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对周围环境的观察,从环境中认知从而形成自我的世界观,甚至影响其语言、行为的变化。在学习当中也一样,尤其是作文教学。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最主要出在认为没什么可以写,不知道写些什么,也没有写文章的欲望。不是生活不够丰富,是他们在平时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不留心,不注意观察,也不愿意动脑筋去想,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从眼皮底下滑了过去。要想言之有物,写的细致生动,便非要从观察能力上培养不可。
一、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
儿童观察的兴趣是很广泛的,他们能从书本上以及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摄取智慧的花朵和知识的画卷。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介绍我自己》,我请两位差别较大的同学来到讲台上,让其他学生说说他们之间的不同,再由这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恶,将两人加以区分,大家用笔写下来,写后念给大家听。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总结,认识到写人物的时候,要写出每个人物的特色来,写出他的与众不同。写得好的,其他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高,观察的也非常仔细。在写自己的时候,有些同学更是拿出了小镜子观察自己。创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手工作品,可以合作来制作。除了美术课,很少有语文课来制作手工,而且没有条件限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很仔细的制作每一个环节。制作结束后,老师板书了习作主题《我的小制作》,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接着我进行了简短的指导,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作文。结果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刚刚的制作过程,步骤清晰,有的学生还写出了自己在制作手工作品时的心理活动。这样自己亲手操作,既避免了学生作文虚、假、空,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制作仔细观察仔细的学生在写的时候就比毛毛糙糙的学生写的丰富。
儿童认知世界,总是由近及远,从身边开始。因此,教师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自己种的一种植物,最熟悉的一个人,升旗仪式,妈妈做饭,小卖部阿姨卖东西……要求学生每天都观察一件事或一种植物的生长,或一个细节,都写成观察日记,两个星期进行一次交流汇报,并随时加以鼓励。得到表扬的学生或是进步了的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厚,观察的也更仔细了,差一点的学生从中受到了提示和指导,在下次的观察中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有时也有了自己新的改进。长期的训练,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观察的快乐,就会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
二、方法的形成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观察也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透过表面而深入观察事物的实质。有的观察只注意了一般,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忽视了有重点的观察;有的观察过于片面,因此观察的结论不正确。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全面仔细地观察。启发学生集中各种感官,去感知和认识事物。比如观察一种动物,就要用眼仔细观看它的头、身、尾,对各个部位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已全面的了解,还要用耳去听听它吃食时、玩耍时、睡觉时的声音。不了解的地方,还要翻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如果只是大概的让学生看看,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影响,不会写下事物鲜明的特征。
第二,要指导学生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依据事物存在的状态,观察事物有两种基本的顺序。一种是按照空间顺序观察,多适用于静态观察。在引导学生观察景物的时候,特别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对象的位置,可指导学生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去观察,或者根据学生的立足点和习惯自行确定观察的顺序。观察人物、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就要指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入手,然后一部分一部分依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去观察。另一种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观察,多适用于动态观察。如观察雷雨、一节课、欢乐的节日等,就可以指导学生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观察。根据不同对象,依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观察得全面细致,而且有助于抓住观察的重点,否则东看看西看看,只会杂乱无章。
第三,指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什么是特点?特点就是指事物的个性差异,与众不同之处。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有的事物千差万别、变化无穷,有的事物很近似,乍一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异,但是把这些近似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一番比较,它们的差异就会分明了。指导学生观察,要在全面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抓住事物的特点。
第四,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巩固观察的结果,丰富观察的感受。例如在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很多学生选择了描写家乡的汉江河。秋天汉江萧瑟一片,于是启发学生想象:夏天,人们在汉江戏水游泳是什么样的?冬季,候鸟们到汉江过冬又是怎么样的景象?夜晚灯光璀璨,汉江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还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汉江又会是什么样子。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拓展了思路,作文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
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同时会投入自己的情感,使整个文章“活”起来,具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三、习惯的养成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之后,要引导他们运用这些观察方法,自己进行观察。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养成有意的注意习惯,自己进行观察。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态度和习惯,以及良好品质。如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细心观察的习惯,观察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恒”字,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毅力。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地指导学生去观察事物。还有一个“细”字,因为学生在观察时粗略看了一下,便以为自己已经看到全貌了,这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就要引导他们认真的观察,从一个图形、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及周围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细心的观察,以使他们所描写的事物具体生动,从而培养细微观察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最根本最基础的能力培养,是学生认知必不或缺的行为能力。想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
