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记 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您怎么看待教育现代化这个问题? 中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反思?
褚宏启:我认为教育现代化要有灵魂接地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是培养什么人,基础教育现代化要聚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培养人。
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现代教育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那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
反观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某些地方的“教育现代化”甚至走向了教育现代化的反面,用一种反现代的方式推进教育现代化。例如,用粗暴强制的手段,通过一种非人道的过程,去达到某一个指标的数值。在某些地方这种所谓的“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看不到理性的设计,看不到利益相关者声音的表达与倾听,看不到普通人群的自由和尊严,看不到公共资源的投入增进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看不到受教者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状况的改进。
现代化学者英克尔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在任何情况下,除非在经济以及各种机构工作的人民具有某种程度的现代性,否则我们怀疑这个国家的经济会有高的生产力,或者它的政治与行政机构会很有效率。”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的国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仔细观之,可以发现,不少国民仍然表现出传统人的一些特征,具体表现在:遵从权威、保守自顾、宿命自抑、理性不足、创新乏力。
我国国民素质亟待提高、国民性还需改造,否则,难以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国家,难以实现真正的国家现代化。
记 者:您有一个观点是当下中国式的不少创新是“伪创新、真折腾”。那么,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褚宏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在当下的中国,“创新”是热词,总是与“改革”连在一起,但实际中的一些所谓的改革和创新,却名不副实。到各地教育局和学校走走看看,感觉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改革后浪推前浪,前一个改革立足未稳,后一个就接踵而至。各种新名堂、新说法、新概念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创意”无限。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地区名校长培训工程的结业汇报,听十几个当地最好的校长讲了一整天各自的“X教育”特色。最后感觉尽管标签不同,实则没有多大差异,都是学校那点事儿,就看谁更会说、更会包装、更会“忽悠”。
早在2003年,吕型伟先生就曾指出:“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可见,伪创新、假改革并不始于当前,而是早已有之,但当下尤甚,教育中形式主义包装的劣根性依然根深蒂固。
为什么会出现“伪创新”呢?总结大致归于四个原因:一是无知者无畏。对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并没有深刻认识,对伪创新的危害没有深入认识,结果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敢干。二是为迎合上级。上级尤其是政府部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学校被逼无奈只能去为赋新词强说“新”。三是同行压力和从众心理。别的地区、别的学校纷纷抛出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也只能随大流“整”一个。四是教育成效的缓释性。而在教育领域,即使推行的是伪创新、假改革,让学生吃了“教育改革的假药”,也不会让学生立刻出人命,这就给“浑水摸鱼”留出了一定空间。
什么才是真创新呢?创新有两个关键特征,即新颖性与有用性。新颖性指与众不同有新意,有用性指有社会价值,后者更为重要。按照这两个标准衡量,一些所谓的改革与创新,离创新的本质相去甚远,根本算不上创新。走出“偽创新”一是需要在求实中创新,把“有效性”特别是对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作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切忌“为创新而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创新观”。二是不论是局长还是校长乃至教师,都要节制自己的权力,不能有权就任性。教育者要不断学习,要调查研究,要了解民情民意,用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挤掉教育创新与改革中的泡沫。
记 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褚宏启:这里我要提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格,主要包括6个方面:1.保护并激发好奇心。好奇心从本质上说是个体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往往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注意,以及为了弄清他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分析和解决问题。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与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尊重和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杜绝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与学的方式。提供复杂性、研究性作业,避免重复性、单调性作业。研究表明:工作复杂性能够带来挑战,激发个体创造的兴趣与渴望,提升创造力水平。3.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表明,个体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所拥有的自由度对其创造力具有积极影响。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被动学习、被动成长,难以形成自己真正的兴趣。4.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鼓励提出个人看法与见解。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5.培养自信心——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推进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学生提高创造力水平,而紧张、压抑、受限制的心理环境则会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民主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权威型或放任型师生关系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记 者:教育评价方式和考试方式也影响着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可否具体说一下。
褚宏启:首先,教育评价方式要逐渐的现代化。整体来看,在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课程 教学)方面成效并不显著,进展比较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或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思考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改变过去成绩好、听话的就是好学生,而是要从创新、善于合作等角度进行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应该是乐教、会教、教好。
考试是指挥棒,对于学生发展、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管理行为甚至政府行政行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强大的前向关联效应。需要正确的认识考试,考试是一种必要的诊断、检测学生发展状况的手段,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手段,其存在与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我们要好好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让考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让考试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考试方式拉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
其次,改革考试内容,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在当前背景下,要把核心素养培育与考试改革二者之间建立起更强的联系。中小学的考试内容需要升级换代,不能过于侧重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要把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民主素养、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高级素养的考查纳入到考试内容当中去。
第三,改革考试技术,解决“素质如何测量”的问题。要改变单一的纸笔考试形式,考试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纸笔考试的形式有其局限性,比如很难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交流能力。
总之,考试改革要服从、统一于培养目标,要向培养目标看齐,这是考试改革的最高原则。考试改革要抓住要害,谨防复杂化与平庸化。当前的高考改革有此倾向,要引起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记 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您怎么看待教育现代化这个问题? 中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反思?
