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清末戏曲改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作为戏曲大省的河南戏曲改良活动逐渐展开,“河南新剧团”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新剧团不仅演出和推广新剧,同样也改良旧戏,因其不同于传统戏班的全新形式,加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在民初河南戏曲改良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启蒙。
[关键词]“河南新剧团”,戏曲改良,社会启蒙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0-0033-04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迁,文化思想领域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反映到戏曲领域,即掀起了规模超前的戏曲改良运动。这场改革使戏曲观念、戏曲创作的内容、形态及其艺术表现形式,都彰显出新的时代特色,开辟了20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新路,完成了戏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过渡。
河南早期戏剧演出团体多为戏曲班社,没有真正现代组织的演出团体。如朱仙镇公盛班当时则为“坐科时,大铺睡觉,大锅饭,杨管主负责向各商铺号招集资供班之需。三年科满,效劳一载”。由此可见,公盛班学戏方法及规章制度不外乎大铺睡觉大锅吃饭,口传身教,棍杖相见,和一般班社并无二样。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破灭,使河南的封建统治大大削弱,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加上五四以后的“新剧运动”,倡导戏曲改良的呼声日高,河南戏剧改良逐渐兴起。“河南新剧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河南新剧团”在成立宗旨、资金来源、组织形式及成员组成等方面皆不同于以往科班的特点,揭示出戏剧改良运动政治启蒙性的实质,通过对“河南新剧团”活动及影响力的分析,以展现民国初年河南乃至中国社会的时代风貌。
一、“河南新剧团”的宗旨
1912年元月,开封东区阅报所司事张四箴等,邀约志士友人,招股筹备,于9月份正式建立一个300余人的大型文艺团体,取名“河南新剧团”,简称“新剧团”,团址始设牲口市,后移草市街。它是河南第一个新剧团,首先提出了对旧戏剧进行改革的主张,对戏剧的形式、内容、布景、道具各个方面进行了一场开拓性的革命。
在“河南新剧团”的创办过程中,开封《自由报》起了较大的宣传作用,1912年9月8日、9日《自由报》连续刊登了《“河南新剧团”缘起及简章》,全文如下:
“缘起专制除,共和现,破坏终,建设始,移风易俗,诚有不可须臾缓之势,虽国基甫定,万端待理,而一般热心之士,已汲汲以开通民智为唯一之要图。近有著书立说,创自白话报,编辑演说团之举,用意固属甚善,然而听者、阅者仍属寥寥,其故为何?缘所接近者,半属识字秀民,未能于中下社会人手,是以任其笔秃唇焦,终难家喻户晓”,“然而风俗习尚相沿已久,故不能用正式教育以启迪是非,由戏曲小说种种乐而多趣、浅而易解者,以感触之”,“敝同人有鉴于此,爰组斯团,无非借个人之旧口舌,启国民之新思想……借戏曲阐发其道德,开通其智识,反其道而正用之,既不虑其阻滞,更不难于普及……世界之人心思想,无论中外,无论贤愚,无论贵贱,无论老幼,无论各界热心志士,其爱乐恶苦之心靡不相同。故读精忠之传不生爱国之心者,必无情之人;观绵山之剧,不生孝亲之心者,必无情之人。我本非怒,见印度被虐之影戏,忽然发指;我本非悲,观租界新式之图画,忽然泪流,有自来矣”。