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2018年1月新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普通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历史教育逐渐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多维度地运用初步形成的核心素养,成为当下历史学科教学和教改的重中之重。文章试通过近五年来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部分的选择题命题的具体分析和延伸解读,浅析在“新情境”命题环境下引导学生将核心素养运用于多维度的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和初步策略。
关键词:历史教育;核心素养;新情境;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99-02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历史学习进行可视化的评估与检查,教师需要通过创建多维度的真实问题情境,以此种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和学术情境下养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一、基于学习情境的高考命题
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史料、图表、历史论述、史论等问题,其核心是作为学科基础的史料,因此,学习情境的实质在于史料情境,而这一情境恰恰是传统的依托课本为框架的知识导向的薄弱之处。针对这一点,近年来的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在史料与问题的结合与考察的视角上做出了新的调整。
例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部分第26题。
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如例1所示,本题以新旧唐书高祖、太宗本纪中对唐高祖武德元年七月唐与薛举西秦政权泾州之战的不同记述,考查考生利用多元互证和理解质疑来推断历史事实。但本题的探究性价值恰恰不在证实,而在证伪,因为从材料及B、D选项中可以看出,究竟失败的原因何在,以及战役的指挥者实际是谁,新旧唐书的表述不一。《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时期,而《新唐书》成书于北宋仁宗时期,前后相距百年有余,后者实际上是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鉴于《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而在宋初中原安定后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据整理的产物。浅水原一战在《新唐书》所记述的事实中,除了太宗担任“西讨元帅”和唐军战败,还提及了交战当月太宗“有疾”,但刘文静及诸将与薛举战在旧书中并没有详细提及的细节。由此,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两大疑问:刘文静是为何人?在这一战役中是否起到了相当于前线主帅的作用?是否是由于太宗在战役之时身染疾病因而未能参与指挥而导致战败?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教师在向学生讲评的过程中,即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新旧唐书的有关知识、背景,进而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前往查阅。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養也仍处于养成阶段,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应当尽可能地带领学生收集、整理、研读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史料,在掌握一定的史料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史料背后的历史情境和社会背景,坚持怀疑考证、多源互证的原则,才能够真正地通过史料了解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在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对给出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找寻“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的史料实证,并以史料为依据,养成“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学术情境的高考命题
学术情境是“新情境”的四大组成部分中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积累要求最高的一项。学术情境不但跳出了课本知识局限的框架,进入历史学领域“学术研究”的范围内,而且需要学生在这一情境下接触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思路或研究成果,从学习者部分地转变为探究者和思考者。在学术情境下,学生们将接触到历史学领域中一个常见的现实问题:不同的历史学家,由于时代、阶级、史观、视角或掌握史料的不同而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期的历史问题产生了多种看法。如对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产生,中唐、晚唐持续不断的藩镇问题的有关研究即是实例。
例2: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部分第25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关键词:历史教育;核心素养;新情境;史料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6-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3-0099-02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历史学习进行可视化的评估与检查,教师需要通过创建多维度的真实问题情境,以此种情境下的问题解决为重心进行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和学术情境下养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一、基于学习情境的高考命题
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诸如史料、图表、历史论述、史论等问题,其核心是作为学科基础的史料,因此,学习情境的实质在于史料情境,而这一情境恰恰是传统的依托课本为框架的知识导向的薄弱之处。针对这一点,近年来的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在史料与问题的结合与考察的视角上做出了新的调整。
例1: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部分第26题。
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如例1所示,本题以新旧唐书高祖、太宗本纪中对唐高祖武德元年七月唐与薛举西秦政权泾州之战的不同记述,考查考生利用多元互证和理解质疑来推断历史事实。但本题的探究性价值恰恰不在证实,而在证伪,因为从材料及B、D选项中可以看出,究竟失败的原因何在,以及战役的指挥者实际是谁,新旧唐书的表述不一。《旧唐书》成书于五代后晋时期,而《新唐书》成书于北宋仁宗时期,前后相距百年有余,后者实际上是欧阳修、宋祁等北宋史学家鉴于《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而在宋初中原安定后新发现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据整理的产物。浅水原一战在《新唐书》所记述的事实中,除了太宗担任“西讨元帅”和唐军战败,还提及了交战当月太宗“有疾”,但刘文静及诸将与薛举战在旧书中并没有详细提及的细节。由此,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两大疑问:刘文静是为何人?在这一战役中是否起到了相当于前线主帅的作用?是否是由于太宗在战役之时身染疾病因而未能参与指挥而导致战败?从这两个问题出发,教师在向学生讲评的过程中,即可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新旧唐书的有关知识、背景,进而引导有兴趣的学生前往查阅。
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和核心素養也仍处于养成阶段,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应当尽可能地带领学生收集、整理、研读和分析各种类型的史料,在掌握一定的史料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史料背后的历史情境和社会背景,坚持怀疑考证、多源互证的原则,才能够真正地通过史料了解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在基础教育的最后阶段,对给出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找寻“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的史料实证,并以史料为依据,养成“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基于学术情境的高考命题
学术情境是“新情境”的四大组成部分中对学生个人能力和积累要求最高的一项。学术情境不但跳出了课本知识局限的框架,进入历史学领域“学术研究”的范围内,而且需要学生在这一情境下接触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思路或研究成果,从学习者部分地转变为探究者和思考者。在学术情境下,学生们将接触到历史学领域中一个常见的现实问题:不同的历史学家,由于时代、阶级、史观、视角或掌握史料的不同而对某一历史事件、某一时期的历史问题产生了多种看法。如对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产生,中唐、晚唐持续不断的藩镇问题的有关研究即是实例。
例2:2018年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部分第25题。
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