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中考作文备考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名师题解】
从作文命题的形式上看,这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但通过分析,会发现它实质上可以归为“话题作文”。确定立意时,并不需要像以往分析材料作文那样,先概括材料内容,然后选择角度立意。而主要是抓住“转身”这个“话题”,然后围绕“转身”展开立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问”出发,确定以下立意。
1.一问:“转身”是什么?
“转身”是放弃,是改变,是策略,是抉择等等。根据不同的诠释,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人要学会放弃”“穷则变,变则通”“赢在转身”“抉择之间见境界”等等。
2.二问:“转身”为什么?
“转身”可能是为了“离开”,可能是为了“回眸凝望”,可能是为了“寻找失去的”,可能是为了“迎接挑战”等等。根据对“转身”目的的理解,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人要学会知难而退”“人生需要你停下来,慢慢体味”“有容乃大,多转几次身又何妨”“逃避,不如正面迎击”等等。
3.三问:“转身”结果会怎样?
“转身”可能会见到“阳光”,可能会找到“自我”,可能会重获“新生”,可能会“柳暗花明”,等等。针对不同的结果,可以确定出立意,如“阳光就在你身后”“回归本色,勿失自我”“‘转’中得新生”等等。
当然,真正行文起来,可以围绕以上其中的一个观点成文,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几个观点成文。
【推荐素材】
素材一:1941年秋天,怀抱着“奇书十万卷,随我啖其精”心愿的王叔岷,是向北大文科研究所报到的“新鲜人”。拜见了兼任文科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并把自己的诗文呈请指导。傅斯年翻了一翻,便询问王叔岷的未来研究课题。王叔岷称想研究《庄子》。傅斯年笑了一笑,竟开始背诵起“昔者庄周梦为蝴蝶”这一章,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忽然,傅斯年严肃地告诫王叔岷道,研究《庄子》要从校勘训诂入手才切实。他又翻了一翻王叔岷的诗文,定下了一条规矩:“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王叔岷确实“痛下工夫”,1943年毕业,留在史语所任职,此后著作等身,在文史学界挣得了难能替代的一席之地。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运用到写作之中:从导师的角度,正是由于诤言相劝,才有了学子的著作等身的改变;从学子的角度分析,正是虚心听从了教导,并践行着导师的话,才有了他日后的收获。
素材二:教授問,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
学员回答: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摩擦力太小;二是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
最后,教授说:“人在冰面上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二是因为冰面太平坦,缺少坎坷。阻力和坎坷,看似有碍我们前行的东西,却反过来成就我们,让我们发生蜕变,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当,更成功。”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运用到写作之中:从人生一番平顺的角度,虽然没有阻碍,却不一定走得远,走得稳当;从阻力成就人生的角度分析,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生,才能更加珍惜接下来的旅程。
素材三:异国,放映厅。影片中是一张张麻木的看客的脸,呆滞的眼神。耳边传来的是一阵阵的讥笑:“支那!支那!”手中的手术刀是否能够医治得了人类卑微的灵魂?什么时候才能唤醒我愚昧的国民?冥思过后,曾经深思熟虑选择的人生目标就这样被放弃了。他拿起了“投枪”,拿起了“匕首”,开始剖析国民的灵魂,深刻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唤醒了无数铁屋中沉睡着的人!他,就是鲁迅。
素材点拨:因为一部电影,鲁迅弃医从文,他的这个转身,不但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亿万的国民。人的一生中,总要有许多改变,而引发这改变的契机,可能是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可能是一件悄无声音的小细节。
【佳作示例】
感谢离别
杨 柳
汽笛,突兀地回荡在九月的空气里。
火车,还有十多分钟就要进站了。秋风,吹来了离别的味道。
身旁站着一家三口,应该是送孩子上大学的。包,很大,很重。却只是父亲一直拎着。父亲并不强壮,只是一副单薄的身躯罢了,那样子看上去并不是能拎这么些东西的模样。手指因攥得用力而发白,手臂一直保持着极其紧绷的状态,让人不禁担心,指甲会不会因这样而深深地嵌入手心。
