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较初中明显增大,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博览群书。而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将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置于首位,高考时也把阅读和写作作为最重要的考察方向。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阅读课堂教学时间,为阅读和写作搭建桥梁,实现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双赢”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056-02
前言
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依旧仅仅注重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忽视读写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无意中导致了读和写的脱节。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深入研究文本,依托课文,将读写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深入领会文本内涵,体会作者进行文本创作的方式方法,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因此,本文笔者在结合具体实例的基础上,主要探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原则与方法。
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施原则
1.1 联系性原则。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它们是水乳交融的,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补益,不可偏废其一。具体来讲,阅读教学从解读文本开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带着较强的目的去品味鉴赏、感受作品的魅力。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文词优美,而且内容深刻、构思精巧。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名文佳作、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是在提高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学生把自己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写作中去,把教材上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所以,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1.2 创新性原则。
有效的阅读,必须是创造性阔读,只有和创造性联系在一起,阅读才能使人进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欣赏名品佳作时,获得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不能一成不变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而是要有所变革和创新。文章片段的纯粹欣赏,优美文字的粘贴复制,只会形成墨守成规、僵化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当做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而不是被动使用的工具。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会自己思考感悟,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2.1 自读时会写感。
自读时会写感的“读写结合”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同文本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阅读时的感受、感想、感悟等。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纤细的感受力,也能帮助他们形成有感而发、真情表达,“读写结合”的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读和写。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学生喜欢读什么内容,不喜欢读什么内容,擅长用什么方式写,不擅长用什么方式写都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或者选择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方式进行。
例如,诗歌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最具主观色彩。正所谓“诗言志” “诗缘情”。与小说、散文的内容具有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不同,诗歌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对社会生活万象的容量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个体偶发的性、情、志的产物,因而,即使其中有若干客观的物象,也烙上了强烈的主观情志色彩。因此,诗歌诵读时要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感受独特的语言表达。学生学完文本后总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启示,要剩下点东西,不能学和没学一个样。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学习完文本之后,再次自读文本,写出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
2.2 共读时学写法。
共读时学写法指的是师生共同阅读,读的过程中分析和学习文本独特写作方法与语言表达的過程。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学习写法,更要给予读法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即根据文本特点进行阅读。文本特点指文本独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文特点,并且以语言为优先学习对象。
例如,进行《故都的秋》一课教学时,由于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自古以来,“秋”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语言艺术魅力,读出这篇散文的神韵,并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以“秋声、秋景”为主题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
2.3 关键处学写评。在文本中,有的字词或句段在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诗歌中有的一个字或词就是这一首诗的“诗眼”,有的文章中个别的字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或一件事的性质等,有的文章在开头、结尾有一句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有的句子、段落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或补充的作用。往往这些字词句段因为其独特性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抓住这些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字词、句段,引导他们勾画点评。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关键字词句段凸显出来,把阅读中及时触发的感想记录下来。
例如,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在初读时要用不同的符号做好圈点批画。从检查的结果来看,有的学生用小圆点点出了“毅然”、“浓黑的悲凉”、“最大哀痛”、“悲哀与尊敬”、“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等;有学生在“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旁批注:“这里应该是反语,是作者用文明笔调来嘲讽反动势力”;还有学生在“真正地猛士”旁写着“具体是指哪些人?是像以刘和珍君为代表一样的人吗?”等等。从学生们圈点批画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能明确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矛头所指的对象,能把握住一些关键内容,初步感知了刘和珍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作者对这些遇害的青年和当时社会的态度。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能触及到文本的疑难,打开他们思维,为进一步的阅读做了一定的铺垫。