“我中国教忠教孝,皆戏曲之功也,诲淫诲盗,亦戏曲之罪也……由是观之,欲丕变国风,非速为改良戏曲不可。借营经檀板感化,关于社会一切之道德、伦理、风俗、习尚与民国应行改良者,胥为之切实研究,分别删纂,联络同志,现身说法,本嬉笑以成文章,假杯酒而浇颓风,期以上至音乐词歌,下至村讴俚曲说部弹词,以及文人吟咏,蒙瞽演说,均无不革故而鼎新……由一部而推及全国,以冀达其圆满之目的,俾作通俗教育之先导,亦我河南有声有色之举也。”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新剧团的宗旨主要是开通民智,“利用创立新剧词曲歌唱的形式,阐发新道德,灌输新知识,开通社会,改良旧俗,以达教育民众之目的”。文中提到白话报、演说团对受众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但当时的条件下,众人所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新思想很难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在文中也有很好的说明,“意固属甚善,然而听者、阅者仍属寥寥”,原因就是“半属识字秀民,未能于中下社会人手”,“终难家喻户晓”。但戏曲恰恰“乐而多趣、浅而易解”,具有为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优点。有这样的情况下“爰组斯团……启国民之新思想”。
而为求得政府的支持,剧团发起人今僧氏同王墨轩,亲自面谒孙中山先生,禀报改革戏剧及创立“新剧团”事宜。孙中山先生对此举深为赞许,并亲自赐数字箴言,以示提倡和鼓励。河南《自由报》也为这次戏剧改革摇旗呐喊,高度评价了这一活动。
当时有人总结了新剧团成功创建的十条经验:都督藩学拨款提倡;热心志士捐资维持;各界同胞认股提倡;军警两界担任保护;文学巨子投稿赞襄;通俗教育各剧俱备;新旧文武艺员出色;行头器械各件精美;布景彩片各物新奇;台场座位各色整饬。
为扩大宣传,“稽勋局马静生拿出三千金,专门从上海购来印刷机器,由王柚青担任主笔,创办了《新剧报》”,另当时“杨公琦、张四箴、吕笛秋、王柚青、李光庆等所办《绘声剧报》,有八大特色和二十四大纲”。“每日一张,售铜元一枚,每月铜元三十枚。外埠订购每月大洋四角五分,邮费在内。编辑者:王柚青、李光尘。经理兼印行者:杨公琦、张四箴、吕笛秋。总发行所,文庙街西头路北。”与此同时,为适应新剧演出,培养新人才,还专门组织了“新剧学校”,广告招生,开课教育。据1913年2月28日《河南实业日报》载,“该团经理王叶三、刘艺舟二君,以该团所演旧剧,本属一时权宜,从事改良,方合新剧之宗旨。拟即创设新剧学校,学额月三四十人,资格须高等小学毕业,方为合格。逐日排演新剧,规定六学期毕业后,发给文凭,以便登台演剧。现已交该团编辑部,酌定简章,不日即可招生开校矣。”新剧学校创立后,有不少女子参加了学习,这在河南都是史无前例的。对妇女思想文化的提高和以后女演员的大量登台演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河南新剧团”的组织
1912年建立的“河南新剧团”采用股份制形式,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招股的形式为主。新剧团成立之初,便拟定了《“河南新剧团”招股简章》,并在《自由报》1912年9月21日刊登。《招股简章》详细规定了剧团命名、宗旨、股本、财务、股票、会期以及股东的资格与权力等。
章程规定,股本以5元为一股,其集一万股为基本金,约5万元,缴股期限为每股分两期交股,以本年十月十五号为第一期,以十二月十五号为第二期。章程同时还规定了股东资格,“本国各界皆得入股,但外国人之股不收。凡入股者必须有本团介绍人作保”。除此之外,章程还对股东权利和 股本分红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股东皆有查账权,然必同志查账员,并可提议关于本团利益事项。分红为每年进款除应付薪金及各项开支外,盈余作为红利十成扣算,以三成作为公积,二成作为办事人员酬劳费,五成按股份均分。
