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构建经验模型,检验了聚集经济、公共资源在科教领域的支出和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考虑了政府科教支出的内生性问题后,聚集经济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取决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政府科教支出对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为正,且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并不明显;物质资本对东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要大于其对中西部城市的贡献。
关键词:聚集经济;政府科教支出;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经济发展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4009602
1引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代表了居住在该区域内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是衡量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指标。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均地区总产值不仅与人均资本存量及技术进步有关,而且还与人力资本有关,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政府科教投入显著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差异是决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聚集经济是否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争论的核心。因此,本文运用中国城市的截面数据来检验聚集经济、公共资源在科教领域的支出和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经验模型及变量的统计描述
本文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聚集经济、政府的科教支出及物质资本对人均地区总产值的影响上,建立的回归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及描述见表1:
perGDPi=β0+β1·PopDensityi+β2·perCapitalStocki+β3·TecheduSpendingi+β4·PopDensityi·Midwesti+β5·perCapitalStocki·Midwesti+β6·TechEduSpendingi·Midwesti+β7·Midwesti+ui
表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
变量含义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描述被解释变量perGDP人均地区
总产值38826.324416.56457163014衡量经济发展
水平(单位:元)解释变量PopDensity人口密度422.9157307.54085.112238.74衡量聚集经济
(单位:人/
平方公里)PerCapitalStock人均第二产业
资本存量75427.1679938.148906.806659848.5衡量物质资本
(单位:元/人)TechEduSpending政府科教
支出492056.9719806.5212447677368衡量人力资本
投资(单位:
元/人)Midwest虚拟变量————是否为中西部
城市(是=1,
否=0)3估计结果及分析
由于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内生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此,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无法准确估计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小因随机解释变量的存在而产生的估计偏误,本文在考察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时,使用工具变量来解决这一内生性问题。
表2模型回归结果
OLSGMMforIV系数值t值系数值z值PopDensity-6.789-1.62-5.6053.12PopDensityMidwest14.31***2.8714.17***0.87perCapitalStock0.243***5.100.306***-1.37perCapitalStock·Midwest0.04090.67-0.02142.96TechEduSpending0.00278***3.540.00194***14.23TechEduSpending·Midwest0.004711.070.0035-0.50Midwest-16,321***-3.83-10,490***-3.69Constant25,711***7.0620,210***10.99***p<0.01,**p<0.05,*p<0.1。
表2的第2列给出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由于当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的,因此,当期的政府科教支出必然存在着内生性,从而与误差项相关,这必然导致OLS的估计量不是一致的,并因此使得估计参数变得毫无意义。为了检验政府对科教事业的支出是否存在内生性,本文为政府科教支出找了3个工具变量,分别是政府2008-2010年的政府科教支出。
从统计意义上讲,回归元的内生性检测表明,2011年的政府科教支出及其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确实存在着内生性:卡方分布的p值分别为0.5759和0.8739,即无法拒绝政府科教支出及其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具有内生性的假设。
选择3个滞后变量作为当期政府科教支出的工具变量基于如下理由:首先,政府的科教支出不仅在当期影响经济的运行,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经济的运行情况都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次,政府支出具有粘性,当期的科教支出不仅受当期科教事业发展的影响,还受过去几年科教事业发展和政府对其投入的影响,即这3个滞后的政府科教支出实际上可以反映后来的政府科教支出的基础,所以,作为反映了历史信息的变量,它能够影响现在的政府科教支出。因此,滞后1-3年的政府科教支出不仅与当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密切相关,而且还有当期的政府科教支高度相关,这满足使用工具变量的第一个条件:工具变量要与随机解释变量高度相关。通过将当期的政府科教支出对滞后1-3期的政府科教支出进行回归,可以验证这个条件:2010年和2009年的政府科教支出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2008年的政府科教支出也在5%的水平上显著,F检验也表明它们的系数至少有1个不为零,即它们作为工具变量的第一个条件是满足的。
工具变量选择的第二个条件要求它们在模型中与误差项不相关。从理论上讲,当年的地区总产值不会将以前的政府科教支出计入其中,因此,它们不会对人均地区总产值构成直接影响。但经济意义上的检验无法代替统计意义上的检验,所以需要对这几个滞后变量进行过渡识别检验,以判断这3个工具变量确实是外生的,即它们与误差项不相关。Hansen的J统计量的p值为0.1325,即无法拒绝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的原假设,这表明所选择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因此,工具变量的第二个条件得到满足。