总之,高中阅读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题。教师要深入理解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本质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吸收”更充分、灵活,“倾吐”更自然、多彩。
参考文献
[1] 秦小静.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 吴玉南. 高中语文“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4.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056-02
前言
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依旧仅仅注重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忽视读写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无意中导致了读和写的脱节。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深入研究文本,依托课文,将读写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阅读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深入领会文本内涵,体会作者进行文本创作的方式方法,提升自身写作水平。因此,本文笔者在结合具体实例的基础上,主要探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原则与方法。
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实施原则
1.1 联系性原则。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虽然各有其特点,但它们是水乳交融的,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补益,不可偏废其一。具体来讲,阅读教学从解读文本开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带着较强的目的去品味鉴赏、感受作品的魅力。教材中的课文不仅文词优美,而且内容深刻、构思精巧。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名文佳作、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是在提高学生感悟作品的能力。学生把自己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写作中去,把教材上的精华变成自己的东西,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所以,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1.2 创新性原则。
有效的阅读,必须是创造性阔读,只有和创造性联系在一起,阅读才能使人进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欣赏名品佳作时,获得的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不能一成不变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而是要有所变革和创新。文章片段的纯粹欣赏,优美文字的粘贴复制,只会形成墨守成规、僵化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教材当做一种可供开发的资源,而不是被动使用的工具。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会自己思考感悟,提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基本方法
2.1 自读时会写感。
自读时会写感的“读写结合”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同文本对话,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阅读时的感受、感想、感悟等。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纤细的感受力,也能帮助他们形成有感而发、真情表达,“读写结合”的习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读和写。具体来说就是,每个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等方面都有不同特点,学生喜欢读什么内容,不喜欢读什么内容,擅长用什么方式写,不擅长用什么方式写都会有所差异,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读和写的过程中,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或者选择自己不喜欢或不擅长的方式进行。
例如,诗歌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最具主观色彩。正所谓“诗言志” “诗缘情”。与小说、散文的内容具有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不同,诗歌因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对社会生活万象的容量相对有限,更多的是个体偶发的性、情、志的产物,因而,即使其中有若干客观的物象,也烙上了强烈的主观情志色彩。因此,诗歌诵读时要感受作者个性化的情感,感受独特的语言表达。学生学完文本后总会有自己的收获和启示,要剩下点东西,不能学和没学一个样。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学习完文本之后,再次自读文本,写出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启示。
2.2 共读时学写法。
共读时学写法指的是师生共同阅读,读的过程中分析和学习文本独特写作方法与语言表达的過程。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学习写法,更要给予读法的指导。学生要学会发现文本的独特之处,即根据文本特点进行阅读。文本特点指文本独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文特点,并且以语言为优先学习对象。
例如,进行《故都的秋》一课教学时,由于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自古以来,“秋”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语言艺术魅力,读出这篇散文的神韵,并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以“秋声、秋景”为主题的文章,力求写出秋的特征。
2.3 关键处学写评。在文本中,有的字词或句段在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诗歌中有的一个字或词就是这一首诗的“诗眼”,有的文章中个别的字词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或一件事的性质等,有的文章在开头、结尾有一句概括全文中心的句子,有的句子、段落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或补充的作用。往往这些字词句段因为其独特性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可抓住这些引起学生注意的关键字词、句段,引导他们勾画点评。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把关键字词句段凸显出来,把阅读中及时触发的感想记录下来。
例如,教授《记念刘和珍君》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在初读时要用不同的符号做好圈点批画。从检查的结果来看,有的学生用小圆点点出了“毅然”、“浓黑的悲凉”、“最大哀痛”、“悲哀与尊敬”、“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等;有学生在“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旁批注:“这里应该是反语,是作者用文明笔调来嘲讽反动势力”;还有学生在“真正地猛士”旁写着“具体是指哪些人?是像以刘和珍君为代表一样的人吗?”等等。从学生们圈点批画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在初读课文时能明确文中的主人公以及作者矛头所指的对象,能把握住一些关键内容,初步感知了刘和珍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作者对这些遇害的青年和当时社会的态度。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能触及到文本的疑难,打开他们思维,为进一步的阅读做了一定的铺垫。
总之,高中阅读教学中把阅读与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每一个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当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题。教师要深入理解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与写作本质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在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吸收”更充分、灵活,“倾吐”更自然、多彩。
参考文献
[1] 秦小静.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6.
[2] 吴玉南. 高中语文“依托课本,读写结合”教学问题与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