除招股外,经费来源还包括官府拨款、经办人的筹集和募捐。新剧团的创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引起官方的关注。河南都督张镇芳亲自批示,“由藩库按通俗教育拨款一万两”,作为“新剧团”开办经费。同时创办费由发起人担任,“常年经费由本团职员募集或热心者捐助及演剧时所得之资提充之”。
新剧团选举王叫三任理事,时闻青任副理事。新剧团的部门分工十分明晰,下设名誉理事、评议部、编辑部、演剧部、美术部、交际部、书记、庶务、会计等。各部门每周有例会定期召开,“集会研究定每星期一、三、五为研究常期”;同时设理事一人,副理事一人,演剧主持一人,干事二人,编辑主任一人,干事二人,书记二人,美术主持一人,干事二人,庶务主任一人,干事二人,评议长一人,评议员五人,职责更为明确。
从资金及组织形式来看,“河南新剧团”已经和以往的戏曲班社已有根本的不同。
三、“新剧团的成员构成
“河南新剧团”阵容庞大,有500多人,成员亦十分复杂,其中有报界名人、议员、军官、女侠等。《自由报》1912年10月26日,刊登署名任人的文章《实行化除男女界限》:
“新剧团自发生以来,入团者已达五百人,军、警、学、绅、工、贾各界,均有联合同胞化除意见,诚盛举也。乃不谓日昨又有女士数人,经该团团员介绍,且自认分部办事,有薛腾霄、薛腾云二女士如美术部,董挽良、王子廉二女士入剧团部。但因人民程度不一,恐愚民无知,信口雌黄,故在团外觅有处所,实地练习,以期开演时同登舞台,牺牲自己口舌,以感化国民思想。该女士等热心公益如此。此诚化除男女界限,实行男女平权之基础也,吾日拭目俟矣(任人)。”
西安的易俗社创办初期,加入的人大部分都参与过辛亥革命,同时也是同盟会的会员。而“河南新剧团”同样也吸纳了不少这样的革命巨子,最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演员是刘艺舟、沈佩贞、傅文郁,他们都是应聘来到开封与“新剧团”同台合作的。
刘艺舟(即刘木铎),在辛亥革命起义时曾任山东烟台地区总司令。共和告成以后,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因刘艺舟在大革命中功勋卓著,袁世凯特任他为山东大都督。然刘又辞不就,隐居伶界,慨然以开通民智,提倡通俗教育为己任,活动与大江南北。他文武兼备,时有革命巨子、新剧鼻祖之称。1913年元月刘来到开封,适值《自由报》社长、总编贾英被当局逮捕,关在狱中,刘艺舟为此抱不平,于时探访贾英,暗中调查,拟将贾英案的事实,编成一新剧,名日《报界钟》,揭露当局,伸张正义。编剧同时,刘艺舟还积极参加演出。是年2月15日,刘艺舟第一次登上“河南大舞台”,演出了据波兰亡国故事摹写的《隔帘花影》,告诫国人,若不能实行共和,则有亡国之惨祸。
沈佩贞女士,辛亥革命时期,有“巾帼中之丈夫,革命时之英雄”誉称。1912年底,傅文郁从北京来到开封,寓大金台旅馆,联络爱国志士。她在汴期间,到处发表演说,呼吁社会改良家庭教育,勉励女子要“实力从学”,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复强调,女子可以演戏,女子可以参政。在座听众,见其侠风,无不佩服,为之动容。她苦于女权不伸,参政无日,愤愤不平。于1913年2月,根据女侠秋瑾的革命事迹,拟编新剧《秋瑾》,自演秋瑾,现身“河南大舞台”。报界评日:“摹仿形容,中原山河俱增声色。”“新剧团”有了这些人物的加入,阵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活跃。在中州舞台上引起巨大震动。
四、新剧团的社会作用分析
