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需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相反,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势必会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如何解决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带来的各类突出问题,强化政府基本公共职能,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从当前的形势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求和国内的主要矛盾开始转移,这样就给民政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转变,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时间得到了有效的规划。民政类的基本公共服务,从数量的角度和质量的角度看,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1]。另外,还进一步强调了解决民生重点问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让人们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相关内容。因此,面对这些重点性的问题,怎么样才可以进一步深化,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才是目前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分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看,不管从哪个角度思考基本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范围或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都需要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生存的需要,进一步提供有效的保障产品和服务。从农村不同的角度实施调查,可以看到,23140人当中,就会有占据49.7%的比例选择乡村道路建设。接下来,还会有45.4%的比例会选择农业技术指导,占据43.8%的比例选择农村合作医疗[2],44.6%的比例选择农村义务教育。在供需之间的输出比例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是,政府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从实际上看,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或公共权力机关、组织的基础上实施提供,满足最基本水平的公共服务才是基本公共服务。根据以上农民的需求,可以看到电力电信,市场信息等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有的需求并不是需要通过政府活动来获得,例如:市场交易的就业信息,借贷金融,部分农业技术等,这些服务项目全部属于准基本公共服务[3]。从城乡居民的建设看,当前城乡居民的需求,主要包含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属于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与标准
从理论的角度看,主要讲究的是结果平等,起点或机会平等,能力平等,需求平等。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看, 公共服务的结果完全平等是不现实的,单纯的能力平等只会加大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看,人们生存和发展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都是均等的。不要求各地方公共服务的一律化或绝对平均,而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制合理的服务方向。在不同的时间当中,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差距的基础上,控制人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当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4]。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基本公共服务涵盖面较为广泛,人们享有同等的权利与机会是均衡的,不可以存在很大的差距性。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
(一)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想要最大化的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增强服务品质,那么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2018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11%,距离平均水平还有一段差距。从卫生的角度看,共财政承担的费用比较低, 且分配不均。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13.35%。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出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在2020年从教育、卫生、社保和文化方面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
(二)建立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要求新增经济和资源实施均等化的分配,而是需要进一步在历史的见证下,消除历史之间的差距性。一切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全部都是由于经济落后,还有就是财政困难所造成的,只有缩小差距,这样才可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想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那么,就需要调整城鄉之间的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转变原有的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另外 还需要结合国际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最具有均衡地方财力作用的转移支付形式。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由专项转移支付来支持的。但是,还有不少地区,需求不一样,只有保持均衡,才可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需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不同的方面,渐渐地缩小差距。
(三)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与成本
服务均等化需要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责任划分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需要在公平性、一体化和政治稳定等因素当中,统筹发展,承担更多的地方性的服务。财政支出责任不清, 错位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量大,对于地方性的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就很难满足公共服务的财政需求。在这个时候,一般的情况下,就会选择“按比例分担”的方案和“按类型分摊”的方案进行实施[5]。对于义务教育的部分,就需要中央和地方性合理的配置。
(四)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体制
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的方式当中,主要是通过规制、付费、生产等方式来实现的。义务教育就可以通过设置国家公办学校的方式来实现。按生均下拨义务教育金,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创造条件,打破地区挥着是户籍的界限。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当前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都需要国家给予最大化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仅是财政投入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在改革的作用下,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不仅面临着权利意识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全面发展与快速提高的需求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及均等化不仅是民生的问题,也是民权的主要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6]。一旦任由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不仅会造成社会不公平,激发社会矛盾,而且还会损坏社会和谐目标,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享受公民权,感受到和谐的目标,这样才可以构建一个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缪燕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研究——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解释[J].中国行政管理. 2017(11)
[2] 赵利堂,谢长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基于倡导联盟框架(ACF)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
[3] 任飞.完善区域纵向医联体建设的思考——基于制度理性选择框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10)
[4] 范逢春.建国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文本分析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01)