天气阴沉,蜻蜓低飞。汗珠开始从父亲的鼻尖渗出,本来并不多的头发开始湿答答地瘫在一边,却依旧做出一副泰然自若的表情。孩子好几次都不易察觉地把手搭在了包的把手上,父亲总是极自然地把手向后一缩,不让孩子接过手中的包。两个人都极其固执地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一组动作。一直就这么提着,一直就这么倔着。孩子偷偷观望父亲脸上坚持的表情,一直不曾微笑的嘴角勾勒出幸福而又满足的轮廓。
母亲一直喋喋不休,父亲一直保持沉默。
母亲不停地嘱咐,孩子都一一好脾气地应着。母亲把手中的水递给孩子,用湿巾小心翼翼地擦着孩子额角的汗水。母亲的手在眼角停住了,她开始仔仔细细地端详孩子日渐成熟的面容,像是一朵美丽的干菊花,在名为成长的那杯水中被慢慢地泡开了。眼镜后面的眼睛闪烁着无限的青春与希望,鼻翼轻轻地掀动着,嗅尽世间所有美好的味道,嘴角有一道浅浅的疤痕,应该是小时候调皮留下的印记,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淡忘了,成熟渐渐填满了幼稚的创口。母亲开始哽咽,她开始抬头望着并不明媚的天空,抑制泪水的喷涌,最后,只是让泪水湿润眼眶罢了。
汽笛从听似远方的地方响起,孩子这时接过父亲手中的包,父亲踌躇了几下,还是伸出手去。瞬间,父亲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但瞬间又被突如其来的离别伤感添上了不易察觉的沉重。减轻了手中的重量,却在心上添加了比那重很多倍的秤砣。
父亲的手搭上孩子的肩膀,用力握了握,孩子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不一样的坚定,这是源于父亲的力量。母亲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不敢再说话,怕泪水会随着话语轻易而落。孩子快步向前走,生怕回头的一瞬间已没有了踏上火车的勇气。孩子很快放好了行李,特意选了一个窗口的位置。父母小跑到窗下,与孩子做最后的道别。
孩子哭了,泪眼里却依旧闪烁着执着;母亲哭了,泪眼里满是离别的不舍;父亲咬紧牙关,硬是坚持着未曾落泪,只是一字一字地说着再见。
火车要开了,汽笛开始悠长地响起。
我转身过去,这时,母亲忽然伸出双臂,我只得转身回来,只是浅浅的一个拥抱,我却跟着下意识地伸出手去。她的双手虽不是搭在我的肩上,我也并没有触碰过她的胸膛,没有聆听她的心跳,但我的心一直是温暖却又带着酸涩的。
孩子那一声再见夹杂在嘈杂声中,却在父母的心里清晰地响起。火车开过,扬起的灰尘舞出一幕离别的剧目。
我再次转过身来,又伸出手臂。这次,拥抱到了一种离别的真味。
感谢这次离别,它让我学会了很多,它让我再次懂得:亲情,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一辈子。
【教师点评】
本文小作者巧妙地以叙述者的角度展开对事情的回望,文章结束时,才换成第一人称的角度,不禁自然升腾出文章的主题:爱,孕育了孩子内心的成熟;别离正是成熟的催化剂。更为可贵的是,孩子懂得了感恩父母的深沉的爱,真实地演绎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回望:真实而鲜活,自然而优雅。且文章结构严谨,真正做到了无痕与干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这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自定题目,写一篇文章。
【名师题解】
从作文命题的形式上看,这道作文题属于“材料作文”。但通过分析,会发现它实质上可以归为“话题作文”。确定立意时,并不需要像以往分析材料作文那样,先概括材料内容,然后选择角度立意。而主要是抓住“转身”这个“话题”,然后围绕“转身”展开立意。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三问”出发,确定以下立意。
1.一问:“转身”是什么?
“转身”是放弃,是改变,是策略,是抉择等等。根据不同的诠释,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人要学会放弃”“穷则变,变则通”“赢在转身”“抉择之间见境界”等等。
2.二问:“转身”为什么?
“转身”可能是为了“离开”,可能是为了“回眸凝望”,可能是为了“寻找失去的”,可能是为了“迎接挑战”等等。根据对“转身”目的的理解,可以确定相应的立意,如“人要学会知难而退”“人生需要你停下来,慢慢体味”“有容乃大,多转几次身又何妨”“逃避,不如正面迎击”等等。
3.三问:“转身”结果会怎样?
“转身”可能会见到“阳光”,可能会找到“自我”,可能会重获“新生”,可能会“柳暗花明”,等等。针对不同的结果,可以确定出立意,如“阳光就在你身后”“回归本色,勿失自我”“‘转’中得新生”等等。
当然,真正行文起来,可以围绕以上其中的一个观点成文,也可以围绕其中的几个观点成文。
【推荐素材】
素材一:1941年秋天,怀抱着“奇书十万卷,随我啖其精”心愿的王叔岷,是向北大文科研究所报到的“新鲜人”。拜见了兼任文科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并把自己的诗文呈请指导。傅斯年翻了一翻,便询问王叔岷的未来研究课题。王叔岷称想研究《庄子》。傅斯年笑了一笑,竟开始背诵起“昔者庄周梦为蝴蝶”这一章,一幅怡然自得的样子。忽然,傅斯年严肃地告诫王叔岷道,研究《庄子》要从校勘训诂入手才切实。他又翻了一翻王叔岷的诗文,定下了一条规矩:“要把才子气洗干净!三年内不许发表文章!”王叔岷确实“痛下工夫”,1943年毕业,留在史语所任职,此后著作等身,在文史学界挣得了难能替代的一席之地。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运用到写作之中:从导师的角度,正是由于诤言相劝,才有了学子的著作等身的改变;从学子的角度分析,正是虚心听从了教导,并践行着导师的话,才有了他日后的收获。