表2的第3列给出了将政府的科教支出内生化后的估计结果。在将教育支出内生化之后,我们发现东部城市的人口密度系数的绝对值减小了,这说明教政府育支出的内生性高估了聚集经济对东部城市的负外部性,而人口密度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的绝对值也减小了,这说明政府教育支出的内生性高估了聚集经济对中西部城市的正外部效应。同时,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东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系数的绝对值比没有考虑内生性问题时增加了,这说明教政府育支出的内生性低估了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东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此外,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之后,中西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但与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相比,中西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小于东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而不是大于东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这说明内生性问题高估了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广义矩方法的回归结果还表明,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无论是东部城市还是中西部城市,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减小了,即内生性问题高估了政府科教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政府科教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差异性与忽略内生性问题时相比减小了。此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代表地理及区位因素的虚拟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减少了,这说明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没有普通最小二乘法所估计的那么强烈,即内生性问题系统性的高估了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结论
本文运用2011年中国城市的截面数据,考虑了政府科教支出的内生性问题,并使用滞后1-3年的作为工具变量,检验了聚集经济、公共资源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及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理及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东部城市因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明显的优于中西部城市,从而验证了区域经济学关于区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理论。聚集经济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区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聚集经济对东部城市的经济发展没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却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结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聚集、产业过密产生的拥挤效应对东部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要略微的高于其对中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这可能跟人力资本门槛有关,即物资资本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人力资本越高的地区,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越高、成本越低,物资资本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就越能发挥出来,从而相同数量的物资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政府科教支出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对东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如果想发展经济并保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教投入,这不仅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为物资资本对经济的发展水平发挥积极影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8,(3).
[2]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与内生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文汇,2004,(3).
[3]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4]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5).
[5]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1999,(4).
关键词:聚集经济;政府科教支出;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经济发展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4009602
1引言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代表了居住在该区域内人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是衡量该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指标。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均地区总产值不仅与人均资本存量及技术进步有关,而且还与人力资本有关,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边际产出水平,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政府科教投入显著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发现,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差异是决定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同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聚集经济是否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是争论的核心。因此,本文运用中国城市的截面数据来检验聚集经济、公共资源在科教领域的支出和物质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经验模型及变量的统计描述
本文将关注的重点聚焦于聚集经济、政府的科教支出及物质资本对人均地区总产值的影响上,建立的回归模型,各变量的含义及描述见表1:
perGDPi=β0+β1·PopDensityi+β2·perCapitalStocki+β3·TecheduSpendingi+β4·PopDensityi·Midwesti+β5·perCapitalStocki·Midwesti+β6·TechEduSpendingi·Midwesti+β7·Midwesti+ui
表1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定义
变量含义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描述被解释变量perGDP人均地区
总产值38826.324416.56457163014衡量经济发展
水平(单位:元)解释变量PopDensity人口密度422.9157307.54085.112238.74衡量聚集经济
(单位:人/
平方公里)PerCapitalStock人均第二产业
资本存量75427.1679938.148906.806659848.5衡量物质资本
(单位:元/人)TechEduSpending政府科教
支出492056.9719806.5212447677368衡量人力资本
投资(单位:
元/人)Midwest虚拟变量————是否为中西部
城市(是=1,
否=0)3估计结果及分析
由于新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内生于经济发展水平之中的,因此,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无法准确估计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小因随机解释变量的存在而产生的估计偏误,本文在考察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时,使用工具变量来解决这一内生性问题。
表2模型回归结果
OLSGMMforIV系数值t值系数值z值PopDensity-6.789-1.62-5.6053.12PopDensityMidwest14.31***2.8714.17***0.87perCapitalStock0.243***5.100.306***-1.37perCapitalStock·Midwest0.04090.67-0.02142.96TechEduSpending0.00278***3.540.00194***14.23TechEduSpending·Midwest0.004711.070.0035-0.50Midwest-16,321***-3.83-10,490***-3.69Constant25,711***7.0620,210***10.99***p<0.01,**p<0.05,*p<0.1。
