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里复活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step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十多年前,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我还是一个文青。那时的文青是一个时尚的符号,走到哪里都捧着或夹着一本世界著名诗人的诗集。即便是乘公交,也煞有介事地将诗集摊在膝盖上,故意将封面朝上,生怕周边的人发现不了似的。单位里一群和我差不多年纪住在单身宿舍的年轻人,“臭味相投”地凑到了一起,无数个有着皎洁月光的夜晚,三三两两如约来到竖着篮球架的操场上,谈论着舒婷、北岛……
  有一天,我们中的一个人从广播里听到了一则令他心头一紧的消息:“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是谁?他是诗人?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
  三天之后,有关诗人海子的情况终于基本明了了。还是在操场上,我们9个爱诗的家伙默默聚在了一起。从那一刻,我们知道了海子的真实名字,知道了他的年龄,更知道了他原来是安庆人,是我们的安徽老乡。也许是因为老乡的缘故,也许是因为诗歌的缘故,我们9个人都沉重地低下了头,默然不语。忽然,有人开始低声啜泣,紧接着,第二个、第三个……我没有哭泣,而是咬紧嘴唇将身体扭转过来,昂首凝望着遥远的天际。直到前不久的某一天,朋友张罗着给我过53周岁生日,我歡天喜地如约赴宴的路上,路过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小区,那雪白的墙上用红色的美术字写着:“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立马怔住了,那诗句仿佛一道闪电击中了我的脑袋。
  那个晚上,我翻出了海子的诗集,靠在床头阅读,逐渐进入了睡意混沌状态。朦胧中,我好像看到海子正向我走来,他露出雪白的牙齿微笑地看着我,然后转身离去。我起身站起,随着他的背影而去,却回到了1989年的那个春天。
  1989年3月25日。在那个春天的黄昏,一个穿着干净的年轻人,在山海关至龙家营一段慢行铁轨旁踯躅徘徊着。晚风带着海水的腥咸从落日的地方吹来,不时撩起他一头蓬乱的长发。傍晚的紫色霞光将瘦小、单薄的他整个拢住,他投在地上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迷离悠长,与脚下冰冷的铁轨并行、重叠……他反常的行为在外人看来有点鬼祟,有点诡异,很像事前勘察踩点的嫌犯。而他,的确是在踩点,不同的是,他不是针对别人,而是自己。他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环境,对自己实施一场蓄谋已久的谋杀。
  他,便是海子。
  西川后来在回忆海子的文章中做了这样的描述:“海子大概是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那天早上,我母亲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从学院路朝西直门火车站方向低头疾走的海子。当时我母亲骑着自行车,由于急着上班,而且由于她和海子距离较远,不敢肯定那是不是海子,便没有叫他。现在推算起来,如果那真是海子,那么他中午便应到了山海关。我想,任何人,心里难处再大,一经火车颠荡,一看到大自然,胸中郁闷也应化解了。看来海子是抱定了自杀的决心。”
  不妨将时间还原到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园里,海子背着一只军用书包,沿着政法大学他常出入的几个地方:教室、宿舍、图书馆、食堂、操场,慢悠悠地转了几圈。此时的海子步履犹疑、沉重,表情肃穆,眼神忧郁而忧伤,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告别仪式,更像是最后的诀别。然后,他似下了最后的决心,急匆匆地前往西直门火车站,从那里乘车,直奔山海关而去,像赶赴一场极其重要的约会似的。
  在山海关车站,他简单地吃了一些东西,之后,他从山海关火车站出发,沿着铁路一直走到龙家营那一段停下来,驻足,沉思,叹息,远望。海子看到了他曾无数次地在诗歌里描绘过的远方,他的绝望与忧伤便在那个黄昏的斜阳里无边际地蔓延开来,像灾年的蝗虫一样聚拢、稠密,铺天盖地。
