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透析及启示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20425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1-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在教育信息化立项课题的数量、关键词、课题类别、研究主体及研究热点关联程度的数据描述,分析得出:教育信息化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整体中仍占少数,以网络为核心的大学生和青少年教育、中国式MOOC教育研究、信息时代基础教育建设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证研究是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基于此,建议我国要重视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加大宣传缩小东西部教育信息化差异,紧扣信息时代发展脉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扩展科学合作方式,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文献计量学;网络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08-04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展并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和保障,这对培养新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在当下信息急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出不穷,教育在信息技术辅助下正快速前进。在此影响下,我国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信息化的关注不断加强,并且研究深度也愈加增进,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基于此,本文通过描述与分析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以促进窥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现状,有利于把握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其在整个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发展状况。
  一、研究思路
  1.样本选择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Purposeful Sampling)中的一致性抽样法(Homogeneous Sampling),以2011-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立项名单为依据,检索出国家社科基金在教育领域的立项课题共741项,其中筛选出和教育信息技术及网络相关的有67项作为研究样本,占总数的9.04%。
  2.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量化统计与描述的方法,采用access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生成研究热点关联结构图。量化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将现实分解为可观测的变量,研究代表总体的样本以及使用统计方法分析材料。定量描述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判断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定量分析与描述,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框架,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识别、归纳、统计、和分析。
  二、数据分析
  1.基本状况
  2011年至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在教育学领域的立项课题数如图1所示,分别为167项、172项、206项和196项。其中,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立项课题分别为12项、8项、23项和24项。由此可知,教育信息化的课题数目在当年教育学立项课题总数的百分比占比率分别为7.1%、4.6%、11.2%、12.2%,尤为突出的是,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课题数目是2011年的两倍。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愈加成为教育学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热点,并逐步受到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此外,从教育信息化项目的课题类别分布来看,数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这说明不同层次的研究力量均有稳定增长(见表1)。
  从研究主体而言,研究单位较为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仅涉及师范类高等院校,还包括中小学校和国家级/省市级研究机构,其中,北京师范大学(7次)、华南师范大学(6次)和华东师范大学(4次)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力量,87.3%的研究人员均属于副高职称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采取科研合作方式,通过学科优势互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高质量、高效率和高规格。
  2.研究热点透析
  2011年至2014年,教育信息立项课题的核心关键词集中于网络(14次)、大学生(7次)、青少年(7次)、实证研究(5次)、新媒体(4次)、信息技术(4次)等,年度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本研究运用Ucinet软件绘制出基于上述关键词的关联结构图(见图2),连线粗细与关联程度的强弱呈正相关。由图可知,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主要分布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网络”为核心的大学生与青少年教育
  从研究立项的课题看,网络与大学生相关的研究热点集中于社会层面的网络行为、生活适应和公共价值,与青少年相关的立项课题体现在网络成瘾、亲社会和新媒体。由此可见,信息爆炸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在我国教育领域的运用引发了一场新的教育革命。面对异常庞杂的网络世界,大学生和青少年既是网络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也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和享用者,这种双重角色体现了网络的互动性。
  在信息技术影响下,大学生和青少年获得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①获取知识的场所发生变化。网络打破了地域限制,大学生和青少年不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他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学习方式。②获取知识时间的变化。网络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和青少年的学习时间不再局限于上课时间,网络传输的即时性使得学生可在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知识。③获取知识观念的变化。传统教育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该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网络与教学的结合,使得大学生和青少年获取知识的观念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自身需要获取知识。④大学生和青少年不再依赖课本来获取各种知识。开放网站、学习平台、搜索引擎等网络教育资源为大学生和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知识获取平台。
  然而,尽管网络的普遍应用丰富了大学生及青少年的生活和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协同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①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随着网络的普及随之而来的一种的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及青少年个性形成及未来发展都有很深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②信息污染。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包含众多垃圾信息。大学生和青少年还处在身心发展、思想成熟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建立的重要阶段,相对成年人自制力也较弱,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影响。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将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这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问题。③人际淡化。虽然网络是一个开放平台,但是它将个人限制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个人失去了与他人及社会相处的机会,长此以往,将造成个人和现实社会产生距离、个人之间的感情纽带逐渐淡化。④网络道德水平良莠不齐。网络的自由特征使部分个人失去了自我约束力,造成了网络道德水平的良莠不齐,对网络环境造成了一定的道德隐患。   (2)中国式MOOC教育研究
  结合图2和表2我们可以看出中国、MOOC被提及两次,四年间的立项课题总数为三项,研究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向:MOOC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研究、国际视域下的中国MOOC战略研究、教育信息化与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s)战略研究。
  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孙茂松教授曾指出,MOOC有两个角色,一是惠公众,二是善私塾[2],即高校或者名师可以将精品课程通过MOOC平台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选择适合的课程进行在线学习。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余建波也提出,MOOC要“从传统课堂中来,再回到课堂中去”。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分别为“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其中,“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而MOOC的建设与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重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3]。
