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偏理性,作为工具性的学科,数学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等同于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而实际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常出现一些难点与重点,本文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以及提升学生解题技巧问题作出了详细的研究与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审题解题技能
引言: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生活化与情境化特点,其应用题形式常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许多题目的类型都较为抽象化,故在解题时审题过程成为重要的环节,并将题干所表述的信息予以具体化理解。作为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部分,小学时期的数学更加注重巩固基础,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呈现出类型多、情境多的特点,对学生审题解题习惯的养成,必须要通过多种题型的训练,才能全面塑造学生的基础能力素养,这对后续的技巧总结能够起到助益作用。
一、注重审题过程
许多小学生之所以在数学应用题学习中存在大量的难点,是由于其审题环节缺乏认真严谨的坦度,因此,审题环节也是应用题作答的重点所在。对于题干中的各项已知数值关系,需要具备清楚的认知,才能正确的将其条件罗列出来,最终通过判断与结算得出结论。所谓审题,也就是读题,有些题目需要借助勾画草图的形式使题干条件的关系更加明确,如“相遇问题”例题1中,“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50m,乙每分钟45m,甲、乙共走了10分钟后,甲停下休息3分钟,乙继续前进,甲休息后继续前进,又经6分钟后甲乙相遇,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在这道题中,已知数值条件的关系较为复杂,若不构造图示分析,则极容易在审题过程中造成条件遗漏,因此读题的过程也就是思路形成的过程,注重审题过程的严谨,更是对学习保持认真态度的体现。
二、罗列已知条件关系
在审题环节之后,就是对题干中各项已知条件的关系罗列,借助图示或其他方法来明确已知条件的数值关系,能够帮助实际思路的形成,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完整。如上文例题1中,甲、乙的速度已经分别给出,根据学生已学习的路程公式“路程=速度和×时间”,学生只需分别找出对应的条件,即可求出AB两地的距离,其中题目已经给出速度条件,甲的速度为50m/分钟,乙的速度为45m/分钟,但由于甲在行走的过程中存在停留时间,因此整段路程就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乙共同行走的10分钟,第二阶段是甲停留的3分钟,第三阶段是甲又开始行走的6分钟。经过这样的分析以后,学生基本就可以明确解题思路,只需分别求出三个阶段的路程,将其相加就可得出AB两地的具体路程。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数学应用题所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解题过程中的各方面习惯。应用题与简单题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考察的范围较广,且更加注重學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如例题1中所示,题目中所给出的速度单位都是“米/分钟”,而问题却是“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许多学生之所以无法在这道题中获得满分,与不严谨的审题方式是具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提升学生审题与解题能力的关键。通过上述的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清楚例题1的解题思路:第一阶段的路程求解为(50+45)×10=950m;第二阶段的路程求解为45×3=135m;第三阶段的路程求解为(50+45)×6=570m,则AB两地的距离为950+135+570=1655m。根据单位换算1千米=1000m的知识点可得出1655m=1.655km,故AB两地的距离为1.655千米。许多学生在解题的最后忽略了单位换算,都会导致解题过程丢分,因此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是解题能力提升的体现,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综合能力的提升更需要认真的学习态度,保证逻辑思维的完整性。
四、善于总结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由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尚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于各项技巧的总结能力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探索,通过大量的题型练习与归纳,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具有差别的,但教师更应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特点,才能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全面的总结出解题技巧,让学生在教学引导下逐步提升数学逻辑能力,激发开放性思维的养成,善于借助反面思考的形式,使所练习的题型能够总结出经验,进而形成更完整、更系统的审题解题技能形式。
结束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是多元化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身体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进行层次化的提升,才能逐渐深化培养其解题能力,进而对其发散性思维予以培育。解题技巧更是数学思想的体现,作为数学逻辑思维的一种,也是小学数学教育必备的基础素养之一,实现对数学应用题的合理求解,也是逐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J].学周刊,2018(20):31-32.
