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新闻作为大众传媒传播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版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经济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经济新闻理所当然的成为大众传媒争相传播、广大受众热切关注的焦点内容,而如何将经济新闻报道好,突出其特色,更好地服务大众,成为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本文对经济新闻报道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字】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人文关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日益成为活动的中心。经济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既是党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在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的推动下,经济新闻报道形式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越来越成为连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纽带。然而,受经济新闻自身特点和我国特殊经济发展状况、国情等一些原因的影响,现阶段国内的经济新闻报道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不足和弊端。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出有益的改进方法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内容以介绍为主,分析不足
经济新闻报道具有解释疑惑、化解矛盾、缓解冲突、梳理情绪的作用。读者关注经济新闻,是希望从经济新闻报道中获知有关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目前的大量经济新闻报道,只是一般的陈述性、介绍性报道,既没有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细致解读,也没有将经济新政策、新趋势、新方针、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没有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深入挖掘,提供有质量的内容,没有对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更没有深层面的分析性、预测性、前瞻性、宏观性的内容。这样的经济新闻报道没有把国家的经济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因此,难以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
经济总与数字相联系,需要用数字来说明和展现经济关系中的问题。因此,经济新闻报道中难免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图表等信息。我们所阅读的经济新闻报道中,很多报道都是单纯的摆列数字,分析图表,数字过多过繁,概念难懂,报道的形式显得呆板、枯燥、生硬。读者只能从数字和图表信息中获知利息率的升降、股市的涨落这些抽象的经济状况,却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淡化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也使得读者看不懂,专业人员不屑看,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新闻采编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媒介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把关,考验着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同时,以何种报道形式把这些层层筛选的信息报道出来,并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用,也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要求。由于新闻采编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使得许多经济新闻报道流于形式,单纯的为了报道某个事件而报道,没有运用专业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看待事件中所蕴含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走向。新闻采编人员的眼界不宽,思路狭窄,专业知识匮乏,就很难产生好的新闻作品。
3、报道的接近性差,缺少人文关怀
经济活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篇好的经济新闻报道应该是在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受他们的生存状态、内心感受、愿景理想之后,以平视的角度写出的贴近现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经济新闻具有人情味,才能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才能增进报道的接近性。人文关怀是对人民群众生存状况的真实关照,对人性的尊重和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怀人、尊重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合法权益。然而目前,许多经济新闻报道对社会上特有的问题、特有群体的需求等经济信息报道得较少,多数还是国家宏观经济的报道,对国际、国内重大经济新闻的说明性报道占据报道的大多数版面和时段,对地域经济的解释性报道偏少。报道的通俗性、接近性差,经济新闻报道不接“地气”,就难以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我国,新闻事业起步较早,但由于媒介自身的特点及历史原因,我国的新闻媒介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在新闻报道中还能看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一些经济新闻的采编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报道方法,思想上也是没有转变过来。
二、经济新闻报道的改进策略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传统的经济报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媒体在发布经济新闻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洞察时局变化,分析经济现象;要更加注重经济形势、经济现象、经济发展的深度分析和科学预测;要把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用通俗易读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努力保持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和读者阅读通俗性的平衡;要传递经济信息,传播经济知识,让读者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1、刨根问底,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
