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型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_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校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着定位不准确、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界定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推进地方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机制。我院多年研究探索出一套可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高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
  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显,导致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结构性失业,这已成为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不如传统本科院校,而实践动手能力又不如高职高专院校,处于高等教育的“中间地带”,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科学定位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一)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不准确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为了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生考研上线率,对学生进行“研究型”教育成为其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还有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对学生进行“技能型”教育成为其人才培养主要目标。然而,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高校科学定位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以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首要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纳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对应用型人才的界定不清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高等院校分为三类:学术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然而,高校对三种类型的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界定不清晰,人才培养模式互相交叉。本文认为,学术型人才应该能够透彻理解专业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够跟踪学科前沿,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技能型人才不需要透彻理解专业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掌握具体的操作能力。应用型人才是介于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之间,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專业知识,而且要能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现实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科研能力是学术型人才的主要特征,具体操作能力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特征,而创新创造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主要特征。
  (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不相适应
  从社会整体来看,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人难”矛盾并存。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看,传统本科院校主要培养科研型和高级管理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而企业需要的却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本文认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使高校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解决应用型本科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难题。
  (四)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虽然当前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在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新要求,但对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还缺乏系统、科学的培养机制,大多数高校仍集中在增加实验课程、加大案例教学所占比重、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资格证书、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缺乏系统、科学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
  产教融合是将高等教育与行业企业进行互融,使高校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实习实训对接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将高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和人才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发展
  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习实训机会,另一方面,高校也为企业提供了理论教学机会、输送了优秀人才。高校和企业双方不断推进良性循环,促进优势互补。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了学生的工作适应能力,使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促进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和社会化,提高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使高校和企业协同发展,解决了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人难”的矛盾,实现了双赢。
  (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共赢发展的过程。高校和企业通过教育教学、生产实习、员工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整合现有社会资源,促进高校和企业协同发展。一方面,学校利用现有师资力量对企业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等;另一方面,企业为在校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的机会。校企合作使高校的资源得到了最大效益的发挥,同时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有效整合了社会资源。
  (三)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因此,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产教深度融合有利于将高校和企业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相互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进步,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转型发展背景下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构建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机制
  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应该与企业沟通,了解社会、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特点,使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符合行业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既可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企业招人难的问题,缓解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利益,提高了其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工作适应能力。   具体来讲,就是要实现高校“对接”地方产业,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校要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二是,高校各专业要对接地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高校各专业要根据行业规范、技术标准、准入资格等实施专业建设。“参与”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组织要为高校提供产业人才需求信息,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合作办学中的指导作用;二是,行业组织要搭建好产业及其企业与高校合作交流的平台;三是,行业组织要参与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促进地方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以地方产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托,调动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让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把企业的人才要求、最新的市场需求等信息融入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中,高校按照行业和企业的标准,实现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有机融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构建“生产进校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教互动,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以教学为主,生产为教学服务;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设定学生实习实训任务,按不同的实习实训任务开发相应的产教项目,以适应不同专业及不同年级学生的教学和实习需要;教师的教学以实习实训为主线、为载体,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内容相结合。
  二是学做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行业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实施“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活动,由企业和高校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实施教学。
  三是以产促学,解决实习难问题。通过校企合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既能够满足实习实训教学的要求,也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确保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同步进行,让实践教学服务于课堂教学。强调“课堂与企业一体,实习与学习合一”,使全部学生参与到实习实训全过程中。
  四、结语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量较大,行业企业对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将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共同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经过多年实践,我校以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6年底,我校分别与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西北机器制造厂等21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实习实训协议,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构建“实习+就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7.07%;学生参加国家及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总计20余项。更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已经与我校签订了协同培养人才协议,正在迅速发展中。(作者单位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其他文献
自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下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至今,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合作社在发展农业适度经营规模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起到了推进作用。但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创建与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阻碍。进一步规范合作社创建,完善财务管理和
期刊
企业财务外包是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和执行的一种。成功的企业财务外包可以给企业带来利益,但同时它也蕴藏着风险。企业在进行财务外包决策时应准确了解和掌握风险,有效地控制风险,这对企业顺畅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财务外包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成本风险  财务外包给企业带来的成本主要为不可控成本。财务外包在节省企业人力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更多潜在的工作,
期刊
作为担保公司重要的工作内容,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担保公司的未来发展态势。所以,越来越多的担保公司开始重视内部会计核算质量,以期能够减少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基于此,本文从目前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几点有效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提升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为担保公司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一、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未到期责任准备提转方
期刊
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为企业理财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引。目前,我国企业理财的目标主要有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具有典型的影响力。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经济增加值率最大化成为了财务管理目标的新选择。本文从有关的理论和实践出发,探讨了财务管理目标新选择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特征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理财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的重要标准。
期刊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长,法律制度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本文针对旅游合同纠纷中的民事责任展开论述,通过对旅游合同纠纷的详细介绍和民事责任的详细划分,介绍了我国现行状态下的旅游合同纠纷中的民事责任的划分,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为以后旅游合同的制定提供了现实性的参考意义。  一、旅游合同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
期刊
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对于经济法来说至关重要。法律是引领人思想的主要精神支柱。法律的价值导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对人甚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分别阐述了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范畴,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经济法、了解经济法内在的含义。  一、经济法的理念  (一)社会责任本位  社会责任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积极责任,一个是消极责任。积极责任主要是法律主体需要履行的相关法律义务;消极责任则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在经济中占得比重越来越重要,为了使得工业能够更好的创新发展,国家大力支持,进而推动了国家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那么工业的发展进程、状况以及结果就需要及时做好工业统计工作,进而确保统计数据的正确性。因此,本文就关于做好乡镇工业统计工作进行思考分析。  一、乡镇工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一)基层单位对工业统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不够  在工业统计工作中,各个乡镇的工业统计工作方法各不相同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隐患,因此,供给侧改革轰轰烈烈开展起来,旨在改善现有经济结构,使产业得到进一步调整,减少经济增长的压力。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之下,企业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供给侧改革概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轨道,现已成为位列世界前茅的著名经济体。随着中国老龄化人口的逐渐增多,世界经济格局
期刊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办公室作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办事机构,既担负着执行调研智囊等宏观管理职能,又担负着文件起草督办协调业务接待通讯收发及办公用品采购发放等微观服务任务,是一个企业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枢纽。如果说,企业这一部机器,那么办公室的设置相当于维持机器运转的零部件。单独零部件的运行情况、各个零部件之间的磨合情况,决定了企业这部机器的最终运转情况。本人结合十三年的工作实际,就做好新时期的办公室
期刊
财务信息披露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对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网上银行、网上企业、电子商务等经济组织和经济行为的出现,为企业提供了新的环境——网络环境,在网络环境下,财务信息披露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伴随着这些新的特征,财务信息披露为企业和信息使用者带来了便利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财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