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苗族服饰是研究苗族文化的图像文献,是苗族人根据自己的迁徙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存在实物的直观物象,是苗族人表达诉求的载体,其工艺精湛,内涵丰富,其中尤以施洞地区的苗族服饰最具代表性。本文立足于多次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查阅,从迁徙历史、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民族信仰、祈福纳祥五个方面阐述了施洞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施洞;苗族;服饰;文化内涵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服飾作为民族的外在标志,不仅是各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本民族文化的活态体现,凝聚了人民的民族信仰和历史文化。施洞地区的苗族服饰及其技艺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在苗族文化中独树一帜,尽管该地区的服饰及其技艺较早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对于研究苗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概述
施洞,位于贵州台江县北部,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是典型的苗族聚集区,是台江县重要的古集镇,其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富,工艺多样,其中苗族服饰是研究该地区文化形态的直观物象。施洞苗族服饰,由布料、绣片、银饰三个部分组成,其风格古朴、纹样布局严谨、色彩艳丽,不仅是苗族人审美造物的手工技艺智慧,也是各支系文化、身份的象征,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和文化创造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
二、施洞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迁徙历史
其一,施洞苗族服饰包括银饰上,有很多反映战争中场面的纹样或图案,如奔腾的骏马,骑在马上的战士,手持兵刃的士兵等,这些都是对苗族祖先艰苦奋斗和迁徙历史经历的纪录。其二,施洞地区苗族服饰纹样中存在一些该地区并不存在的物象,如牡丹花、狮子、牛等,这些图案的出现,源于苗族祖先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途经中原地带,吸收再创造其它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服饰中,这些借鉴和融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断学习的过程,是其漫长迁徙历史情境和经历的呈现。
(二)图腾崇拜
图腾,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本文中苗族服饰图腾,是指苗族祖先认定的与自己祖先始源相关的形象。施洞苗族服饰所体现的图腾崇拜包括:枫树、蝴蝶、牛、鱼、龙等,这些都在苗族古歌中有所印证。在苗族古歌中有枫树生蝴蝶,蝴蝶生人的传说,苗族祖先习惯称为“蝴蝶妈妈”,他们认为是枫树和蝴蝶孕育了后代,化成了地上的万物;此外,施洞苗族服饰图案中随处可见“龙狗和六男六女”、“龙凤成对”、“耕牛图”、“交鱼纹”等,这些体现了他们对图腾的崇拜之情。
(三)生殖崇拜
苗族服饰图案来源于多方面,其主要来源之一是苗族神话和史诗的描述,体现着强烈的生殖崇拜,苗族祖先有“求子习俗”和“多子多福”的观念,且这类图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如对枫树、蝴蝶、鱼、龙等动植物的崇拜,以此为原型再创造呈现出来的纹样包括:“龙狗和六男六女”、“人骑龙”、“耕牛图”、“婚俗龙”、“生殖龙”、“交鱼纹”等。
(四)民族信仰
各民族因历史背景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的民族信仰,众多学者认为艺术的原始性质绝大多数与祭礼仪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跟随祭祀发生、发展而成为其附属物,因而施洞苗族服饰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传达本民族约定俗成的民族信仰。施洞苗族人民崇拜自然、祖先、图腾,并将相关的民间题材的故事和传说通过图案呈现出来,如“百鸟朝凤”、“苗族古歌”等,且施洞地区的苗族服饰纹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图案,他们将枫树、蝴蝶、龙、鱼等自然物作为本民族的守护神和崇拜物,以此表达自己民族的神圣和祥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施洞地区苗族服饰的原始文化内涵,凝聚了本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认同以及民族文化观念。
(五)祈福纳祥
祈福纳祥是施洞苗族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认为穿戴吉祥寓意图案的服装,可以得到神灵和祖先的庇护,在苗族的服饰上有很多祈福纳祥寓意的图案,如燕子、喜鹊、蝴蝶、龙凤、鱼、鸟等,这些在苗族古歌中都有所体现。此外,施洞地区的苗族服饰缀有造型各异的银饰,更为直接的传达了祈福纳祥的心愿,其佩戴的银饰多浮刻着各式各样的花纹,并兼刻着“长命百岁”、“吉祥平安”等字样,并对其赋予美好的寓意,来满足精神上的诉求。
结语
施洞苗族服饰所体现的“非文字”的苗族民间文化形态,更为本质和直观的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迁徙历史、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民族信仰以及祈福纳祥的观念,它不仅保留了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还客观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苗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是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存在实物的直观物象。然而,苗族服饰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程式化约定俗成的苗族传统服饰已经在现代追求创新的趋势下有所变迁。