  远方有风吹过,有鸟儿在黄昏的天幕下归巢时啁啾的歌唱,有高矮不一的树木、大片的庄稼和漫山遍野青黄相间的荒原和野草,几辆途经的蒸汽机车哮喘般的呜咽和尖锐的鸣笛。机车开过之后,这里便彻底安静了下来。在四周死一样的空旷沉寂中,他想起了自己写过的那些诗句:“远方就是一无所有的地方”,还有那句“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即是这样,与他当下的心境有着天衣无缝的吻合,似乎他写作的终极目的便只是为了此刻,带着某种不可破解的宿命,像是谶语。
  从龙家营勘察完地形回来,海子走进了山海关古城,那时天已完全黑了下来,街道两边昏黄的灯光已经亮了起来。街上行人稀疏,汽车也不多,路边的小摊贩无精打采,用一种疲惫沙哑的声音在叫卖。此时的古城在海子眼中是一派散漫、慵懒和无序,却又别具一种慢节拍,弥漫着孤独而忧伤的美。海子无心体味夜幕下的山海关,他行色匆匆地穿过王家大院、总兵府、省长宅邸。在一条街的拐角处,海子停了下来,他看到一处名叫文君小吃的小饭馆。许是饭馆名字引起了海子的兴趣,他走了进去。自然,当垆的不是卓文君,掌勺的也不是司马相如。不过,这一切都无关紧要,海子要的不是对历史的重温,只不过是一个读书人对特定文化内涵的一份钟情而已。
  饭馆店面不大,只是一处幽暗狭小的堂子,站在门口张望,寥寥几张黑乎乎的桌椅便一目了然。海子走进去,选择最角落的一张桌子面墙而坐。他有些心虚,担心被人发现,被认出来,那样,他处心积虑编制的计划就会彻底泡汤,毕竟这里离北京不远,出现这样的结果是极有可能的,也是他极不愿的。他为自己点了一碟花生米,一个青椒炒肉丝,一个红烧鱼块。他明白这将是他最后的晚餐,所以尽可能地让自己奢侈一些。他没有多少钱,仅有的一点积蓄也在不久前回到查湾探望父母的时候,为那个贫寒的家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几乎是他全部的财产了。
  当菜肴端上来的时候,海子突然改变了主意,他要老板娘将饭菜打包,他还是担心被熟人认出来,他不想节外生枝,不想让任何一个不速之客打断自己的行程,动摇自己的决心。海子花了十元钱,在一个叫“关东人家”的小旅馆里要了一个单间。关上房门,海子将菜肴摆在一张很简易的桌子上,并从随身的军用书包内取出半瓶产自他家乡的封缸米酒。喝酒之前,他虔诚地闭上眼睛,双手合十,默默祷告了一番。没有人知道那一时刻他在祷告什么,又为什么要祷告。我猜测,此时的海子一定是希望有人来同他对饮的,他需要倾诉,需要被人聆听。这个对饮者会是谁呢?   此时,他最需要的是孤独。他岂止孤独!他感觉内心的苦与痛比大海还要深。
  半瓶酒很快见了底,海子有了几分朦胧的酒意,他的心很难得地有了一些轻松的快感。朦胧中,海子仿佛看见了无数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它们扇动着美丽的翅膀,环绕着他翩翩起舞,他的灵魂就像一片羽毛轻盈地向上飞升、飞升……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凄然地喃喃道,蝶儿啊蝶儿,连你们也来戏弄嘲笑我?我不是庄周,我是俗世中那个骄傲的、自卑的、孤独的海子,一个悲伤的、愤怒的、抗争的海子。
  站起身的时候,他感到了一些眩晕,他的步履有些踉跄。他脚底有些飘忽地走进洗脸间,将冰冷的水一把一把地向着燥热的脸上撩去,他想让自己清醒起来。奈何,那半瓶封缸米酒像极了他家乡的黄梅天,初性不烈,却后劲绵长。酒意不依不饶地阵阵上涌,那些真实的悲伤和虚假的愉悦相互交织,宛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虚无缥缈。他于这样的虚幻中轻声冷笑,低声啜泣。诗人的特质,造就了他既恃才傲物,又深度自卑;既狷狂不羁,愤世嫉俗,又黯然神伤,郁郁寡欢。我不知道海子是否读过波拉尼奥,如果他们可以隔空相握,会不会有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之感?波拉尼奥说:“我做完了,我活够了,如果还有力气,我会哭。我与你们告别。”我觉得这些话,他是隔着时空为海子说的。区别在于,波拉尼奥真的是做完了,而海子还在路上,在文学的路上,在诗歌的路上,他还那么年轻,他有太多的不平和愤慨。诗是人在绝望中对痛感与尊严的一种确认,而海子唯一能确认的便是周遭的讥讽和冷眼,他的尊严无疑遭到了践踏和轻慢,以及这种践踏和轻慢给予的深深的刺痛。
  海子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朦胧中他看到一列火车向他开来,开过了他的身体……天地一片清明,他的身体很轻,很轻。漂浮在半空中,他无痛无痒地俯视眼下车轮碾过的那具支离破碎的肢体。他看见了很多熟悉的人:父母、兄弟、老师、同学……他们悲悯地打量着他,什么话也没有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他的嘴巴张成“O”型,似乎有许多话要说,但终于又没有说。再后来,他被强烈的口渴弄醒了,他头痛欲裂,俯卧在那里久久不愿睁开眼,他在回想刚才的梦境。