“河南新剧团”的创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1913年1月17日《自由报》,以“新剧团开幕志盛”为标题报道了新剧团开幕的情况,“日昨新剧团同长庆班在丰乐园地址开演,观者约数千人,拥挤已满。所演《血雨腥风》一出,天声与叫化问答各语,骂尽世上看财奴,鼓动人民爱国心,有裨益处,洵非浅鲜,无愧乎新剧团之名,无愧乎通俗教育之旨”。1913年1月19日,“菊魂剧评”栏目这样评论“河南新剧团”,“破天荒‘河南新剧团’开演四日矣!欢迎新剧者,座上客常满,歌舞升平,诚为赏心之乐事,使我极黑暗之河南放一异彩,从此大河有声,嵩岳生色。西人随时、随地、随物皆具教育思想,我河南有通俗教育会,通俗教育科,遂产育一个轰轰烈烈之新剧团,放大光明于舞台上。又有诸大教育家……诸先生其为我河南之哥伦布乎,抑为我河南新剧之孙中山乎!吾无以名之,名之日河南新剧之先师,河南新剧之鼻祖。记者代表三千万男女同胞,向诸先生鞠躬者三、踊跃者百”。把各大教育家比作“河南之哥伦布”,“我河南新剧之孙中山”,“河南新剧之先师”,“河南新剧之鼻祖”,由此可见当时新剧团的影响。
新剧团在实践中贯穿着阐发新道德,灌输新知识,开通社会,改良旧俗的宗旨。如民国初年,正在大力推行男人剪辫女人放足的新风尚,“河南新剧团”在票价上也随之配合,风趣有味。如1913年2月22日在栗大王庙演高台戏时,《河南实业日报》登出新售票办法的广告:“(一)未剪发男同胞每人收铜元两个。(二)已剪发男同胞每人收铜元一个。(三)天足女同胞分文不取。(四)缠足女同胞每人收铜元一个。(五)穿服装警、军、学三界同胞每人收铜元一个。附记:所收铜元本团分文不染,积少成多,捐助公益,创办贫民工厂,特此声明。”同时新剧团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新剧团成立后“酌抽十分之一的戏资创办贫民生计会及工厂之议,唯恐不敷,曾经朱宝泰、王庚先、刘少峰、袁寿昌、张四箴、黄伯廉等,上禀行政各长官立案,请求补助”1913年3月17日《时事豫报(“河南新剧团”事二则)》载:“现新剧团于阳历3月17日晨起,天天放馍,每日计160名为限。恳求热心同胞速再发生无数的放馍、放饭、放衣等处,使我们最亲最爱无衣食的同胞,都有了衣食,招人工厂,教成能自谋生计的资格。”由此可见新剧团对慈善事业的支持。
在“河南新剧团”影响下,河南各地纷纷设立新剧团。1912年12月1日《自由报》《郑州新剧团支部将成立》一文载:“新剧团成立以来,日见发达,各州县热心志士,多欲创办支部,以期通俗教育之普及,现在许州、周口、归德,已将次成立。”“唯郑地近省垣,又有许仲衡君与宋雅亭君出而组织,约集同志吴子堂、孙千臣、马春祥、赵子良、周复庭诸君,极力周旋,故收效甚速,颇有一日千里之势。现在临时办事处地点已定庆升栈,昨日又委托周复庭君代表来省,向总部取简章、愿书数百份,不日即开成立大会云。”
“河南新剧团”成立后适逢黄河两岸各县冬无雪,春无雨,二麦无望,赤地千里,粮价飞涨,即使富裕农民亦弃家逃荒,大批难民麇集开封,剧团入不敷出,限于窘境。更未能实现用栗大王庙义演款举办贫民工厂的诺言,失信于民。团内主要演员查叫花、李玉如、王荣先等,因张四箴等在新剧团诸多把持,意见不合,同时出团,该团终于1913年5月解体。“河南新剧团”自1912建团以来,虽然仅经历了九个月的光景,但它在河南戏剧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对河南戏剧改良和社会启蒙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黄文记,男,1979年生,河南遂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开封县文化局编,开封县戏曲志[Z].1988.
[2]“河南新剧团”缘起及简章,自由报[N],1912-09-09.
[3]李少先.“丰乐园”与戏剧革命[M].开封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开封文化艺术。1987.
[4]河南实业日报[N].1913-02-14.
[5]河南实业日报[N].1913-02-28.
[6]自由报[N].1912-09-21.
[7]实行化除男女界限,自由报[N].1912-10-26.
[8]新剧团开幕志盛,自由报[N].1913-01-17.
[9]菊魂剧评,自由报[N].1913-01-17.
[10]河南实业日报[N].1913-02-21.
[11]“河南新剧团”事二则[N].时事豫报,1913-03-17.
[12]郑州新剧团支部将成立[N].自由报。1912-12-01.