一、培养儿童观察的兴趣
儿童观察的兴趣是很广泛的,他们能从书本上以及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摄取智慧的花朵和知识的画卷。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介绍我自己》,我请两位差别较大的同学来到讲台上,让其他学生说说他们之间的不同,再由这两位学生说说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恶,将两人加以区分,大家用笔写下来,写后念给大家听。学生通过这样的观察总结,认识到写人物的时候,要写出每个人物的特色来,写出他的与众不同。写得好的,其他同学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很高,观察的也非常仔细。在写自己的时候,有些同学更是拿出了小镜子观察自己。创设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有一次作文课,我让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手工作品,可以合作来制作。除了美术课,很少有语文课来制作手工,而且没有条件限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学生的兴趣很浓厚,很仔细的制作每一个环节。制作结束后,老师板书了习作主题《我的小制作》,学生顿时恍然大悟。接着我进行了简短的指导,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作文。结果每个学生都写出了自己刚刚的制作过程,步骤清晰,有的学生还写出了自己在制作手工作品时的心理活动。这样自己亲手操作,既避免了学生作文虚、假、空,又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制作仔细观察仔细的学生在写的时候就比毛毛糙糙的学生写的丰富。
儿童认知世界,总是由近及远,从身边开始。因此,教师还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如自己种的一种植物,最熟悉的一个人,升旗仪式,妈妈做饭,小卖部阿姨卖东西……要求学生每天都观察一件事或一种植物的生长,或一个细节,都写成观察日记,两个星期进行一次交流汇报,并随时加以鼓励。得到表扬的学生或是进步了的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厚,观察的也更仔细了,差一点的学生从中受到了提示和指导,在下次的观察中也学会了别人的方法,有时也有了自己新的改进。长期的训练,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观察的快乐,就会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
二、方法的形成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
小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观察也往往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透过表面而深入观察事物的实质。有的观察只注意了一般,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忽视了有重点的观察;有的观察过于片面,因此观察的结论不正确。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全面仔细地观察。启发学生集中各种感官,去感知和认识事物。比如观察一种动物,就要用眼仔细观看它的头、身、尾,对各个部位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已全面的了解,还要用耳去听听它吃食时、玩耍时、睡觉时的声音。不了解的地方,还要翻阅资料或者请教他人。如果只是大概的让学生看看,就不会留下深刻的影响,不会写下事物鲜明的特征。
第二,要指导学生按顺序有条理的观察。依据事物存在的状态,观察事物有两种基本的顺序。一种是按照空间顺序观察,多适用于静态观察。在引导学生观察景物的时候,特别要求他们注意观察对象的位置,可指导学生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去观察,或者根据学生的立足点和习惯自行确定观察的顺序。观察人物、动植物的外形特征,就要指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入手,然后一部分一部分依照一定的方位顺序去观察。另一种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观察,多适用于动态观察。如观察雷雨、一节课、欢乐的节日等,就可以指导学生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观察。根据不同对象,依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不仅能使学生观察得全面细致,而且有助于抓住观察的重点,否则东看看西看看,只会杂乱无章。
第三,指导学生在比较中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什么是特点?特点就是指事物的个性差异,与众不同之处。世界上的事物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有的事物千差万别、变化无穷,有的事物很近似,乍一看似乎没有多大差异,但是把这些近似的东西放在一起进行一番比较,它们的差异就会分明了。指导学生观察,要在全面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抓住事物的特点。
第四,指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巩固观察的结果,丰富观察的感受。例如在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很多学生选择了描写家乡的汉江河。秋天汉江萧瑟一片,于是启发学生想象:夏天,人们在汉江戏水游泳是什么样的?冬季,候鸟们到汉江过冬又是怎么样的景象?夜晚灯光璀璨,汉江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还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十年后二十年后的汉江又会是什么样子。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拓展了思路,作文的内容也丰富起来了。
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的同时会投入自己的情感,使整个文章“活”起来,具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三、习惯的养成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之后,要引导他们运用这些观察方法,自己进行观察。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养成有意的注意习惯,自己进行观察。集中注意力观察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态度和习惯,以及良好品质。如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细心观察的习惯,观察能力很难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抓住两个字:一个“恒”字,培养学生勤于观察的毅力。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安排地指导学生去观察事物。还有一个“细”字,因为学生在观察时粗略看了一下,便以为自己已经看到全貌了,这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所以作为我们老师就要引导他们认真的观察,从一个图形、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及周围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要细心的观察,以使他们所描写的事物具体生动,从而培养细微观察的良好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作文教学最根本最基础的能力培养,是学生认知必不或缺的行为能力。想要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好学生的观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