  开水太烫,口渴难耐,海子干脆去了洗脸间打开水龙头,嘴巴对着水龙头喝。一顿豪饮之后,他的肚子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他撩起冷水,拍了拍脑门,感觉比之前清醒了许多,他的注意力又再次回到他此行的目的上来。
  他靠在床头,从书包里取出了随身带来的《圣经》。海子在翻开的《圣经》前,一脸肃穆。有关耶稣受难和耶稣复活的章节,他几乎可以倒背如流,而在这个春天的夜晚,在这个狭小旅馆的斗室里,他仍然一字一句很认真地读……
  海子读着,再也掩饰不住压抑的悲情,掩面而泣。这哭泣,有疼痛、抑郁、愤懑,或许还有欣慰。他想到了什么?叶赛宁、梵高、茨维塔耶娃、海明威、策兰?
  时间好像过去了很久,外面的市声逐渐褪去,黑夜收拢了它的欲望,一门心思挤进海子居住的房间。海子坐在那里,他并没有继续睡觉的想法,而是合上了那本《圣经》,用手掌反复在《圣经》的封面上摩裟,他似乎想用自己的意念钻进《圣经》里,将自己变成耶稣,替他受难,替他去死,换回那义人的血。他的精神世界对耶稣有着一种非常态的迷恋和神往,甚至崇拜。也许不想让自己的心持续痛下去,海子挪开了《圣经》,从书包里取出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描写的生活,是海子无限向往的。他曾无数次想象过,将来的某一天,他要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过梭罗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海子曾两度去了西藏。
  第二次进藏,海子和一平、王恩衷三人结伴而行。第二天,他独自去拜访一个大他十岁很有才华的女诗人,她是一个离异独居的女人。浪漫而单纯的海子对她一见钟情,并由衷地爱上了她,深夜去敲她的门表白,但被理性的女诗人委婉却坚决地拒绝了。海子带着一颗受伤的心从西藏归来时,他已身无分文,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除了这个女诗人,海子还先后爱过其他三个女人,但她们最终都相继弃他而去。每一次的失去都仿佛一场灾难,从精神到肉体给海子以无情的摧残,将那个骄傲的海子心中仅存的一点对未来幸福的向往也无情地击碎。他被逼到了墙角,无路可退。他在无数个深夜默默写诗,激情在黑暗中迸发、燃烧,却又时常懊恼地烧掉诗稿,黯然神伤。他佝偻着瘦小的身躯在文学的沼泽里爬行,在酒、诗歌、性与爱、流浪、挫败中,将杯子碰到一起,听到的却是梦碎的声音。然而,海子依然是那个孤独的海子,他要维护诗人的尊严,诗歌的尊严,他不低头,更不会求饶,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宁愿承受人世间所有的苦难,继续在他构建的乌托邦里独舞。
  他渴望救赎,却发现身处孤岛,大海茫茫,四周是惊涛骇浪,令他恐惧,窒息。
  1989年3月26日的傍晚,海子再次来到事前勘察好的龙家營的慢行铁轨旁。每一根枕木都是他的诗行,他踏着那些诗行,那些散发着孤独、愁苦、愤世嫉俗、充满智慧和才情的诗句,此刻在他的脚下,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像雪崩塌的声音。
  在离开古城的小旅馆之前,海子刻意将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他想干干净净地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海子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带有中国政法大学文头的信纸,用铅笔在上面写道:“我是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教师,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他将随身携带的四本书《圣经》、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得小说选》从书包里拿出来,小心翼翼、方方正正地摆到一边。书是他的爱物,即使即将永别,他仍怀着对它们的敬畏之心。他没有丝毫犹豫,慢慢将身体俯卧在铁轨上,腹部紧挨着枕木,他的脖子枕着冰冷的铁轨,两臂沿铁轨的走向,尽力向外张开,身体与铁轨正好形成十字架。而那些枕木就是一级一级通向天堂的阶梯。