  在中国,MOOC的出现给传统教育方式带来了一定冲击,也给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及学习平台,促使学习方式更为灵活、主动,充分发挥了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延长了知识吸收内化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一种新的自主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填塞模式。中国教育的受众群体庞大,但是地域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地域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着学生受教育的水平和人才的培养,集中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教育资源丰富、硬件设施先进、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更新速度快,并且拥有实践的软硬实力都很强大;相对而言,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上的欠发达,使得在教育上的发展也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然而,MOOC的推广和发展为中国实现教育公平创造了十分有力的条件,大型网络在线课程的使用,使中西部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平等的享受优秀教师带来的精品课程,并通过在线答疑,在线交流等方式实现和名师的互动。
  (3)信息时代的基础教育建设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受众基数庞大,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分支,这也是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由于受地域及经济发展的制约,教育资源分布也存在明显的差异型,但随着大量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一定程度上会缩小差距。
  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目的,一是要学生通过知识的积累进入更高的层次学习直至进入社会,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技术进入课堂,由教师作为单一的知识来源局面被打破,同时也突破了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可以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相对封闭、孤立的课堂,极大扩充传统课堂的课容量。网络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字化内容、由教师开发或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作的数字化作品、各种学习化社区包括大型的网络在线课程,都成为现代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技术的广泛运用也促进了学校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同时也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技能,以应对信息环境下飞速发展向前的教育趋势。此外,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主体是儿童和青少年,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给学生形成了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直观感受,给处于该阶段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还不成熟的学生带来了全新的、直观的认知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进行主动地探索和思考,提高自主学习和知识自主内化的能力。因此,信息化和基础教育的相结合,可大大提高基础教育建设的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形成自主性、创新性、竞争性的新人格特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更新学生的价值观念、实现人格素质现代化。
  (4)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证研究
  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实证研究课题主要涉及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策略、利用大数据评价大学生适应性调节学习技能、提升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和基于新媒体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可以看到,在新型信息技术影响下,一直以来,教育学科方法研究的科学性成为学者们不断探索的热点问题。90年代初,有学者认为,教育实证研究在追求确定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丧失了部分深刻性[4]。更有学者指出,教育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因而它的研究方法应当是以体验、领悟为核心的理解方法[5]。然而,回顾教育学发展历程,实证研究和思辨研究对教育学的发展和科学化都有重要作用,教育学研究需要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确定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偏概全,把任何一种具体的方法当作教育学研究的全部方法[6]。作为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经验特征,可直接获取研究对象的客观材料。通过借助大数据等信息分析技术,研究人员可快速、有效分析并获取数据结果,并更为针对性应用于教育场景中。
  三、启示与建议
  1.重视信息化支持政策,提升中西部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学习方式得到转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对此,国家应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持续投入资金。首先,在中央统筹全局的基础上,各地区应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符合本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环境,软件资源,人员素养等)的相关标准,规范正确引导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其次,各级部门要制定并真正落实于教育信息化工作相关的政策及规范制度,以教育教学应用为核心,兼顾其它管理和服务模块,优化整合区域多类型信息化机构,明确其性质、人员、经费、任务等具体内容,解决多中心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的问题。第三,国家还需对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应树立和提高教育信息化意识,在技术和资源上给予一定支持,通过数字媒体和技术手段,将东部先进的教育资源传输给中西部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积极缩小东西部的教育差异和认知差距。   2.紧扣信息时代发展脉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在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具备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教育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学科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面对着复杂多变的信息技术环境,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除了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外,还要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在学科中熟练地运用各种信息工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且让学生接受信息教育。这就要求需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全员培训,并鼓励其在日常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其次,要从师资教育信息化培训和相应信息技术装备实行政策倾斜,确定在经费和投资力度上优先保证的方案,以保证从师资信息化理论型培训向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型能力培训的新一轮战术和战略新举措的落实。
  3.加大科研力度,扩展科学合作方式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科研人员应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的课题研究,加大研究力度和优化人员配置,尤其是应不断提高教师与科研人员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科研的能力,推动教育各领域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教育科技创新体系,引领信息时代科技创新。与此同时,在知识开放共享环境下,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等主体应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扩展科学合作方式,共同推动知识创新,以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开发。具体而言,在创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持平台的基础上,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学文献共享,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7]。
  四、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从近年来的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便可发现,教育信息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教育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性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应紧密结合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战略,满足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教育信息化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妥善处理理论与技术、传统与创新、投入与效益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
  参考文献:
  [1]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7-33.
