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制作图表》选自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五册第五章《数据处理》第五节。这节课的知识并不难,但其中制作图表数据的选择很重要。教材以奥运金牌数据为例,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此题材已没有多少兴趣。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决定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日常消费数据作为本课的素材。因为所有的数据均源自生活,学生只有对创建图表产生了好奇,才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同时,使用这一数据能够在教学实施中渗透德育。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日常消费情况,每周上交纸质材料,最终形成周、月数据的“中学生周消费情况统计表”。
优选数据 突出主题
最初,针对这节课做教学准备时,我打算设计一个学生课上录入“中学生周消费情况统计表”各项数据的环节。数据录入完成后,再利用求和公式对周、月数据求和,借此复习上节课利用公式统计数据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数据采集、录入、整理、统计的过程,并根据数据创建图表。
这个思路虽好,但经过一个班级的实践后,感觉学生录入数据耗时较多,影响后续环节,同时复习导入知识与本节课关联不大。经过备课组讨论分析,决定下一班的教学就采用最简单、最直观的导入方式,即直接给出“中学生周消费情况统计表”中的月、周数据,舍弃求和计算部分,让学生直面数据统计表,直接切入“制作图表”的主题。
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定为:(1)学会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2)根据分析数据的不同要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区域和图表类型;(3)根据图表简单分析数据。教学难点则是数据区域的选择和图表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上课前,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决定将本节课三种图表类型的学习次序做如下安排:从学生最熟悉的折线图开始,按照折线图—柱形图—饼图的顺序来讲。创建图表的四个步骤并不复杂,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尤其是如何正确选择数据区域,以及不同图表类型适合表达的数据关系、适合于哪些场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对比操作” 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一:教师首先给出任务1,即使用“图表向导”,制作一张反映某同学4 周内消费变化趋势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分析任务要求,即选用哪种图表类型来表达任务需求,创建图表需要哪些数据?
在这里选用折线图不是难点,但如何选择数据区域却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备课组内教师对这一知识点的不同授课方式做出点评分析后认为,在这一知识点上,让学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尝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对这一教学内容,决定采取“对比操作”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演示操作时,我先是有意按照学生的分析判断,选择数据区域,并打开图表向导。当进行到图表向导第二步时,我请学生注意观察向导中的预览样例是否符合要求。学生观察后会发现,数据区域右侧“图例”显示的“系列”明显不符合创建图表的要求。这时,我注意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会发现问题所在——“数据区域选择不完善”。我进一步引导:数据区域中哪些内容应该选择,而我们没有选择呢?学生会找出答案“没有选择项目标题”。于是,学生重新选择数据区域,按照图表向导重新完成这一步操作。
经过前后两次对比操作,学生加深了对选择“项目标题”重要性的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引出另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时,要学会借助预览发现问题,随时修改操作。在学生模仿完成折线图创建后,引导学生分析李小玲同学的消费情况变化趋势。因学生对折线图比较熟悉,对折线图所表现的趋势,他们都能说出来。
学生通过模仿,尝试操作练习,初步掌握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的方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对后面的内容更有了兴趣。
由浅入深 强化巩固
环节二:(任务)创建一张比较李小玲、王志军同学月消费(各项消费和总消费) 金额的统计图表。虽然学生刚刚完成了折线图的创建,但要想独立完成柱形图表的创建,预计部分学生在数据区域选择上还是会出现困难。于是,我事先制作了样表,并在学生选择困难时及时展示预设的两种图表样例,并请学生分析:你所的创建的图表是否满足了任务2提出的要求?图形选择是否合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审视图表类型选择、数据区域选择的操作,强化学生正确选择数据区域、图表类型这一教学重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随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有了折线图分析的基础,这一次对柱形图的分析,只需引导学生对两位学生各项消费数据做对比,并适时抛出问题:看看月总计消费谁最多?每项消费谁最低?在“手机消费”一项为什么两人相差很多?启发学生分析手机费过高的原因,以及该同学是否过度使用手机上网,加深对数据分析教学难点的引导,引出理性消费的概念,并渗透节俭意识和德育。
巧设梯度 分层提高
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创建完饼图后,我请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三种饼图,启发学生分析带百分号、不带百分号、带有更多数据标志的区别。学生经过充分发言,总结出:在图表中是否添加数据标志,取决于题目的要求,换句话说,是要根据需求,并非添加得越多越好。最后,我请一位学生讲解如何为饼图添加百分比。
考虑到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吃不饱”的现象,为实现分层教学,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备课组教师们的建议,我专门设计了更高层次的任务。我给出了“2011全国汽车保有量”表格数据,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任务要求创建出符合要求的图表。在展示交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2011年31省市汽车的拥有量在全国所占比例的饼图,看看这个饼图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观察后会说出数据标志太密、数据表现不够清晰。我及时提出问题: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饼图变得更清晰?
