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一直执著于在这个时代重拾湮灭的“古人之心”。他不在意画是不是能更快地拍出高价,自己是否能住更大的房子,更加扬名立万。他只想静静地画下去,用中国最好的纸,最好的墨,最好的颜料与最好的技艺,为后代留下最好的东西。
如果你想追寻他年少成功的秘诀,这就是答案。
作为一个在许多人眼中“能成为今天的张大干”的当代画家,任重对生活一直有着些特别的执著。
从表面上看,这个36岁的青年有着特别的淡然与温润。照相时,他脖子上系着围巾,他把它脱掉,叠好,方方正正地放到屋里去。然后踱步过来喝茶。拍照时应摄影师的需求,他提起毛笔,在摊开的宣纸上快速勾了几笔人物胡须,流畅无声。“入笔要轻,中间要匀,收笔也要轻。”摆了几个姿势后,好像舍不得放下笔似的,他把眼睛很快又转回到画案去了。再不问世事。
他极少上网,几乎不用电脑,手机只用最简单的一款,编一条短信要花上好几分钟。不过这还都是小事,这种生活方式的复古还蔓延到了对某些世俗“规则”的漠视与坚守。2011年保利秋季夜场拍卖前,有人在私底下找到任重,“给你500万买你那幅《释迦说法图》,能否先把画撤下来?”任重挺直了腰板,“给一千万我也不卖”。私下里,他始终不解,画是什么?画是生命,是我每年都在成长的代表,怎么能是——炒作炒出来的?”
其实任重不是没听说过拍卖市场上,有画家自己花钱拍自己的画,炒高价格的事。但他就是以一颗执拗的“古人之心”坚守底线。他时刻在意的,是作品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他的执拗也的确得到了传奇的回报——那幅《释迦说法图》最终以330万元被藏家收走;与此相应的,是他29岁时造就的“任重神话”——在那一年的春秋两季大型拍卖成交纪录上,他的作品价值增幅超过了陈逸飞,排在第一。很多人都在谈论他因为年龄和扶摇直上的价格创造的神话。
但价格神话其实很少能在任重的心里留下影子,他念念不忘的,是在当代生活中追求复古的意义。
“什么是复古?要复的是什么古?我们整日学习晋唐宋元,并不是要回到晋唐宋元。而是要重拾那些古人的精神。这精神是什么?是功力和学养的系统与完备。是能理解到,艺术真正的品质是心灵的品质。古人寄情山水是为了人品的提升。人品愈高,笔墨和画品也愈高。”
任重从不想掩饰他的野心,他把它称为“本能的上进心”——超越唐人,超越宋人。“艺术家是什么?就是给时代,给后人留好东西的人。既然干了这个凭什么不去梦想?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比唐代好了很多,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就有理由超越巨人。”
只有阶段,没有止境
表面上看,这种执著与过分的严肃让他显得与时代有些疏离。但事实上,喧嚣就像啤酒杯上挂的泡沫,静静地放上一阵子,好东西自然会露出本质。
但对于任重来说,更让他成为话题中心点的原因还大多是,凭什么他这么年轻就得到了这些?如果把这问题抛给他,答案只有一个——勤奋与执著。
13岁那个夏天的晚上,因为着急出去游泳,而给画胡乱涂上色,导致父亲在失望中把画撕掉的画面一直停留在他的脑海。其实在那个晚上,父亲的愤怒还没平息时,任重就已经被失落感打击得一败涂地。他接受不了让父亲失望的现实。父亲——那个故乡惟一的美术特级教师,在他眼中功底深厚的国画家,他的启蒙老师,崇拜的对象,怎么能让他失落?反思到底,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草率,对于执著的放弃。
他至今都在感怀父亲对于学问的态度。那些晋唐宋元“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惨淡经营,一丝不苟,九朽一罢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都是父亲手把手教给他的。
