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论述语言和文化密切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导入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以期引起大学英语教育界的重视,推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共同发展,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英语人才。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除了要说出符合语法规范的话语之外,还要符合社会的规范,而这个语言使用的规范,就是文化。我国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一直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多放在语法上,教师对单词的教学多侧重于单词本身的意义以及固有的语法搭配,对词汇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现象重视不够甚至是完全忽略。结果是许多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英语,在考试中可以获得高分,但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仍会犯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如用词不准确、滥用一些中式表达、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等。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导入文化教学,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语用失误,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长久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家们争论的话题之一,因此就有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姑且不说到底是语言决定文化,还是文化决定语言,但中西方语言学界一致认同的是: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和传承最重要手段,而文化则是语言的主要载体。
一大学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高教司多次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语言知识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的使用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如果缺少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缺少英语的正确使用知识,就很可能在即使语言知识丰富、英语技能熟练的情况下,同样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和失败。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思想交流工具,更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等。
第一,文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学生往往会因为课堂上教师总是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那些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再加上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死气沉沉的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他们思想被迫局限于英语语言本身所固有的规则等模式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没有被鼓励,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最后大部分学生选择放弃学习英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抱怨他们的英语水平还不如中学水平的原因。而如果在课堂上,当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介绍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知识,即透过语言了解文化,通过文化学习语言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只注重语言而忽视文化的弊端,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有趣的PPT的呈现以及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文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文化教学并不是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毫无关系的,相反,恰当的文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加强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知识技能。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水平,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入文化引导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用英语来讲解文化现象,或者让学生自己准备或用英语陈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都可以促进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
第三,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有利于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助于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是很难使用正确的方式和西方人进行合适的交流的。杰出语言学家拉多曾写道:“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绝不是浪费时间。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大学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具体文化知识的呈现和讲解。文化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是人类活动长期积淀下来的产物。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把培养能力作为核心,才能应对逐渐加深的文化内容,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
第一,词汇文化背景挖掘法。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词汇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教学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教师只是简单呈现词语的符号意义、语法及搭配规则等,很少提及该词语背后的文化知识。这就使学生被迫处于机械、被动的状态。而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会让该词汇出现在一个恰当的文化语境之中。发掘词汇所隐藏的文化知识,通过设置生动、适当的文化情境,学生对文化承载词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抽象了,而是会引起文化联想。如在讲到red, white等表颜色的词时,教师就可以深度挖掘这些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都喜欢红色,在结婚、小孩出生时等重要的时刻,都会用红色来表达一种喜庆;但是西方人不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所以他们把红色和危险、暴力联系在一起。因此才有了小说《红字》中女主角因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而被处以胸配红色的A,以暗示她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物。教师在教授语言点时,不单纯的就词论词,而是要挖掘、呈现、讲解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增加这些单词所包含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词汇的记忆,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第二,语法文化信息提示法。该方法是指在对特定句型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增加讲解中英表达方式的不同,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语法结构所折射出来的中西方思维差异。如教师在讲授英语书信地址表达法时,可对比中西信封地址的不同表达。英语信封表述地址先写收信人的姓名,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地址,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收信人的姓名则放在最后。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中西方思维习惯的不同:东方人认为天是一切,而人只是其中最渺小的;西方人追求自我解放,认为人大于一切,这就是收信人姓名在不同位置的原因。西方写文章一般把主题句放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接着再介绍原因、条件、结果等,有开门见山的特点,表达了西方人直接的性格;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含蓄,在文章或者段落的开头一般不轻易表达其中心意图,而是先采用解释、说明等手段,到最后才会绕到重点上来,体现了中国人含蓄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思维特点,学习如何正确书写规范的英语作文,更重要的是学会在今后和西方人打交道时该怎样有效地表达自己。
第三,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文化因素。大学英语课本中有大量的阅读文章,其中隐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背景。如学习有关家庭的课文时,英汉文化中亲属称谓就可以被比较一番。中国由于受到漫长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有“重名分、讲人伦”的观念,因此中文称谓语的特点是讲辈分,长幼有序,而在西方,人们推崇“以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称谓远没有中国那么关系复杂。如cousin可以“一表千里”,uncle在英语中只能指父亲的兄弟,而在汉语中除了指有血缘关系的叔叔、伯伯、舅舅,还可以指年龄和父亲相当的陌生男子。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一方面,老师不仅需要介绍涉及的西方文化习俗,以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折射西方文化特点的细节,告知学生在言行上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单纯的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以满足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总之,教师应通过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差异并且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候注意这些差异。从文化引入的方法来看,应结合课堂和课外两个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应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文化教学要紧密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通过文化学习促进其学习语言。另一方面,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讨论会、举办专门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等等。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英语文化学习,提高其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泽诞.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53-55.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刘闪,蔡媛媛,张思.如何将迎面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当中[J].华章,2012(34):168.
