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积累经验的特殊时空区域,也是学生汲取养分、情感体验、学会做人的平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有把回归生活的理念科学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和全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和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更深刻地思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指出:“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致力于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作品内容是作者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淀,作品是生活的典型化。在作品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联系生活认真解读作品,才是我们学生学会的一种读书方法。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只有在教学上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充分激活、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创造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与生活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科学的“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1.让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新知识需要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如学习马尔克斯笔下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总是鼓励他们、教育他们的具体情节,特别是在他们做了很多错事以后,自己的母亲仍是那么宽容他们、关爱他们。通过联系学生自己母亲的实际,学生容易与课文的情节引起共鸣。学完课文以后,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受到了课文的感化与教育,就会进一步深刻理解什么是母爱,母爱为何伟大。从此以后,学生一定会更孝敬母亲、体谅母亲。
2.让学生认识生活。
生活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人们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的。要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领会生活的真谛。“生活是五味瓶,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旅途调味品”,“生活很简单,生活也很艰难”。这些关于生活的表述,对于入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不一定能够深刻理解其内涵。知识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只有把知识用于改善我们的生活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正确领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命运有着更客观更深刻的理解。如在《劝学》教学中,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学习,启发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通过“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学习,启发学生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如通过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学生树立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每个同学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3.让学生学会生活。
“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成人成长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严重的依赖性。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让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遇到的种种困惑,学会取舍,解决实际问题,在自我、超我的矛盾中自我调整、自我和谐、自我和合。让他们明白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坎坷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如曹文轩的《前方》写到了人性本质上的孤独,面对这个哲学话题,同学们一时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就要乘机联系他们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地失落,为什么会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莫名地寂寞。通过交流启发,他们就会懂得如何克服孤独与寂寞,如何坚强地面对困难与挫折?让他们更好地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谋生手段。
4.让学生热爱生活
现在很多中学生心灵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的考验,这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自然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健康成长。每个人都要面对千姿百态的生活。很多人常常羡慕那些功成名就或腰缠万贯的人,认为他们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其实,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是那些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是那些深知生活在世上,有快乐就有悲伤、有成功就有失败、有苦涩就有甘甜的人;是那些对生活没有过多奢求而认真、踏实生活的人。如在学习《鸟啼》这篇文章时,作者劳伦斯发现并描写了鸟儿勃发的生命力,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当那些坚强的鸟儿经历了严寒的洗礼迎来了春天之后,它们以美妙的歌喉宣告春天的到来,并为春天增添了光彩。由此启发学生生命是自己的,也是美丽的,人总是在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以后,才能格外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当我们处于生命的低谷时,我们要学会寻找生命中的“鸟啼”,把它们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接受生活暴风雨的洗礼,倾听鸟啼。人非圣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让学生深刻体验文章的情感,加深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增强生活的坚定信念,追求更为美好的生命价值。
5.让学生关注生活。
学生时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新课程要求学生从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地开展探究、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社会、对自我、对他人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利益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庸俗观越来越明显。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盛行。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关爱生命、帮助弱者的教育要比学习语文知识本身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又如《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罗素,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年轻时他曾因反战而锒铛入狱,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让学生关注生活,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翟爱梅.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隋立国.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重建.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4]王德明.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池州学院学报,2011(5).
关键词: 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 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旨在全面培养人的素质和全面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东西和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更深刻地思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强调指出:“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回归生活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致力于平民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作品内容是作者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淀,作品是生活的典型化。在作品中学会做人的道理,联系生活认真解读作品,才是我们学生学会的一种读书方法。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只有在教学上真正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才能充分激活、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个体创造性,让课堂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与生活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确立科学的“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1.让学生体验生活。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通过自身的活动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新知识需要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从而更好地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联系学生已有经验,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走进社会。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在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上生活得更充实、更幸福。如学习马尔克斯笔下的《礼拜二午睡时刻》一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母亲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总是鼓励他们、教育他们的具体情节,特别是在他们做了很多错事以后,自己的母亲仍是那么宽容他们、关爱他们。通过联系学生自己母亲的实际,学生容易与课文的情节引起共鸣。学完课文以后,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更受到了课文的感化与教育,就会进一步深刻理解什么是母爱,母爱为何伟大。从此以后,学生一定会更孝敬母亲、体谅母亲。
2.让学生认识生活。
生活是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义?人们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曲曲折折的。要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领会生活的真谛。“生活是五味瓶,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深一脚浅一脚的旅途调味品”,“生活很简单,生活也很艰难”。这些关于生活的表述,对于入世未深的高中生来说,不一定能够深刻理解其内涵。知识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只有把知识用于改善我们的生活才能体现学习的意义。通过课文的学习,要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正确领悟人生的意义,使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命运有着更客观更深刻的理解。如在《劝学》教学中,通过“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学习,启发学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通过“骐骥一跃”、“驽马十驾”的学习,启发学生懂得天道酬勤的道理。如通过学习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学生树立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每个同学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3.让学生学会生活。
“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成人成长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严重的依赖性。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经验性知识和社会生活知识的传授,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联系。让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遇到的种种困惑,学会取舍,解决实际问题,在自我、超我的矛盾中自我调整、自我和谐、自我和合。让他们明白人生本来就是充满坎坷和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如曹文轩的《前方》写到了人性本质上的孤独,面对这个哲学话题,同学们一时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就要乘机联系他们为什么有时候会莫名地失落,为什么会在独自一人的时候莫名地寂寞。通过交流启发,他们就会懂得如何克服孤独与寂寞,如何坚强地面对困难与挫折?让他们更好地学会生活、适应社会,寻找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谋生手段。
4.让学生热爱生活
现在很多中学生心灵非常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的考验,这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自然也要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实际,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健康成长。每个人都要面对千姿百态的生活。很多人常常羡慕那些功成名就或腰缠万贯的人,认为他们是生活中的成功者。其实,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对生活充满热爱的人,是那些在生活中遭遇挫折和不幸的人;是那些深知生活在世上,有快乐就有悲伤、有成功就有失败、有苦涩就有甘甜的人;是那些对生活没有过多奢求而认真、踏实生活的人。如在学习《鸟啼》这篇文章时,作者劳伦斯发现并描写了鸟儿勃发的生命力,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当那些坚强的鸟儿经历了严寒的洗礼迎来了春天之后,它们以美妙的歌喉宣告春天的到来,并为春天增添了光彩。由此启发学生生命是自己的,也是美丽的,人总是在经历了一定的磨难以后,才能格外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当我们处于生命的低谷时,我们要学会寻找生命中的“鸟啼”,把它们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接受生活暴风雨的洗礼,倾听鸟啼。人非圣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都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让学生深刻体验文章的情感,加深对生命和生活的理解,增强生活的坚定信念,追求更为美好的生命价值。
5.让学生关注生活。
学生时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新课程要求学生从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地开展探究、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形成对社会、对自我、对他人的整体认识,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利益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庸俗观越来越明显。对社会、对他人漠不关心,个人主义盛行。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民生、体恤民情、关爱生命、帮助弱者的教育要比学习语文知识本身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又如《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罗素,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年轻时他曾因反战而锒铛入狱,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让学生关注生活,能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翟爱梅.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3]隋立国.回归生活:课堂教学的重建.当代教育科学,2010(24).
[4]王德明.让语文学习回归生活.池州学院学报,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