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智学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内涵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新世纪的特色之一,而教育创新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不断完善与提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殊教育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改革,其实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让特殊学生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让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突破点和核心是创新。那么学校的创新教育应该由谁来实行呢?答案当然是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其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专门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精神作为当今新教育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已经得到公众的认可。培智学校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一样,都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这包括全新的教育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的能力及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二、培养培智学校教师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一)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要求培智学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智障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起步最晚,但它是发展最快的。过去智障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如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明确指出,弱智儿童学校(班)的招收对象主要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有条件的可以招收少量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试验。但实际情况是,智力落后儿童学校难招到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相反倒以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形成了轻、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并举的局面。培智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其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创新性,而很多在一线工作的培智学校教师也持有这种态度。在智障学生身上能开展创新教育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创新。创新不一定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搞发明创造,而是培养一个“人”发现的兴趣与精神。有了发现的兴趣才能够用发现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才会充满喜悦和欢乐,生命才会美丽而多彩,智障学生也不例外。
(二)当前培智教育的目的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当前特殊学校的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忽视内容的实践性,脱离智力落后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培智教育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智障孩子虽然像正常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上下学,可是来到学校几年了他们的水平还停留在刚进校时的水平。甚至有的学校在进行考试的时候,都是老师在考试前把试卷发给学生做无数遍,直到形成印象,再拿来考试。试问学生得到的这个分数,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孩子从学校出去时甚至不如进来时好。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传统模式,那么智力落后儿童来到学校也将难以得到发展。虽然墨守成规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但是很容易忽略每个智障儿童发展的需要,违背培智教育的真正目的。智障教育的目的是侧重于发展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解决实质问题的。所以,创新、改变是当今特殊学校发展的法宝,也是培智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培养培智学校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培智学校教师新的教育观念
在普通教育中,教师的态度基本相同,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发展的。但是对于特殊教育,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家长都认为他们是无法教育、很难发展的群体。所以培智学校有时候被戏称为是“养老院”,因为教师在这当中只是充当了一个保姆和看护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承担起教育的任务。不论教师自觉与否,其实他的这种观念都会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支配其行为,制约其角色技能的获得。所以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创新精神的首要点就是改变其教育观念。这些儿童首先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正在成长的儿童,他们和正常儿童有同样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基础,是正常发展中有异常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具有共性,这也是正确认识残疾儿童的基础所在。在生活中,有的家长和老师过于怜悯、同情,只想以物质优厚弥补其生理缺陷,或是存有偏见,将其排斥在正常儿童之外。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过于片面性和主观性。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些差异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虽然智障孩子是一群更为特殊的差异人群,但只要教师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其潜能,他们同样有发展的可能。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基础,在其之上才会有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的创新。
(二)鼓励教师,提供教师发挥创造的空间,让教师成为研究儿童、开发课程的主体
要有效培養教师的创新精神,学校就要充分地为教师提供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在这种平等、尊重、信赖的氛围中更好地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在培智教育中,我们办学的根本理念和原则是“一切以智障学生生活、生存为需要之本”。学校、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因此,创办有学校特色的新课程、新项目,是非常需要的。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需要学些什么”,更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每个个体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成效和更有价值”等现实问题。很多智障学生不想去学校上学,总是在家长的催促下才不情愿地去。对此教师就需要思考如何改变这个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为例,该校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探索,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模式。该校教师还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特奥会项目引进到学校课程中,开设了轮滑、腰鼓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校以运动促康复的宗旨。
(三)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以科研带动创新
