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一词在教育这一行当引起热议,我校使用的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材,是根据最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的,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必修课又分为历史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这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以新课程精神为纲编写的高中历史新教材,实行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新教材实施后引起的社会反响却让我们不得不清醒地认识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不足,课改下,高中新教材的模块专题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学生在新教材淡化了历史时序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困惑,不能很好地全面准确地分析历史现象。与此同时,新课标下突出联系和综合的高考命题趋向也凸现模块专题式教学的不足。我认为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模块专题束缚,重新整合优化,在专题中体现历史的整体性。
模块新 教材整合 优化整体性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模块专题教学与历史整体性的冲突
1.教材的模块教学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模式被专题史模式所取代,中外分册的形式被中外合编所取代。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重复,同时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学习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其鲜明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阐述,教学内容不求“囊括”而求“精选”,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使学生在史料、史识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大的收获。从该角度来看,新编排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较强历史意识的培养,充分展现了新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觉这样的结构编排也有弊端。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毕竟历史现象存在着客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联系,每一个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如教材中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与之相关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革命运动及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分散在不同的模块中讲述,把整体的历史割裂开来。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教材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这样不仅会导致史实割裂,缺乏历史的整体性,还会造成时序混乱,内容重复,对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增加了难度。
2.中学生对模块专题学习存在困难和困惑
我在进行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加大。新教材淡化了歷史的两个基本特性即时序性和整体性,这给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增加了难度,同时又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性,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难度也相对增大。如:在学习完必修一后,经调查了解学生最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是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由于教材缺乏时代背景的介绍,涉及的历史事件多,而教材不能给学生完整的历史,学生对当中的历史事件记忆理解出现严重的张冠李戴现象。
突出联系和综合,是高考命题的趋向和特点。如2012年41题围绕材料中一个观点,史论结合展开评论,2013年41题看图提取信息也是要求分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综合体现,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回答。这些题目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通过多角度立意如阶段特征的概括、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渗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体现等突出对历史的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但从现行的新课标教材来看,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天然联系,制约了学生全面、多角度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能力,也不便于对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对历史现象的整体把握。
二、打破教材模块专题束缚,重新整合优化,在专题中体现历史的整体性。
1.模块各专题进行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凸显历史的整体感。
①注重历史现象之间前后联系的整合。如在必修一教学中,把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必修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行整合,把政治、经济、思想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②注重历史横向比较,以对比为目的的整合。在必修三中把明清时期的思想、科技与西方同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科技进行比较、联系。这样整合的目的,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③凸现中外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如必修一中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整合为“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通过这样的整合突出新教材中比较模糊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于借鉴吸收不同版本课程以及新旧课程的教学资源,构建丰富的整体的历史。
一标多本是新课改的一个特色,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有丰富的教学素材,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使用岳麓版的基础上,参考人教版教材。但在研究不同版本教材时,先要吃透新课标的要求,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进行恰当融合,但不能机械相加,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在模块专题的教学当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旧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补充。如充分利用旧教材中完整的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让学生在通史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专题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尊重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新课标理念和从教学和高考的实际出发,对现有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构建起适应学生发展和高考实际的整体知识体系,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资料
[1]文主编:《中学历史教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苏江阴黄敏撰写的文章《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
模块新 教材整合 优化整体性
一、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模块专题教学与历史整体性的冲突
1.教材的模块教学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模式被专题史模式所取代,中外分册的形式被中外合编所取代。这一变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重复,同时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拓宽了学习历史的广度和深度。其鲜明的特点是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围绕某一主题展开阐述,教学内容不求“囊括”而求“精选”,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使学生在史料、史识等方面有更深刻的感受和更大的收获。从该角度来看,新编排更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较强历史意识的培养,充分展现了新教材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觉这样的结构编排也有弊端。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毕竟历史现象存在着客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联系,每一个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如教材中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与之相关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革命运动及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分散在不同的模块中讲述,把整体的历史割裂开来。从上面的例子看来,教材就政治而政治,就经济而经济,这样不仅会导致史实割裂,缺乏历史的整体性,还会造成时序混乱,内容重复,对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增加了难度。
2.中学生对模块专题学习存在困难和困惑
我在进行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加大。新教材淡化了歷史的两个基本特性即时序性和整体性,这给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增加了难度,同时又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不完整性,学生对历史事物的理解难度也相对增大。如:在学习完必修一后,经调查了解学生最难以掌握和理解的是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由于教材缺乏时代背景的介绍,涉及的历史事件多,而教材不能给学生完整的历史,学生对当中的历史事件记忆理解出现严重的张冠李戴现象。
突出联系和综合,是高考命题的趋向和特点。如2012年41题围绕材料中一个观点,史论结合展开评论,2013年41题看图提取信息也是要求分析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综合体现,这就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回答。这些题目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实施以来,高考通过多角度立意如阶段特征的概括、中外历史的联系、比较,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的渗透、现代化发展历程的体现等突出对历史的知识与能力、方法和过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但从现行的新课标教材来看,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天然联系,制约了学生全面、多角度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能力,也不便于对历史事物的来龙去脉和对历史现象的整体把握。
二、打破教材模块专题束缚,重新整合优化,在专题中体现历史的整体性。
1.模块各专题进行的整合,加强教学效果,凸显历史的整体感。
①注重历史现象之间前后联系的整合。如在必修一教学中,把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和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以及必修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行整合,把政治、经济、思想整合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②注重历史横向比较,以对比为目的的整合。在必修三中把明清时期的思想、科技与西方同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科技进行比较、联系。这样整合的目的,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③凸现中外历史本身的内在联系,世界背景与中国历史的整合。如必修一中把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整合为“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与新中国外交”。通过这样的整合突出新教材中比较模糊的时序性和整体性,又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2.于借鉴吸收不同版本课程以及新旧课程的教学资源,构建丰富的整体的历史。
一标多本是新课改的一个特色,不同版本的教材各有特色,有丰富的教学素材,是非常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实践中,我在使用岳麓版的基础上,参考人教版教材。但在研究不同版本教材时,先要吃透新课标的要求,再阅读、比较各个版本教材进行恰当融合,但不能机械相加,应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在模块专题的教学当中,还可以充分利用旧教材相关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补充。如充分利用旧教材中完整的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整理历史发展的线索、构建一个阶段历史发展的框架,让学生在通史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专题的学习。
综上所述,我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在尊重课标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新课标理念和从教学和高考的实际出发,对现有教学资源尤其是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优化,构建起适应学生发展和高考实际的整体知识体系,是必要的、可行的。
参考资料
[1]文主编:《中学历史教学与》,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史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3]苏江阴黄敏撰写的文章《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