素材二:教授問,为什么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
学员回答: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太光滑,鞋面与冰面摩擦力太小;二是因为冰面太平坦,脚一打滑,没有什么不平的东西阻止脚滑下去。
最后,教授说:“人在冰面上容易摔倒,一是因为冰面光滑,缺少阻力;二是因为冰面太平坦,缺少坎坷。阻力和坎坷,看似有碍我们前行的东西,却反过来成就我们,让我们发生蜕变,人生之路走得更稳当,更成功。”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运用到写作之中:从人生一番平顺的角度,虽然没有阻碍,却不一定走得远,走得稳当;从阻力成就人生的角度分析,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生,才能更加珍惜接下来的旅程。
素材三:异国,放映厅。影片中是一张张麻木的看客的脸,呆滞的眼神。耳边传来的是一阵阵的讥笑:“支那!支那!”手中的手术刀是否能够医治得了人类卑微的灵魂?什么时候才能唤醒我愚昧的国民?冥思过后,曾经深思熟虑选择的人生目标就这样被放弃了。他拿起了“投枪”,拿起了“匕首”,开始剖析国民的灵魂,深刻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唤醒了无数铁屋中沉睡着的人!他,就是鲁迅。
素材点拨:因为一部电影,鲁迅弃医从文,他的这个转身,不但改变了自己,也影响了亿万的国民。人的一生中,总要有许多改变,而引发这改变的契机,可能是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也可能是一件悄无声音的小细节。
【佳作示例】
感谢离别
杨 柳
汽笛,突兀地回荡在九月的空气里。
火车,还有十多分钟就要进站了。秋风,吹来了离别的味道。
身旁站着一家三口,应该是送孩子上大学的。包,很大,很重。却只是父亲一直拎着。父亲并不强壮,只是一副单薄的身躯罢了,那样子看上去并不是能拎这么些东西的模样。手指因攥得用力而发白,手臂一直保持着极其紧绷的状态,让人不禁担心,指甲会不会因这样而深深地嵌入手心。
天气阴沉,蜻蜓低飞。汗珠开始从父亲的鼻尖渗出,本来并不多的头发开始湿答答地瘫在一边,却依旧做出一副泰然自若的表情。孩子好几次都不易察觉地把手搭在了包的把手上,父亲总是极自然地把手向后一缩,不让孩子接过手中的包。两个人都极其固执地一次又一次重复这一组动作。一直就这么提着,一直就这么倔着。孩子偷偷观望父亲脸上坚持的表情,一直不曾微笑的嘴角勾勒出幸福而又满足的轮廓。
母亲一直喋喋不休,父亲一直保持沉默。
母亲不停地嘱咐,孩子都一一好脾气地应着。母亲把手中的水递给孩子,用湿巾小心翼翼地擦着孩子额角的汗水。母亲的手在眼角停住了,她开始仔仔细细地端详孩子日渐成熟的面容,像是一朵美丽的干菊花,在名为成长的那杯水中被慢慢地泡开了。眼镜后面的眼睛闪烁着无限的青春与希望,鼻翼轻轻地掀动着,嗅尽世间所有美好的味道,嘴角有一道浅浅的疤痕,应该是小时候调皮留下的印记,随着时间一点一点淡忘了,成熟渐渐填满了幼稚的创口。母亲开始哽咽,她开始抬头望着并不明媚的天空,抑制泪水的喷涌,最后,只是让泪水湿润眼眶罢了。
汽笛从听似远方的地方响起,孩子这时接过父亲手中的包,父亲踌躇了几下,还是伸出手去。瞬间,父亲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但瞬间又被突如其来的离别伤感添上了不易察觉的沉重。减轻了手中的重量,却在心上添加了比那重很多倍的秤砣。
父亲的手搭上孩子的肩膀,用力握了握,孩子点了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不一样的坚定,这是源于父亲的力量。母亲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不敢再说话,怕泪水会随着话语轻易而落。孩子快步向前走,生怕回头的一瞬间已没有了踏上火车的勇气。孩子很快放好了行李,特意选了一个窗口的位置。父母小跑到窗下,与孩子做最后的道别。
孩子哭了,泪眼里却依旧闪烁着执着;母亲哭了,泪眼里满是离别的不舍;父亲咬紧牙关,硬是坚持着未曾落泪,只是一字一字地说着再见。
火车要开了,汽笛开始悠长地响起。
我转身过去,这时,母亲忽然伸出双臂,我只得转身回来,只是浅浅的一个拥抱,我却跟着下意识地伸出手去。她的双手虽不是搭在我的肩上,我也并没有触碰过她的胸膛,没有聆听她的心跳,但我的心一直是温暖却又带着酸涩的。
孩子那一声再见夹杂在嘈杂声中,却在父母的心里清晰地响起。火车开过,扬起的灰尘舞出一幕离别的剧目。
我再次转过身来,又伸出手臂。这次,拥抱到了一种离别的真味。
感谢这次离别,它让我学会了很多,它让我再次懂得:亲情,值得我们用心去品读,一辈子。
【教师点评】
本文小作者巧妙地以叙述者的角度展开对事情的回望,文章结束时,才换成第一人称的角度,不禁自然升腾出文章的主题:爱,孕育了孩子内心的成熟;别离正是成熟的催化剂。更为可贵的是,孩子懂得了感恩父母的深沉的爱,真实地演绎了孩子内心世界的回望:真实而鲜活,自然而优雅。且文章结构严谨,真正做到了无痕与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