[关键词]“河南新剧团”,戏曲改良,社会启蒙
[中图分类号]K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0-0033-04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看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重大变迁,文化思想领域也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反映到戏曲领域,即掀起了规模超前的戏曲改良运动。这场改革使戏曲观念、戏曲创作的内容、形态及其艺术表现形式,都彰显出新的时代特色,开辟了20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新路,完成了戏曲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历史过渡。
河南早期戏剧演出团体多为戏曲班社,没有真正现代组织的演出团体。如朱仙镇公盛班当时则为“坐科时,大铺睡觉,大锅饭,杨管主负责向各商铺号招集资供班之需。三年科满,效劳一载”。由此可见,公盛班学戏方法及规章制度不外乎大铺睡觉大锅吃饭,口传身教,棍杖相见,和一般班社并无二样。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破灭,使河南的封建统治大大削弱,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加上五四以后的“新剧运动”,倡导戏曲改良的呼声日高,河南戏剧改良逐渐兴起。“河南新剧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河南新剧团”在成立宗旨、资金来源、组织形式及成员组成等方面皆不同于以往科班的特点,揭示出戏剧改良运动政治启蒙性的实质,通过对“河南新剧团”活动及影响力的分析,以展现民国初年河南乃至中国社会的时代风貌。
一、“河南新剧团”的宗旨
1912年元月,开封东区阅报所司事张四箴等,邀约志士友人,招股筹备,于9月份正式建立一个300余人的大型文艺团体,取名“河南新剧团”,简称“新剧团”,团址始设牲口市,后移草市街。它是河南第一个新剧团,首先提出了对旧戏剧进行改革的主张,对戏剧的形式、内容、布景、道具各个方面进行了一场开拓性的革命。
在“河南新剧团”的创办过程中,开封《自由报》起了较大的宣传作用,1912年9月8日、9日《自由报》连续刊登了《“河南新剧团”缘起及简章》,全文如下:
“缘起专制除,共和现,破坏终,建设始,移风易俗,诚有不可须臾缓之势,虽国基甫定,万端待理,而一般热心之士,已汲汲以开通民智为唯一之要图。近有著书立说,创自白话报,编辑演说团之举,用意固属甚善,然而听者、阅者仍属寥寥,其故为何?缘所接近者,半属识字秀民,未能于中下社会人手,是以任其笔秃唇焦,终难家喻户晓”,“然而风俗习尚相沿已久,故不能用正式教育以启迪是非,由戏曲小说种种乐而多趣、浅而易解者,以感触之”,“敝同人有鉴于此,爰组斯团,无非借个人之旧口舌,启国民之新思想……借戏曲阐发其道德,开通其智识,反其道而正用之,既不虑其阻滞,更不难于普及……世界之人心思想,无论中外,无论贤愚,无论贵贱,无论老幼,无论各界热心志士,其爱乐恶苦之心靡不相同。故读精忠之传不生爱国之心者,必无情之人;观绵山之剧,不生孝亲之心者,必无情之人。我本非怒,见印度被虐之影戏,忽然发指;我本非悲,观租界新式之图画,忽然泪流,有自来矣”。“我中国教忠教孝,皆戏曲之功也,诲淫诲盗,亦戏曲之罪也……由是观之,欲丕变国风,非速为改良戏曲不可。借营经檀板感化,关于社会一切之道德、伦理、风俗、习尚与民国应行改良者,胥为之切实研究,分别删纂,联络同志,现身说法,本嬉笑以成文章,假杯酒而浇颓风,期以上至音乐词歌,下至村讴俚曲说部弹词,以及文人吟咏,蒙瞽演说,均无不革故而鼎新……由一部而推及全国,以冀达其圆满之目的,俾作通俗教育之先导,亦我河南有声有色之举也。”