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些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在我国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自然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深入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是我国环境监测体系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未来趋势。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提出来了更高需求,能够为环境管理部门给予更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从而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并逐渐成为我国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因此,在我国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监测;问题;对策
1 生态监测的背景
生态监控的主要背景涉及下列几个层面。第一,中国建国后,我国人口快速上涨,引起了生态体制的剧烈变化。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深入,对我国的生态保护提出了艰巨的考验。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壮大带来的人口流动,也给中国的生态体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第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大规模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导致水土调节能力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水田的水层一般可维持在10厘米左右,暴雨时至少可维持在15厘米左右,因此水田每公顷比旱地多1500m3的水量。因此,一旦耕地遭到破坏,夏季调节雨水的能力就会减弱,很容易破坏环境。此外,生物入侵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对当地生物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物种一旦灭绝,将给人类资源、环境和能源带来严重危机。第三,水资源的污染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這种情况下,生态监控尤为重要。
2 生态监测学科综述
生态监控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课题。通常通过固定监测站、流动观测队、航拍等相关手段收集生物、经济、社会等自然生态环境数据。各生态系统的自然反馈效应,已由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充分体现出来。当前,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监测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生物监测应包括生态监测,主要是响应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变化。但是生态监测可以分为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两部分,它们将生态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一部分。所以,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各种先进技术主要是用来确定和分析整个自然生命系统面对自然和人类反应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前一种方法仍然关注生态系统的反应,后者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主要监测个人、社区和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反应。
3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主要进展与成就
3.1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监测管理与组织体系
从1944年起,在条件较好的重点城市和地区建立了首批环境监测机构。2008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为加强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国家环保部门也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将“政商分离”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范围扩大到地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较为完整,机构超过3500个,监督员超过6万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
3.2建成了规模庞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推进改革、升华创新”的重要体现。1991年,中国开始在11个城市建立城市环境监测网络。截至目前,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态监测已持续近30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推动新一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展。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436个,地表水环境监测站276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881个,海洋环境监测站1500多个,土壤环境监测站近8个。地方政府也发布了网络建设计划,积极建设和优化地方监测网络。
3.3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通过多年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逐步建立了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固定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电磁等9个环境要素,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到2018年,现有环境监测标准1141和271正在修订中,基本形成了覆盖样品运输、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综合评价、自动在线监测、便携式快速链接和监测、遥感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建立“国家-地区-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了产测分离、能力评价、数值跟踪、联合检测的质量控制运行机制。加强内外质量监督,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基本准确可靠。
4 生态监测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生态监测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有必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保护者”的作用。根据我国生态监测的实际需求和监测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分析了我国生态监测的总体发展趋势
1)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站越来越多,部门监测资源进一步有效整合,逐步形成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大型生态监测和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使大型生态监测信息网络化成为可能。
2)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使仪器设备向多功能、集成化、系统化发展,监测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根据生态类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不同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成熟度的不同,将现状评价和变化评价逐步转化为生态风险评价。并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
4)将传统的地面测量与新兴的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推动遥感监测、地面监测、调查和统计分析的进一步融合,显著提高生态商务平台的数字化水平,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不同尺度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监测。
5)随着生态监测内容和指标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科参与到分析和测试方法中。同时,高分辨率遥感监测、电磁网络监测、高能激光等一系列生态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生态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态保护和管理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监测任务和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今后应开展区域、流域等自然区域的综合监测与评价,扩大生物、生态和土壤监测要素。同时,开展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规模和强度开发利用各种生态系统正在增加,这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阻碍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投入逐年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果。然而,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服务质量下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由于复杂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整体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在中国并不明显,基础工作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决策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为此,必须从生态系统管理、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研究人类自然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其变化规律、自然或人类活动和过程的干扰后,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任亮.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 农家参谋,2021(2):195-196.
[2]秦云.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2019(46):388-389.
[3]刘晓强,申田,连兵. 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研究[J]. 环境保护,2000(12):18-19.
[4]程毅,刘晓烨,尤能华.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 绿色科技,2020(18):136-138.
[5]刘晓强,申田,连兵. 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问题研究[J]. 贵州环保科技,2001,7(1):38-41.