  [2]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MOOC发展与对策——第十四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系列报道(三) [EB/OL].[2015-10-07](2015-01-30).http://www.ict.edu.cn/ebooks/b1/text/ n20150106_8713.shtml.
  [3]汪群妃.用微教学平台构建计算机“翻转课堂”[J].职业教育,2014(12):64-66.
  [4]彭钢,张南.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证研究——两种不同类型研究方式的比教育分析[J].教育评论,1990(2):11-14,22.
  [5]潘瑞华.论教育学的研究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3(3):48-53.
  [6]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10):13-18.
  [6]郝文武.教育学的科学化和合理性——论近年来我国关于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反思[J].教育研究,2002(10):13-18.
  [7]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5-10-07](2012-03-13). http://www.moe.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
  (编辑:王晓明)
其他文献
2010年以来,我县教科局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5000余万元,建设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班班通”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以及更新远程教育设备,使我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可喜成绩。  一、措施与做法  1.“四争取”确保投入  积极争取省市主管部门专项建设资金、政府预算资金、至少10%的生均公用经费和社会各界捐赠等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3年来,县政府、县局和学校采用BT模式筹资3000余万元用于
摘 要:智慧校园是继数字校园之后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全新概念,也是现代高校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前,信息分散、共享程度不高仍然是国内许多高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湘潭大学智慧校园建设的实际经验,以湘潭大学自主研发高校教务管理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数据共享中心的建设以及信息集中与共享方案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智慧校园;信息共享;教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7.1文献标识码:A
学前教育质量是当前全球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題。国内外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学前教育质量水平对儿童发展与学习成果具有重要的影响。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认知、社会性、情感等各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缩小早期发展的差距并提高后续教育的效果与效益,而且能够有效改善家庭、社区功能,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的贡献。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审议通过了《2010教育行动框架》,将
摘 要:技能竞赛是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也会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有促进作用。本文选择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学习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参加证券投资技能大赛的学生专业课程成绩改善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论是:技能竞赛对学生课程成绩的提升比较显著,论文提出了学生如何提高技能竞赛水平和本科专业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对策建议,为今后对金融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和提
摘 要:建设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现状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引入国内外课程资源建设现状,分析了国内课程资源的建设现状后展开对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考,接着在透过现状看问题后给出了高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理念和思路,并详细阐述了以《局域网组建与维护》为例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包括课程资源总体介绍、整体结构、方法手段并举例说明了几种类型
摘 要:网络财务查询系统是解决学校各种财务明细查询的重要手段。文中采用ASP技术开发了基于Web的网络财务查询系统,并且对该系统的技术方案的选择、系统功能的设计和实现等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网络财务查询 B/S模式 ASP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3-0049-03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校园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通过网络发布的
摘要: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区域教育管理的趋势,本文从区域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出发,坚持应用驱动、以点带面、分层推进,着力信息化手段在现代治理、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创新,初步构建起以“互联互通、全域微格、未来教室、数据挖掘”等为特征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关键词:区域教育管理;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志码:B  文
摘 要:高校门户网站建设发展至今已步入第三阶段,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站群系统的方式搭建门户网站与二级站点。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门户网站建设发展阶段、高职与本科院校网站建设现状对比进行了较详细地分析,对高职院站群部署方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门户网站;网站建设;站群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7-0078-02  高职院校同本科
摘 要:“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以“融合创新,特色发展”为基本理念和“搞试点、破难点、有特点、显亮点”的基本策略,围绕“三通两平台”等重点任务,着力从十个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三通两平台;融合;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张雪门先生便提出:“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的生活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同一般课程一样,它包含着绘画、音乐、游戏、故事等内容,但与之不同的是,行为课程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在生活中延展,从生活中结束。这也正如张雪门先生在其教育思想中所指出的:“所谓生活原是整个的具體活动。”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这种教育思想影响着两岸三地的课程建设与架构。  2018年6月我国台湾地区颁布的《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