“比如画牡丹花,在我父亲的教法里,就要至少观察上一年。先要把花从花骨朵到绽放的时候,到盛开到调落,花瓣都掉光了里面的花蕊怎么回事,都弄明白。春天要画花,夏天画叶子,因为春花最美,夏叶最肥;等叶子谢了,剩下杆子,秋杆最美,你再画秋天的杆子。等到第二年父亲再跟我讲,把春花、夏叶、秋杆嫁接到一幅画上,你的画就是完美的。”
任重渴望着有像父亲那样的一间屋子,里面堆满了工整的读书笔记、对植物的观察笔记,以及游历名川的感受。“像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一样。”直到今天任重教女儿画画也是这样。他会一点点讲,荷花从泥里长出。把藕画出,再把一呆盛开的荷花打开,花瓣一点点撕掉,最后变成莲蓬,剥开是莲子。做这些是为给孩子讲,要看到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而造成这种观念源于父亲的话:“上穷碧落下黄泉”,艺术只有阶段,没有止境。这话最早说给他时,是在五岁那一年。当小画家任重从家乡的颁奖舞台上走下来,领回那张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特等奖时,父亲带着笑,轻轻地说,这才哪儿到哪儿。
这话让一个有一颗“古心”的画家的成长序幕正式拉开。这包括在父亲的要求下,从五岁开始每日写一百个大字,背两首古诗。对古书,对笔墨纸砚、金石印章,对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的故事执著而迷恋;知道如何对枯燥艰辛的学艺之道心怀感恩。毕竟,13岁时任重就开始临摹《清明上河图》了。“一开始我都快哭了。一张22厘米的小图上有那么多人。画了几天,画得我浮躁不已,老想发火。但我爸在旁边也不敢说什么,接着画。每天画三四个小时,每日进展缓慢,画完了跟没画没什么区别。但坚持下去,暑假快结束时,也就临完了。”
真正让任重理解少年时严谨的教育带来的好处是在大学一年级。一位学校老师因为需要在自己作品中勾画一条很长很长的毛线,找到任重。他接过笔,屏息凝神,几分钟后纸上出现两条平行的墨线,亦柔亦硬,仿佛伸手拨一下,就能拎起来,活生生一条纺织前被抻长的毛线。旁边的女老师兴奋地拍掌。任重放下笔,却没有说,这笔硬功夫其实出在少年时,每日每时每刻的执著练习。
识古人之技,识古人之心
其实在那个时候,任重的梦想就已经很清晰了。大学时注定要学国画。因为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画家。他进了宁夏大学,专业是美术教育。
大学上了一年半,任重又一次把这个问题在脑子里思考。不是说当老师不好,挺好的,但我的梦想是当画家啊。
在他看来,大学体系的教育好像和当画家的现实梦想总有距离。“大学嘛,就是你想学做红烧肉他教给你,你想学做回锅肉他教给你,但都是教一下,当你产生兴趣时,马上转下一个单元。”
他在第一学期的期末用一夜的时间画完了一学期的作业——大卫石膏像,得到了全班最高分。但是他很快丧失了耐心。“大学教育就像现在我们时代中的很多人,知道的东西很多,但懂得的很少。但我想懂得更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浪费在课堂上,很烦。我天天惦记着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家,光北宋就有刘李马夏荆关董巨八个人,这八个人就够我学八辈子了,我连其中一个山头都还没拿下,可却天天都把时间浪费在学校里。”
当艺术家的想法一直烧灼着他。他一分钟也不想呆下去。妈妈打来电话威胁,要退学就决裂。但他还是走了,在几个城市间辗转一番后,一个人去了海南, 靠画玻璃挣下来几千块钱,开始自学。