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新剧团的宗旨主要是开通民智,“利用创立新剧词曲歌唱的形式,阐发新道德,灌输新知识,开通社会,改良旧俗,以达教育民众之目的”。文中提到白话报、演说团对受众的知识水平要求较高,但当时的条件下,众人所受的教育有限,因此新思想很难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在文中也有很好的说明,“意固属甚善,然而听者、阅者仍属寥寥”,原因就是“半属识字秀民,未能于中下社会人手”,“终难家喻户晓”。但戏曲恰恰“乐而多趣、浅而易解”,具有为各个阶层都能接受的优点。有这样的情况下“爰组斯团……启国民之新思想”。
而为求得政府的支持,剧团发起人今僧氏同王墨轩,亲自面谒孙中山先生,禀报改革戏剧及创立“新剧团”事宜。孙中山先生对此举深为赞许,并亲自赐数字箴言,以示提倡和鼓励。河南《自由报》也为这次戏剧改革摇旗呐喊,高度评价了这一活动。
当时有人总结了新剧团成功创建的十条经验:都督藩学拨款提倡;热心志士捐资维持;各界同胞认股提倡;军警两界担任保护;文学巨子投稿赞襄;通俗教育各剧俱备;新旧文武艺员出色;行头器械各件精美;布景彩片各物新奇;台场座位各色整饬。
为扩大宣传,“稽勋局马静生拿出三千金,专门从上海购来印刷机器,由王柚青担任主笔,创办了《新剧报》”,另当时“杨公琦、张四箴、吕笛秋、王柚青、李光庆等所办《绘声剧报》,有八大特色和二十四大纲”。“每日一张,售铜元一枚,每月铜元三十枚。外埠订购每月大洋四角五分,邮费在内。编辑者:王柚青、李光尘。经理兼印行者:杨公琦、张四箴、吕笛秋。总发行所,文庙街西头路北。”与此同时,为适应新剧演出,培养新人才,还专门组织了“新剧学校”,广告招生,开课教育。据1913年2月28日《河南实业日报》载,“该团经理王叶三、刘艺舟二君,以该团所演旧剧,本属一时权宜,从事改良,方合新剧之宗旨。拟即创设新剧学校,学额月三四十人,资格须高等小学毕业,方为合格。逐日排演新剧,规定六学期毕业后,发给文凭,以便登台演剧。现已交该团编辑部,酌定简章,不日即可招生开校矣。”新剧学校创立后,有不少女子参加了学习,这在河南都是史无前例的。对妇女思想文化的提高和以后女演员的大量登台演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河南新剧团”的组织
1912年建立的“河南新剧团”采用股份制形式,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招股的形式为主。新剧团成立之初,便拟定了《“河南新剧团”招股简章》,并在《自由报》1912年9月21日刊登。《招股简章》详细规定了剧团命名、宗旨、股本、财务、股票、会期以及股东的资格与权力等。
章程规定,股本以5元为一股,其集一万股为基本金,约5万元,缴股期限为每股分两期交股,以本年十月十五号为第一期,以十二月十五号为第二期。章程同时还规定了股东资格,“本国各界皆得入股,但外国人之股不收。凡入股者必须有本团介绍人作保”。除此之外,章程还对股东权利和 股本分红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股东皆有查账权,然必同志查账员,并可提议关于本团利益事项。分红为每年进款除应付薪金及各项开支外,盈余作为红利十成扣算,以三成作为公积,二成作为办事人员酬劳费,五成按股份均分。
除招股外,经费来源还包括官府拨款、经办人的筹集和募捐。新剧团的创建,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同时也引起官方的关注。河南都督张镇芳亲自批示,“由藩库按通俗教育拨款一万两”,作为“新剧团”开办经费。同时创办费由发起人担任,“常年经费由本团职员募集或热心者捐助及演剧时所得之资提充之”。