学生实践后,我引出复合饼图的概念。演示中,我启发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同时,简单介绍复合饼图的作用——用两个饼图表现一个饼图中的数据内容,其中的一个饼图只对应另一个饼图的一部分。借此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放飞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对图表向导做进一步探索。
经过引导,部分学生做出了各种不同图表类型的饼图。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带领学生从复合饼图中第三次分析图表数据。
北京、上海2009-2011年汽车保有量变化趋势很平缓,而山东省则变化很大,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想到北京、上海汽车限购政策,我则再次启发学生:不同部门的人看同一个折线分别会想到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想到了能源消耗的不同、高速公路是否发达、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来观察图表,再次强化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同时渗透了环保等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经济发展。
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表达、应用等信息处理的全过程。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前三个任务,约1/3的学生尝试了提高型任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并体验到了成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区和义学校)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每天记录自己的日常消费情况,每周上交纸质材料,最终形成周、月数据的“中学生周消费情况统计表”。
优选数据 突出主题
最初,针对这节课做教学准备时,我打算设计一个学生课上录入“中学生周消费情况统计表”各项数据的环节。数据录入完成后,再利用求和公式对周、月数据求和,借此复习上节课利用公式统计数据的相关知识,目的是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数据采集、录入、整理、统计的过程,并根据数据创建图表。
这个思路虽好,但经过一个班级的实践后,感觉学生录入数据耗时较多,影响后续环节,同时复习导入知识与本节课关联不大。经过备课组讨论分析,决定下一班的教学就采用最简单、最直观的导入方式,即直接给出“中学生周消费情况统计表”中的月、周数据,舍弃求和计算部分,让学生直面数据统计表,直接切入“制作图表”的主题。
通过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重点定为:(1)学会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2)根据分析数据的不同要求,选择相应的数据区域和图表类型;(3)根据图表简单分析数据。教学难点则是数据区域的选择和图表进行简单数据分析。
上课前,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我决定将本节课三种图表类型的学习次序做如下安排:从学生最熟悉的折线图开始,按照折线图—柱形图—饼图的顺序来讲。创建图表的四个步骤并不复杂,关键是要让学生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尤其是如何正确选择数据区域,以及不同图表类型适合表达的数据关系、适合于哪些场合,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对比操作” 突破教学难点
环节一:教师首先给出任务1,即使用“图表向导”,制作一张反映某同学4 周内消费变化趋势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分析任务要求,即选用哪种图表类型来表达任务需求,创建图表需要哪些数据?
在这里选用折线图不是难点,但如何选择数据区域却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也是教学重点。备课组内教师对这一知识点的不同授课方式做出点评分析后认为,在这一知识点上,让学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行尝试,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的新课程理念。因此,对这一教学内容,决定采取“对比操作”的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演示操作时,我先是有意按照学生的分析判断,选择数据区域,并打开图表向导。当进行到图表向导第二步时,我请学生注意观察向导中的预览样例是否符合要求。学生观察后会发现,数据区域右侧“图例”显示的“系列”明显不符合创建图表的要求。这时,我注意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会发现问题所在——“数据区域选择不完善”。我进一步引导:数据区域中哪些内容应该选择,而我们没有选择呢?学生会找出答案“没有选择项目标题”。于是,学生重新选择数据区域,按照图表向导重新完成这一步操作。
经过前后两次对比操作,学生加深了对选择“项目标题”重要性的认识,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引出另一个知识点,那就是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时,要学会借助预览发现问题,随时修改操作。在学生模仿完成折线图创建后,引导学生分析李小玲同学的消费情况变化趋势。因学生对折线图比较熟悉,对折线图所表现的趋势,他们都能说出来。
学生通过模仿,尝试操作练习,初步掌握使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的方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对后面的内容更有了兴趣。
由浅入深 强化巩固
环节二:(任务)创建一张比较李小玲、王志军同学月消费(各项消费和总消费) 金额的统计图表。虽然学生刚刚完成了折线图的创建,但要想独立完成柱形图表的创建,预计部分学生在数据区域选择上还是会出现困难。于是,我事先制作了样表,并在学生选择困难时及时展示预设的两种图表样例,并请学生分析:你所的创建的图表是否满足了任务2提出的要求?图形选择是否合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审视图表类型选择、数据区域选择的操作,强化学生正确选择数据区域、图表类型这一教学重难点,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随后,我再次引导学生对图表进行数据分析。由于有了折线图分析的基础,这一次对柱形图的分析,只需引导学生对两位学生各项消费数据做对比,并适时抛出问题:看看月总计消费谁最多?每项消费谁最低?在“手机消费”一项为什么两人相差很多?启发学生分析手机费过高的原因,以及该同学是否过度使用手机上网,加深对数据分析教学难点的引导,引出理性消费的概念,并渗透节俭意识和德育。
巧设梯度 分层提高
在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创建完饼图后,我请学生观看不同类型的三种饼图,启发学生分析带百分号、不带百分号、带有更多数据标志的区别。学生经过充分发言,总结出:在图表中是否添加数据标志,取决于题目的要求,换句话说,是要根据需求,并非添加得越多越好。最后,我请一位学生讲解如何为饼图添加百分比。
考虑到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吃不饱”的现象,为实现分层教学,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结合备课组教师们的建议,我专门设计了更高层次的任务。我给出了“2011全国汽车保有量”表格数据,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按照任务要求创建出符合要求的图表。在展示交流时,我引导学生观察2011年31省市汽车的拥有量在全国所占比例的饼图,看看这个饼图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学生观察后会说出数据标志太密、数据表现不够清晰。我及时提出问题:那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饼图变得更清晰?
学生实践后,我引出复合饼图的概念。演示中,我启发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开阔思路。同时,简单介绍复合饼图的作用——用两个饼图表现一个饼图中的数据内容,其中的一个饼图只对应另一个饼图的一部分。借此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放飞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对图表向导做进一步探索。
经过引导,部分学生做出了各种不同图表类型的饼图。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带领学生从复合饼图中第三次分析图表数据。
北京、上海2009-2011年汽车保有量变化趋势很平缓,而山东省则变化很大,为什么?有些学生会想到北京、上海汽车限购政策,我则再次启发学生:不同部门的人看同一个折线分别会想到什么?学生七嘴八舌,想到了能源消耗的不同、高速公路是否发达、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来观察图表,再次强化了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同时渗透了环保等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和经济发展。
本节课,学生亲身经历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表达、应用等信息处理的全过程。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前三个任务,约1/3的学生尝试了提高型任务,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并体验到了成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丰台区和义学校)
参考文献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刘旭.听课、说课、上课[M].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重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