那些渗透在基因里,左右着他所有思考和行为模式的执著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大学二年级退学后,他开始了一生中最独特的三年自修,从早上到晚上,每天就是系统地从元人到唐宋到明清的画往下理。把古人的东西不停地往肚子里吃,不停地消化。他不停地临摹,拓着它,背着它,一遍遍像背书一样,直到把那张画撤掉了,完全能复制出来。分毫不差。他要凭着一手硬功夫识古人之技,识古人之心。
在那些反复画画不得入睡的夜里,他就一遍遍反复问自己,古人之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神乎其技,可达乎道
艺术要有殉道的精神。任重再次回忆起父亲讲的故事。干将莫邪为了铸剑可以跳到火里。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可以为了自己的事业殉道。而且讲求“神乎其技,可达乎道”——你在鼻子上抹点白灰,刀手可以一斧子把白灰削掉,鼻子毫发无损。技进乎道,艺术家也必须和百工一样,有殉道精神,否则都是妄谈。
抱着这个梦想,任重把画画视为自己的宗教。他甚至对自用的笔墨纸砚都划定了苛刻的标准。
他从来都只用古墨,康熙御用的“内殿轻煤”。因为“现在的墨都是用化学方法来做,装裱时一遇水就洇开了,但古人做墨要反复比对,不计工本,这也是我做事的态度。”他画画只用自己的纸——这种“浴洞小馆仿宋御用罗纹宣纸”是任重花两年时间,参阅道光、乾隆、皇帝御用纸的材质、工艺找纸厂订制而成。原料是用最好的青檀树树皮制成纸浆,抄纸用的竹帘要花上两个月时间,劈成头发丝一样细,再洒上24K真金,每次画画前还要拿雨花石和羊脂玉的仔料在反面细细砑几遍。这样纸的质地就更加坚密。当然,这样的纸每刀要在八万块,那些不同的古墨若上了拍卖会,得十几万,几十万……
“我就是想给后人留点好东西,就这个心态,就这么简单。”
这心态让他一遍遍地抗拒诱惑,回绝诱惑,无视人情。包括在2003年,当两位台湾买主提出1600万买掉他包括练笔草稿在内的所有画时,他由最初的兴奋,到懊悔到醒悟,他和太太一起,连夜把洗衣机-隆隆地开着,铰碎了所有不值一留的习作。他知道他逃避不了台湾买主带着钱再上门时的惊讶与恼怒,但他决定面对,因为和他长久以来的梦想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
谈话进行到这时,这个年轻人才渐渐跳脱出他温和的外表,展现内心的波澜壮阔。这种气势把外面华灯初上时的车流不息,二环路上弥散的焦燥像一扇门一样挡在外面。这气势还包括他所拥有的空间——这个看起来异常宽敞的高层公寓里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只有宽大的紫檀木书桌占了左边的一角,上面铺展开的宣纸、研了一半的墨bN料都在静静地等待主人。
而显然,它们的主人还在对旧日的回忆中尚未抽离。每当回忆起父亲和他不顾一切追逐的古人之心,任重的情绪都难以平息。而对于那些沉醉于他年少成功的小故事的人们,任重则再一次强调,“我相信成功是有捷径的”,他说,“执著就是成功的捷径”。
如果你想追寻他年少成功的秘诀,这就是答案。
作为一个在许多人眼中“能成为今天的张大干”的当代画家,任重对生活一直有着些特别的执著。
从表面上看,这个36岁的青年有着特别的淡然与温润。照相时,他脖子上系着围巾,他把它脱掉,叠好,方方正正地放到屋里去。然后踱步过来喝茶。拍照时应摄影师的需求,他提起毛笔,在摊开的宣纸上快速勾了几笔人物胡须,流畅无声。“入笔要轻,中间要匀,收笔也要轻。”摆了几个姿势后,好像舍不得放下笔似的,他把眼睛很快又转回到画案去了。再不问世事。
他极少上网,几乎不用电脑,手机只用最简单的一款,编一条短信要花上好几分钟。不过这还都是小事,这种生活方式的复古还蔓延到了对某些世俗“规则”的漠视与坚守。2011年保利秋季夜场拍卖前,有人在私底下找到任重,“给你500万买你那幅《释迦说法图》,能否先把画撤下来?”任重挺直了腰板,“给一千万我也不卖”。私下里,他始终不解,画是什么?画是生命,是我每年都在成长的代表,怎么能是——炒作炒出来的?”