新剧团选举王叫三任理事,时闻青任副理事。新剧团的部门分工十分明晰,下设名誉理事、评议部、编辑部、演剧部、美术部、交际部、书记、庶务、会计等。各部门每周有例会定期召开,“集会研究定每星期一、三、五为研究常期”;同时设理事一人,副理事一人,演剧主持一人,干事二人,编辑主任一人,干事二人,书记二人,美术主持一人,干事二人,庶务主任一人,干事二人,评议长一人,评议员五人,职责更为明确。
从资金及组织形式来看,“河南新剧团”已经和以往的戏曲班社已有根本的不同。
三、“新剧团的成员构成
“河南新剧团”阵容庞大,有500多人,成员亦十分复杂,其中有报界名人、议员、军官、女侠等。《自由报》1912年10月26日,刊登署名任人的文章《实行化除男女界限》:
“新剧团自发生以来,入团者已达五百人,军、警、学、绅、工、贾各界,均有联合同胞化除意见,诚盛举也。乃不谓日昨又有女士数人,经该团团员介绍,且自认分部办事,有薛腾霄、薛腾云二女士如美术部,董挽良、王子廉二女士入剧团部。但因人民程度不一,恐愚民无知,信口雌黄,故在团外觅有处所,实地练习,以期开演时同登舞台,牺牲自己口舌,以感化国民思想。该女士等热心公益如此。此诚化除男女界限,实行男女平权之基础也,吾日拭目俟矣(任人)。”
西安的易俗社创办初期,加入的人大部分都参与过辛亥革命,同时也是同盟会的会员。而“河南新剧团”同样也吸纳了不少这样的革命巨子,最有影响值得一提的演员是刘艺舟、沈佩贞、傅文郁,他们都是应聘来到开封与“新剧团”同台合作的。
刘艺舟(即刘木铎),在辛亥革命起义时曾任山东烟台地区总司令。共和告成以后,袁世凯窃取大总统职位,因刘艺舟在大革命中功勋卓著,袁世凯特任他为山东大都督。然刘又辞不就,隐居伶界,慨然以开通民智,提倡通俗教育为己任,活动与大江南北。他文武兼备,时有革命巨子、新剧鼻祖之称。1913年元月刘来到开封,适值《自由报》社长、总编贾英被当局逮捕,关在狱中,刘艺舟为此抱不平,于时探访贾英,暗中调查,拟将贾英案的事实,编成一新剧,名日《报界钟》,揭露当局,伸张正义。编剧同时,刘艺舟还积极参加演出。是年2月15日,刘艺舟第一次登上“河南大舞台”,演出了据波兰亡国故事摹写的《隔帘花影》,告诫国人,若不能实行共和,则有亡国之惨祸。
沈佩贞女士,辛亥革命时期,有“巾帼中之丈夫,革命时之英雄”誉称。1912年底,傅文郁从北京来到开封,寓大金台旅馆,联络爱国志士。她在汴期间,到处发表演说,呼吁社会改良家庭教育,勉励女子要“实力从学”,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复强调,女子可以演戏,女子可以参政。在座听众,见其侠风,无不佩服,为之动容。她苦于女权不伸,参政无日,愤愤不平。于1913年2月,根据女侠秋瑾的革命事迹,拟编新剧《秋瑾》,自演秋瑾,现身“河南大舞台”。报界评日:“摹仿形容,中原山河俱增声色。”“新剧团”有了这些人物的加入,阵容更加充实,思想更加活跃。在中州舞台上引起巨大震动。
四、新剧团的社会作用分析
“河南新剧团”的创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1913年1月17日《自由报》,以“新剧团开幕志盛”为标题报道了新剧团开幕的情况,“日昨新剧团同长庆班在丰乐园地址开演,观者约数千人,拥挤已满。所演《血雨腥风》一出,天声与叫化问答各语,骂尽世上看财奴,鼓动人民爱国心,有裨益处,洵非浅鲜,无愧乎新剧团之名,无愧乎通俗教育之旨”。1913年1月19日,“菊魂剧评”栏目这样评论“河南新剧团”,“破天荒‘河南新剧团’开演四日矣!欢迎新剧者,座上客常满,歌舞升平,诚为赏心之乐事,使我极黑暗之河南放一异彩,从此大河有声,嵩岳生色。西人随时、随地、随物皆具教育思想,我河南有通俗教育会,通俗教育科,遂产育一个轰轰烈烈之新剧团,放大光明于舞台上。又有诸大教育家……诸先生其为我河南之哥伦布乎,抑为我河南新剧之孙中山乎!吾无以名之,名之日河南新剧之先师,河南新剧之鼻祖。记者代表三千万男女同胞,向诸先生鞠躬者三、踊跃者百”。把各大教育家比作“河南之哥伦布”,“我河南新剧之孙中山”,“河南新剧之先师”,“河南新剧之鼻祖”,由此可见当时新剧团的影响。