所幸目前政府对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同时,我们应自发加强对苗族服饰的立法式保护、开发式发展、研究性传承,使其在未来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彭香忠.贵州民族服饰[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台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崔 琦(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王朝芳(1992-)女,苗族,贵州黄平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关键词:施洞;苗族;服饰;文化内涵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其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服飾作为民族的外在标志,不仅是各民族身份的象征,也是本民族文化的活态体现,凝聚了人民的民族信仰和历史文化。施洞地区的苗族服饰及其技艺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在苗族文化中独树一帜,尽管该地区的服饰及其技艺较早的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对于研究苗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概述
施洞,位于贵州台江县北部,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是典型的苗族聚集区,是台江县重要的古集镇,其历史悠久,地域文化丰富,工艺多样,其中苗族服饰是研究该地区文化形态的直观物象。施洞苗族服饰,由布料、绣片、银饰三个部分组成,其风格古朴、纹样布局严谨、色彩艳丽,不仅是苗族人审美造物的手工技艺智慧,也是各支系文化、身份的象征,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和文化创造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
二、施洞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迁徙历史
其一,施洞苗族服饰包括银饰上,有很多反映战争中场面的纹样或图案,如奔腾的骏马,骑在马上的战士,手持兵刃的士兵等,这些都是对苗族祖先艰苦奋斗和迁徙历史经历的纪录。其二,施洞地区苗族服饰纹样中存在一些该地区并不存在的物象,如牡丹花、狮子、牛等,这些图案的出现,源于苗族祖先漫长的迁徙过程中,途经中原地带,吸收再创造其它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服饰中,这些借鉴和融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断学习的过程,是其漫长迁徙历史情境和经历的呈现。
(二)图腾崇拜
图腾,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本文中苗族服饰图腾,是指苗族祖先认定的与自己祖先始源相关的形象。施洞苗族服饰所体现的图腾崇拜包括:枫树、蝴蝶、牛、鱼、龙等,这些都在苗族古歌中有所印证。在苗族古歌中有枫树生蝴蝶,蝴蝶生人的传说,苗族祖先习惯称为“蝴蝶妈妈”,他们认为是枫树和蝴蝶孕育了后代,化成了地上的万物;此外,施洞苗族服饰图案中随处可见“龙狗和六男六女”、“龙凤成对”、“耕牛图”、“交鱼纹”等,这些体现了他们对图腾的崇拜之情。
(三)生殖崇拜
苗族服饰图案来源于多方面,其主要来源之一是苗族神话和史诗的描述,体现着强烈的生殖崇拜,苗族祖先有“求子习俗”和“多子多福”的观念,且这类图案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如对枫树、蝴蝶、鱼、龙等动植物的崇拜,以此为原型再创造呈现出来的纹样包括:“龙狗和六男六女”、“人骑龙”、“耕牛图”、“婚俗龙”、“生殖龙”、“交鱼纹”等。
(四)民族信仰
各民族因历史背景不同和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不同的民族信仰,众多学者认为艺术的原始性质绝大多数与祭礼仪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并跟随祭祀发生、发展而成为其附属物,因而施洞苗族服饰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传达本民族约定俗成的民族信仰。施洞苗族人民崇拜自然、祖先、图腾,并将相关的民间题材的故事和传说通过图案呈现出来,如“百鸟朝凤”、“苗族古歌”等,且施洞地区的苗族服饰纹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图案,他们将枫树、蝴蝶、龙、鱼等自然物作为本民族的守护神和崇拜物,以此表达自己民族的神圣和祥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施洞地区苗族服饰的原始文化内涵,凝聚了本民族的民族信仰、民族认同以及民族文化观念。
(五)祈福纳祥
祈福纳祥是施洞苗族服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认为穿戴吉祥寓意图案的服装,可以得到神灵和祖先的庇护,在苗族的服饰上有很多祈福纳祥寓意的图案,如燕子、喜鹊、蝴蝶、龙凤、鱼、鸟等,这些在苗族古歌中都有所体现。此外,施洞地区的苗族服饰缀有造型各异的银饰,更为直接的传达了祈福纳祥的心愿,其佩戴的银饰多浮刻着各式各样的花纹,并兼刻着“长命百岁”、“吉祥平安”等字样,并对其赋予美好的寓意,来满足精神上的诉求。
结语
施洞苗族服饰所体现的“非文字”的苗族民间文化形态,更为本质和直观的体现了苗族人民的迁徙历史、图腾崇拜、生殖崇拜、民族信仰以及祈福纳祥的观念,它不仅保留了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还客观呈现了不同历史时期苗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形态,是研究苗族历史和文化存在实物的直观物象。然而,苗族服饰在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冲击下,程式化约定俗成的苗族传统服饰已经在现代追求创新的趋势下有所变迁。所幸目前政府对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同时,我们应自发加强对苗族服饰的立法式保护、开发式发展、研究性传承,使其在未来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彭香忠.贵州民族服饰[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台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
崔 琦(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
王朝芳(1992-)女,苗族,贵州黄平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