关键词:生态监测;问题;对策
1 生态监测的背景
生态监控的主要背景涉及下列几个层面。第一,中国建国后,我国人口快速上涨,引起了生态体制的剧烈变化。同时,随着中国老龄化的深入,对我国的生态保护提出了艰巨的考验。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壮大带来的人口流动,也给中国的生态体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第二,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大规模发展,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导致水土调节能力下降。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水田的水层一般可维持在10厘米左右,暴雨时至少可维持在15厘米左右,因此水田每公顷比旱地多1500m3的水量。因此,一旦耕地遭到破坏,夏季调节雨水的能力就会减弱,很容易破坏环境。此外,生物入侵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对当地生物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物种一旦灭绝,将给人类资源、环境和能源带来严重危机。第三,水资源的污染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在這种情况下,生态监控尤为重要。
2 生态监测学科综述
生态监控是一项复杂的技术课题。通常通过固定监测站、流动观测队、航拍等相关手段收集生物、经济、社会等自然生态环境数据。各生态系统的自然反馈效应,已由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充分体现出来。当前,生态监测与生物监测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生态监测研究的热点。当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生物监测应包括生态监测,主要是响应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变化。但是生态监测可以分为生物监测和理化监测两部分,它们将生态监测作为环境监测的一部分。所以,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各种先进技术主要是用来确定和分析整个自然生命系统面对自然和人类反应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前一种方法仍然关注生态系统的反应,后者包括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主要监测个人、社区和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反应。
3 生态环境监测发展主要进展与成就
3.1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监测管理与组织体系
从1944年起,在条件较好的重点城市和地区建立了首批环境监测机构。2008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机构,为加强国家环境监测管理提供组织保障。国家环保部门也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专门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将“政商分离”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范围扩大到地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与管理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较为完整,机构超过3500个,监督员超过6万人,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社会化。
3.2建成了规模庞大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是我国生态环境监测“推进改革、升华创新”的重要体现。1991年,中国开始在11个城市建立城市环境监测网络。截至目前,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态监测已持续近30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推动新一轮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发展。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1436个,地表水环境监测站2767个,水质自动监测站1881个,海洋环境监测站1500多个,土壤环境监测站近8个。地方政府也发布了网络建设计划,积极建设和优化地方监测网络。
3.3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通过多年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逐步建立了环境空气、地表水、噪声、固定污染源、生态、固体废物、土壤、生物、电磁等9个环境要素,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监测技术规范和方法。到2018年,现有环境监测标准1141和271正在修订中,基本形成了覆盖样品运输、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综合评价、自动在线监测、便携式快速链接和监测、遥感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建立“国家-地区-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了产测分离、能力评价、数值跟踪、联合检测的质量控制运行机制。加强内外质量监督,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基本准确可靠。
4 生态监测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生态监测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有必要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保护者”的作用。根据我国生态监测的实际需求和监测技术发展的历史规律,分析了我国生态监测的总体发展趋势
1)地面生态环境监测站越来越多,部门监测资源进一步有效整合,逐步形成全国范围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密切。大型生态监测和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使大型生态监测信息网络化成为可能。
2)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使仪器设备向多功能、集成化、系统化发展,监测业务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3)根据生态类型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不同以及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成熟度的不同,将现状评价和变化评价逐步转化为生态风险评价。并对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和预警。
4)将传统的地面测量与新兴的遥感监测技术相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将推动遥感监测、地面监测、调查和统计分析的进一步融合,显著提高生态商务平台的数字化水平,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不同尺度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监测。
5)随着生态监测内容和指标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科参与到分析和测试方法中。同时,高分辨率遥感监测、电磁网络监测、高能激光等一系列生态监测新技术和新方法在生态监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态保护和管理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监测任务和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今后应开展区域、流域等自然区域的综合监测与评价,扩大生物、生态和土壤监测要素。同时,开展监测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加强数据质量控制。
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规模和强度开发利用各种生态系统正在增加,这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逆的损害,阻碍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投入逐年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果。然而,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生态服务质量下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下降,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由于复杂性、综合性和区域性生态系统本身的特点,整体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在中国并不明显,基础工作不到位,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决策盲目性和缺乏针对性。为此,必须从生态系统管理、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研究人类自然变化对生态环境及其变化规律、自然或人类活动和过程的干扰后,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参考文献:
[1]任亮.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J]. 农家参谋,2021(2):195-196.
[2]秦云.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魅力中国,2019(46):388-389.
[3]刘晓强,申田,连兵. 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问题研究[J]. 环境保护,2000(12):18-19.
[4]程毅,刘晓烨,尤能华. 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问题与对策[J]. 绿色科技,2020(18):136-138.
[5]刘晓强,申田,连兵. 生态环境监测相关问题研究[J]. 贵州环保科技,2001,7(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