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是高校立德树人,实现大学生爱党爱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财税课程为例,深度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并提出实践途径,以促进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财税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210-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决定。2019年在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看出,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财会类专业相关财税课程也应顺应潮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一、财税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目前,高校财税课程主要有《税法》、《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纳税申报实训》《财政学》《财政金融学》等,它们是经济管理类及其财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各种税费计算、涉税资金的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税收筹划、纳税风险管控等知识。学生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税务会计、税务主管、税务总监、财务总监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对象与企业资金密切联系。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不同文化冲击下,学生接受的信息繁杂,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易误入歧途,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面临法律风险、道德风险、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等。因此,在财税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观念和内容,能实现隐形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财税课程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美好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元素在财税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设计运用
1.融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讲授“税收发展史”时,通过讲解司马迁“自虞夏时,贡赋备矣”的论断,强调我国早在夏朝就产生了税收的萌芽,展现出税收的古老文明。从“夏贡”、“商助”、“周彻”、春秋战国的“初税亩”、隋唐的“租庸调”等不同历史时期征税形式的角度,引起学生对税收文化多样性的共鸣。而近年来的“营改增”、新个人所得税税法的实施、国地税合并等税收制度的改革,更是孔孟“敛从其薄”、“薄赋敛”等税收思想精髓在当代的传承和应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国在当前复杂环境下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个人,应吸收其精华,指导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融入“制度自信”。在讲授“税收优惠政策”时,结合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负的措施,融入“制度自信”。据统计,2016年减税大约9348亿,2017年7655亿,2018年9952亿,2019年2.3万亿。在政府收入减少的同时,反而看到的是国家在扶贫、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使得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多税种领域制定了更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过紧日子的同时,患者获得的是政府免费救治,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实现政府“兜底”收储等。危机时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会更加充分。结合这些身边真实案例,让学生明白:当前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不开的,要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它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3.融入“诚实守信”的品德修养。税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与税金相关的资金运动。作为会计岗位之一,税务会计同样需要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会计人员应以誠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进行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税收稽核等实训内容时,让学生体验纳税工作流程的同时,将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为构建诚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此外,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还可引用孔子的“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名言。诠释在工作岗位中要保持诚信外,还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才能赢得成功。
4.融入“风险意识”。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的,使得未来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未来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彻,原有的筹划方案将面临失效或违法的风险。企业税务岗位相关人员,在纳税筹划方案制定和选择中,应具备风险意识,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来降低企业涉税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风险防范的思想教育可以在纳税筹划知识点进行延深。一是进行学业风险教育。由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为大众教育,“六十分万岁、”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致使退学等现象突出,学生的学业质量堪忧。课程上可结合近年来就业形式的严峻,提醒学生未来面临的就业风险,其应对的思路就是在校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努力学习,提高学业水平。二是个人财产损失风险教育。结合P2P网络贷款、校园贷、电信诈骗等不良事件,引导学生提高警惕,注意风险防范,以免遭受财产损失。 5.融入“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讲解我国目前对鞭炮焰火、成品油、小汽车、电池等征收消费税,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征收环境保护税时,引导学生理解对以上行为征税,正是贯彻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我国在2019年已提前完成“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国际承诺,更是展现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作为个人,应从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身边小事做起,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共同推动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6.融入探索钻研的职业精神。涉税工作岗位须以税法为准绳,而税法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使得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动而变动。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掌握现行税法知识外,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以应对未来工作岗位中的新税制。另外,信息技术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业务复杂化,多样化,新颖化,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岗位中积极思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解决财税领域的新问题。
7.融入创业教育。开业税务登记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商事主体在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法律行为,它是新办企业依法设立的必备流程之一。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改革举措。据统计,2019年我国新增企业2179万户,日均达到2万户。高校作为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汇集地,具有创业的先天优势,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同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在税收优惠、创业贷款、培训补贴、创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在专业课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课程中提升创业能力,实现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中提升竞争力,为我国建设成创新性国家贡献一己之力。
三、财税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1.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要将财税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加工和利用。围绕课程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双重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各知识点学时分布。在实际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地把思政课的内容植入涉税课教学中,而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
2.丰富教学手段。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作用,实现“知行合一”。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案例、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思政教育元素、接受思政教育元素。课后要充分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育人载体,让学生邂逅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上课下无缝衔接、课堂内外联动,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3.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得要求。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实时关心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自觉汲取思政养分。同时将思政育人理念外化于行,以身作则。通过教师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过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4.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一是建立领导机构。课程思政是跨学科的教学形式,需要整合思政专业教师资源,合力开发思政教学内容,相关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实施。二是提供经费支持,保障案例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的有力推进。三是建立课程思政常态化评价模式,纳入教师考核、评优奖励范围。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发展改革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战略举措,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财税类课程应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法制意识等思政内容,着力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来回答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研项目《基于课程思政下的财税课程案例库建设》(2020XJXM08)、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税法与税务会计》(CC-KC1904)、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财政金融学》(CC-KC183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徐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10-18(15)
[3] 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6-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通讯作者:辜玉仙)
(责编:吕尚)