表2的第2列给出普通最小二乘法的估计结果。由于当期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的,因此,当期的政府科教支出必然存在着内生性,从而与误差项相关,这必然导致OLS的估计量不是一致的,并因此使得估计参数变得毫无意义。为了检验政府对科教事业的支出是否存在内生性,本文为政府科教支出找了3个工具变量,分别是政府2008-2010年的政府科教支出。
从统计意义上讲,回归元的内生性检测表明,2011年的政府科教支出及其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确实存在着内生性:卡方分布的p值分别为0.5759和0.8739,即无法拒绝政府科教支出及其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具有内生性的假设。
选择3个滞后变量作为当期政府科教支出的工具变量基于如下理由:首先,政府的科教支出不仅在当期影响经济的运行,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经济的运行情况都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次,政府支出具有粘性,当期的科教支出不仅受当期科教事业发展的影响,还受过去几年科教事业发展和政府对其投入的影响,即这3个滞后的政府科教支出实际上可以反映后来的政府科教支出的基础,所以,作为反映了历史信息的变量,它能够影响现在的政府科教支出。因此,滞后1-3年的政府科教支出不仅与当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密切相关,而且还有当期的政府科教支高度相关,这满足使用工具变量的第一个条件:工具变量要与随机解释变量高度相关。通过将当期的政府科教支出对滞后1-3期的政府科教支出进行回归,可以验证这个条件:2010年和2009年的政府科教支出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而2008年的政府科教支出也在5%的水平上显著,F检验也表明它们的系数至少有1个不为零,即它们作为工具变量的第一个条件是满足的。
工具变量选择的第二个条件要求它们在模型中与误差项不相关。从理论上讲,当年的地区总产值不会将以前的政府科教支出计入其中,因此,它们不会对人均地区总产值构成直接影响。但经济意义上的检验无法代替统计意义上的检验,所以需要对这几个滞后变量进行过渡识别检验,以判断这3个工具变量确实是外生的,即它们与误差项不相关。Hansen的J统计量的p值为0.1325,即无法拒绝工具变量与误差项不相关的原假设,这表明所选择的工具变量是有效的。因此,工具变量的第二个条件得到满足。
表2的第3列给出了将政府的科教支出内生化后的估计结果。在将教育支出内生化之后,我们发现东部城市的人口密度系数的绝对值减小了,这说明教政府育支出的内生性高估了聚集经济对东部城市的负外部性,而人口密度与虚拟变量的交互项系数的绝对值也减小了,这说明政府教育支出的内生性高估了聚集经济对中西部城市的正外部效应。同时,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东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系数的绝对值比没有考虑内生性问题时增加了,这说明教政府育支出的内生性低估了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东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此外,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之后,中西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显著为正,但与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相比,中西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小于东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而不是大于东部城市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的系数,这说明内生性问题高估了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广义矩方法的回归结果还表明,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之后,无论是东部城市还是中西部城市,政府教育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减小了,即内生性问题高估了政府科教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且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政府科教支出对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差异性与忽略内生性问题时相比减小了。此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之后,代表地理及区位因素的虚拟变量系数的绝对值减少了,这说明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没有普通最小二乘法所估计的那么强烈,即内生性问题系统性的高估了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4结论
本文运用2011年中国城市的截面数据,考虑了政府科教支出的内生性问题,并使用滞后1-3年的作为工具变量,检验了聚集经济、公共资源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及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地理及区位因素对经济发展水平有着显著的影响,东部城市因区位优势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明显的优于中西部城市,从而验证了区域经济学关于区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的理论。聚集经济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因区位因素的不同而不同,聚集经济对东部城市的经济发展没有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城市的经济发展却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该结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聚集、产业过密产生的拥挤效应对东部城市,特别是东部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人均第二产业资本存量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对东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要略微的高于其对中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这可能跟人力资本门槛有关,即物资资本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与人力资本相结合:人力资本越高的地区,吸收新技术的能力越高、成本越低,物资资本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就越能发挥出来,从而相同数量的物资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越大。
政府科教支出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中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对东部城市的促进作用。这意味着政府如果想发展经济并保证区域间的协调发展,应当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科教投入,这不仅能够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能够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为物资资本对经济的发展水平发挥积极影响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章元,刘修岩.聚集经济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世界经济,2008,(3).
[2]王志鹏,李子奈.外商直接投资、外溢效应与内生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文汇,2004,(3).
[3]朱勇,吴易风.技术进步与经济的内生增长——新增长理论发展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9,(1).
[4]杨建芳,龚六堂,张庆华.人力资本形成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包含教育和健康投入的内生增长模型及其检验[J].管理世界,2006,(5).
[5]李建民.人力资本与经济持续增长[J].南开经济研究,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