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传统的“一刀切”模式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分层模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性,给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分层教学模式的关键处在于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情感、习惯等多种因素都考虑在内,综合确定层级,并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让分层模式真正起到作用,让语文教学更有效。
一、考虑综合因素,确定层级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虽然学习能力是分层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却并非唯一的因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还要考虑造成学生学习困扰的原因。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确定层级。
在学生预习了《三亚落日》后,笔者让学生提交自己的预习笔记,以此了解学情,对其进行分层。笔者发现有的学生预习能力很强,不仅了解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还自主探究了修辞手法,并尝试仿写课文中描写落日的精彩片段。这些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是优秀生。而另一些学生预习能力较弱,仅大致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算是中等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些学生又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学习态度不佳,只是简单地划出了文章中的生词,并未标注解释等,另一部分则属于不懂得学习方法,如有一名学生在预习本中抄写全文,但并未分析文章内容,探究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虽然很努力,但效果不佳。笔者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组,并在预设时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引导。如对于学习态度不佳的学生,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对不懂得学习方法的学生,指导其尝试运用文本细读等方法辅助预习。由于分层得当,故此全部的学生都得到了成长。
在考虑到综合因素并对学生进行定级后,教师就要让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等级保持一致,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促使分层教学模式真正启动起来。
二、设置梯度问题,兼顾差异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促进教学互动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其差异性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学情提出问题。
比如《姥姥的剪纸》一文,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亲人对自己的爱,赏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设置了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对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词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及词句中隐藏的深意。如分析为何只要回忆起剪纸声,作者的心境和梦境就变得有声有色。对中等能力的学生,笔者鼓励其尝试用整体阅读的方法进行自主感悟,如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姥姥的剪纸技艺展现姥姥对“我”的爱,哪些地方能看出姥姥对“我”的爱?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其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拓展学习,如尝试将自己想象成姥姥的邻居,用语言夸赞一下姥姥的剪纸技艺。这些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学者张建东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教师既要对优等生提出比较深奥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情况,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如能考虑到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进行提问,就能更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三、实施动态管理,激活内驱
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性。比如可以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将其调整到相应的层级,并调整对其的教学方案。
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时,笔者发现一名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进步,这名学生原本属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层次,因为其对于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多。但在指导下,该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牛郎织女》的预习中,不仅对课本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还用批注法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如提出文章不仅写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且还写出了对淳朴善良人性美的赞美,王母娘娘和牛郎織女就是恶与善的典型代表。笔者发现该生的能力有所进步,于是便进行了动态管理调整,给该生提出了难度更大的问题,鼓励其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等其他的古代爱情故事,尝试分析一下这些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更深刻地了解民间传说如何展现善恶形象,如何体现善恶观。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该学生更投入地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运用分层模式促进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兼顾学生的发展差异,也能激发其学习的踊跃度,更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南沙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考虑综合因素,确定层级
在分层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学生进行分层。虽然学习能力是分层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却并非唯一的因素。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同时还要考虑造成学生学习困扰的原因。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确定层级。
在学生预习了《三亚落日》后,笔者让学生提交自己的预习笔记,以此了解学情,对其进行分层。笔者发现有的学生预习能力很强,不仅了解文章中的生字生词,还自主探究了修辞手法,并尝试仿写课文中描写落日的精彩片段。这些学生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是优秀生。而另一些学生预习能力较弱,仅大致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算是中等生。还有一小部分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这些学生又分两部分,一部分属于学习态度不佳,只是简单地划出了文章中的生词,并未标注解释等,另一部分则属于不懂得学习方法,如有一名学生在预习本中抄写全文,但并未分析文章内容,探究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虽然很努力,但效果不佳。笔者对这些学生进行分组,并在预设时用不同的方案进行引导。如对于学习态度不佳的学生,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其学习兴趣,而对不懂得学习方法的学生,指导其尝试运用文本细读等方法辅助预习。由于分层得当,故此全部的学生都得到了成长。
在考虑到综合因素并对学生进行定级后,教师就要让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等级保持一致,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促使分层教学模式真正启动起来。
二、设置梯度问题,兼顾差异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有促进教学互动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根据其差异性设置不同难度梯度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学情提出问题。
比如《姥姥的剪纸》一文,其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生活中的小事展现亲人对自己的爱,赏析作者的表现手法。在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设置了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对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让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词句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及词句中隐藏的深意。如分析为何只要回忆起剪纸声,作者的心境和梦境就变得有声有色。对中等能力的学生,笔者鼓励其尝试用整体阅读的方法进行自主感悟,如让学生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姥姥的剪纸技艺展现姥姥对“我”的爱,哪些地方能看出姥姥对“我”的爱?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鼓励其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拓展学习,如尝试将自己想象成姥姥的邻居,用语言夸赞一下姥姥的剪纸技艺。这些问题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启发。
学者张建东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教师既要对优等生提出比较深奥的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到学困生的情况,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如能考虑到学生最近的发展区进行提问,就能更好地兼顾学生的差异性。
三、实施动态管理,激活内驱
教师对学生的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动态分析,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性。比如可以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及时将其调整到相应的层级,并调整对其的教学方案。
如在学习《牛郎织女》一文时,笔者发现一名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进步,这名学生原本属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层次,因为其对于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多。但在指导下,该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牛郎织女》的预习中,不仅对课本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还用批注法写下了自己的阅读感悟,如提出文章不仅写出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而且还写出了对淳朴善良人性美的赞美,王母娘娘和牛郎織女就是恶与善的典型代表。笔者发现该生的能力有所进步,于是便进行了动态管理调整,给该生提出了难度更大的问题,鼓励其了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白娘子”等其他的古代爱情故事,尝试分析一下这些爱情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形象,更深刻地了解民间传说如何展现善恶形象,如何体现善恶观。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该学生更投入地探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运用分层模式促进教学。这样的教学能兼顾学生的发展差异,也能激发其学习的踊跃度,更能促使其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效率,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南沙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