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艺学习重在发展儿童的智力、观察力、感知力,培养创造力,提高动手能力。但是,在学生的陶艺学习过程中,应避免一些误区,要让学生真正在陶艺学习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陶艺学习;误区;创造思维
陶艺学习是近年来小学综合教育的热点,这对学生来说益处多多。在手、眼、脑协调互动过程中,陶艺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感知力、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可是,因为部分家长错误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进入了陶艺学习的误区,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忽略了学生陶艺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收获,让学生在陶艺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了很多快乐。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家长应避免以下几个学习的误区。
误区一:注重作品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亲子陶艺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布置学习内容的时候,家长会暗示学生在陶艺室内找出一个符合学习内容的作品进行模仿。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得和作品一模一样,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学生的学习是成功的。临摹是学习陶艺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模仿的习惯,那就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和手脚,其创造性思维及自由创作的空间将被限制,使得主体性逐渐丧失。
例如,在陶艺《雪人》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家长要求学生做出和教师示范作品一模一样的雪人,连帽子、围巾等装饰品都不能有自己丝毫的想法。学生想象中带有流苏的美丽围巾、圣诞老人的帽子等,都被家长否定:“你要做和老师一样的才好看。”于是,学生一个个宝贵的想法和创意只能继续停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陶艺学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评价作品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有些作品虽稚拙却富有生命力,有些作品虽不形象,但处处体现神韵,这些恰恰是学生陶艺作品中最宝贵的部分。陶艺学习的过程是一次次细化、求异、求新的过程,是学习者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无需太多的机械式模仿。所以,家长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毁灭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误区二:注重技能掌握,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也有些家长过于强调学生对陶艺制作技能、技巧的掌握。但凡学生有一点点和教师不一样的动作出现,家长就會介入学生的学习,甚至手把手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对于一些道具的使用,非教师示范过的不许学生尝试操作。
例如,在陶艺《雪人》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对于雪人服饰的装饰部分并没有统一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进行个性化的装饰,并期待看到学生个性化的作品。但是,因为部分家长的介入,学生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尝试。此时学习陶艺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某些技能的训练。殊不知,掌握专业的技能只是陶艺学习的一小部分内容,并非全部和最终目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素材,都能作为学生陶艺学习的个性化工具和材料。有些材料是前人已经尝试过的,有些是还未经发现和使用过的,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就会更深入地展示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生机勃勃,富有个性。
误区三:注重结果,忽略学生制作过程中的多方面收获
有些家长衡量学生在陶艺学习中收获的标准非常单一,只关注学生今天学会做什么了、像不像等。当家长一味追求学生作品像不像的时候,恰恰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成长,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品质的发展。每个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不同的,陶艺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能体现出学生对客观事物最真实的理解和感受。家长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作品中积极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需要。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且为实现自己的想法付出大量的努力,这才是家长应该呵护和追求的。
还以《雪人》教学为例,没有家长过多介入干预的学生的作品中,雪人是有小伙伴的,雪人的衣服和帽子是多彩多姿的,雪人的形态是各异的,有像爸爸一样戴着领带,有像妈妈一样穿着裙子;有的抱着足球,有的拎着小包……那么的生动、有趣。
在实践教学中,一些在家长的指导和干预下产生的陶艺作品因学生模仿的技能、技巧扎实而表现得非常形象,但是缺乏个性特色,了无生机。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一丝丝学生个人的真实体验和想法,更别说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个性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以,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双手来表现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这样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样的收获才是真正的收获。
关键词:陶艺学习;误区;创造思维
陶艺学习是近年来小学综合教育的热点,这对学生来说益处多多。在手、眼、脑协调互动过程中,陶艺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感知力、观察力,培养了学生的个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可是,因为部分家长错误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进入了陶艺学习的误区,阻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忽略了学生陶艺学习过程中的诸多收获,让学生在陶艺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了很多快乐。在实践中,笔者认为家长应避免以下几个学习的误区。
误区一:注重作品模仿,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在亲子陶艺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教师布置学习内容的时候,家长会暗示学生在陶艺室内找出一个符合学习内容的作品进行模仿。而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得和作品一模一样,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证明学生的学习是成功的。临摹是学习陶艺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一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模仿的习惯,那就束缚了自己的思维和手脚,其创造性思维及自由创作的空间将被限制,使得主体性逐渐丧失。
例如,在陶艺《雪人》的教学过程中,有的家长要求学生做出和教师示范作品一模一样的雪人,连帽子、围巾等装饰品都不能有自己丝毫的想法。学生想象中带有流苏的美丽围巾、圣诞老人的帽子等,都被家长否定:“你要做和老师一样的才好看。”于是,学生一个个宝贵的想法和创意只能继续停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陶艺学习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评价作品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有些作品虽稚拙却富有生命力,有些作品虽不形象,但处处体现神韵,这些恰恰是学生陶艺作品中最宝贵的部分。陶艺学习的过程是一次次细化、求异、求新的过程,是学习者表达自己情感的过程,无需太多的机械式模仿。所以,家长的要求在不知不觉中毁灭了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误区二:注重技能掌握,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也有些家长过于强调学生对陶艺制作技能、技巧的掌握。但凡学生有一点点和教师不一样的动作出现,家长就會介入学生的学习,甚至手把手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对于一些道具的使用,非教师示范过的不许学生尝试操作。
例如,在陶艺《雪人》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对于雪人服饰的装饰部分并没有统一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手边的工具进行个性化的装饰,并期待看到学生个性化的作品。但是,因为部分家长的介入,学生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尝试。此时学习陶艺对他们来说似乎只是为了完成某些技能的训练。殊不知,掌握专业的技能只是陶艺学习的一小部分内容,并非全部和最终目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素材,都能作为学生陶艺学习的个性化工具和材料。有些材料是前人已经尝试过的,有些是还未经发现和使用过的,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并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的作品就会更深入地展示出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生机勃勃,富有个性。
误区三:注重结果,忽略学生制作过程中的多方面收获
有些家长衡量学生在陶艺学习中收获的标准非常单一,只关注学生今天学会做什么了、像不像等。当家长一味追求学生作品像不像的时候,恰恰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成长,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品质的发展。每个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不同的,陶艺作品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能体现出学生对客观事物最真实的理解和感受。家长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作品中积极展现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真正了解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需要。学生勇于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且为实现自己的想法付出大量的努力,这才是家长应该呵护和追求的。
还以《雪人》教学为例,没有家长过多介入干预的学生的作品中,雪人是有小伙伴的,雪人的衣服和帽子是多彩多姿的,雪人的形态是各异的,有像爸爸一样戴着领带,有像妈妈一样穿着裙子;有的抱着足球,有的拎着小包……那么的生动、有趣。
在实践教学中,一些在家长的指导和干预下产生的陶艺作品因学生模仿的技能、技巧扎实而表现得非常形象,但是缺乏个性特色,了无生机。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一丝丝学生个人的真实体验和想法,更别说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个性化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所以,家长应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双手来表现他们内心真实的世界,这样的体验才是最宝贵的,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意义的,这样的收获才是真正的收获。