  那分明是一个蓄势飞翔的姿势,在天堂之门打开之前,一个年轻而有才华的诗人,以这样的姿态做一次最后的、最伤痛、最悲壮的飞翔。一列火车呼啸而过,海子的生命躯壳便从一个原本充满追问的问号,变成了一个令世人震撼的惊叹号。他大脑中的麦地、粮食、村庄、太阳和河流,在惊叫的落日下定格。这或许是海子既定的命运,当我们回过头来再去思考海子时,才发现,他其实早已将自己的归宿做了完美的规划。以此看来,海子非但没有医生说的精神分裂症,以及世人传说的练气功走火入魔,反而有着十分的理智和清醒。他明白命中会发生什么。那必须是天意,不可逆转。
  关于海子的生日,众说纷纭,有诸多版本,而我倾向于诗人西川说的1964年4月2日。因为他们同为诗人,更是无话不谈的挚友。在他那个年代,乡下人的生日,按照祖辈流传下来的方法大致是按农历来计算的。那一天我打开黄历,当翻到1964年4月2日这一天时,我惊异地发现,海子的生日是农历二月二十。他自杀的那一天,也就是1989年3月26日,是农历二月十九。海子死于其生日前一天。而这一天恰恰是耶稣受难日,亦即复活节。海子是否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我无从知晓,但我确信海子在精确地计算出复活节的具体日期时,他用了一种非常、极端血腥暴力的手段来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1989年3月14日凌晨三点到四点,海子写完他在尘世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 十个海子全都复活
  在光明的景色中
  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
  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春天, 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
  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
  骑上你飞奔而去, 尘土飞扬
  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
  在春天, 野蛮而复仇的海子
  就剩这一个, 最后一个
  这是黑夜的儿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 遮住了窗子
  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 吃和胃
  一半用于农业, 他们自己繁殖
  大风从东吹到西, 从北刮到南,
  无视黑夜和黎明
  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不是任何宗教的信徒,耶稣基督是否真的复活,我不得而知,更无法考证。但海子没有复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没有人见到复活了的海子,只见证了海子复活了的诗。2001年4月28日,在海子逝去12年之后,他获得了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他的麦地、太阳、月亮、大碗、镰刀、黑夜的意象深入泥土,在春天的枝丫上诗意盎然。他的灵魂,他的呼喊与绝望,那些永远属于诗人的麦子,呈碧波般涌向未来。
  海子,在每一个春天都有他复活的绚丽的高贵的花朵。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云南有着“植物王国”的美誉,西双版纳州“一树成林”的景致鲜为人知。而我的家乡就地处滇东乌蒙山西南麓地区,百年古树是每个村落的神韵和象征。曾经有过古树梦想的我,已离家多年,偶尔想起村里的古树也仅是支离碎片的记忆。可偏偏园林城市建设需要大树,我随之成了下村挖大树的领路人。  村里大舅听说要把老树连根带拔搬移进城,很少会发火的大舅,气得脸色发青,喝斥我的声音像惊雷般炸响:“你们有钱是吗?有钱也把我挖走。
期刊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16岁的孙子刘安受封淮南王。劉安生性好道,广邀方术之士以求长生不老之策。忽一日,有八公求见,个个眉须皓白。刘安不以为然。八公显术,即刻变成八个童子,角髻青丝,面若桃花。刘安大惊,忙躬身相迎,携手来到紫金山上,终日谈仙论道,终于炼成仙丹,服食后一起升天去了。盛放仙丹的器皿扔在院中,鸡狗舔啄后也随之升天——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紫金山也更名为八公山。  显然这是一
