
  从1994年第一次入选俄罗斯青年队到2004年退役,霍尔金娜共获得36枚金牌,其中有19枚是在奥运会、世锦赛和欧锦赛中获得的。在女子高低杠项目上,她更是独一无二的女皇,共夺得了5个欧洲冠军、5个世界冠军和两个奥运冠军。与霍尔金娜同时代同场竞技是痛苦的,就好比在網球场上与桑普拉斯比拼,在高尔夫球场与伍兹互搏,在乒乓球台前与邓亚萍厮杀。
  然而,如此完美的霍尔金娜在参加训练之初,差点因为自己的身高而毁掉体操梦。专家认为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的身高在1.52米左右最合适,个子矮小的人轴径小,翻转容易且在有限空间多翻转,容易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个数字更是下降为1.50米。站在那些如同金豆子般的体操姑娘中,霍尔金娜就像是一朵错开的花。
  由于身高腿长惯性较大,稳定性差,难以提高动作难度。因此,从少年体校到国家队,不少人都认为霍尔金娜在体操上没有前途,也没人愿意主动成为她的教练。幸运的是霍尔金娜遇到了鲍里斯·皮尔科林教练。多年以后,在霍尔金娜的自传里,她深情地回忆:“有人对我的身材提出过怀疑,但我的内心、我的灵魂非常坚强。而我的教练,他经历过多次奥运会,以及很多国际性赛事,他给我设计了特殊的方法和训练的技术。那种游戏的方法,让我感到非常刺激、非常喜欢、非常珍惜,后来这一切变成非常漂亮的高低杠动作。”
  十几年来,皮尔科林教练经受住来自各方的阻力和嘲讽,在高低杠项目上设计出了一套精巧的艺术组合来展现霍尔金娜的魅力。1994年,霍尔金娜用一枚欧洲锦标赛的金牌让所有不曾看好过她的人闭上了嘴巴。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霍尔金娜凭着毅力、耐心和勇气一步步走向巅峰,成为高低杠项目上的绝顶高手。同时,霍尔金娜不仅是迄今为止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在女子体操的所有项目中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动作的运动员。
  霍尔金娜赋予了体操运动无瑕的艺术美,她征服了观众,甚至征服了裁判。每次比赛,裁判都会不由自主地为霍尔金娜打出高分,甚至同样难度系数的动作起评分都要比一般选手高。由此形成了著名的“霍尔金娜现象”。
  除了运动上的天赋,上帝还赋予了霍尔金娜更多的才华。体操馆外,霍尔金娜主演过话剧《亨利·米勒的最后恋情》(又名《维努丝》),2002年在莫斯科高尔基模范艺术剧院公演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记者采访时,她表示,因为要出演话剧,所以要纠正她的南方口音,很困难,她都有点想打退堂鼓、不干了……于是记者问道:“您的性格有点火爆?”霍尔金娜回答道:“是的,是有点火爆,但是,很快就过去了。”
  坦率的性格为霍尔金娜增添了更多迷人的理由。2003年,一家在俄罗斯颇有影响力的媒体策划了一次活动——“与霍尔金娜共进晚餐”。任何男士都可以报名参加,他们只需要给她写信,表达爱慕之情,最终由霍尔金娜亲自挑选幸运儿。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截止后,编辑们开着车把成千上万封信件送到了霍尔金娜手中,一时成为趣谈。
  也许是幼年时常受冷眼,也许是年少时遭人冷落的凄苦经历,也许是长期运动生涯带来的生理上的疼痛,比赛中和领奖台上的霍尔金娜很少微笑,因此她被人称为“冰美人”。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霍尔金娜失利了。当时她已经25岁,这几乎是体操运动员的年龄极限。所有人都希望霍尔金娜用一枚奥运会金牌为她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可是在她赖以成名的高低杠上,两次失手跌落,在那一刹那,全世界一片寂静。
  然而,这一点遗憾,却如同维纳斯的断臂一般,让人永远也无法忘怀。也许造物主对“冰美人”的宠爱真的到了极致。
  时光沉积,光阴远去,当那个优雅而孤独的背影依然在脑海中萦绕,却得知,霍尔金娜已是俄罗斯国家杜马议员,在离开体操的日子里,她依然美丽不息。
  编辑/杨明珠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应付应试教育,许多老师总是机械地讲解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灌输,把学生所有的空间占得满满的。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内容往往无从下手。当然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大力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老师包办,多留“土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开垦。  留“土地”给学生,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