其实任重不是没听说过拍卖市场上,有画家自己花钱拍自己的画,炒高价格的事。但他就是以一颗执拗的“古人之心”坚守底线。他时刻在意的,是作品是否受到了应有的尊重。而他的执拗也的确得到了传奇的回报——那幅《释迦说法图》最终以330万元被藏家收走;与此相应的,是他29岁时造就的“任重神话”——在那一年的春秋两季大型拍卖成交纪录上,他的作品价值增幅超过了陈逸飞,排在第一。很多人都在谈论他因为年龄和扶摇直上的价格创造的神话。
但价格神话其实很少能在任重的心里留下影子,他念念不忘的,是在当代生活中追求复古的意义。
“什么是复古?要复的是什么古?我们整日学习晋唐宋元,并不是要回到晋唐宋元。而是要重拾那些古人的精神。这精神是什么?是功力和学养的系统与完备。是能理解到,艺术真正的品质是心灵的品质。古人寄情山水是为了人品的提升。人品愈高,笔墨和画品也愈高。”
任重从不想掩饰他的野心,他把它称为“本能的上进心”——超越唐人,超越宋人。“艺术家是什么?就是给时代,给后人留好东西的人。既然干了这个凭什么不去梦想?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比唐代好了很多,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就有理由超越巨人。”
只有阶段,没有止境
表面上看,这种执著与过分的严肃让他显得与时代有些疏离。但事实上,喧嚣就像啤酒杯上挂的泡沫,静静地放上一阵子,好东西自然会露出本质。
但对于任重来说,更让他成为话题中心点的原因还大多是,凭什么他这么年轻就得到了这些?如果把这问题抛给他,答案只有一个——勤奋与执著。
13岁那个夏天的晚上,因为着急出去游泳,而给画胡乱涂上色,导致父亲在失望中把画撕掉的画面一直停留在他的脑海。其实在那个晚上,父亲的愤怒还没平息时,任重就已经被失落感打击得一败涂地。他接受不了让父亲失望的现实。父亲——那个故乡惟一的美术特级教师,在他眼中功底深厚的国画家,他的启蒙老师,崇拜的对象,怎么能让他失落?反思到底,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草率,对于执著的放弃。
他至今都在感怀父亲对于学问的态度。那些晋唐宋元“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惨淡经营,一丝不苟,九朽一罢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都是父亲手把手教给他的。
“比如画牡丹花,在我父亲的教法里,就要至少观察上一年。先要把花从花骨朵到绽放的时候,到盛开到调落,花瓣都掉光了里面的花蕊怎么回事,都弄明白。春天要画花,夏天画叶子,因为春花最美,夏叶最肥;等叶子谢了,剩下杆子,秋杆最美,你再画秋天的杆子。等到第二年父亲再跟我讲,把春花、夏叶、秋杆嫁接到一幅画上,你的画就是完美的。”
任重渴望着有像父亲那样的一间屋子,里面堆满了工整的读书笔记、对植物的观察笔记,以及游历名川的感受。“像一个真正的大艺术家一样。”直到今天任重教女儿画画也是这样。他会一点点讲,荷花从泥里长出。把藕画出,再把一呆盛开的荷花打开,花瓣一点点撕掉,最后变成莲蓬,剥开是莲子。做这些是为给孩子讲,要看到事物的内在规律,不要被外表所迷惑。
而造成这种观念源于父亲的话:“上穷碧落下黄泉”,艺术只有阶段,没有止境。这话最早说给他时,是在五岁那一年。当小画家任重从家乡的颁奖舞台上走下来,领回那张全国少儿书画大赛特等奖时,父亲带着笑,轻轻地说,这才哪儿到哪儿。
这话让一个有一颗“古心”的画家的成长序幕正式拉开。这包括在父亲的要求下,从五岁开始每日写一百个大字,背两首古诗。对古书,对笔墨纸砚、金石印章,对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干的故事执著而迷恋;知道如何对枯燥艰辛的学艺之道心怀感恩。毕竟,13岁时任重就开始临摹《清明上河图》了。“一开始我都快哭了。一张22厘米的小图上有那么多人。画了几天,画得我浮躁不已,老想发火。但我爸在旁边也不敢说什么,接着画。每天画三四个小时,每日进展缓慢,画完了跟没画没什么区别。但坚持下去,暑假快结束时,也就临完了。”
真正让任重理解少年时严谨的教育带来的好处是在大学一年级。一位学校老师因为需要在自己作品中勾画一条很长很长的毛线,找到任重。他接过笔,屏息凝神,几分钟后纸上出现两条平行的墨线,亦柔亦硬,仿佛伸手拨一下,就能拎起来,活生生一条纺织前被抻长的毛线。旁边的女老师兴奋地拍掌。任重放下笔,却没有说,这笔硬功夫其实出在少年时,每日每时每刻的执著练习。