褚宏启:我认为教育现代化要有灵魂接地气,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人的现代化、是培养什么人,基础教育现代化要聚焦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培养人。
教育现代化是指与教育形态的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和实现的过程。教育现代性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和新性质,如教育的人道性、民主性、理性化等,是现代教育区别于非现代教育的本质属性。那么,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教育现代性的增长。
反观我国推进教育现代化的现实,某些地方的“教育现代化”甚至走向了教育现代化的反面,用一种反现代的方式推进教育现代化。例如,用粗暴强制的手段,通过一种非人道的过程,去达到某一个指标的数值。在某些地方这种所谓的“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我们看不到理性的设计,看不到利益相关者声音的表达与倾听,看不到普通人群的自由和尊严,看不到公共资源的投入增进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看不到受教者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的状况的改进。
现代化学者英克尔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在任何情况下,除非在经济以及各种机构工作的人民具有某种程度的现代性,否则我们怀疑这个国家的经济会有高的生产力,或者它的政治与行政机构会很有效率。”
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长,我国的国民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仔细观之,可以发现,不少国民仍然表现出传统人的一些特征,具体表现在:遵从权威、保守自顾、宿命自抑、理性不足、创新乏力。
我国国民素质亟待提高、国民性还需改造,否则,难以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国家,难以实现真正的国家现代化。
记 者:您有一个观点是当下中国式的不少创新是“伪创新、真折腾”。那么,您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褚宏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在当下的中国,“创新”是热词,总是与“改革”连在一起,但实际中的一些所谓的改革和创新,却名不副实。到各地教育局和学校走走看看,感觉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改革后浪推前浪,前一个改革立足未稳,后一个就接踵而至。各种新名堂、新说法、新概念层出不穷,花样迭出,“创意”无限。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地区名校长培训工程的结业汇报,听十几个当地最好的校长讲了一整天各自的“X教育”特色。最后感觉尽管标签不同,实则没有多大差异,都是学校那点事儿,就看谁更会说、更会包装、更会“忽悠”。
早在2003年,吕型伟先生就曾指出:“我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叫创新?近年来在改革与发展的大潮中形式主义与浮躁的现象相当严重,口号不断翻新,模式层出不穷,仔细去检查一下,大都是文字游戏,其实一切照旧。”可见,伪创新、假改革并不始于当前,而是早已有之,但当下尤甚,教育中形式主义包装的劣根性依然根深蒂固。
为什么会出现“伪创新”呢?总结大致归于四个原因:一是无知者无畏。对什么是真正的创新并没有深刻认识,对伪创新的危害没有深入认识,结果是什么样的事情都敢干。二是为迎合上级。上级尤其是政府部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学校被逼无奈只能去为赋新词强说“新”。三是同行压力和从众心理。别的地区、别的学校纷纷抛出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也只能随大流“整”一个。四是教育成效的缓释性。而在教育领域,即使推行的是伪创新、假改革,让学生吃了“教育改革的假药”,也不会让学生立刻出人命,这就给“浑水摸鱼”留出了一定空间。
什么才是真创新呢?创新有两个关键特征,即新颖性与有用性。新颖性指与众不同有新意,有用性指有社会价值,后者更为重要。按照这两个标准衡量,一些所谓的改革与创新,离创新的本质相去甚远,根本算不上创新。走出“偽创新”一是需要在求实中创新,把“有效性”特别是对于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作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切忌“为创新而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和“创新观”。二是不论是局长还是校长乃至教师,都要节制自己的权力,不能有权就任性。教育者要不断学习,要调查研究,要了解民情民意,用理性精神和民主精神挤掉教育创新与改革中的泡沫。
记 者:您认为应该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褚宏启:这里我要提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格,主要包括6个方面:1.保护并激发好奇心。好奇心从本质上说是个体对不了解的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往往表现出对新事物的注意,以及为了弄清他们的因果关系而提出各种问题。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分析和解决问题。2.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与活动(社团活动、兴趣小组等)。尊重和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杜绝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教与学的方式。提供复杂性、研究性作业,避免重复性、单调性作业。研究表明:工作复杂性能够带来挑战,激发个体创造的兴趣与渴望,提升创造力水平。3.为学生提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研究表明,个体在任务执行过程中所拥有的自由度对其创造力具有积极影响。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被动学习、被动成长,难以形成自己真正的兴趣。4.培养独立性与自主性。鼓励提出个人看法与见解。留出充分的空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5.培养自信心——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6.推进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能促进学生提高创造力水平,而紧张、压抑、受限制的心理环境则会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民主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权威型或放任型师生关系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记 者:教育评价方式和考试方式也影响着创新型人格的培养,可否具体说一下。
褚宏启:首先,教育评价方式要逐渐的现代化。整体来看,在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课程 教学)方面成效并不显著,进展比较缓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动力机制,或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思考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改变过去成绩好、听话的就是好学生,而是要从创新、善于合作等角度进行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应该是乐教、会教、教好。
考试是指挥棒,对于学生发展、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学校管理行为甚至政府行政行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强大的前向关联效应。需要正确的认识考试,考试是一种必要的诊断、检测学生发展状况的手段,是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手段,其存在与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表征。我们要好好利用“考试”这个指挥棒,让考试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让考试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考试方式拉动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
其次,改革考试内容,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在当前背景下,要把核心素养培育与考试改革二者之间建立起更强的联系。中小学的考试内容需要升级换代,不能过于侧重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记忆能力,要把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民主素养、交流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养等高级素养的考查纳入到考试内容当中去。
第三,改革考试技术,解决“素质如何测量”的问题。要改变单一的纸笔考试形式,考试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纸笔考试的形式有其局限性,比如很难考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口头交流能力。
总之,考试改革要服从、统一于培养目标,要向培养目标看齐,这是考试改革的最高原则。考试改革要抓住要害,谨防复杂化与平庸化。当前的高考改革有此倾向,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