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在教育科研过程中需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钻研大纲教材,总结经验教训,接触大量新信息,搜集很多相关资料,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还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理论等。智障教育本身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尤其是教师在一线教学后会有更多的反思,而这些正是教师创新的源泉所在。培智学校可以和高校联合,形成教育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专家讲座、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渐渐地增强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是新世纪的特色之一,而教育创新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不断完善与提升。“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被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殊教育也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改革,其实改革的真正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让特殊学生获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让我们认识到基础教育的突破点和核心是创新。那么学校的创新教育应该由谁来实行呢?答案当然是教师。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其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专门指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由此可见,创新精神作为当今新教育形势下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已经得到公众的认可。培智学校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一样,都应该具备创新精神,这包括全新的教育观念、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学习的能力及一定的教育研究能力。
二、培养培智学校教师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一)教育对象的复杂性要求培智学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
智障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领域起步最晚,但它是发展最快的。过去智障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如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明确指出,弱智儿童学校(班)的招收对象主要是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有条件的可以招收少量中度智力落后儿童进行试验。但实际情况是,智力落后儿童学校难招到轻度智力落后儿童,相反倒以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为主,形成了轻、中、重度甚至极重度智力落后儿童并举的局面。培智教育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其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创新性,而很多在一线工作的培智学校教师也持有这种态度。在智障学生身上能开展创新教育吗?答案是肯定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理解创新。创新不一定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搞发明创造,而是培养一个“人”发现的兴趣与精神。有了发现的兴趣才能够用发现的眼睛去看世界,世界才会充满喜悦和欢乐,生命才会美丽而多彩,智障学生也不例外。
(二)当前培智教育的目的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当前特殊学校的课程改革要求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传统的智力落后儿童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忽视内容的实践性,脱离智力落后儿童的实际生活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培智教育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智障孩子虽然像正常孩子一样每天背着书包上下学,可是来到学校几年了他们的水平还停留在刚进校时的水平。甚至有的学校在进行考试的时候,都是老师在考试前把试卷发给学生做无数遍,直到形成印象,再拿来考试。试问学生得到的这个分数,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更让人痛心的是一些孩子从学校出去时甚至不如进来时好。如果继续按照过去的传统模式,那么智力落后儿童来到学校也将难以得到发展。虽然墨守成规可以减少教师的教学负担,但是很容易忽略每个智障儿童发展的需要,违背培智教育的真正目的。智障教育的目的是侧重于发展智障儿童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目前的教学模式是很难解决实质问题的。所以,创新、改变是当今特殊学校发展的法宝,也是培智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培养培智学校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培智学校教师新的教育观念
在普通教育中,教师的态度基本相同,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可以发展的。但是对于特殊教育,有很多老师甚至是家长都认为他们是无法教育、很难发展的群体。所以培智学校有时候被戏称为是“养老院”,因为教师在这当中只是充当了一个保姆和看护的角色,而没有真正承担起教育的任务。不论教师自觉与否,其实他的这种观念都会影响其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支配其行为,制约其角色技能的获得。所以作为培智学校的教师,创新精神的首要点就是改变其教育观念。这些儿童首先是在社会上生活的人,是正在成长的儿童,他们和正常儿童有同样的基本发展规律和基础,是正常发展中有异常的儿童,和正常儿童具有共性,这也是正确认识残疾儿童的基础所在。在生活中,有的家长和老师过于怜悯、同情,只想以物质优厚弥补其生理缺陷,或是存有偏见,将其排斥在正常儿童之外。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过于片面性和主观性。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但是这些差异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虽然智障孩子是一群更为特殊的差异人群,但只要教师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其潜能,他们同样有发展的可能。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基础,在其之上才会有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的创新。
(二)鼓励教师,提供教师发挥创造的空间,让教师成为研究儿童、开发课程的主体
要有效培養教师的创新精神,学校就要充分地为教师提供一种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使教师在这种平等、尊重、信赖的氛围中更好地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在培智教育中,我们办学的根本理念和原则是“一切以智障学生生活、生存为需要之本”。学校、教师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因此,创办有学校特色的新课程、新项目,是非常需要的。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需要学些什么”,更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每个个体学得更有兴趣、更有成效和更有价值”等现实问题。很多智障学生不想去学校上学,总是在家长的催促下才不情愿地去。对此教师就需要思考如何改变这个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武汉市江岸区辅读学校为例,该校大力鼓励教师进行校本课程探索,建设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模式。该校教师还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创新,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特奥会项目引进到学校课程中,开设了轮滑、腰鼓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校以运动促康复的宗旨。
(三)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以科研带动创新
教育科研本身就是一种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在教育科研过程中需要自觉学习教育理论,钻研大纲教材,总结经验教训,接触大量新信息,搜集很多相关资料,而且要有自己的思想、观点,还要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理论等。智障教育本身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尤其是教师在一线教学后会有更多的反思,而这些正是教师创新的源泉所在。培智学校可以和高校联合,形成教育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教育科研资源,通过专家讲座、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理论联系实际,渐渐地增强创新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