[2]江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4):169.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审题解题技能
引言:
由于小学数学知识点的生活化与情境化特点,其应用题形式常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许多题目的类型都较为抽象化,故在解题时审题过程成为重要的环节,并将题干所表述的信息予以具体化理解。作为学生数学学科学习的重要部分,小学时期的数学更加注重巩固基础,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所在。因此,小学数学应用题呈现出类型多、情境多的特点,对学生审题解题习惯的养成,必须要通过多种题型的训练,才能全面塑造学生的基础能力素养,这对后续的技巧总结能够起到助益作用。
一、注重审题过程
许多小学生之所以在数学应用题学习中存在大量的难点,是由于其审题环节缺乏认真严谨的坦度,因此,审题环节也是应用题作答的重点所在。对于题干中的各项已知数值关系,需要具备清楚的认知,才能正确的将其条件罗列出来,最终通过判断与结算得出结论。所谓审题,也就是读题,有些题目需要借助勾画草图的形式使题干条件的关系更加明确,如“相遇问题”例题1中,“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50m,乙每分钟45m,甲、乙共走了10分钟后,甲停下休息3分钟,乙继续前进,甲休息后继续前进,又经6分钟后甲乙相遇,问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在这道题中,已知数值条件的关系较为复杂,若不构造图示分析,则极容易在审题过程中造成条件遗漏,因此读题的过程也就是思路形成的过程,注重审题过程的严谨,更是对学习保持认真态度的体现。
二、罗列已知条件关系
在审题环节之后,就是对题干中各项已知条件的关系罗列,借助图示或其他方法来明确已知条件的数值关系,能够帮助实际思路的形成,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完整。如上文例题1中,甲、乙的速度已经分别给出,根据学生已学习的路程公式“路程=速度和×时间”,学生只需分别找出对应的条件,即可求出AB两地的距离,其中题目已经给出速度条件,甲的速度为50m/分钟,乙的速度为45m/分钟,但由于甲在行走的过程中存在停留时间,因此整段路程就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甲乙共同行走的10分钟,第二阶段是甲停留的3分钟,第三阶段是甲又开始行走的6分钟。经过这样的分析以后,学生基本就可以明确解题思路,只需分别求出三个阶段的路程,将其相加就可得出AB两地的具体路程。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数学应用题所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运用,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解题过程中的各方面习惯。应用题与简单题目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其考察的范围较广,且更加注重學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如例题1中所示,题目中所给出的速度单位都是“米/分钟”,而问题却是“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许多学生之所以无法在这道题中获得满分,与不严谨的审题方式是具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是提升学生审题与解题能力的关键。通过上述的分析,学生已经基本清楚例题1的解题思路:第一阶段的路程求解为(50+45)×10=950m;第二阶段的路程求解为45×3=135m;第三阶段的路程求解为(50+45)×6=570m,则AB两地的距离为950+135+570=1655m。根据单位换算1千米=1000m的知识点可得出1655m=1.655km,故AB两地的距离为1.655千米。许多学生在解题的最后忽略了单位换算,都会导致解题过程丢分,因此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是解题能力提升的体现,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综合能力的提升更需要认真的学习态度,保证逻辑思维的完整性。
四、善于总结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由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尚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于各项技巧的总结能力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也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探索,通过大量的题型练习与归纳,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具有差别的,但教师更应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特点,才能基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全面的总结出解题技巧,让学生在教学引导下逐步提升数学逻辑能力,激发开放性思维的养成,善于借助反面思考的形式,使所练习的题型能够总结出经验,进而形成更完整、更系统的审题解题技能形式。
结束语: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是多元化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学生身体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小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进行层次化的提升,才能逐渐深化培养其解题能力,进而对其发散性思维予以培育。解题技巧更是数学思想的体现,作为数学逻辑思维的一种,也是小学数学教育必备的基础素养之一,实现对数学应用题的合理求解,也是逐步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题的教学[J].学周刊,2018(20):31-32.
[2]江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题审题能力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2(0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