[5] 张紧跟.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6] 秦铁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环境公共参与的制度理性选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职能
一、问题的提出
从当前的形势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求和国内的主要矛盾开始转移,这样就给民政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十九大”精神的不断转变,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的时间得到了有效的规划。民政类的基本公共服务,从数量的角度和质量的角度看,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1]。另外,还进一步强调了解决民生重点问题,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让人们共同分享发展成果的相关内容。因此,面对这些重点性的问题,怎么样才可以进一步深化,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这才是目前形势下,需要解决的重点,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分析
(一)基本公共服务
从某种程度上看,不管从哪个角度思考基本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范围或者是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都需要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生存的需要,进一步提供有效的保障产品和服务。从农村不同的角度实施调查,可以看到,23140人当中,就会有占据49.7%的比例选择乡村道路建设。接下来,还会有45.4%的比例会选择农业技术指导,占据43.8%的比例选择农村合作医疗[2],44.6%的比例选择农村义务教育。在供需之间的输出比例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现实生活当中,人们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但是,政府的能力存在一定的限制。从实际上看,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或公共权力机关、组织的基础上实施提供,满足最基本水平的公共服务才是基本公共服务。根据以上农民的需求,可以看到电力电信,市场信息等在现代化的社会当中,有的需求并不是需要通过政府活动来获得,例如:市场交易的就业信息,借贷金融,部分农业技术等,这些服务项目全部属于准基本公共服务[3]。从城乡居民的建设看,当前城乡居民的需求,主要包含了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属于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容与标准
从理论的角度看,主要讲究的是结果平等,起点或机会平等,能力平等,需求平等。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看, 公共服务的结果完全平等是不现实的,单纯的能力平等只会加大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看,人们生存和发展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都是均等的。不要求各地方公共服务的一律化或绝对平均,而是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定制合理的服务方向。在不同的时间当中,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要求政府在公共服务差距的基础上,控制人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当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4]。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基本公共服务涵盖面较为广泛,人们享有同等的权利与机会是均衡的,不可以存在很大的差距性。
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目标与制度保障
(一)进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从目前的形势上看,想要最大化的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的条件,增强服务品质,那么就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加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从全世界范围内来看,2018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而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为4.11%,距离平均水平还有一段差距。从卫生的角度看,共财政承担的费用比较低, 且分配不均。从社会保障的角度看,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为13.35%。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出现了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在2020年从教育、卫生、社保和文化方面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的比例。
(二)建立均衡导向的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不是要求新增经济和资源实施均等化的分配,而是需要进一步在历史的见证下,消除历史之间的差距性。一切基本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全部都是由于经济落后,还有就是财政困难所造成的,只有缩小差距,这样才可以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想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那么,就需要调整城鄉之间的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转变原有的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另外 还需要结合国际化的经验,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最具有均衡地方财力作用的转移支付形式。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由专项转移支付来支持的。但是,还有不少地区,需求不一样,只有保持均衡,才可以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需要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不同的方面,渐渐地缩小差距。
(三)合理分摊基本公共服务的责任与成本
服务均等化需要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责任划分公共服务的受益范围。需要在公平性、一体化和政治稳定等因素当中,统筹发展,承担更多的地方性的服务。财政支出责任不清, 错位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需求量大,对于地方性的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就很难满足公共服务的财政需求。在这个时候,一般的情况下,就会选择“按比例分担”的方案和“按类型分摊”的方案进行实施[5]。对于义务教育的部分,就需要中央和地方性合理的配置。
(四)改革和完善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体制
基本公共服务的生产和供给的方式当中,主要是通过规制、付费、生产等方式来实现的。义务教育就可以通过设置国家公办学校的方式来实现。按生均下拨义务教育金,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创造条件,打破地区挥着是户籍的界限。从目前的形式上看,当前教育、医疗、卫生及社会保障等都需要国家给予最大化的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仅是财政投入的问题,而是制度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在改革的作用下,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
总结: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阶段,不仅面临着权利意识的问题,同时也面临着公共服务全面发展与快速提高的需求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及均等化不仅是民生的问题,也是民权的主要问题,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6]。一旦任由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扩大,不仅会造成社会不公平,激发社会矛盾,而且还会损坏社会和谐目标,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享受公民权,感受到和谐的目标,这样才可以构建一个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最终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缪燕子.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救助政策变迁研究——基于间断——均衡理论的解释[J].中国行政管理. 2017(11)
[2] 赵利堂,谢长法.我国民办职业教育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基于倡导联盟框架(ACF)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6(23)
[3] 任飞.完善区域纵向医联体建设的思考——基于制度理性选择框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10)
[4] 范逢春.建国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文本分析的视角[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6(01)
[5] 张紧跟.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视野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6] 秦铁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环境公共参与的制度理性选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