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岁末年尾,传来“超级女声”真人秀参赛选手王贝在民营中澳整形医院做磨骨手术后不幸死亡的噩耗。这种并无生命安危的整形手术,却正好发生在民营医院里,一时广为流传。这些年有关民营医院的新闻,仿佛总是集中在一起又一起的医疗事故中,为此不少人总对现今各色民营医院打上疑问,“不靠谱”渐渐成为人们对民营医院的偏见。
纠纷频出令人心忧
去年10月中旬,李某因孩子头部有囊肿到天坛医院求医,在医院附近遇到一男两女迎上来搭腔。在得知孩子的病情后,三人称他们的孩子也有头部囊肿,在圣丰民营医院被一位姓刘的大夫治好了,建议李某也去试试,甚至“热心”地帮着找了辆三轮车送其去圣丰医院治病。在圣丰医院,李某将之前在其他医院拍的片子交给刘大夫查看。刘大夫身旁的医生助理小陈一味承诺说,孩子的病吃过两个月的药后就能痊愈。随后刘医生给病人开了40服药,花费3528元。在付钱时,李某又遇到一男一女搭腔,女子自称有头部囊肿,吃了刘大夫开的药后两个月便痊愈。李某一听,顾不得药价不菲,立即交钱取药。但是孩子在服药一个月后,非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身上起了红点,并伴有腹泻的症状。
无独有偶。去年,上海的民营协和医院因为乱检查、乱收费,被曝光整顿。接着,北京东大肛肠医院因虚假宣传和过度治疗又被媒体曝光。在这家医院,患者连裤子都没脱,就被要求去做灌肠,不花光就诊钱医生不会放人走。再后来,武汉一家民营医院打着免费“两癌”筛查的旗号,组织大批农村妇女进行体检,医生谎称“可能癌变”,致使很多农村妇女“被手术”。
这几家民营医院的丑行,不禁让人想起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一个人的腿本来没毛病,最后竟然被“忽悠”瘸了。事实上,很多民营医院都在扮演“卖拐者”的角色。他们不是把心思用在医术上,而是用在了骗术上。
就拿民营圣丰医院发生的事件来看,其实整个过程完全可以被视为一场筹备良久的骗局。当地有关职能部门介绍说,受害者在医院遇到的好心人就是圣丰医院勾结的医托。在当地多处这样的各大医院、火车站等地,都有这类“同病相怜”、“好心指路”的团伙,并且和这家民营医院有着雇佣的关系。医院对于这些上当病人,不仅会先狠狠捞上一笔,并且收集病人的情况、地址、联系方式,以便日后以复诊的方式再次行骗。随后,吹嘘坐堂大夫医术、资格亦是常见的现象。而根据《处方管理法》,药量一般应由持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出,每次最多只能开7日的量,可这次医院却多给病人开90天的药。不仅如此,圣丰医院的坐堂大夫仅依据病人在其他医院的就诊材料,便对病人确诊。他们给病人开具的“特效药”由大夫根据病人病情随意起名,如活血通络散、生肌散、壮阳散等,事实上医院药房在给药时,无论是什么名称的散剂,都给的是同一种粉末。药方一般也不让病人带走,为的是怕病人在拿药后到卫生部门进行相关鉴定。
我们举了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例子,并不是想“一棍子打死”民营医院,平心而论,绝大多数民营医院都还是很好的。但是,民营医院民怨多的现象,实在不能忽视。
医疗宣传要禁忌广告化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总会在各种场合发现民营医院的广告满天飞,男性病、女人病、整容美容等等,不一而足。不容置疑,这些医院正依靠着这种广告手段,强行闯进我们缺医少药的生活环境。不少人因为偷懒,会就近选择些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听到广告的民营医院去检查身体。但可能原本只是“小毛小病”的症状,却在检查后被子虚乌有地放大了。对此,不少公立大医院的医生在听到民营医院的有关的诊疗后总会说:“那些医院的检验结果,我们都不能当做依据。因为他们不是看病,更多地是看‘钱’。”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到民营医院看病,是因为那里的“人少”和“就诊环境好”,特别是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或者本来就没有医保的人。但是,许多人去民营医院往往会“一次性看病”,后来发现许多问题就不再“上当”了。很多民营医院在广告宣传上说:“比公立医院在价格上更低廉。”以此来吸引不少没有医保的病人。可往往到了最后,价格会随着又附加了很多新项目而上升,最后花的钱和大医院的价格相差无几,甚至更高。