新剧团在实践中贯穿着阐发新道德,灌输新知识,开通社会,改良旧俗的宗旨。如民国初年,正在大力推行男人剪辫女人放足的新风尚,“河南新剧团”在票价上也随之配合,风趣有味。如1913年2月22日在栗大王庙演高台戏时,《河南实业日报》登出新售票办法的广告:“(一)未剪发男同胞每人收铜元两个。(二)已剪发男同胞每人收铜元一个。(三)天足女同胞分文不取。(四)缠足女同胞每人收铜元一个。(五)穿服装警、军、学三界同胞每人收铜元一个。附记:所收铜元本团分文不染,积少成多,捐助公益,创办贫民工厂,特此声明。”同时新剧团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事业。新剧团成立后“酌抽十分之一的戏资创办贫民生计会及工厂之议,唯恐不敷,曾经朱宝泰、王庚先、刘少峰、袁寿昌、张四箴、黄伯廉等,上禀行政各长官立案,请求补助”1913年3月17日《时事豫报(“河南新剧团”事二则)》载:“现新剧团于阳历3月17日晨起,天天放馍,每日计160名为限。恳求热心同胞速再发生无数的放馍、放饭、放衣等处,使我们最亲最爱无衣食的同胞,都有了衣食,招人工厂,教成能自谋生计的资格。”由此可见新剧团对慈善事业的支持。
在“河南新剧团”影响下,河南各地纷纷设立新剧团。1912年12月1日《自由报》《郑州新剧团支部将成立》一文载:“新剧团成立以来,日见发达,各州县热心志士,多欲创办支部,以期通俗教育之普及,现在许州、周口、归德,已将次成立。”“唯郑地近省垣,又有许仲衡君与宋雅亭君出而组织,约集同志吴子堂、孙千臣、马春祥、赵子良、周复庭诸君,极力周旋,故收效甚速,颇有一日千里之势。现在临时办事处地点已定庆升栈,昨日又委托周复庭君代表来省,向总部取简章、愿书数百份,不日即开成立大会云。”
“河南新剧团”成立后适逢黄河两岸各县冬无雪,春无雨,二麦无望,赤地千里,粮价飞涨,即使富裕农民亦弃家逃荒,大批难民麇集开封,剧团入不敷出,限于窘境。更未能实现用栗大王庙义演款举办贫民工厂的诺言,失信于民。团内主要演员查叫花、李玉如、王荣先等,因张四箴等在新剧团诸多把持,意见不合,同时出团,该团终于1913年5月解体。“河南新剧团”自1912建团以来,虽然仅经历了九个月的光景,但它在河南戏剧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对河南戏剧改良和社会启蒙起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简介]黄文记,男,1979年生,河南遂平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
参考文献:
[1]开封县文化局编,开封县戏曲志[Z].1988.
[2]“河南新剧团”缘起及简章,自由报[N],1912-09-09.
[3]李少先.“丰乐园”与戏剧革命[M].开封市地方史志编委会,开封文化艺术。1987.
[4]河南实业日报[N].1913-02-14.
[5]河南实业日报[N].1913-02-28.
[6]自由报[N].1912-09-21.
[7]实行化除男女界限,自由报[N].1912-10-26.
[8]新剧团开幕志盛,自由报[N].1913-01-17.
[9]菊魂剧评,自由报[N].1913-01-17.
[10]河南实业日报[N].1913-02-21.
[11]“河南新剧团”事二则[N].时事豫报,1913-03-17.
[12]郑州新剧团支部将成立[N].自由报。1912-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