[4]张卫东.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
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除了要说出符合语法规范的话语之外,还要符合社会的规范,而这个语言使用的规范,就是文化。我国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因为一直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点多放在语法上,教师对单词的教学多侧重于单词本身的意义以及固有的语法搭配,对词汇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现象重视不够甚至是完全忽略。结果是许多学生虽然学了多年的英语,在考试中可以获得高分,但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仍会犯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失误:如用词不准确、滥用一些中式表达、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等。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导入文化教学,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语用失误,从而实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长久以来都是社会语言学家们争论的话题之一,因此就有了著名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姑且不说到底是语言决定文化,还是文化决定语言,但中西方语言学界一致认同的是: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和传承最重要手段,而文化则是语言的主要载体。
一大学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国家高教司多次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语言知识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语言的使用以文化背景为基础,如果缺少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缺少英语的正确使用知识,就很可能在即使语言知识丰富、英语技能熟练的情况下,同样会产生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和失败。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思想交流工具,更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行为规范等。
第一,文化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学生往往会因为课堂上教师总是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那些枯燥乏味的语法知识,再加上教师多采用传统的、死气沉沉的传统外语教学方法,他们思想被迫局限于英语语言本身所固有的规则等模式之中,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发挥,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没有被鼓励,久而久之,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最后大部分学生选择放弃学习英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抱怨他们的英语水平还不如中学水平的原因。而如果在课堂上,当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介绍语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知识,即透过语言了解文化,通过文化学习语言知识,这样既可以避免只注重语言而忽视文化的弊端,又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比如可以通过有趣的PPT的呈现以及生动有趣的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文化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文化教学并不是和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毫无关系的,相反,恰当的文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的提高,从而,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加强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英语知识技能。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实用水平,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入文化引导是十分必要并且可行的。教师可以通过用英语来讲解文化现象,或者让学生自己准备或用英语陈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这都可以促进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提高。
第三,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现象,有利于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助于对英语文化的认知,有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果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是很难使用正确的方式和西方人进行合适的交流的。杰出语言学家拉多曾写道:“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绝不是浪费时间。因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大学英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具体文化知识的呈现和讲解。文化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是人类活动长期积淀下来的产物。每一种语言都与某一特定的文化现象相对应。该语言的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该语言上层文化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把培养能力作为核心,才能应对逐渐加深的文化内容,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不同文化的碰撞。
第一,词汇文化背景挖掘法。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上,词汇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文化教学潜力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教师只是简单呈现词语的符号意义、语法及搭配规则等,很少提及该词语背后的文化知识。这就使学生被迫处于机械、被动的状态。而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会让该词汇出现在一个恰当的文化语境之中。发掘词汇所隐藏的文化知识,通过设置生动、适当的文化情境,学生对文化承载词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抽象了,而是会引起文化联想。如在讲到red, white等表颜色的词时,教师就可以深度挖掘这些颜色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中国人都喜欢红色,在结婚、小孩出生时等重要的时刻,都会用红色来表达一种喜庆;但是西方人不喜欢红色,认为红色是鲜血的颜色,所以他们把红色和危险、暴力联系在一起。因此才有了小说《红字》中女主角因违背了社会伦理道德而被处以胸配红色的A,以暗示她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人物。教师在教授语言点时,不单纯的就词论词,而是要挖掘、呈现、讲解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增加这些单词所包含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在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助于词汇的记忆,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第二,语法文化信息提示法。该方法是指在对特定句型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增加讲解中英表达方式的不同,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语法结构所折射出来的中西方思维差异。如教师在讲授英语书信地址表达法时,可对比中西信封地址的不同表达。英语信封表述地址先写收信人的姓名,然后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写地址,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收信人的姓名则放在最后。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中西方思维习惯的不同:东方人认为天是一切,而人只是其中最渺小的;西方人追求自我解放,认为人大于一切,这就是收信人姓名在不同位置的原因。西方写文章一般把主题句放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接着再介绍原因、条件、结果等,有开门见山的特点,表达了西方人直接的性格;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含蓄,在文章或者段落的开头一般不轻易表达其中心意图,而是先采用解释、说明等手段,到最后才会绕到重点上来,体现了中国人含蓄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了解中西方的思维特点,学习如何正确书写规范的英语作文,更重要的是学会在今后和西方人打交道时该怎样有效地表达自己。
第三,挖掘课文中隐藏的文化因素。大学英语课本中有大量的阅读文章,其中隐藏了大量的文化因素。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其中的文化背景。如学习有关家庭的课文时,英汉文化中亲属称谓就可以被比较一番。中国由于受到漫长封建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中有“重名分、讲人伦”的观念,因此中文称谓语的特点是讲辈分,长幼有序,而在西方,人们推崇“以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称谓远没有中国那么关系复杂。如cousin可以“一表千里”,uncle在英语中只能指父亲的兄弟,而在汉语中除了指有血缘关系的叔叔、伯伯、舅舅,还可以指年龄和父亲相当的陌生男子。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一方面,老师不仅需要介绍涉及的西方文化习俗,以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老师还要善于挖掘课文中折射西方文化特点的细节,告知学生在言行上注意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单纯的语言知识,而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以满足将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总之,教师应通过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些差异并且在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时候注意这些差异。从文化引入的方法来看,应结合课堂和课外两个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应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文化教学要紧密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去,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文化,通过文化学习促进其学习语言。另一方面,课外活动也是学生学习文化的有效途径,比如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有关中西文化差异的讨论会、举办专门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等等。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的英语文化学习,提高其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泽诞.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2008(12):53-55.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刘闪,蔡媛媛,张思.如何将迎面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当中[J].华章,2012(34):168.
[4]张卫东.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和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