而不少已经在公立医院退休却还在民营医院工作的老医生表示:总体而言,民营医院的服务还是很不错的,导诊、接诊、医护的服务态度都是国有大医院比不了的,这一点对患者的健康和治疗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与公立医院不一样,民营医院有一个自身求生存的问题。所以有些医生肯定会在接诊时提高自己的身价,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为了更多赚取利益而故意把患者的病说得很严重,故意增加患者的检查项目,因为这些都会与医生的经济利益相挂钩。
但是,个别的民营医院为了求生存,谋利益,不惜违规操作、违规医德,造成了“自取灭亡“的严重后果。这其中,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能无限引申,时而将民营医院说得样样好,时而又将民营医院说得都不好。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常常忽略民营医院内的热情、周到的导诊服务,医生患者“一对一”的优越的诊疗环境,而总认为只要是民营医院就会有猫腻,就会有黑暗。这样的宣传太多,造成了民怨更多。
其实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民营医院逐渐成为国有公立医疗为主体的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种有力补充,它为大医院分流患者、缓解就医压力、满足了更多人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对民营医院的发展而言,作为资本投入产生回报的一种方式,唯有靠时间积累做出信誉,才最后能在医疗市场上站住脚,给人货真价实的感觉。
要靠“两条腿“走路
民营的医疗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理论来说,应是全然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单位。为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市场中,它们不仅会遇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更有一只“隐形的眼”。“看不见的手”调控价格,“隐形的眼”监督信誉。也正因如此,在这个市场竞争氛围下生存的医疗机构,理应格外重视声誉。否则就会轻而易举地被淘汰出局。毕竟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诚信经济。
然而,我国的很多民营医院却陷入一个悖论:一方面要靠市场生存,一方面却在自毁声誉。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从主观上说,很多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对医疗规律认识不足,把办医院当成了普通生意来做,存在“赚快钱”的心理。其实,开医院不同于开饭馆,开饭馆是做生意,开医院则是做事业,二者有天壤之别。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也是一个“晚熟”的行业。饭馆经营好了,一两年就能收回本钱;而医院的成长周期却是按“10年”来计算的,收回成本至少需要数十年。从历史上看,协和、同仁、天坛这些“金字招牌”,哪一个不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积淀呢?而那些把办医院当成做生意的投资者,并不想做“百年老店”。因此,为了快速收回成本,他们往往选择坑蒙拐骗这条“捷径”。
从客观上说,我国医疗领域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尚未形成,民营医院面临着其他行业不曾遇到的强大对手。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占绝对垄断优势。这样的情形让民营医院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例如,公立医院不仅有国家财政的长期投入,而且没有税负,可谓“旱涝保收”。而民营医院的最大优惠政策就是三年免征营业税,但所得税并不免除,这和开餐馆没有太大差异。因此,民营医院的成本要比公立医院高得多。同时,民营医院还普遍面临着人才障碍。自由流动和多点执业的机制尚未建立,人力资源无法充分释放。民营医院即便不惜重金,也很难挖走高端人才。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民营医院只能走“野路子”。
