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在分析学生探究能力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必要性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对学生探究能力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对策进行研究,以期对提高高中生的探究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060-01
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明确提出了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掘文本空白,切实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力。
1 学生探究能力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作者表达技巧与艺术写作手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阅读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够组织学生对不同风格与情境的阅读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 学生探究能力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对策
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反复阅读,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完整把握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反复进行阅读。高中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产生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对文本缺乏理解,因此需充分应用反复阅读策略,重复对文章中的信息進行收集与加工,从而促成理解;第二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章大意的感知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要求学生以大局入手,掌握文章的大意与中心主旨,把握文章基调,在感知作家心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意味的词语和段落,进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并充分体味到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同时,学生还应当充分与文本及作者对话,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积极主动地构建个人对于作品的解释。
2.2 注重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发挥教师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文章内容,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充分展现出平等的理念,坚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原则,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予以引导。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性学习情境中来。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创作意境,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相关专家经过精挑细选的,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认真去备课、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文章内容探究,那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些中国文字的罗列,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难懂的、苦涩的概念,他们对教材文章所表现的生动画面和生活道理根本是无所感触,更不会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碰撞、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学生只能学的单调无味。所以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驰骋想象、去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述看到作者描述的文章情景图画,进而获得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享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所得,最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第四段时,笔者为了激活这段文字,先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然后对文章进行了设疑:一是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二是作者为什么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而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另外却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有了问题的设疑学生便展开联想与想象,最终想到下“雪”了。但是当作者去踏上几脚时,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我们现实生活的踏雪情景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随后作者掬起一把,闻一闻,同雪一样清爽,“气味也没有”,一阵清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来了,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慢慢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秋天的意境之中,从而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3 充分发掘文本的空白探究。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能够提供多层次的框架供学生学习,但是其中有很多空白处以及未定点,需要发挥出读者的想象给予具体化,才能够实现作品的意义。因此,学生对作品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实现作品空白处具体化的过程。在《归园田居》一课的学习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诗句中满含着多种意象与景色,构成了一幅满含情感与诗意的景象。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提炼成语"返朴归真",实际上就是对空白处的一种探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的空白,抓住文中的重点,例如关键词句与段落等,并由此产生联想,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实现语言富含与鲜活意象之间的转换。这样的移情体验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文中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崭新的呈现。
总而言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高中语文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其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发掘出文本的空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高增寿.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2):132-133. [2017-08-08].
[2] 李林芸.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探究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0-0060-01
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明确提出了促进高中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发掘文本空白,切实提升高中生的语文学习力。
1 学生探究能力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作者表达技巧与艺术写作手法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学生的文字审美能力、阅读感悟能力的重要方法。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够组织学生对不同风格与情境的阅读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2 学生探究能力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对策
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处于主体位置,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工作能否顺利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反复阅读,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完整把握一部作品往往需要反复进行阅读。高中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产生的障碍主要来自于对文本缺乏理解,因此需充分应用反复阅读策略,重复对文章中的信息進行收集与加工,从而促成理解;第二是整体感知文本,对文章大意的感知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基础,要求学生以大局入手,掌握文章的大意与中心主旨,把握文章基调,在感知作家心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意味的词语和段落,进而提高语言审美能力,并充分体味到作品更深层次的意蕴。同时,学生还应当充分与文本及作者对话,在阅读过程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积极主动地构建个人对于作品的解释。
2.2 注重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并不否认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发挥教师的作用,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归纳文章内容,加深学生对此的理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充分展现出平等的理念,坚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动的原则,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予以引导。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性学习情境中来。要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创作意境,高中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相关专家经过精挑细选的,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认真去备课、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文章内容探究,那么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些中国文字的罗列,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难懂的、苦涩的概念,他们对教材文章所表现的生动画面和生活道理根本是无所感触,更不会与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行碰撞、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学生只能学的单调无味。所以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要启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去驰骋想象、去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透过文字的表述看到作者描述的文章情景图画,进而获得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享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所得,最终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第四段时,笔者为了激活这段文字,先让学生阅读这段文字,然后对文章进行了设疑:一是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二是作者为什么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而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另外却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有了问题的设疑学生便展开联想与想象,最终想到下“雪”了。但是当作者去踏上几脚时,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我们现实生活的踏雪情景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随后作者掬起一把,闻一闻,同雪一样清爽,“气味也没有”,一阵清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秋天来了,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慢慢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秋天的意境之中,从而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2.3 充分发掘文本的空白探究。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能够提供多层次的框架供学生学习,但是其中有很多空白处以及未定点,需要发挥出读者的想象给予具体化,才能够实现作品的意义。因此,学生对作品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就是实现作品空白处具体化的过程。在《归园田居》一课的学习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诗句中满含着多种意象与景色,构成了一幅满含情感与诗意的景象。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的官场,来到清新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返朴归真"。"返朴归真",第一是"朴",处世要朴实,不做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第二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提炼成语"返朴归真",实际上就是对空白处的一种探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握情感的空白,抓住文中的重点,例如关键词句与段落等,并由此产生联想,与文本和作者进行交流,实现语言富含与鲜活意象之间的转换。这样的移情体验能够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使文中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获得崭新的呈现。
总而言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对高中语文具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帮助其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当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发掘出文本的空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 高增寿.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2):132-133. [2017-08-08].
[2] 李林芸.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