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现象,如果单纯运用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只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在对一个事件进行报道时,不但要报道事件本身,还要报道事件的起因、结果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连续性的、深入的、具有故事性的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和图表在表现经济成果、探讨经济发展问题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比如:用数字和图表表明旅游旺季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并和旅游淡季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直观地反映问题,让读者更容易了解到新闻报道所要传递的信息。但是,单纯的依靠数字、图表来支撑新闻内容,就会降低信息的可读性和易读性。经济新闻传播的是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政策、新经验、新问题,涉及到管理、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经常需要我们把一个非事件性新闻当作事件性新闻来报道,用真实人物故事、体验作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经济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将故事化和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贴近民生,通俗易懂。 2、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经济新闻则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因为它以指导性为价值取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权威的新闻信息。经济新闻采编人员作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制造者,对新闻事实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最终以客观、公正、全面的形式将事实报道出来。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到公众感兴趣的社会焦点问题,更需要经济新闻采编人员对这一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形成自已独到的见解和认知。
随着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在有海量信息的社会中,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增强,对于信息的深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人员不但肩负着从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提取有用信息的任务,也需要对新闻信息做纵深的拓展。作为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各个方面知识的融合,要能够快速识别、准确把握社会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并将其中的情感、道理整理出来,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或行动。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判断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作品的质量。
3、记者要转换写作视角
经济新闻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记者要善于运用敏感的新闻洞察力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积极探索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创造出实用性强、服务性强的经济新闻报道,真正的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新闻是对一个时代的真实、全面写照,它的关注点从来都不应该是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方面。每一个群体都是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应该游离于国家经济这个大棋盘之外,特别是弱势群体。记者应该从传统的、狭隘的视野中跳出来,关注公众利益,心怀大局意识,运用新视角,记录这个时代,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反映这个时代的问题。
经济新闻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它往往还包括着政治、文化、社会等综合因素,比如:百姓住房安居、大学生就业、农村老人养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城镇医疗卫生改进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和谐的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记者应该更加关注,有意识的调整写作方式和报道思路,才能使得经济新闻报道更加全面、客观,具有人情味,同时赋予经济新闻报道“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①裴毅然:《经济新闻学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②龙燕宁:《浅论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攀登》,2009(4)
③张佳满:《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研究》,渤海大海硕士论文,2012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研究生学院2010级新闻班学生)
责编:周蕾
【关键字】经济新闻 经济报道 人文关怀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世界,经济活动日益成为活动的中心。经济类新闻报道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经济新闻报道,既是党对新闻媒体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在新传播手段和传播技术的推动下,经济新闻报道形式呈现灵活多样的特点,越来越成为连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纽带。然而,受经济新闻自身特点和我国特殊经济发展状况、国情等一些原因的影响,现阶段国内的经济新闻报道在不同程度上还存在着不足和弊端。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对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探讨出有益的改进方法已迫在眉睫。
一、我国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1、报道内容以介绍为主,分析不足
经济新闻报道具有解释疑惑、化解矛盾、缓解冲突、梳理情绪的作用。读者关注经济新闻,是希望从经济新闻报道中获知有关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目前的大量经济新闻报道,只是一般的陈述性、介绍性报道,既没有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细致解读,也没有将经济新政策、新趋势、新方针、新问题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没有进行深度的分析和深入挖掘,提供有质量的内容,没有对所介绍的现象提出问题,更没有深层面的分析性、预测性、前瞻性、宏观性的内容。这样的经济新闻报道没有把国家的经济政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因此,难以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
经济总与数字相联系,需要用数字来说明和展现经济关系中的问题。因此,经济新闻报道中难免会出现大量的数字、图表等信息。我们所阅读的经济新闻报道中,很多报道都是单纯的摆列数字,分析图表,数字过多过繁,概念难懂,报道的形式显得呆板、枯燥、生硬。读者只能从数字和图表信息中获知利息率的升降、股市的涨落这些抽象的经济状况,却无法真正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淡化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也使得读者看不懂,专业人员不屑看,信息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2、新闻采编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媒介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我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如何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把关,考验着新闻采编人员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同时,以何种报道形式把这些层层筛选的信息报道出来,并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用,也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要求。由于新闻采编队伍中的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的经济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使得许多经济新闻报道流于形式,单纯的为了报道某个事件而报道,没有运用专业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看待事件中所蕴含的经济形势和经济走向。新闻采编人员的眼界不宽,思路狭窄,专业知识匮乏,就很难产生好的新闻作品。