一面是投资者的因素,一面是政策环境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后者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完善能够导致前者的完善,它的缺陷和不完善必将导致前者误入歧途。目前,“体制机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打破束缚医疗生产力的瓶颈”、“制定更优惠的投资政策”、“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已经不只是民营企业家的呼声,而是政府正在努力实施的行为。民营医院要走上正轨,说到底就需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是投资者的理念和诚信,二是政府的政策和体制转变。
纠纷频出令人心忧
去年10月中旬,李某因孩子头部有囊肿到天坛医院求医,在医院附近遇到一男两女迎上来搭腔。在得知孩子的病情后,三人称他们的孩子也有头部囊肿,在圣丰民营医院被一位姓刘的大夫治好了,建议李某也去试试,甚至“热心”地帮着找了辆三轮车送其去圣丰医院治病。在圣丰医院,李某将之前在其他医院拍的片子交给刘大夫查看。刘大夫身旁的医生助理小陈一味承诺说,孩子的病吃过两个月的药后就能痊愈。随后刘医生给病人开了40服药,花费3528元。在付钱时,李某又遇到一男一女搭腔,女子自称有头部囊肿,吃了刘大夫开的药后两个月便痊愈。李某一听,顾不得药价不菲,立即交钱取药。但是孩子在服药一个月后,非但病情没有好转,反而身上起了红点,并伴有腹泻的症状。
无独有偶。去年,上海的民营协和医院因为乱检查、乱收费,被曝光整顿。接着,北京东大肛肠医院因虚假宣传和过度治疗又被媒体曝光。在这家医院,患者连裤子都没脱,就被要求去做灌肠,不花光就诊钱医生不会放人走。再后来,武汉一家民营医院打着免费“两癌”筛查的旗号,组织大批农村妇女进行体检,医生谎称“可能癌变”,致使很多农村妇女“被手术”。
这几家民营医院的丑行,不禁让人想起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一个人的腿本来没毛病,最后竟然被“忽悠”瘸了。事实上,很多民营医院都在扮演“卖拐者”的角色。他们不是把心思用在医术上,而是用在了骗术上。
就拿民营圣丰医院发生的事件来看,其实整个过程完全可以被视为一场筹备良久的骗局。当地有关职能部门介绍说,受害者在医院遇到的好心人就是圣丰医院勾结的医托。在当地多处这样的各大医院、火车站等地,都有这类“同病相怜”、“好心指路”的团伙,并且和这家民营医院有着雇佣的关系。医院对于这些上当病人,不仅会先狠狠捞上一笔,并且收集病人的情况、地址、联系方式,以便日后以复诊的方式再次行骗。随后,吹嘘坐堂大夫医术、资格亦是常见的现象。而根据《处方管理法》,药量一般应由持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出,每次最多只能开7日的量,可这次医院却多给病人开90天的药。不仅如此,圣丰医院的坐堂大夫仅依据病人在其他医院的就诊材料,便对病人确诊。他们给病人开具的“特效药”由大夫根据病人病情随意起名,如活血通络散、生肌散、壮阳散等,事实上医院药房在给药时,无论是什么名称的散剂,都给的是同一种粉末。药方一般也不让病人带走,为的是怕病人在拿药后到卫生部门进行相关鉴定。
我们举了这么多触目惊心的例子,并不是想“一棍子打死”民营医院,平心而论,绝大多数民营医院都还是很好的。但是,民营医院民怨多的现象,实在不能忽视。
医疗宣传要禁忌广告化
在大城市生活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总会在各种场合发现民营医院的广告满天飞,男性病、女人病、整容美容等等,不一而足。不容置疑,这些医院正依靠着这种广告手段,强行闯进我们缺医少药的生活环境。不少人因为偷懒,会就近选择些经常在媒体上看到、听到广告的民营医院去检查身体。但可能原本只是“小毛小病”的症状,却在检查后被子虚乌有地放大了。对此,不少公立大医院的医生在听到民营医院的有关的诊疗后总会说:“那些医院的检验结果,我们都不能当做依据。因为他们不是看病,更多地是看‘钱’。”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会选择到民营医院看病,是因为那里的“人少”和“就诊环境好”,特别是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或者本来就没有医保的人。但是,许多人去民营医院往往会“一次性看病”,后来发现许多问题就不再“上当”了。很多民营医院在广告宣传上说:“比公立医院在价格上更低廉。”以此来吸引不少没有医保的病人。可往往到了最后,价格会随着又附加了很多新项目而上升,最后花的钱和大医院的价格相差无几,甚至更高。