关键词: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 财税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810;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210-02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决定。2019年在中央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看出,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财会类专业相关财税课程也应顺应潮流,以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为指导,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落实课程思政建设。
一、财税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目前,高校财税课程主要有《税法》、《税务会计》、《税收筹划》、《纳税申报实训》《财政学》《财政金融学》等,它们是经济管理类及其财会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各种税费计算、涉税资金的会计处理、纳税申报、税收筹划、纳税风险管控等知识。学生具备了相关专业知识,毕业后主要从事的是税务会计、税务主管、税务总监、财务总监等岗位,这些岗位的工作对象与企业资金密切联系。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不同文化冲击下,学生接受的信息繁杂,受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易误入歧途,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面临法律风险、道德风险、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等。因此,在财税课程的日常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观念和内容,能实现隐形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财税课程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形成较高的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美好生活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思政元素在财税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设计运用
1.融入“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讲授“税收发展史”时,通过讲解司马迁“自虞夏时,贡赋备矣”的论断,强调我国早在夏朝就产生了税收的萌芽,展现出税收的古老文明。从“夏贡”、“商助”、“周彻”、春秋战国的“初税亩”、隋唐的“租庸调”等不同历史时期征税形式的角度,引起学生对税收文化多样性的共鸣。而近年来的“营改增”、新个人所得税税法的实施、国地税合并等税收制度的改革,更是孔孟“敛从其薄”、“薄赋敛”等税收思想精髓在当代的传承和应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国在当前复杂环境下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个人,应吸收其精华,指导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融入“制度自信”。在讲授“税收优惠政策”时,结合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负的措施,融入“制度自信”。据统计,2016年减税大约9348亿,2017年7655亿,2018年9952亿,2019年2.3万亿。在政府收入减少的同时,反而看到的是国家在扶贫、老旧小区改造、智慧城市建设、农民工技能培训、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民生领域的持续投入,使得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在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关税等多税种领域制定了更大幅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过紧日子的同时,患者获得的是政府免费救治,重点医疗防控物资实现政府“兜底”收储等。危机时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体会更加充分。结合这些身边真实案例,让学生明白:当前我国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不开的,要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它能够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和人身财产权利。
3.融入“诚实守信”的品德修养。税务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与税金相关的资金运动。作为会计岗位之一,税务会计同样需要具备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会计人员应以誠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进行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税收稽核等实训内容时,让学生体验纳税工作流程的同时,将依法纳税、诚信纳税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为构建诚信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此外,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还可引用孔子的“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名言。诠释在工作岗位中要保持诚信外,还要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说实话、办实事、做老实人,才能赢得成功。
4.融入“风险意识”。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的,使得未来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企业未来经营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纳税人对税收政策理解不透彻,原有的筹划方案将面临失效或违法的风险。企业税务岗位相关人员,在纳税筹划方案制定和选择中,应具备风险意识,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来降低企业涉税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风险防范的思想教育可以在纳税筹划知识点进行延深。一是进行学业风险教育。由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为大众教育,“六十分万岁、”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致使退学等现象突出,学生的学业质量堪忧。课程上可结合近年来就业形式的严峻,提醒学生未来面临的就业风险,其应对的思路就是在校进行自我约束和管理,努力学习,提高学业水平。二是个人财产损失风险教育。结合P2P网络贷款、校园贷、电信诈骗等不良事件,引导学生提高警惕,注意风险防范,以免遭受财产损失。 5.融入“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讲解我国目前对鞭炮焰火、成品油、小汽车、电池等征收消费税,对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噪声征收环境保护税时,引导学生理解对以上行为征税,正是贯彻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而我国在2019年已提前完成“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国际承诺,更是展现了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勇于承担国际责任的大国。作为个人,应从节约用水、用电、用纸,光盘行动,绿色出行等身边小事做起,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共同推动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6.融入探索钻研的职业精神。涉税工作岗位须以税法为准绳,而税法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使得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动而变动。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掌握现行税法知识外,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以应对未来工作岗位中的新税制。另外,信息技术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剧,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的业务复杂化,多样化,新颖化,课堂中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工作岗位中积极思考,努力钻研专业知识,解决财税领域的新问题。
7.融入创业教育。开业税务登记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商事主体在税务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法律行为,它是新办企业依法设立的必备流程之一。在讲解此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部署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改革举措。据统计,2019年我国新增企业2179万户,日均达到2万户。高校作为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汇集地,具有创业的先天优势,大学生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同时,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在税收优惠、创业贷款、培训补贴、创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扶持。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在专业课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在实践课程中提升创业能力,实现在未来的就业或创业中提升竞争力,为我国建设成创新性国家贡献一己之力。
三、财税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1.更新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思政内容的设计,要将财税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加工和利用。围绕课程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双重目标,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各知识点学时分布。在实际教学中,不是生搬硬套地把思政课的内容植入涉税课教学中,而是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自然融入。
2.丰富教学手段。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而是要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协同作用,实现“知行合一”。课堂上可采用讨论、案例、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思政教育元素、接受思政教育元素。课后要充分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学科竞赛、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育人载体,让学生邂逅思政教育元素。通过课上课下无缝衔接、课堂内外联动,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政教育,实现全方位育人。
3.提升教师综合素养。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课程思政对专业课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得要求。教师作为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应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实时关心国家发展、民族复兴,自觉汲取思政养分。同时将思政育人理念外化于行,以身作则。通过教师的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全过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4.健全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一是建立领导机构。课程思政是跨学科的教学形式,需要整合思政专业教师资源,合力开发思政教学内容,相关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实施。二是提供经费支持,保障案例库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的有力推进。三是建立课程思政常态化评价模式,纳入教师考核、评优奖励范围。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教育发展改革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战略举措,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财税类课程应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文化素养、法制意识等思政内容,着力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来回答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研项目《基于课程思政下的财税课程案例库建设》(2020XJXM08)、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税法与税务会计》(CC-KC1904)、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财政金融学》(CC-KC1833)]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徐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9-10-18(15)
[3] 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6-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作者單位: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通讯作者:辜玉仙)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