期刊
一九七九年农历八月十六,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晚饭后,在媒人立青奶奶的引领下,我提着两包点心和2斤块糖,兜里装着60块钱,去和她见面。我戴着军帽,上身穿绿色军衣,下身穿的蓝裤子,我和她虽然只隔着一条胡同,吃着一口井的水,平时早起担水经常碰到一块,但订婚前很少说话。  那个晚上,一轮明月高高悬在空中,满天的星星像多情的女子向你眨着眼,蛐蛐在低吟,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在大街两旁的草丛里,悦耳动人
期刊
去商场闲逛,在一处卖饰品的摊位见了几只做工精细的不锈钢饭盒挂件。不足两厘米长的饭盒不仅雕有花纹,还刻有“小时候一起带过的饭盒”字样。摊主见我有心把玩,摘下一只向我演示饭盒的别致,轻轻按动侧面一个米粒般大小的按钮,盒盖竟开了。真心喜欢,问了问价钱,四十一件,若实在诚心,可以便宜两块。因为嫌贵,思来想去终是没买。  读小学时候,学校是在村子最南边的。说是最南边,其实,离我家也不过两百米距离。因为冬天雪
期刊
“儿——捡粪”,那个“儿”字,像山歌开唱前,那悠长、悠长的一声铺垫。  那鸟,是打陶渊明那桃花源飞来的吧?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之世外桃源,盛产花木,盛产山泉,盛产没有污染的空气,鸟儿们食山果,饮甘露,因此每一次亮嗓,必是一缕拂面的清新。悦的,又岂止是耳朵,每一个毛孔都齐刷刷打开,只为这一声天籁。  “儿——捡粪”,空灵,清澈,不带一丝杂质,即使那吆喝声里带了个粪字,我敢打赌,也绝不会让你皱了眉头,作
期刊
“嘎嘎、嘎嘎”,一阵阵响亮的嘎嘎声从远处传来,透过四周苍茫的山峦,划破了宁静的天际。  我不禁抬头凝望,啊!蔚蓝与白云相间的天空中,黑压压一片,前边,是组成人字形的队列,后边拖着长长的尾巴的队形,自北向南,呼啦啦地飞来。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当队伍飞临头顶上空时,我看清了,清一色黑亮的羽毛、油光翠绿的头冠,肚皮底下泛着一撮白。这是传说中的水鸭吗?没错,是水鸭,成百上千只。不,或许有上万只。在这秋冬之
期刊
一年前去过那家小院,小院里花草的气息从不同的季节飘散出来。  去往乡村的路途其实有些远,也坎坷,先穿越邻县的高速路,再盘旋到寿宁县高海拔的山路,一路翠竹林立,云雾缥缈,很快就忘却了身后的红尘。路愈往山巅,愈陡峭,愈感觉那座院落的离世与神秘。  车子到达乡村后,双脚像兔子着落到青草地,我感觉又回到了出发地——家乡。朴实的村民从村街店铺里探出头,向朋友问候着与我家乡相仿的方言,有一两句拗耳,只稍慢下语
期刊
那时,国家恢复高考不久,我们农家孩子是把高考当作是摆脱贫困、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决定着年轻人今后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大问题。因而,个个都是全身心地投入准备高考的紧张学习当中。我在县城中学读书,每个星期回家一次。  记得很清楚,1982年5月7日星期五下午上完课,我像往常一样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回家,一跨进门槛,迎面就看到慈祥而勤劳的妈妈坐在八仙桌旁的椅子上,当时我心里感觉一丝纳闷,以往回家都是看到妈
期刊
黑姑姑不是我的亲姑姑,是我同族中六爷爷的女儿,人如其名:“瓯子”。又黑又矮还略显富态,一双眼睛真和一对瓯子差不多,厚厚的嘴唇,圆圆的脸,略显有点儿大的头上包一块或灰或黑的头巾,有时搭一块月白色的手帕。身高估计也就一米四多一点儿,极易使人想起拔火罐儿时使用的“瓯罐子”,很不起眼。  我早早就没了母亲,走到哪里都感到胆怯、理儿缺,尤其见到黑姑姑那双瓯子眼睛,更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其实我小时候也很少受
期刊
大黄是条牙狗(公狗)。  我小时候喜欢养狗。狗崽子不好要,好不容易南北二屯淘弄一个,也不好养活。冬天要回来的小狗没母狗领着,怕冷,得搁屋里。晚上,小狗叫唤个没完没了。后半夜,屋里冷了,小狗哪暖乎往哪钻,灶坑和炕洞子里如果还有没着过的火星子,把毛烧焦或者燎着了,弄得满屋子的糊巴味。第二天早上起来,小狗崽儿浑身戗毛戗刺的,毛也烧焦了,不那么招人喜欢了,挨着谁谁就踢上一脚。小狗从孩子们心中的宠儿又实实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