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主要论述了初中科学改编习题的功能、方法及注意问题。
【关键词】变换;反思;拓宽
一、改编习题的功能
1.改编习题,变中求“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科学复习课中,教师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方式,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改编习题,变中求“同”,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科学习题浩如烟海,变化万千,但其实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因此在科学复习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应用能力。
3.改编习题,变中求“广”,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例如,将两个电阻R1=10,R2=5串联,接在电压为30V的电路上,求电路中的电流。
[变式题]将两个电阻R1=10,R2=5串联,接在电压为30V的电路上,通电1分钟,求电路中你能求出的所有量。
通过变式题在将电学中所有公式复习了一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改编习题的功能的常用方法
1.变换习题条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改编习题条件指的是依据学生的知识、智力的不同水平,对构成习题的条件要素进行变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
1.1关注关键词
如果变换习题中的重要词语,则结论会大相径庭。
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去掉题中“斜”字变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包括垂直入射)。
去掉关键词“斜”,结论就完全不一样。
又如“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肯定是化合物”去掉题中“纯净物”变为:“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肯定是单质(包括混合物)。
去掉关键词“纯净物”,结论就不同了。
1.2增和减习题条件
将习题条件进行增减,在细微差别比较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变式题]增加“3.2克”、 “8.8克”、 “7.2克”变为: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增减条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找到差别,培养学生细心习惯。
1.3互换变量
在电学中,学到的科学量有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率等,已知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其它量。
如: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Ω、1A”,乙标有“15Ω、0.6A”,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题中控制了两个变量电流I和电阻R,由此而确定的因变量有电压U和电功率P也随之确定,因此,只要I、R、U、P中任意控制两个即可确定另两个,可以对上题进行改编。
[变式1] 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Ω,10V ”,乙标有“15Ω,9V”,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变式2] 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V,10W”,乙标有“9V、5.4W”,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变式3] 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A,10W”,乙标有“0.6A,5.4W”,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习题改编后,学生感到新鲜,同时将电学中的量进行了较系统的复习。
2.反思习题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1结论的正确性
反思结论的正确性是指在依据习题条件得出结论后,思考这些结论是否符合有关规律及客观事实,有无遗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在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20℃时25克食盐溶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很容易求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3.3%。事实上20℃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8克食盐,结果不符合实际。
2.2结论的可能性
反思结论的可能性是指依据习题条件考虑多种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烧杯中装有水,在水中放人一木块,静止时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大多数学生得出答案为B,他们只考虑烧杯中水未装满情况,未考虑水装满情况。学生未从多个角度反思答案的可能性。
3.拓宽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
3.1提倡一题多解,增强解题能力
学生在运用一种解题方法得出结论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对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改变传统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单向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电阻是12欧的小电灯,正常工作时电压为6伏,若把它接在8伏的电路上,需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分析一:从欧姆定律分析
R2=U2/I2
U2=U-U1
I2=I1=U1/R1
分析二:从串联电路电阻
特点分析
R2=R-R1
R=U/I
I=I1=U1/R1
分析三:从串联电路电压分配特点分析
U2/U1﹦R2/R1
U2=U-U1
分析比较后发现,第三种方法不需要求电流最为简便。
3.2简单化处理习题,使学生解答问题简便、省时
简单化是指除了用常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之外,可恰当地运用“特殊规律”、“特殊公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解答问题简便、省时。
例: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上经过一桥时, 船上一小木块掉进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
分析一:如果以桥为参照物,过程很复杂,学生不易分析清楚。
分析二:以水为参照物,则水可看作不动。因为船顺水追赶用了1h,则说明从木块落水到船上的人发现也花了1h,总共用了2h。木块在这两小时内走了5400m,速度为水速。
代入公式v=s/t=5400m/3600×2s=0.75m/s
显然以水为参考物将问题简单化,学生易理解。
三、改编习题应注意的问题
1.改编习题要有典型性
改编习题是重要的,但是变式的成效不取决于其运用的数量,而是在于其是否具有典型性,能否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与原理时摆脱感性经验片面性的消极影响。
2.改编习题要抓住科学本质
所谓“万变中识宗”,是针对学生认识现象形成概念得出规律而言的;所谓“万变不离宗”,是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而言的。设计不同的变式练习,以显示其科学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改编习题要有层次性
进入复习阶段,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能一下到位,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知识规律开始设计一些稍简单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采取增加条件的方法,也可采取变换条件的方法,逐步加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
在复习课上将习题经过种种处理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科学复习课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
[2]孙张尧:习题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技术物理教学,2003,(11)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变换;反思;拓宽
一、改编习题的功能