3、报道的接近性差,缺少人文关怀
经济活动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篇好的经济新闻报道应该是在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体验他们的生活方式,感受他们的生存状态、内心感受、愿景理想之后,以平视的角度写出的贴近现实、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新闻作品。经济新闻具有人情味,才能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才能增进报道的接近性。人文关怀是对人民群众生存状况的真实关照,对人性的尊重和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关怀人、尊重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合法权益。然而目前,许多经济新闻报道对社会上特有的问题、特有群体的需求等经济信息报道得较少,多数还是国家宏观经济的报道,对国际、国内重大经济新闻的说明性报道占据报道的大多数版面和时段,对地域经济的解释性报道偏少。报道的通俗性、接近性差,经济新闻报道不接“地气”,就难以为人们的经济生活提供指导和帮助。
在我国,新闻事业起步较早,但由于媒介自身的特点及历史原因,我国的新闻媒介发展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在新闻报道中还能看到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一些经济新闻的采编人员依然沿用传统的报道方法,思想上也是没有转变过来。
二、经济新闻报道的改进策略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传统的经济报道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媒体在发布经济新闻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洞察时局变化,分析经济现象;要更加注重经济形势、经济现象、经济发展的深度分析和科学预测;要把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用通俗易读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努力保持经济新闻的专业性和读者阅读通俗性的平衡;要传递经济信息,传播经济知识,让读者从一个个新闻事件中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意义。
1、刨根问底,增加新闻报道的深度
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不断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现象,如果单纯运用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只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求知欲。在对一个事件进行报道时,不但要报道事件本身,还要报道事件的起因、结果以及可能引起的后果。连续性的、深入的、具有故事性的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一定程度上,数字和图表在表现经济成果、探讨经济发展问题时,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比如:用数字和图表表明旅游旺季旅游景点的门票收入,并和旅游淡季的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直观地反映问题,让读者更容易了解到新闻报道所要传递的信息。但是,单纯的依靠数字、图表来支撑新闻内容,就会降低信息的可读性和易读性。经济新闻传播的是经济生活中的新情况、新政策、新经验、新问题,涉及到管理、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这就经常需要我们把一个非事件性新闻当作事件性新闻来报道,用真实人物故事、体验作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经济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将故事化和经济现象联系起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贴近民生,通俗易懂。 2、加强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而经济新闻则是有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领域新闻的总称。经济新闻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因为它以指导性为价值取向,为人民群众提供专业、权威的新闻信息。经济新闻采编人员作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制造者,对新闻事实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最终以客观、公正、全面的形式将事实报道出来。这一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新闻采编人员具有良好的新闻敏感性,能够及时捕捉到公众感兴趣的社会焦点问题,更需要经济新闻采编人员对这一行业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形成自已独到的见解和认知。
随着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生活在有海量信息的社会中,读者对于信息的需求增强,对于信息的深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采编人员不但肩负着从海量信息中去粗取精,提取有用信息的任务,也需要对新闻信息做纵深的拓展。作为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各个方面知识的融合,要能够快速识别、准确把握社会中出现的经济问题,并将其中的情感、道理整理出来,以影响人们的思想或行动。新闻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判断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新闻作品的质量。
3、记者要转换写作视角
经济新闻要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要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记者要善于运用敏感的新闻洞察力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积极探索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创造出实用性强、服务性强的经济新闻报道,真正的被人民群众所接受。新闻是对一个时代的真实、全面写照,它的关注点从来都不应该是某一个阶层或者某一方面。每一个群体都是全国经济大格局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都不应该游离于国家经济这个大棋盘之外,特别是弱势群体。记者应该从传统的、狭隘的视野中跳出来,关注公众利益,心怀大局意识,运用新视角,记录这个时代,总结这个时代的特点,反映这个时代的问题。
经济新闻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它往往还包括着政治、文化、社会等综合因素,比如:百姓住房安居、大学生就业、农村老人养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城镇医疗卫生改进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关系到国家安定和谐的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记者应该更加关注,有意识的调整写作方式和报道思路,才能使得经济新闻报道更加全面、客观,具有人情味,同时赋予经济新闻报道“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①裴毅然:《经济新闻学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②龙燕宁:《浅论经济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攀登》,2009(4)
③张佳满:《经济新闻报道的创新策略研究》,渤海大海硕士论文,2012
(作者:河北大学新闻传播研究生学院2010级新闻班学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