而不少已经在公立医院退休却还在民营医院工作的老医生表示:总体而言,民营医院的服务还是很不错的,导诊、接诊、医护的服务态度都是国有大医院比不了的,这一点对患者的健康和治疗都是很重要的因素。但与公立医院不一样,民营医院有一个自身求生存的问题。所以有些医生肯定会在接诊时提高自己的身价,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为了更多赚取利益而故意把患者的病说得很严重,故意增加患者的检查项目,因为这些都会与医生的经济利益相挂钩。
但是,个别的民营医院为了求生存,谋利益,不惜违规操作、违规医德,造成了“自取灭亡“的严重后果。这其中,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就事论事,不能无限引申,时而将民营医院说得样样好,时而又将民营医院说得都不好。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常常忽略民营医院内的热情、周到的导诊服务,医生患者“一对一”的优越的诊疗环境,而总认为只要是民营医院就会有猫腻,就会有黑暗。这样的宣传太多,造成了民怨更多。
其实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民营医院逐渐成为国有公立医疗为主体的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一种有力补充,它为大医院分流患者、缓解就医压力、满足了更多人不同层次医疗服务需求。同时对民营医院的发展而言,作为资本投入产生回报的一种方式,唯有靠时间积累做出信誉,才最后能在医疗市场上站住脚,给人货真价实的感觉。
要靠“两条腿“走路
民营的医疗机构按照市场经济理论来说,应是全然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单位。为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个市场中,它们不仅会遇到一只“看不见的手”,更有一只“隐形的眼”。“看不见的手”调控价格,“隐形的眼”监督信誉。也正因如此,在这个市场竞争氛围下生存的医疗机构,理应格外重视声誉。否则就会轻而易举地被淘汰出局。毕竟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诚信经济。
然而,我国的很多民营医院却陷入一个悖论:一方面要靠市场生存,一方面却在自毁声誉。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从主观上说,很多民营医院的投资者对医疗规律认识不足,把办医院当成了普通生意来做,存在“赚快钱”的心理。其实,开医院不同于开饭馆,开饭馆是做生意,开医院则是做事业,二者有天壤之别。医院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也是一个“晚熟”的行业。饭馆经营好了,一两年就能收回本钱;而医院的成长周期却是按“10年”来计算的,收回成本至少需要数十年。从历史上看,协和、同仁、天坛这些“金字招牌”,哪一个不是经过了几十年的积淀呢?而那些把办医院当成做生意的投资者,并不想做“百年老店”。因此,为了快速收回成本,他们往往选择坑蒙拐骗这条“捷径”。
从客观上说,我国医疗领域的市场环境还不成熟,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尚未形成,民营医院面临着其他行业不曾遇到的强大对手。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占绝对垄断优势。这样的情形让民营医院根本无法望其项背。例如,公立医院不仅有国家财政的长期投入,而且没有税负,可谓“旱涝保收”。而民营医院的最大优惠政策就是三年免征营业税,但所得税并不免除,这和开餐馆没有太大差异。因此,民营医院的成本要比公立医院高得多。同时,民营医院还普遍面临着人才障碍。自由流动和多点执业的机制尚未建立,人力资源无法充分释放。民营医院即便不惜重金,也很难挖走高端人才。 在这样的生存环境里,民营医院只能走“野路子”。
一面是投资者的因素,一面是政策环境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后者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它的完善能够导致前者的完善,它的缺陷和不完善必将导致前者误入歧途。目前,“体制机制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打破束缚医疗生产力的瓶颈”、“制定更优惠的投资政策”、“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已经不只是民营企业家的呼声,而是政府正在努力实施的行为。民营医院要走上正轨,说到底就需要靠两条腿走路,一是投资者的理念和诚信,二是政府的政策和体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