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今天说到“性命”二字,似乎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生命。其实“性”与“命”二字,无论是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还是在儒家文化中,都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有人把儒家称为“性命之学”,也是这个道理。
一旦把性与命分开来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自然就多了层哲学思考。简单地说,“性”指生命的内在部分,是对自己而言的;“命”指生命的外在部分,是对天地、自然、历史而言的。比如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出生地、长相或性别,对所有的生命而言,这都是一个外在的限制,这就是“命”。而“性”则不同,它虽然也是自然的禀赋,但人们却能去认知它、改善它,甚至去发扬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
孔子对“命”谈得很多,比如他的学生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看望他,从南窗握住冉伯牛的手就叹息道:“这是命啊!这样的贤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是命啊!”孔子谈到鲁人公伯寮对子路的诽谤时,坚定地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意思是,道的行或废,这是命所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命怎么样呢?孔子对“命”的这些看法,在过去被视为一种宿命,其实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在孔子看来,人的力量再勇猛、强大,总有无可奈何的地方,这就是“命”。比如我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但此事最后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它通常是很多外在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行事者虽是个人,但结果往往并非个人所能掌控的,对这样一个我们无法把握的存在,孔子就将它称之为“命”。
所以儒家确立的两个人文修养原则就是,一要尽性,二要知命。尽性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良能,让它经历成长的磨砺、圣人的教化,才能恢复人天然的良善本性。同时,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要知晓外在,也就是自然、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所以在儒家中,“命”有时反而成了一种积极的力量。
孔子说的知天命,就是要知晓天命不是人所能轻易改变的,这样我们才能将人事和天命分开。我虽然不知命的好坏,但我们可以致力于现实的人事,也就是尽性。消极地看,命是自然对人的一种限制。但当人已尽了全力去发挥自己的本性时,如果依然无法成功,因为“知命”了,则能做到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由此反而可以保持一种良好心态。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五十时,对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就应该清楚了。如果自己的理想未能成功,也要明白是天命使然。
尽性和知命,是把生命看做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它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也承认自然、历史对人的具体限制,而这些限制反而成为体现我们生命价值的所在。《中庸》开篇两句便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给所有学者提出的求道方向。自此儒家不仅被称为“性命之学”,也被视为抚慰人心的一门学问。因为知命是对失败者的一种心灵安慰,它从反面肯定了人的价值。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失败者依然會被人们视为英雄,比如关羽、岳飞等等,因为他们体现的正是人性与生命的力量。
(庄妃轩摘自《今晚报》2016年6月8日)
一旦把性与命分开来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自然就多了层哲学思考。简单地说,“性”指生命的内在部分,是对自己而言的;“命”指生命的外在部分,是对天地、自然、历史而言的。比如没有人可以挑选自己的父母、出生地、长相或性别,对所有的生命而言,这都是一个外在的限制,这就是“命”。而“性”则不同,它虽然也是自然的禀赋,但人们却能去认知它、改善它,甚至去发扬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性。
孔子对“命”谈得很多,比如他的学生冉伯牛得了重病,孔子看望他,从南窗握住冉伯牛的手就叹息道:“这是命啊!这样的贤人却得了这样的病,这是命啊!”孔子谈到鲁人公伯寮对子路的诽谤时,坚定地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意思是,道的行或废,这是命所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命怎么样呢?孔子对“命”的这些看法,在过去被视为一种宿命,其实这样理解是片面的。在孔子看来,人的力量再勇猛、强大,总有无可奈何的地方,这就是“命”。比如我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情,但此事最后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个人所能决定的,它通常是很多外在因素综合在一起的结果。行事者虽是个人,但结果往往并非个人所能掌控的,对这样一个我们无法把握的存在,孔子就将它称之为“命”。
所以儒家确立的两个人文修养原则就是,一要尽性,二要知命。尽性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良能,让它经历成长的磨砺、圣人的教化,才能恢复人天然的良善本性。同时,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要知晓外在,也就是自然、历史、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所以在儒家中,“命”有时反而成了一种积极的力量。
孔子说的知天命,就是要知晓天命不是人所能轻易改变的,这样我们才能将人事和天命分开。我虽然不知命的好坏,但我们可以致力于现实的人事,也就是尽性。消极地看,命是自然对人的一种限制。但当人已尽了全力去发挥自己的本性时,如果依然无法成功,因为“知命”了,则能做到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由此反而可以保持一种良好心态。所以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五十时,对时代所赋予自己的使命就应该清楚了。如果自己的理想未能成功,也要明白是天命使然。
尽性和知命,是把生命看做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一方面它认为人的本性具有无穷的可能性,一方面它也承认自然、历史对人的具体限制,而这些限制反而成为体现我们生命价值的所在。《中庸》开篇两句便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是给所有学者提出的求道方向。自此儒家不仅被称为“性命之学”,也被视为抚慰人心的一门学问。因为知命是对失败者的一种心灵安慰,它从反面肯定了人的价值。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失败者依然會被人们视为英雄,比如关羽、岳飞等等,因为他们体现的正是人性与生命的力量。
(庄妃轩摘自《今晚报》2016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