1.改编习题,变中求“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科学复习课中,教师根据复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一题多用、一题多变的方式,给学生以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改编习题,变中求“同”,培养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科学习题浩如烟海,变化万千,但其实还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因此在科学复习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应用能力。
3.改编习题,变中求“广”,培养学生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例如,将两个电阻R1=10,R2=5串联,接在电压为30V的电路上,求电路中的电流。
[变式题]将两个电阻R1=10,R2=5串联,接在电压为30V的电路上,通电1分钟,求电路中你能求出的所有量。
通过变式题在将电学中所有公式复习了一次,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改编习题的功能的常用方法
1.变换习题条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改编习题条件指的是依据学生的知识、智力的不同水平,对构成习题的条件要素进行变换,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原理、规律的理解。
1.1关注关键词
如果变换习题中的重要词语,则结论会大相径庭。
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一定改变”,去掉题中“斜”字变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包括垂直入射)。
去掉关键词“斜”,结论就完全不一样。
又如“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肯定是化合物”去掉题中“纯净物”变为:“由二种或二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肯定是单质(包括混合物)。
去掉关键词“纯净物”,结论就不同了。
1.2增和减习题条件
将习题条件进行增减,在细微差别比较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变式题]增加“3.2克”、 “8.8克”、 “7.2克”变为:常用燃烧法测定有机物的组成。现取3.2克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7.2克水,则该有机物中:
A.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B.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有C、O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元素
D.只含有C、H两种元素
增减条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找到差别,培养学生细心习惯。
1.3互换变量
在电学中,学到的科学量有电压、电流、电阻、电功率等,已知其中两个量,就可以求出其它量。
如: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Ω、1A”,乙标有“15Ω、0.6A”,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题中控制了两个变量电流I和电阻R,由此而确定的因变量有电压U和电功率P也随之确定,因此,只要I、R、U、P中任意控制两个即可确定另两个,可以对上题进行改编。
[变式1] 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Ω,10V ”,乙标有“15Ω,9V”,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变式2] 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0V,10W”,乙标有“9V、5.4W”,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变式3] 两只定值电阻,甲标有“1A,10W”,乙标有“0.6A,5.4W”,把它们串联起来,电路两端允许的最大电压是多少?
习题改编后,学生感到新鲜,同时将电学中的量进行了较系统的复习。
2.反思习题结论,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2.1结论的正确性
反思结论的正确性是指在依据习题条件得出结论后,思考这些结论是否符合有关规律及客观事实,有无遗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如:在20℃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20℃时25克食盐溶入50克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利用溶质质量分数公式很容易求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3.3%。事实上20℃时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8克食盐,结果不符合实际。
2.2结论的可能性
反思结论的可能性是指依据习题条件考虑多种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烧杯中装有水,在水中放人一木块,静止时水对烧杯底部的压强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大多数学生得出答案为B,他们只考虑烧杯中水未装满情况,未考虑水装满情况。学生未从多个角度反思答案的可能性。
3.拓宽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
3.1提倡一题多解,增强解题能力
学生在运用一种解题方法得出结论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对习题进行一题多解,改变传统解决问题的单一性和单向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学生发散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电阻是12欧的小电灯,正常工作时电压为6伏,若把它接在8伏的电路上,需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
分析一:从欧姆定律分析
R2=U2/I2
U2=U-U1
I2=I1=U1/R1
分析二:从串联电路电阻
特点分析
R2=R-R1
R=U/I
I=I1=U1/R1
分析三:从串联电路电压分配特点分析
U2/U1﹦R2/R1
U2=U-U1
分析比较后发现,第三种方法不需要求电流最为简便。
3.2简单化处理习题,使学生解答问题简便、省时
简单化是指除了用常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之外,可恰当地运用“特殊规律”、“特殊公式”来解决问题,使学生解答问题简便、省时。
例: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上经过一桥时, 船上一小木块掉进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经过1小时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400米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
分析一:如果以桥为参照物,过程很复杂,学生不易分析清楚。
分析二:以水为参照物,则水可看作不动。因为船顺水追赶用了1h,则说明从木块落水到船上的人发现也花了1h,总共用了2h。木块在这两小时内走了5400m,速度为水速。
代入公式v=s/t=5400m/3600×2s=0.75m/s
显然以水为参考物将问题简单化,学生易理解。
三、改编习题应注意的问题
1.改编习题要有典型性
改编习题是重要的,但是变式的成效不取决于其运用的数量,而是在于其是否具有典型性,能否使学生在理解概念与原理时摆脱感性经验片面性的消极影响。
2.改编习题要抓住科学本质
所谓“万变中识宗”,是针对学生认识现象形成概念得出规律而言的;所谓“万变不离宗”,是针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而言的。设计不同的变式练习,以显示其科学本质。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增强思维变通性,进而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3.改编习题要有层次性
进入复习阶段,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在复习时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能一下到位,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知识规律开始设计一些稍简单的题目,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可以采取增加条件的方法,也可采取变换条件的方法,逐步加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将问题深化,揭示出解题规律。
在复习课上将习题经过种种处理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他们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题能力,提高科学复习课效率。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沈阳出版社,2003
[2]孙张尧:习题课要解决什么问题.技术物理教学,2003,(11)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