识古人之技,识古人之心
其实在那个时候,任重的梦想就已经很清晰了。大学时注定要学国画。因为从小的梦想就是当画家。他进了宁夏大学,专业是美术教育。
大学上了一年半,任重又一次把这个问题在脑子里思考。不是说当老师不好,挺好的,但我的梦想是当画家啊。
在他看来,大学体系的教育好像和当画家的现实梦想总有距离。“大学嘛,就是你想学做红烧肉他教给你,你想学做回锅肉他教给你,但都是教一下,当你产生兴趣时,马上转下一个单元。”
他在第一学期的期末用一夜的时间画完了一学期的作业——大卫石膏像,得到了全班最高分。但是他很快丧失了耐心。“大学教育就像现在我们时代中的很多人,知道的东西很多,但懂得的很少。但我想懂得更多,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天浪费在课堂上,很烦。我天天惦记着古往今来的山水画家,光北宋就有刘李马夏荆关董巨八个人,这八个人就够我学八辈子了,我连其中一个山头都还没拿下,可却天天都把时间浪费在学校里。”
当艺术家的想法一直烧灼着他。他一分钟也不想呆下去。妈妈打来电话威胁,要退学就决裂。但他还是走了,在几个城市间辗转一番后,一个人去了海南, 靠画玻璃挣下来几千块钱,开始自学。
那些渗透在基因里,左右着他所有思考和行为模式的执著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大学二年级退学后,他开始了一生中最独特的三年自修,从早上到晚上,每天就是系统地从元人到唐宋到明清的画往下理。把古人的东西不停地往肚子里吃,不停地消化。他不停地临摹,拓着它,背着它,一遍遍像背书一样,直到把那张画撤掉了,完全能复制出来。分毫不差。他要凭着一手硬功夫识古人之技,识古人之心。
在那些反复画画不得入睡的夜里,他就一遍遍反复问自己,古人之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
神乎其技,可达乎道
艺术要有殉道的精神。任重再次回忆起父亲讲的故事。干将莫邪为了铸剑可以跳到火里。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可以为了自己的事业殉道。而且讲求“神乎其技,可达乎道”——你在鼻子上抹点白灰,刀手可以一斧子把白灰削掉,鼻子毫发无损。技进乎道,艺术家也必须和百工一样,有殉道精神,否则都是妄谈。
抱着这个梦想,任重把画画视为自己的宗教。他甚至对自用的笔墨纸砚都划定了苛刻的标准。
他从来都只用古墨,康熙御用的“内殿轻煤”。因为“现在的墨都是用化学方法来做,装裱时一遇水就洇开了,但古人做墨要反复比对,不计工本,这也是我做事的态度。”他画画只用自己的纸——这种“浴洞小馆仿宋御用罗纹宣纸”是任重花两年时间,参阅道光、乾隆、皇帝御用纸的材质、工艺找纸厂订制而成。原料是用最好的青檀树树皮制成纸浆,抄纸用的竹帘要花上两个月时间,劈成头发丝一样细,再洒上24K真金,每次画画前还要拿雨花石和羊脂玉的仔料在反面细细砑几遍。这样纸的质地就更加坚密。当然,这样的纸每刀要在八万块,那些不同的古墨若上了拍卖会,得十几万,几十万……
“我就是想给后人留点好东西,就这个心态,就这么简单。”
这心态让他一遍遍地抗拒诱惑,回绝诱惑,无视人情。包括在2003年,当两位台湾买主提出1600万买掉他包括练笔草稿在内的所有画时,他由最初的兴奋,到懊悔到醒悟,他和太太一起,连夜把洗衣机-隆隆地开着,铰碎了所有不值一留的习作。他知道他逃避不了台湾买主带着钱再上门时的惊讶与恼怒,但他决定面对,因为和他长久以来的梦想比起来,这又算得了什么。
谈话进行到这时,这个年轻人才渐渐跳脱出他温和的外表,展现内心的波澜壮阔。这种气势把外面华灯初上时的车流不息,二环路上弥散的焦燥像一扇门一样挡在外面。这气势还包括他所拥有的空间——这个看起来异常宽敞的高层公寓里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只有宽大的紫檀木书桌占了左边的一角,上面铺展开的宣纸、研了一半的墨bN料都在静静地等待主人。
而显然,它们的主人还在对旧日的回忆中尚未抽离。每当回忆起父亲和他不顾一切追逐的古人之心,任重的情绪都难以平息。而对于那些沉醉于他年少成功的小故事的人们,任重则再一次强调,“我相信成功是有捷径的”,他说,“执著就是成功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